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与中国摇滚乐的当下遭遇

时间:2024-03-01 点赞:51420 浏览:10633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人生哲学有关哲学方面的论文,关于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与中国摇滚乐的当下遭遇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生哲学及知觉及摇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生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梅洛庞蒂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受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较深.梅洛庞蒂从感觉出发,阐述知觉对注意、想象、回忆、判断等的奠基作用,从而揭示知觉的原初地位.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对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摇滚乐的当下遭遇,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梅洛庞蒂;音乐精神;中国摇滚乐J605A -0109-03音乐是具有坚定而自我超越精神的,除了给人以波澜汹涌的感觉外,更多的是传递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音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有计划的,而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在音乐的世界里存在着“直觉”,必须是真正从内心里觉得热爱,才能陶醉于其中.这种感觉永远都吸引着表演者,因为它永远都是新鲜的,每次演出大家都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很真实的表演状态.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直击知觉的原初,诠释着中国当下摇滚乐的情感裸露和原始的思维萌动!

一、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

音乐是感性的,用理性的创作表达感性的情感,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中人们从青年走向了暮年.这种艺术性的思想指向了一种感性的哲学(诗学)――梅洛庞蒂 的音乐哲学.他把心身统一在身体中并否定科学解释,否定抽象知性,限定科学.他的哲学主张表现在把胡塞尔海德格尔化,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使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诗意化,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在他看来,文学、艺术往往与感性固有联系,并以此拒绝知性.在理智主义传统中,艺术与技术有着同等命运,即是以知性判断掩盖了感性光芒,审美经验指向“纯粹形式”和“合目的性”,其感性经验完全被知性抽象化了.而梅洛庞蒂则坚信艺术创作与鉴赏,不是康德式建构意义上的“人为自然立法”.他汲取笛卡尔哲学思想,重新设计“自然之光”与“自然倾向”秩序,依据塞尚等人的“透视变形”艺术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于世界的知觉粘连.” 以此恢复被抽象的知性所掩盖的感性.但这样就只能借助于“诗意之思”来领会身体和世界,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神秘主义.另外,他理解普努斯特音乐对于知性的抵制说,是源于对感性的维护:“音乐的观念首先对立于知性的观念,被黑暗所扭曲,对于知性(光) 是不透明的.” 由此,梅洛庞蒂促成了当代西方哲学在解决身心关系问题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向.


梅洛庞蒂从感觉出发,首先回到前客观的体验、知觉领域,然后阐述知觉对诸如注意、想象、判断、回忆等的奠基作用,从而揭示了知觉的原初地位.在这里,借由“体验中的理解”这一契机,将体验的概念转换成了知觉.也就是说,对知觉场的描述,总是知觉的知觉场,体验中我们已经有所理解(属于知觉).而体验则是作为一个境域被使用的.这样的体验境域,其核心是对知觉的描述,而体验又是和知觉场同内涵的.所以,知觉可视为描述体验境域的核心.对知觉的描述和对体验的描述,在核心的意义上是可以互释的,正如他讲:“哲学只不过是一种被澄清了的体验.”(《知觉现象学》,p.95)对知觉的描述,可以使得体验被澄明化.由此,知觉与物体的“共在”结构呈现了出来,其得以呈现的体验境域就是哲学.体验的涌现、“绽出(extase)使得一切知觉都是关于某物的知觉.”(《知觉现象学》,p.103)同时,这种体验、知觉与物体的共在,又带出了一个“共在”结构――以“身体”的界域呈现出来.身体与世界的关系,同样是“共在”关系,即弥漫式的相互涵融.身体是作为一个境域存在的,身体是一个世界.而世界与时间的特性是模棱两可的,于是,“世界已经被构成,但没有完全被构成.”(《知觉现象学》,p.567)因为体验和知觉与身体是一个融合体,对身体的描述,同时也就是对知觉、对体验的描述.这一思想启示了我们该怎样理解世界.世界不可能被理性认识所穷尽,因为世界不是一个对象性存在,没有完全被构成.通往世界的道路,是用身体去知觉、体验的,这就是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

二、中国摇滚乐的当下遭遇

梅洛庞蒂的音乐精神,为我们追问中国摇滚乐的当下意义开启了新的视角;为我们诠释中国摇滚乐的当下遭遇提供了一种可能;为我们探求中国摇滚乐的合法生存给出了理论支撑.

音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音乐是一个生命的倾听者、复述者,是一个纯粹的歌者,它改变不了现状,只有在乐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人的生命是千姿百态的,有一天我们会深刻地倾听它,把它彻底地送回原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种音乐形式――中国摇滚乐.在现今中国主流音乐文化中,摇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无论在哪个国家,摇滚从未像在中国一样经历奇特.摇滚乐的特殊就在于,总以一副怒目、广博、高大但慈悲的姿态现世,它自身的肿胀和虚胖,倾诉着二律背反的磨难与怀疑、边缘群体的苦难、人性的压抑与渴求等.从中国80年代初摇滚乐的蹒跚起步,历经模仿、移植、热浪、低谷、回升、平静等,摇滚人的独立生命和艺术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摇滚乐在中国音乐精神土壤里破土、萌芽、曲折、艰难地活下来,就在于它被当作一种艺术样式的手段,一种审美自由的诉求,一种社会异化的宗教.这种音乐文化形式远远超出它自身的内涵和内容.摇滚乐被打上了一种信仰的烙印,折射出一种历史的思想,燃烧在时代之下,成为社会群体中非主流人群的能量.

蓝色是摇滚的精神,摇滚精神对世俗生活保持警惕.这样一种文化刺激会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生造成极大影响.在音乐、艺术、书本、文化上获取的知识,是有力量的,可以改写你的人生,让你狂喜、狂怒,充满感激,获得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一个崭新视角.摇滚乐属于青年人,是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它由于年轻可能会显得幼稚,由于直接可能显得粗糙,由于单纯有可能导致偏激.它把爱恨情仇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把痛苦和缠绵深埋得天衣无缝;它极尽所能地张开臂膀去拥抱一切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也毫不留情地进行内省和自嘲;它慨叹飞逝的岁月,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它勇敢地面对着挫折和挑战,也宽容地接受失败和遗憾;它时而激愤较真,时而诙谐幽默;有时正经端庄,有时不羁狂放;它在把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玲琅满目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正直和诚恳的质朴天性.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不一样,在非主流的人群中,有忠于另类音乐的聆听分子――庞杂的人群,有沉郁晦涩的“金属迷”,有愤世疾俗的“朋克”,旨在维护摇滚的精神――那是所有人道不明但心中仅存的信念.摇滚乐在中国,打开了一个梦想(可能性的)空间,让我们感受一种挣脱刻板生活的追求;一种期盼自由生活的向往;一种创造新生命的呐喊;一种冲破桎梏枷锁的涌动.唤醒执迷、打破虚拟、不再掩饰、敞开心扉等优秀摇滚人的内在独特性,促使他们在艺术表现上超凡脱俗,在艺术进程里自我反思.在社会政治批判的舞台上,他们是棒喝杖,打破谎言,冲出樊篱,点破弊端;他们的独特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众的代言人,他们的灵魂叹息与呐喊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共振;他们是“云水行僧”,总在行走中探寻自我.如此,这种音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被认同的音乐.借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来解释,共性与个性之间显然存有悖论,这一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但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摇滚人总是基于一种考虑――独立.这将摇滚推向一种信仰,成为摇滚人的一种哲学.无论何种理论或学说,或是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无政府主义,亦或是近似于尼采的虚无主义,再或者达达主义、后现代等,摇滚人总以其独立思想融进自己的人生哲学里.音乐人独立的制作方式或是其独立思潮,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特异的音乐类型,一种晦涩的音乐.他们往往像哲学家一样,沉湎于自己病态的或高深的思想中不能自拔,慨叹无常和无我,从而造就了新一轮音乐迷惑.摇滚的精神似乎扩散开来,又似乎变得不那么引人瞩目,所以,在每个不愿放弃自己独立个性的摇滚人面前,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多次、反复地陷入一种自我的游离和踯躅之中,无法分离,“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前途是否光明则完全不可知.然而,在新时期社会中,摇滚乐样式总能给个人带来新追求和新希望.它虽根植于西方摇滚,却始终扎根于本土化的“中国梦”的沃土里.这便是摇滚人在独立中寻求营养,在非主流中寻求主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在意义中寻求价值.正如禅宗的三境界: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指人执著于自我红尘的生存状态;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经过反思已经有所领悟,处于打破自我执迷的阶段;三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指见到了自我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万物皆备于我的无分别状态.在独立中寻求发展,不在发展中爆发,就在发展中灭亡.

人怎样才能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是人生哲学的难题.似乎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却给出了两个追问:你为什么而活?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然而,摇滚人似乎将永远陷于这个谜团之中.若即若离,兜兜转转,游行其间.怀着对生命本能的尊重,怀着对生命渴望的追求,不论是60后还是70后,回眸青春,反思当下;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了解历史,反思现实,都被赋与了两层含义: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诉求.而这一切,正可以在摇滚的怒放中得到.他们在矛盾着,在物欲与信仰间痛苦地执著.或许他们埋首在社会的(人性的)、悲剧的舞台上,缺失征服欲与功利心,缺失道德和智商的优越感(那是人们心仪的东西),缺失直接的政治信仰等他们绝不是自怜、不是情绪沉溺,只是将内心的磨难百折不回地演示出来,是人之为人的脆弱,是一个绝望但坚执的呼号,更是悲悯和反抗、社会批判和自我拷问的混合.

如何看待艺术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与作用?艺术除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与娱乐功用,它还有传播理念、解放思想与推动社会进步变革的巨大力量.摇滚似一种棒喝,当人性漂浮在物质表面,灵魂则无法释放――棒喝自我,觉悟个体;当表面追求将所有人囚禁,苟且于郁愤的冲突――世界空了,现实虚妄.亦如,滚石乐队、甲克虫乐队等,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动荡,摇滚人为大众宣泄,唯此,找到了音乐的意义、摇滚的价值.对应中国摇滚乐队似可谓投影――嘶号、,疯狂、反抗等摇滚人以音乐感化,在时代腐朽的风中挥舞着信仰的旗帜去探寻活着,这便是他们存在的理由.当中国摇滚寻到了物欲城市的病灶,摇滚乐固执地窥探人类的灵魂机密,人们需要一种敲碎所谓偶像的、清醒的声音时,音乐终向生命河床奔涌不息,不惜用狄俄尼索斯使人头晕目眩的酒剑斩剁大脑,或是满世界欢快飞跑、愉悦震颤,于是他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生命与音乐的意义,让生命中的快感和悲苦尽情向极致迈进.摇滚乐既是一首理想主义的颂歌,又是一种身心自我沉沦、自我解构的写照.在想象中勾画一幅蓝图,却被社会现实击碎.这一现象在摇滚人身上颇为明显.摇滚乐既是一种瓦格纳与德拉可罗瓦式的英雄般音画诗篇,同时又是一种锁定空间内的灰色.摇滚生来便俗,更离不开泥土,摇滚人的宣言,抨击社会暗疮,这暗疮不仅是社会的流血点,更是人性阴暗的病灶窝.这是一种血色表达、身体的语言、行动的证明.作为一个摇滚人,在生命中倾听呼喊,在生活里选择方式,这应该是音乐存在的理由,是生命的执著.摇滚乐最理想的境界是梦想,而不是神话.摇滚人在批判与自我点评中,寻求与人类精神的共时发展,寻求与人类艺术的历时诠释.它像是一个问号,没有确定答案,只体现出参与者的种种迷惘、彷徨.当有一天,所有幻想与猜忌接近本质,便会茅塞顿开.摇滚乐不纯粹,矛盾、分裂、挣扎,因为“摇滚”代表了破坏、反叛之类的事物,就其词源本意来说,本身就代表了“乐与怒”的精神,但摇滚乐的魅力却在于风景与过程(“在路上”),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深刻揭示并将永远揭示着人生、生命,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实现其真正价值.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在存在主义盛行年代与萨特齐名,是法国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哲学著作《知觉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起被视作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之作.

②Carbone,La visibilité de L’invisible : MerleauPonty entre Cézanne et Proust[M].Ge Olms Verlag A G ,2001:2122.

③Merleau Ponty:Notes de cours 19591961[M].éditions Gallimard,1996:193.

相关论文

巴洛克时期中西方音乐对比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范文,音乐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巴洛克时期中西方音乐对比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音乐及音乐艺术及时期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本文是一篇巴洛克音乐论文范文,巴洛克音乐方面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巴洛克音乐及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范文,关于音乐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音乐及时期及巴洛克音乐方。

“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

本论文为批评有关现代文学论文选题,关于“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批评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

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比较

本论文为绘画艺术类有关艺术教育论文,关于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比较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可用于绘画艺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