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诗歌中反康德先验哲学的时间观念

时间:2024-01-14 点赞:54430 浏览:1140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时间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T.S.艾略特诗歌中反康德先验哲学的时间观念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中国哲学专业与时间及康德哲学及范畴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时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在哈佛大学研究哲学期间,T.S.艾略特曾撰文指出康德先验哲学的局限性,这种反康德的哲学倾向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中是否有所体现,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以先验性、必然性、杂多性、一维性、无限性为维度,首先讨论康德先验哲学的时间观念,然后论证艾略特诗歌中的反康德时间观念.本文在最后试图指出,诗歌是艾略特反康德先验哲学的具体化事件,他的观念是时间具有经验实在性,时间并非具有必然性,时间的杂多统一于唯一神性,时间是二维空间性的,时间并不具有逻辑上先于一切的无限性.

关 键 词 :时间 T.S.艾略特 康德 先验-哲学

时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T.S.艾略特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人的时间与哲学家的时间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异同关系,这种异同关系又是否体现出二者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归属为数量范畴以来,时间始终是哲学认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中,时间是先天知识的原则,是用以构成知识而被范畴这一纯粹知性概念所统一的杂多的感性直观形式.艾略特在学习和研究哲学期间虽未直接就时间概念论述过康德的哲学观点,但曾专门论述过后者有关范畴的观点.在《关于康德范畴的研究》(Report on the Kantian Categories)中,艾略特以范畴史为研究范围,将范畴划归为3类:柏拉图式、亚里士多德式、康德式.在《实在的各程度》(Degrees of Reality)中,他指出康德演绎范畴的目的是解释“一”(the One)与“多”(the Many)相关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这些研究以及系统的哲学教育背景预设了时间成为艾略特全部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的可能性.可以这样说,哲学学习和研究虽然在艾略特转向文学之后在形式上被终结,但有关时间的哲学思考和认知仍以诗歌创作的方式在继续.从《杰·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序曲》、《大风夜狂想曲》等,到《荒原》、《灰星期三》、《(岩石)的合唱》,再到《四个四重奏》,艾略特对时间的认知始终贯穿其间.他在这些诗歌作品中间接地表述了有关时间的判断,间接地阐明了时间在人认识事物方面的意义,同时间接地批判了康德的以先验感性的纯形式为立论基础的时间哲学.目前,国内外有关艾略特诗歌中的时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与意识的关系或诗人的时间观与柏格森哲学的关系方面,从时间作为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的角度探讨艾略特对时间的研究尚不多见,而这一探讨对于研究有着哲学背景且专门论述过康德范畴哲学的艾略特而言是必要的,因此本文从时间作为哲学概念和范畴的角度,以艾略特各创作时期的重要诗歌作品为研究范围和对象,在论述诗人有关时间的各种判断的基础上综合探讨艾略特的时间概念,以阐明艾略特反康德时间哲学的认识论观点.

一、康德先验哲学中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康德先验哲学或谓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先验哲学的概念构件之一,是范畴先天所指向的直观对象之一和知识得以形成的先验要素之一.时间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被确定为范畴.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的内在本性决定了它属于数量范畴,时间本身具有连续性和次序性,它没有程度的不同,它具有相等或不等的可比性,它是绝对的.在时间概念和范畴方面,亚里士多德哲学影响了康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表示:“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方式把这些概念叫作范畴,因为我们的意图原初就是和他的意图一致的.”但他同时表示并不认同亚里士多德确定的15个范畴,因为这些范畴不是建立在明确的原则的基础上,导致了时间等纯粹感性的样态也被混入其中等问题.因此,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范畴被分解为时间概念和作为纯粹知性概念的范畴.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中,时间和范畴是使知识的得以构成的两个部分,时间是空间之外属于先验要素论的组成部分,分属先验感性论部分和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部分.康德认为时间是来自人内感官但非感觉的纯直观形式.时间是一维的,不同的时间不是同时的,而是前后相继的,这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因此时间不是经验性的直观而是先验感性的纯直观.时间具有经验性的实在性,不具有先验的和绝对的实在性.时间是表象,是主体感觉现象的形式.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下,现象才能被主体经验为同时或相继.不同的时间只是同一个时间的不同部分.时间在逻辑上居先,先于知识和经验.它是“一切变化的可能性的形式条件等通过感官知觉的策动才被给予出来”.时间是无限的,但并非不可被表现,通过对时间加以限制,时间才能被确定地加以表现.时间以纯直观形式的表象被给予时,呈现的是杂多.时间是知识构成的前提,它与现象和范畴同质,是联接现象、主体、范畴和知识的先验要素,时间概念使人的知识构成成为可能.总之,从先验性、必然性、杂多性、一维性、无限性等方面,康德定义了为认识或谓判断服务的时间概念.

二、艾略特诗歌中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艾略特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其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它贯穿于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另一方面体现在诗人就时间问题所作的思考.实际上,这个主题可以被诠释为艾略特就时间问题与康德所进行的诗与哲学的对话.可以说,从早期的《杰·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序曲》、《大风夜狂想曲》,到《荒原》、《灰星期三》、《(岩石>的合唱》,再到后来的《四个四重奏》,艾略特都在思考时间问题,其中涉及时间是经验性的还是先验性的,时间是否必然,时间的杂多性如何被统一,时间是经验性实在还是先验性和绝对性实在,时间具有怎样的维度以及时间的数量性又是怎样.

艾略特的诗歌体现出对时间是经验性还是先验性概念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认为时间的意义取决于主体的体验,是经验性的.康德认为时间不是从经验中抽引的经验性概念,而是先验概念,因为只有以时间为前提,事物之间的同时或相继关系才有可能.但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时间是经过主体的感觉而被给予主体的经验对象,同时还是主体思维后的结果.这在《杰·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有确切暗示.诗人在诗中有这样一段独白: 啊确实,将来总会有时间

将来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

有时间给你,有时间给我

还有时间一百次迟疑不决地想,

还有时间一百次出现幻象和更改幻像,

在用一片烤面包和茶之前.

艾略特在此处构建了对立的双重时间,一重是“在烤面包和茶之前”的时间,一重是诗人经思维后做出知性判断后的时间.前者体现出“用一片烤面包和茶”和此前的事件的前后相继关系,它不属于任何物的客观规定性,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它是纯粹和先验的.然而,康德的先验性时间却被“总会有时间”、“有时间”、“还有时间”所解构,因为时间已被诗人判断为“总会有”、“有”、“还有”.在诗人的知觉中,无数次地“想”、到无数次地“出现幻象”、再到无数次地“更改幻想”,使以“用一片烤面包和茶”为标识的时间失去了意义.艾略特用思维的意义消解了行动的意义,也因此用经验性时间消解了先验性时间.在艾略特的知识体系中,时间的意义取决于主体的体验,在于主体的构建,即所谓时间是“我”的时间,它是经验性的.

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时间并非必然性的,历史的意义性或谓传统被确定为时间的属性.康德认为时间是必然的表象,是内感官的纯直观形式,是客体刺激主体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表象,是现象的现实性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艾略特却在诗歌中暗示出时间并不具有必然性.时间虽然是呈现客体现象的条件,但它不是主体的内感官形式,它在主体思维的条件下能够被去掉,事物在无时间中是可以被直观和思维的.这是艾略特在《杰·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给出的暗示:“当暮色蔓延在天际/等/不安息的夜喃喃有声地撤退.”四本是暮临的时刻,本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在退去,消失在诗人的经验世界之外.时间不再前行,不再从一刻流向下一刻,不再从过去流向现在和未来,时间的连续性在被瓦解,更重要的是时间随着“不安息的夜”被诗人从感觉和知觉中去掉,康德所谓的时间的必然性也因此随着“撤退”的夜被否定了.在《荒原》的第一章“死者葬仪”中,时间的必然性则被取消了.诗人这样写道:

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

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

流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它死气沉沉的声音

在九点的最后一下,指着时间.

那里我见到一个我曾相识的,我叫住他:“史丹逊!”

你,和我曾同在迈里那儿船上!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

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

艾略特在诗的原注中自称这是他“常见的一个现象”.在“冬天早晨”和“九点”共同标示的时间里,在作为现实的现象的伦敦,在流动的人群中,诗人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友.通过询问花园里的尸体是否在“今年”开花,现实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嫁接到罗马人和迦太基人进行的一场海战上,现实的无意义因此在历史中被揭示出来.艾略特在此处通过用典使历史现象现实化,也使现实现象历史化,历史和现实合为一体,过去和现在汇集于同时,通常用以陈述历史和描述现实的必然条件的时间不再有效.历史的时间性被取消,历史的意义性,或谓传统,被确定为历史的属性,同时历史的传统属性决定了现实的历史属性,并最终取消了现实的时间性.康德的时间的必然性在艾略特的诗歌中不再是必然性.

康德认为构成知识的前提是时间的杂多被范畴这种纯知识概念所综合,然而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时间的杂多由感觉所综合,天主教的唯一神性能够统一时间的杂多.康德认为时间以表象形式呈现时,是包含着纯直观的先天杂多.时间是无限的,这种无限被给予给我们的内心时,必然以杂多为存在条件.艾略特先是在早期的诗歌中间接否定了以范畴这种纯粹知性概念作为综合杂多的规定,在他皈依英国国教天主教之后,他试图探讨以天主教的唯一神性作为综合时间的杂多的可能性.总的说来,艾略特在自己的诗歌中对时间的杂多性既有表现又有判断.在《大风夜狂想曲》、《序曲》、《一位夫人的画像》、《小老头》、《灰星期三》、《荒原》、《(岩石)的合唱》等作品中,他用钟表、四季、日月、人生标示出时间的杂多:十二点、一点半、两点半、三点半、四点、干旱的月份、青春、冬天的早晨、九点、三十一岁、冬日下午、睡着和醒着的时间、白昼的时间、黑夜的时间、六月、九月、二十个世纪、时间过去、时间现在、时间未来、在前的时间、在后的时间,等等.这些不同标示下的时间的杂多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否像康德说的那样,被想象力用贯通、接受、结合等方式进行纯粹的综合,或被范畴这种纯知性概念所综合.在《大风夜狂想曲》中,时间被钟表秩序化地综合在一起,从半夜十二点走到凌晨四点,然而这一综合的秩序却由嗅觉引发的记忆打破.在玫瑰浸着尘土和克隆水味中、在陈腐的小夜曲的韵味中、在栗子的气味中、在女人的臭味中、在烟卷的烟味中、在鸡尾酒酒味中,

——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

路灯说,

“四点,

这就是门上的.

记忆!”

等”

此处,由秩序化的时间挣脱了钟表的综合,最终由记忆这种由灵魂在感觉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经验盲目地综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暗示出艾略特对综合时间杂多的期望,这与康德是一致的.康德认为构成知识的前提是时间的杂多被范畴这种纯知识概念所综合,而不是感觉的盲目综合.显然,艾略特的诗歌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时间的杂多是不可避免地被感觉所综合.这种综合不能指向知识,因此康德认为它是无意义的.然而,艾略特却以诗歌的形式为这种综合争取了意义的可能性,像但丁的诗歌策略一样,赋予时间以历史,将情感融入客体化具有标识的时间之中,实现顿悟,使其成为科学性和方法性之外的另一种知识.然而,在《大风夜狂想曲》、《序曲》、《一位夫人的画像》、《小老头》等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只是表现出对感觉综合时间杂多的思考,并未明确它的意义所在.在皈依英国国教天主教后,他在《灰星期三》中试图以的天主教的唯一神性综合时间的杂多.

哪里这个道将被找到,哪里这个道

将回响?不在这里,这里远远不够寂静 不在海洋上或岛屿上,也不在

大路上,或沙漠或多雨的土地上,

因为那些在黑暗中漫步的人,

漫步在白昼的时间和黑夜的时间里,

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不在这里.

道,也就是上帝,天主教教义中世界的唯一统治者,成为标示时间的正确标准.不论是自然还是失去生命力的人类社会都不能赋予时间的杂多以合法的意义,只有天主教的唯一神性才是最终的可能性.时间的杂多被唯一神性的所统一,这在《四个四重奏》的“燃毁的诺顿”中“那旋转的世界的静止点上”,得到更加充分的诠释.针对“那旋转的世界的静止点”,诗人提出“别称它为固定性,/那里过去和将来汇集在一起.既不是往哪里来或朝哪里去的运动./也不上升也不下降”,而且“我不能说,有多长时间,因为那就是把它放到了时间中”.在艾略特的思想里,这个“点”具有容纳相反对象的属性,“那里过去和将来汇集在一起”.作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杂多被统一到这个“静止点”,而且这个“点”不在“时间中”.如果按照康德式的范畴

这是一篇关于时间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T.S.艾略特诗歌中反康德先验哲学的时间观念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中国哲学专业与时间及康德哲学及范畴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时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来阐释时间,那就是在错误的轨道上来思考时间.这个处于时间之外的点究竟在哪里,诗人在“燃毁的诺顿”的下一章“东库克”中,给出了答案.“我对我的灵魂说,静下来,让黑暗降临到你身上,/那将是上帝的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时间的部分不在时间自身,而在上帝那里.天主教的唯一神性统一了艾略特思想中时间的杂多性.

艾略特在诗歌把在主体感官中呈现出的连续性和次序性的直观时间确定为融和直观的经验性时间.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观念性的、属于主体内感官的、纯直观的形式,不是经验性直观形式;时间是绝对的,但它依赖主体和客体而存在,它本身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康德提出时间是经验性实在,不是绝对性和先验性的实在.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时间作为经验性实在被呈现出来.在《波士顿晚报》中,“等暮色在街头微微加快步子,/在一些人身上唤醒生活的.”暮色被拟人化,它刺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将自身通过主体的内感官给予为在数量上正发生变化的现象.以暮色为现象的时间具有了可以孤立存在的客体性,不仅在前行,还随意地加快了步伐,以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经验性实在被表现出来.时间作为数量在程度上也被诗人改变,此刻的时间比此前的时间更快,艾略特在此处否定了康德时间的先验性,时间的经验性决定了时间的本质.时间的经验实在性是艾略特在诗歌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康德承认时间的经验实在性,否认时间的先验实在性和绝对实在性.他认为时间是先天被给予的,不能被取消,因此是先验的,但它不具有先验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只是表象,不是实在,更不是绝对实在.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的“燃毁的诺顿”中,诗人指出,“时间过去和时间将来/那本来会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指向一个终点,终结永远是现在.”四在否定时间连续性和不可持存性的同时,艾略特将时间定性为“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这表现出时间的经验性而不是先验性,因为同“过去”和“未来”相比,“现在”更具有经验性,“过去”和“未来”分别是概念性的和未经验性的.通过把“现在”看作永远的终点和终结,艾略特把“现在”同“过去”和“未来”分离出来,置于后两者之上,时间不再是康德所谓的直观的形式,因为它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同时或相继的.艾略特把在主体感官中呈现出的连续性和次序性的直观时间确定为融和直观的经验性时间.


时间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是一维的,而艾略特诗歌中的时间则具有因经验而产生的二维空间性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一维的时间具有连续性和次序性.但艾略特却在诗歌中暗示出自己对时间维度的判断,认为时间是二维的,杂多在平面的空间中同时存在,连续性和次序性由主体经验而得,具有不确定性.时间的杂多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它们虽然是时间的各个部分,但并不构成一维的连续性和次序性关系.在《四个四重奏》的“燃毁的诺顿”中,“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许都存在于时间将来,/而时间将来包容于时间过去”.康德明确提出的时间的一维性、连续性和前后相继的次序性在这个此处被艾略特所否定.时间过去、时间现在、时间未来,这三者相互对向绵延,构成了容纳“过去”、“现在”、“未来”的二维平面,呈现出同时并存的空间性.时间的二维空间性是由主体经验而产生的,经验决定时间的位置.有关时间维度属性的判断还隐含在其他诗作中.在《杰·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认为“在一分钟里还有时间”,同时还质疑自己是否“有力量把这一时刻推向决定性的关头”?“在一分钟里还有时间”否定了康德时间的一维前后相继性,明确地体现出时间各部分之间相互容纳的二维空间关系.“把这一时刻推向决定性的关头”则体现出时间维度由经验决定的属性.

康德提出时间无限,并通过限制使时间作为表象被直观具有了可能性,艾略特则在诗歌中用经验性对抗无限性,谋求消解时间在逻辑上先于一切的特权.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时间属于数量的范畴,它是由连续的部分构成,但这些部分不能持久存在,因而时间的各部分不具有位置.过去、现在、未来是构成时间这一整体的部分,由过去开始,经由现在,再走向未来,它们是连续的.同时,过去、现在、未来,并不具有位置,“因为时间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有持久的存在,而不能停住的东西是很难有一个位置的”.康德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做出进一步的形而上学的阐明,提出时间是无限的,同时在无限的基础上,通过限制使时间作为表象被直观具有了可能性.艾略特的诗歌中表现出与两者都相反的思想.在《波士顿晚报》中,时间成为持久存在,具有相应的位置,因为诗人这样说到:“如果这条街是时间,他在街的尽头.”在街的隐喻中,时间被诗人放置“在街的尽头”,时间获得了位置,静止和位置成为此处时间的性质,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范畴在数量性方面被瓦解.时间通过被限制而被表象,有关于此的思考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是广泛存在的.他在诗歌中分别使用钟表时间、四季时间、月份和星期的时间、清晨到夜晚的时间、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呈现对时间的限制.然而,这些限制性的时间的表象并不是用来肯定康德的观点,相反,艾略特是借助这些表象去否定时间的无限性.康德哲学中的时间的无限性和对无限性的限制是指,“在逻辑上说来,我们关于一个涵盖一切的时间的观念是先于我们关于不同的个时间的直观的.”归根结底,时间是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观念,这个观念先于我们对时间所做的各种限制,这种逻辑上的先于是无限性的含义.艾略特对时间无限性的否定在《四个四重奏》的“干赛尔维其斯”一章中有所暗示,时间的无限性在这首诗中受到来自经验意义的挑战.诗人这样写道: 我们有过经验,但未抓住意义,

面对意义的探索恢复了经验,

在不同的形式中,越过我们能归于

幸福的任何意义.我已经说过,

在意义中复活的过去的经验

不仅仅是一个人生活的经验

而是许多代人的经验——不是忘却

那些看来无可表达的东西:

在记录下的历史的信任后面的

向后的目光,转过肩膀

一半向后的目光,看着原始的恐惧.

现在,我们终于发现痛苦的时刻

是同样地永恒的,

就像时间拥有的那种永恒.

艾略特在此处暗示出经验的意义以及探索经验意义的意义具有与时间的永恒性或者时间的无限性同样性质的意义.艾略特所谓的经验既是现在的也是过去的,它是个体经验与普遍经验的融合,经验的意义因此获得了能够与康德的时间的无限性对抗的可能性,时间在逻辑上的先于一切被经验具体的普遍性意义所消解.这样,艾略特通过对康德的时间概念加以改造,扩大人对世界的认识.

结语

时间在艾略特的诗歌中具有反康德先验哲学的内涵.康德以先验性、必然性、杂多性、一维性、无限性等性质把时间概念化,使其成为范畴的指向,是构成纯粹知识的前提,为人认识事物提供方法论.艾略特则通过与概念和范畴相对立的诗歌形式表现时间具有经验实在性,时间并非具有必然性,时间的杂多统一于天主教的唯一神性,时间具有二维平面的空间性,时间并不具有逻辑上在先的无限性.这表明诗人在认识论方面通过反概念和反范畴去探索知识可能性.以诗歌的形式对时间作出形而上学的阐明,这对艾略特来说具有重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正如他在《四个四重奏》的最后一章“小吉丁”里所言,“只有通过时间时间才能被征服”,“从任何地方启程,/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季节;/都将是一模一样:你将不得不摆脱/感性和概念.”从亚里士多德为人认识事物确立了实体、数量、关系、性质等15个范畴,到康德确定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以及量、质、关系、模态等四类范畴,感性和概念以及由此而及的范畴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哲学体系中一直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康德的先验哲学试图阐明人是从空间、时间与范畴开始,而后构成经验和与事物本质一致的经验或谓知识.然而,艾略特认为概念和范畴存在局限性.他指出,“尽管康德一生都在探索范畴问题,不论对错,他也只是确定了那些他认为永恒的事物,而忽视和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是这些只是永恒变化的庞大范畴体系中较为稳定的范畴.”显然,艾略特认为范畴应当兼具稳定性和变化性,而不是仅仅具有稳定性.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范畴能够让人认识到世界的一部分性质,但另外一部分却是在这些范畴之外的.范畴应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经验,通过新概念的构建加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艾略特由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这个转向可谓是他反对以康德先验哲学为代表的范畴哲学的人生体现.他以此表明在认识事物方面概念和范畴的有限性与诗歌在呈现经验无限性方面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

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

本文是一篇学术性论文范文,学术性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T S 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性及社会科学及大。

T.S.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

本文是一篇荒原论文范文,荒原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T 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荒原及参考文献及文学。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初中语文及教学法及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为您写诗歌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诗歌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诗歌及初中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