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

时间:2024-02-21 点赞:52342 浏览:10979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艺术设计专科毕业论文致谢词,关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艺术设计及美术系及文化艺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艺术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公认的好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成果斐然,并被美术教育界所广泛运用.工作室教学是高校教育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纽带,有着独特的属性和承载使命.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更因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与内地的差异,增加了开展工作室教学的难度.处于中国西部的民族地区的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认识工作室教学特点,明确工作室自身的定位,运用超常规的创新模式,灵活机动地协调好产、学、研立足点不一致的矛盾,以此来满足教学、项目和科研的需要,使其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思考

以艺术工作室制教学的模式来进行美术与设计教学实践,最早在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美术院校中实施,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且成果丰硕的教学模式.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仅负有为四川及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各类综合型人才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传承创新藏羌民族文化的重任.从2003年开始,阿坝师专美术系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把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厚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特色课程,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由笔者负责的省级课题《高等师范院校美术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结题的时候,一支围绕藏羌民族艺术设计的教学团队也渐渐显露出雏形,这支准教学团队当时实施的教学模式就是克隆美院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从2005年—2012年近7年的时间,这支团队与课程建设共同进步,其课程被确立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该教学团队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两名教授、四名副教授都是随该团队一同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阿坝师专美术系《藏羌旅游工艺设计与制作教学团队》实践为例,结合我国多数西部高校因受地域、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别是工作室制的教学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探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进很有意义.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形式

所谓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针对本专科艺术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般纳入专业院校统一管理,以导师(专家或教授)为核心,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也有许多文献把这种模式以“工作坊”“工学坊”来指称.

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运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现在已变得司空见惯.也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与论证,并得出了被广泛认可的结论,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该模式将教学与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使艺术教学变得有的放矢而被公认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模式.

二、藏羌旅游工艺设计与制作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2002年,阿坝师专提出了“重内涵、强质量、创特色、铸精品”的办学理念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美术系也拉开了美术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改革的帷幕.在将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融入美术和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富有地域特征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逐渐把以了解藏羌民族文化的“藏族图案装饰”“羌族图案装饰”这两门欣赏类课程,改革成为“藏羌旅游工艺设计与制作”这样的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把艺术课堂延伸到了藏羌山寨.

在教学上大胆借鉴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2003—2005年实施了课外工作室教学,指导学生深入藏羌村寨收集藏羌民族建筑、服饰、宗教图式等图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并亲手制作成工艺品,创作了藏族特色的装饰画、羌人陶艺挂盘、羌绣壁挂等旅游工艺品,其中羌人陶艺挂盘、羌绣壁挂分别成为汶川首届熊猫艺术节嘉宾礼品、阿坝州高原艺术节嘉宾礼品.

在将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引入课堂的过程中,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一直是阿坝师专美术系教学的核心,是学科深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突出学科特色的基础.该教学团队着重加强藏羌旅游工艺品、藏族祥巴(版画)、纳啵艺术3个工作室的建设,每个工作室都配有副高以上的骨干教师负责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同时,建立和完善藏、羌造型艺术的学术结构,发挥民族文化精神在整体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以上基于特色办学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理念及工作室教学的实施形式,在当时全省同类院校中属首创,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及示范性.该工作室教学成果在2008—2010连续3年参加四川省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在全省60多所高校中获奖总数均列第一,令组委会和教育厅的专家同行刮目相看.2011年,笔者作为该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因成果显著被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名师.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我们的艺术专业类课程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工作室的课外教学模式,其开放性的特征为所有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而项目的引进使得工作室的教学围绕项目的功能需求,让学习变得主动.大二与大三的同学共同在一个工作室内学习,也有助于相关专业技术学习的“传帮带”,新老更替有助于工作室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就是对艺术创作与工艺技术的特别强调,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所在.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强调,对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强调.因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便具有了其他教学形式所不具备的难以替代的优越性.

1.注重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让个性自由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设计思维创新、专业技能拓展和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工作室教学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实践中学,教学相长,兴趣在增长,团队的情感在加深,同时,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艺术展览以及结合社会实际的课题式教学、项目模拟案例式教学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了包括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职业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得到提高. 2.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是设计的生命.没有创造力是不可能成为职业设计师的.工作室教学重视学生的不同生源层次和个性的多样性,注重选题的实际性、设计过程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开发.工作室的导师根据设计项目的任务特点、教学目的及培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对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并学会查找各种资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所有教育管理者比较费心的事.将创业教育的全新观念引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失为明智之举.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养和创业能力的系统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心理品质.工作室教学通过实施项目、承接业务,不仅提高了学生设计作品的创意与可行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市场化的模拟教学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积累了相应的社会创业经历,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搭建了桥梁.


4.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互助的亲密关系.教师的作用在这种关系中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加强,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开发转变.指导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工作室老、中、青结合的师资结构配置,使教学团队充满活力与,充满生命力.工作室开发教学所形成的良好氛围、宽松的育人环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并为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公认的好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是高校教育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纽带,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和使命.处于中国西部的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认识工作室教学特点,明确工作室自身的定位,运用超常的创新模式,机动灵活地协调好产、学、研立足点不一致的矛盾,以此满足教学、科研和项目所需,使其发挥最大的优越性,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相关论文

武陵地区民族高校翻译教学

本文是一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教学改革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武陵地区民族高校翻译教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教学改革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