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教育类电大毕业论文,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汉语言文学教育及语文教师及教育实践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汉语言基础教育课改推行多年,与之相协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尤为重要“善读、能写、会教”,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也需要经历长期的训练积淀过程.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关 键 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08-1.5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助性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
落实制度保障机制.关于制度,同志有句名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确保实训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解决稳定指导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的训练认同感、规范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制定指导教师职责规定、指导教师考核与监测制度,让指导教师明确指导职责,了解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保障指导质量.健全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将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化,从根本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作者简介】侯志超(1983-):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