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幼儿教育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幼儿教育及幼儿园及教育思想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幼儿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意大利的瑞吉欧课程模式同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领域享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对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系统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瑞吉欧课程模式: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瑞吉欧课程目标,瑞吉欧课程内容,瑞吉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瑞吉欧课程的特点.
关 键 词: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述评
一、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模式对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瑞吉欧课程的影响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瑞吉欧影响最深的当属杜威的思想.首先,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这意味着教育活动的进行需要以儿童的内部动机和倾向性为着眼点,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本能和兴趣去进行探索活动.其次,杜威认为教育是“行先知后”的过程,进而他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最后,杜威的主义信念,他认为“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他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基于上述思想,瑞吉欧教育十分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整个教学过程还最为强调“互动合作”,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合作理念贯穿于其教育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瑞吉欧课程的影响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题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题世界的知识[2].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该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自己对学习对象的意义建构来学习的思想.这启发瑞吉欧要把教育的重心转向幼儿的需要、动机、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上来.维果茨基则认为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纯个人性的.这使教师意识到应该将幼儿看成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另外,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激发幼儿即将萌发的心理机能,并促使它实现自己的功能.另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阐明了儿童的发展具有可塑性,基于此他为教师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念.最后,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社会关系即学习的内容”,瑞吉欧课程中强调关系的取向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瑞吉欧人优良的文化传统对瑞吉欧课程模式的影响
瑞吉欧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对瑞吉欧的课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一方面当地人参与意识及社区合作观念比较强烈;另一方面,意大利人家庭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之下,当地居民对幼儿教育非常关注.这样的社区文化理念体现在教育系统中就表现为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以及家长和社区公民之间的积极合作,参与与合作成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3].
二、瑞吉欧课程的目标
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不一样的是,瑞吉欧的教育者可以不用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框架,就是指“方法”或者“教育体系”[4].在此背景下,瑞吉欧课程可以自由追求其自身的教育观.瑞吉欧课程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在此,杜威的本意不在于说是教育是没有任何目的一项活动,而是说教育没有固定的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针对他们的教育业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因而教育目的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受此影响,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位幼儿和教师都感到自在、愉悦、幸福.其中,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被视为是这些目标的前提和核心.
在实施具体课程的过程之中,瑞吉欧人没有很明确的预设的课程目标,而是将儿童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关系的协调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当然,在瑞吉欧的课程中,他们没有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并且更加注重教师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它们.
三、瑞吉欧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受课程目标的影响,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课程的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方案,课程主要是以“主题”的方式开展的.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他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抨击了以往教育与生活相互脱离的弊端.因而瑞吉欧课程的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
日常生活是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课程的价值也恰恰在于向幼儿充分揭示日常生活的意义.由于没有预先给所有幼儿指定必须学习的“正规课程”,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儿童创造更有利于的学习机会.除了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开展研究外,儿童(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还可以从事许多其他活动:积木游戏、角色游戏、听故事、等自发性活动.
四、瑞吉欧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瑞吉欧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主要是通过“方案教学”进行的,采取此方式的主要原因是该教学方式的优点:方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过程中既要顺应儿童自然发展,又要符合社会需要的两难问题.它是指教师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主题,以该主题为中心将概念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该教学方式的进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探索和结束阶段.在整个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之中,观察并记录儿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瑞吉欧人认为与幼儿一起时有三分之二的活动内容是不确定的,所以教师所能计划的大约只占三分之一,更多的课程方案要靠师生在交往同建构来完成[5].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模式很好地将幼儿园的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解决了活动的无计划性,避免了幼儿在自己活动的过程之中的散漫和无纪律的弊端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探索能力的提高.五、瑞吉欧课程的特点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是当代幼儿教育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模式之一,该课程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对于各种学科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瑞吉欧课程模式本身建立在批判传统教育弊端的角度上而产生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吸收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将这些理论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世界了优秀幼儿教育的杰出典范.例如,它批判吸收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但其在某些方面比较孤立的对待儿童,马拉古兹等人则对此保持了批判的态度.
(二)全新的儿童观、教师观和知识观的构建
课程模式只是要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蕴藏在课程模式最深处的则是教育者的儿童观、教师观和知识观.瑞吉欧人在吸收了先贤的理论精华之后,架构起更具特色的课程模式.
在儿童观方面,儿童被视为是拥有权力的人,他有权利追求幸福、健康、快乐生活以及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成功;儿童还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他并不是只能被动的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他们拥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关系,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在和周围人的互动中找到答案的,因为儿童是社会性的人.在教师观方面,瑞吉欧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和共同学习者,而不是简单的干预者;教师还是一位研究人员,他需要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儿童的一点一滴,以此明白儿童的进步及发展的需要;最后,教师还应该是实践性反思者.在知识观方面,瑞吉欧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情境之下通过建构获得的,它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单一的、固定的.与此同时,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整体.
实施过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观念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价值观,它体现了人类对儿童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精神.但是这种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操作难度较大.首先,它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角色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解决学业困惑的先生,还包括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发展等方面的促进者.其次,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必须拥有较小的班额,如果班额较大,教师则很难照顾到每个儿童的需要,班额的缩小必然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绝大部分民办幼儿园难以享用到此种教学模式.最后,该教学模式所获得的教学成果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其效果见效慢,而且很难证明幼儿能力的获得就是此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比如创造能力.因而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不务正业”的教学模式,认为写写算算才是幼儿园该教给小朋友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瑞吉欧课程模式的操作难度比较大.(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本文是一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幼儿教育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幼儿教育及幼儿园及教育思想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幼儿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07,(2)[2]张金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主流知识观的嬗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5]高伟.“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
[4]JaSoler,LindaMiller.TheStruggleforEarlyChildhoodCurricula:aparisonoftheEnglishFoundationStageCurriculum,TeWha¨rikiandReggioEmil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lyYearsEducatio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