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文献综述

时间:2024-03-26 点赞:51064 浏览:1041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发展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文献综述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经济发展及规模经济及文献综述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济发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一、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1.产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974年由Czamanskis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所谓产业集群,是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的服务业,规制管理机构高度地聚集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共同构成的功能群体.

2.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有:一是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理论,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分工.企业间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二是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他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三是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韦伯在《工业区位论》909中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四是增长极理论,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五是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波特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Philippeartin和GiamarcoI.P.Ottiano综合了rugman 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Nicholas Crafts和Anthony.Venables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许多州已设计和实施以集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许多欧洲国家也对集群理论和群政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halid Nadvi和Gerhardalder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用集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3.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例如,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2).一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仇保兴,999),从产业集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第二,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叶建亮200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宁钟2003则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王缉慈200结合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徐康宁2003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可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借鉴意义.第四,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盖文启999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的发展.第五,关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顾志群2004等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量化,评价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刘春香2006则认为,构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应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从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集群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策略提高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

[]二、农村城镇化文献综述[][]

.国外农村城镇化相关研究

研究学派主要有:一是生态学派,代表人物有帕克、卡斯托等,主要把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用于城市研究.二是新、韦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里克斯和莫尔,主要将伯吉斯的同心园模式要素与住房等级的韦伯理论结合起来,对不同住宅群进行不同的定义,后来又进行了相关修正.三是新保护主义学派.桑托斯对新保护主义学派崛起的背景分析后认为,城市研究内容已在方法论、理论、概念方面发生转化,致使城市研究者产生了对阿尔丘塞主义的不满,导致人们转过来从事经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现实主义已经作为20世纪80年代城市研究正统理论版本的一种新的、不可缺少的方法论基础.四是福特主义学派.全盛期城市的“核心一边缘高度发达的工业区和不发达的边缘区)结构,晚福特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即:发达国家大城市保持大公司的管理和财政功能,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厂,后福特主义城市具有三种形式:后工业化城市、开始衰落的反工业化城市和高技术新城市.

城市化动力机制有:一是“推“拉因果模式,该理论由马卜贡划杰于970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城乡人口迁移.二是经济动力,诺瑟姆Ray M.Northam)975年提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周一星于l977年对世界37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三是政治经济学解释,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释城市化动力机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哈维和美国的卡斯特尔.四是非农化动力,尤其是工业化作用更大.五是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机制.957年戈特曼根据美国东北部城市绵延区的形成情况,提出大都市连绵带概念Megolopolis),认为大都市连绵带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集聚和扩散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出现了太平洋城市带,学者们又侧重于从国际化尺度来研究城市带的形成机制和演进趋势.如国际生产过程在亚洲的集中化,出口加工区在许多国家的建立,城市作为国际资本的集中地,以及金融、信息、技术等问题的影响Gilbert Ggler982,Amstrong McGee,985)等.

2.国内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

农村城镇化的依赖路径.其论点主要有大中城市论、小城镇论、城乡一体化协调论等.前者认为大中城市应是中国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各种资源相对有限,不宜采取均衡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况且大中城市数量比较少,分布不均衡,大中城市已有相应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在资源方面的“极化效应,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然后通过大中城市的“扩散效应,从而渐进实现农村城镇化,中者认为小城镇对中国农村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资源的绝对稀缺性,而资源分散的分布局面使得集聚资源需支付相当的成本,而中国的社会构成又以农民和农村占大多数,从减小大中城市移民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就地转移农民的考虑出发,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后者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社会的构成主体,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部分,两者在发展上应相互协调,即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和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来看,再加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大中城市论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采用,小城镇由于数量过多而不宜采取均衡分布的策略,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小城镇也面临升级换代的严峻形势,城乡一体化论点由于没有发展重点,极容易导致城乡均衡发展的弊端,结果两头都发展不好,而且更容易造成宏观经济的长远调整和战略转移的困难,该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情况下是比较适宜的.

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其观点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总结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所得出的结论.他们根据政府和民间的不同作用,总结出两种城镇化推动力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前者指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上层建筑,94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城镇化是在政府大规模集中资源的努力下实现的,后者特指改革开放后的2O世纪8O年代到9O年代中期的中国农村城镇化现象,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治条件下,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来自广大农村,是农民与双轨制博弈的结果,这一特点因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系列乡村城镇化而比较明显,如华西村、宋村等.这两种模式的总结比较恰当地描述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过程,8O年代以前是国家计划执行的结果,8O年代到9o年代中期是农村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的时候,9O年代中期以后,各级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开始主动引导农村城镇化的方向,以增大规模和提升档次为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开始交融,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规划和政策,民间的力量在于实施和执行,相当于政府制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框架,民间力量去充实框架的内容.

三、产业集群和农村城镇化互动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的理论阐述.国外很多学者指出了城市的本质即集聚.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韦伯也是较早的用城市的聚集特征来定义城市的学者.巴顿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划分为十大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城市促进功能.大量的经济地理学者也从空间角度提出了城市的集聚结构模型,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等.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相关阐述.但大多是两者的关系或互动机制、模式等进行探讨,结论也都认为城镇化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简单联系,两者之间是互动、双向、循环的作用机制.仇保兴2003指出工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反过来城镇化又能推进产业集聚的发展.徐维祥2005通过研究得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而其关键为与市场接轨并有产业群支撑的主导性产业的发展,且这种地方性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又与城镇化形成了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白建国,梁红岩2005认为把引导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城镇化的综合效益,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刘瀑、孟守卫2007认为产业集群激活了小城镇,加速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活跃了小城镇经济与文化.桂恒恒、朱冠雷2007认为两者是双向、循环作用,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而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推进器.王肖邦2007产业集群引发了生产要素持续向当地集聚,导致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此外加快了产业内部信息流通速度,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并激发了产业创新、升级甚至向其他行业的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魏民洲2007认为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在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李小东2007通过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城镇化进程中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的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产业支撑.官锡强2007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化道路,认为西部地区要加速城镇化进程,要以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观点.赵昕2007运用了中东部0个省份的数据建立了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相关性,认为中部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把握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规律,积极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总的来看,我国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且大部分是近五年才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研究,2005-2007年,曾出现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小,但研究的深度不是很深,研究的方法和角度都较传统、单一,对于两者的关系已经有了许多的规范分析,但实证研究比较少,很少有人采用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能够量化的因素加以量化,进行实证分析.

课题组组长:唐江成课题组成员:李贤智、陈普兴、朱成斌、刘爱龙

相关论文

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一个文献综述

本文关于农村金融及金融及城乡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农村金融方面论文范文,与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一个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产业集群视角下知识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知识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产业集群视角下知识文献综述相关大学毕业论文。是参考文献专业与知识及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方面相关的。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本文是一篇汽车产业论文范文,关于汽车产业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汽车产业及汽车及。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探析

本文是一篇规模经济论文范文,规模经济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探析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规模经济及市场及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