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

时间:2024-03-05 点赞:42883 浏览:807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幸福感论文范文属于中国哲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幸福感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相关关于哲学的论文。适合幸福感及中庸及悲观主义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幸福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民生幸福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主题,要打破幸福悖论提升国民幸福感,应正确理解幸福并寻求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在基本需要上的整体性满足,是个人整体生存的和谐、圆满状态.悲观主义、中庸思想等文化弱化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而感觉适应、盲目攀比、过度等心理也给人们感知幸福带来干扰.提升幸福感知力要依赖幸福教育,首先是激活个体对生存状态的元认知,其次是打破文化对幸福感的遮蔽,最后是排除不良心理对幸福感知的影响.

关 键 词 :幸福悖论 幸福感知力 幸福教育

分类号:B84

卢梭说,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青年马克思发誓要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社会主义把“寻求所有人的幸福”作为社会变革的终极目标.迄今为止,人类一切科学、艺术、政治及经济,无不是寻求幸福的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更是把追求“民生幸福”、“共创幸福美好未来”作为施政努力的方向.而关于幸福,却出现了很多悖论.最常见的是“福中不知福”悖论.在经济学中有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长.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一个巨大悖论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福感却没有增加.面对幸福悖论,人们的确需要反省,那些寻求幸福的手段和策略是不是存在偏差,譬如经济发展是否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的美德为代价,社会发展是否存在对弱势和特殊需要人群的忽视.基于这种反思,寻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纲领,无疑是我党为实现“民生幸福”而做出的科学抉择.然而,尽管存在些许发展的偏差,近些年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仍有目共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增加,这不能不让我们开始反思:幸福到底是什么?人们对幸福的感知何以被弱化?该如何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力?

1.幸福本质的界说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普通中国人认为幸福就是“福禄寿”;儒家认为奋发有为、人际和谐就是幸福;道家以为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幸福.苏格拉底说,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爱我们.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指出,幸福是可以测量的,通过测量一个人的积极情绪、投入感、良好人际关系、意义感和成就感,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幸福的程度.弗格森在《幸福的终结》中说,幸福不是一个不变的要素,它至少可以通过信心、信念、道德、和感官性来获得理解.尽管人们对幸福有如此多样性的诠释,但他们都在共同表达一个基本理念:幸福源于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理解幸福不能离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数量很多,然而与人的生存发展攸关的需要只有少数几类,它们被称为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人最渴望满足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带来愉悦的感受,但只有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带来幸福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区分为七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中国当前社会,这些需要分别反映了人们的温饱、住房和医疗需要,生活安定、生命安全需要,被他人和社会接纳与关怀的需要,有尊严、享受公正待遇的需要,学习和受教育的需要,以及劳动与就业的需要.按马斯洛的观点,并非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都能带来幸福,诸如温饱、住房这类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只能带来满足感,只有像尊严、劳动与就业这些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才能带来幸福感.由于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按层次逐一满足,在成长性需要满足前,匮乏性需要事实上已经满足,因此幸福感同样离不开匮乏性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是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协同满足的结果一致,中国学者孟万金认为,幸福表现为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生理与心理、过程和结果的平衡和有机统一.以上观点意味着,幸福是个体在基本需要上的整体性满足,是个人整体生存的和谐、圆满状态.由此可知,幸福并非奢侈的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精神追求;幸福是一种客观的生存状态,由对这种状态的感知获得的主观享受,就是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感会因为基本需要满足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相比普通人群,有特殊需要人群的幸福感水平总体偏低,其对幸福的渴望也更强烈.从整个社会来说,在人民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社会关怀、个人尊严、公正待遇和价值实现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国民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来源.


2.幸福感知的文化与心理遮蔽

幸福感知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状态是否幸福的判断和体验.人需要幸福地活着,同时也需要知道自己在幸福地活着.幸福悖论明显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的影响.文化以对人类生存的看法、价值规定等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知觉.就幸福而言,悲观主义、中庸哲学、精神至上主义,以及幸福不兼容思想都有对幸福感知的遮蔽.悲观主义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人生而有罪,叔本华将其发展到极致,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悲观主义作为一种生活信念伴随中西文化交流传人中国,对中国青年一代和特殊需要人群的影响巨大,它使人们在感知生活和世界时,整个笼上灰暗、阴郁的色彩,让人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即便拥有幸福,也只把它看作是“一场梦”.如果说悲观主义是彻底否定人生有幸福,那么中庸哲学则限定了幸福的程度.中庸哲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这一哲学追求“不偏不倚”、“中正平和”,要求人们“喜不露色”,警告人们“乐极生悲”.可见中庸哲学不赞同激烈的情感,以及人本主义所宣扬的高峰体验.

以中庸哲学观之,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应保持“中节”,如果超过了“中节”就应该怀疑并进行调节.显然,中庸哲学限制了人们幸福感的向上提升.如果说中庸哲学限定了幸福的程度,那么精神至上主义则圈定了幸福的范围.精神至上主义在西方源于“理性论”,在东方源于“德行论”,这一文化取向的特点是褒扬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贬抑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精神至上主义宣扬物质和金钱根本不能带来幸福,幸福存在于精神追求之中.基督教神学认为,人的幸福只存在于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中国儒家提倡“孔颜乐处”,追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愉悦,贬低谋求生计财富的行为.显然,精神至上主义将幸福限定在精神范围内,这就阻止了人们对来自物质及肉欲上的幸福感知,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也无法将其认作是幸福.如果说精神至上主义是在圈定幸福的范围,那么幸福不兼容思想则让幸福感知处于两难境地.幸福不兼容思想是指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文化差异,导致个体感知幸福的标准模糊.譬如中国儒家认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才是美好生活;西方的斯多葛学派和中国的程朱理学主张幸福在的节制中,而文艺复兴思想家则认为本性的解放才是幸福之源. 在心理方面,感觉适应、盲目攀比、过度、完美主义和“理所当然”想法是遮蔽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感觉适应是指长时间处于某种刺激下导致感受性下降的情况,譬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个体生活幸福,而没有经历或看到生活的不幸,长时间如此就会降低对幸福的感受,出现“生在福中不知福”现象.盲目攀比的人不是在寻求幸福本身和自己的幸福,而是孜孜以求怎么比别人更幸福.喜欢攀比是不少中国人的特性,而和普通人群盲目比较也是不少特殊需要人群的习惯.他们眼睛盯着的是别人的幸福,既会在比他更幸福的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幸福,也会在不如自己幸福的人面前夸大自己的幸福,其幸福感知极其缺乏稳定性.过度的人不知道满足、也不看重现在的拥有,他们盯着未来、看重的是更大的满足物,对这类人来说,对更大满足物的迷恋使其特别容易忽略和轻视现实拥有的幸福.完美主义是指任何事情都寻求完美无缺,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将注意聚焦到事物的不完美方面,这样的结果是常常放大对不完美的感知,缩小或忽略对美好部分的觉知.“理所当然”想法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得到的都是应该的,都是别人亏欠自己的.抱有“理所当然”想法的人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感激,即使是幸福,也认为自己理当拥有,而不会对其产生特殊的感情,因此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3.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

人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层次的复杂情绪体验.诸如一般的快乐、悲伤、厌恶,往往是生理或直觉启动的结果,而幸福感源于个体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整体性评价.为了让国人随社会进步和个人生存状态的改善,能拥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感,需要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力.幸福感知力的提升需要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的幸福意识、启迪其幸福觉悟、增强其幸福能力,排除有关幸福的思想偏差.从全民尤其是特殊需要人群的幸福感知力来说,幸福教育首先是要激活个体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元认知,其次是要打破特定文化对幸福感的遮蔽,最后是要排除不良心理的影响.

生存状态的元认知是人们对生活的监控和调节.只有拥有生存状态的元认知,个体才能打破感觉适应,清楚感知个人、社会生活状态及其变化.不少中国人在生活中信奉“鸵鸟政策”,他们将自己的头埋起来,过着“糊涂生活”,即使处在幸福中,也置若罔顾.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知力,幸福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这种“鸵鸟”心态,激活对生存状态的元认知,即通过对生活不断的审查和反思,在生活的改善中、在自我的提高中、在价值的实现中去感受生活的幸福.而要打破文化对幸福感的遮蔽,就要放弃悲观主义,突破中庸思想,为物质享受正名,统合幸福观念.针对悲观主义的极端生活信念,幸福教育应善于利用辩证法思想,传递“否极泰来”、“祸兮,福之所伏”等生活智慧,让人们特别是特殊需要人群即便遇到不幸也要在不幸中力求万幸,打破悲观主义生活信念的破坏性和虚无性.关于中庸思想,传统看法是它寻求“中正不偏”,即所谓中间状态.幸福教育应告知人们,中庸的两端可理解为两个极点,而在两个极点之间的状态,都可以理解为是“中间状态”,人们有理由最大限度地追寻自己的幸福以及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就物质享受来说,不管人们怎样拔高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物质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也承认物质享受为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需.幸福教育应为物质享受正名,认同它也能带来幸福,同时揭示物质享受并不等同于物质主义、金钱至上思想,前者代表人的基本需要,后者则是人的贪欲所致.对各种幸福观念的统合是必要的,这既是摆脱幸福感知标准模糊的需要,也有助于推进人际问对幸福的理解与沟通.幸福教育要帮助人们统合多样甚至对立的幸福观念,要把它们统合在“幸福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整体性满足”这一观念下,明确任何单一的幸福观都是一种略显极端的表达,代表的都不是完整的幸福,而统合的基本策略是“去其极端”并发现“结合的条件”.要排除不良心理对幸福感知的遮蔽,幸福教育要在三个方面对人们加强引导.首先是克服盲目攀比,过自己的生活.盲目攀比的根源是个体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没有自己生活的目标,把他人作为自己生活的参照.要克服盲目攀比,个体要具备“人与人不&#

这篇幸福感论文范文属于中国哲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幸福感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相关关于哲学的论文。适合幸福感及中庸及悲观主义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幸福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855;有可比性”信念,知晓“人比人,气死人”的后果;同时努力发现自己的真正需要,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活出自己的特色与精彩.其次是调节,知道满足.经济学家塞缪尔森认为“幸福等于效应/”,越大,幸福就越低.要调节人的过度,需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生活在现在.所谓知道满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对已经取得的东西的珍惜,以及体认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不知道满足的人,就像“猴子搬包谷”,事实上永远都不会有满足,也不会有幸福.第三是弱化完美主义,接纳缺陷.完美主义源于对优点的迷恋和对缺陷的厌恶.要弱化完美主义,应破除偏执,懂得宽容,接纳缺陷.接纳缺陷并非是认同缺陷,而是理解它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与优点的相对性.对特殊需要人群来说,接纳缺陷能增加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增强其幸福感.四是摆脱“理所当然”想法、树立“来之不易”思想.自私自利、养尊处优的人会把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不感幸福.只有那些依靠自己努力收获所得,且懂得感恩的人,才知道一切来之不易.人们特别是有特殊需要人群应主动创造幸福,克服消极等待和坐享其成思想,在劳动努力中体会所得来之不易,并由衷产生幸福感.

相关论文

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本文是一篇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行政管理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高校行政管理。

批评家应超越作家对文学的感知力

本文是一篇报刊发表论文范文,报刊发表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批评家应超越作家对文学的感知力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报刊发表及文学系。

对提升高校教学督导执行力的

本文是一篇教学督导论文范文,教学督导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对提升高校教学督导执行力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教学督导及教育督导。

如何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辅导力

本文是一篇辅导员论文范文,辅导员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如何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辅导力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辅导员及少先。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问题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问题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及计算。

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

本文是一篇师范生论文范文,师范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师范生及核心竞争力及大学生方。

提升公务员队伍行政执行力

本文是一篇行政执行力论文范文,行政执行力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提升公务员队伍行政执行力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行政执行力及。

提升干部执行力三十六计(一)

本论文为市场经济方面有关经典论文范例,关于提升干部执行力三十六计(一)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可用于市场经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