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

时间:2024-03-27 点赞:51804 浏览:10562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理论相关政治论文,关于政治理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政治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及课堂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政治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育传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传播的系统化的稳定形式,它具有目的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创见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建立与其相应的双向互动模式,以达到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育传播模式 双向互动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转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传送给学习者,学习者接收后与其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分析理解形成新的知识,产生新反应,教师对反应进行评价,确定教学策略,从而进行反馈和教学新的内容.因而,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也就是教育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对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政治思想信息的过程加以研究确有必要.

一、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育传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传播的系统化的稳定形式,它具有传播及时、信息量大且成系统性,反馈及时等特点.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整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理性认知、合理情感与适当行为三者的统一性.因为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联,情感和意志的产生以及行为的实现都以认知过程为前提.只有将情感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并将合理情感自觉体现为适当行为,才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的真正体现.因此,针对青年学生制定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对其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性认知的培养是前提.而学生理性认知的获得,最主要的是来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套完整的编码和解码系统,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通过直接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才能实现部分的但却并非全部的意义共享.因为学生作为有主体意识的个人,他会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收(receive)和接受(accept).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完整而又准确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各门课程可以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对传播信息(教育内容)进行精心编码和选择性加工,从不同侧面加大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分量.在理性层面进行分析和阐释,培养学生关注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传播模式具备如下特征:

(一)目的性.

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传播具有目的性.一方面,从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来看,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来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这种经过筛选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而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加工编制过程就是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水平、最终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另一方面,从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来看,他对于教育者所发出的教育信息的吸收过程,也是为了达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目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处于完全盲目的、被动的地位,而是在明确的需求目标指引下,对于各种教育信息选择性地接受.因此,无论从教育信息的传播一方还是从信息的接受一方来考察,政治理论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二)现实性.

政治理论教学信息来源于教育活动的现实中,是教育现实的归纳和概括.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不是凭空想象来的,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依据教育理论通过逻辑的方法推演出某种“理论模式”(或假想模式),那么这种推演出的“理论模式”(或假想模式)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以验证其现实性.

(三)可操作性.

模式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其目的除了帮助人们认识教育传播现象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样式,使理论变得更直观、更便于操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的实践.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育传播模式应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四)创见性.

这里所指的创见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新建的教育传播模式应比原有的教育传播模式更能反映现实,更能体现事物的新的本质关系,(2)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应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育传播模式要体现教育传播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三、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传播模式的优化

政治理论教学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的原型,它只是反映客体的某个侧面或某些主要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不完整、简单化、有些假设未被阐明等.同时,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际要求去选择、使用或设计优化信息传播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适用性与可靠性.在政治理论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按照师生构成联系的性质,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方式.

(一)直接联系结构.

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进行教育活动的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单向型.单向型教育结构如面授、示范和讲座等.教育者可以充分传达教育信息,但是缺乏受教育者的反馈.因而此种结构模式不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也就无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第二种类型:双向型.双向型教育结构如座谈、对话和讨论等.教育者在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因而此种结构模式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观点意见,能够有效地调整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改进教育方式.

(二)间接联系结构.

指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从教育者那里获取信息的联系结构,也可以分为单向型和双向型两种类型.这种间接联系结构,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接受范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必受时空的限制,可自由支配信息传递的时机.但是受教育者无法亲身感受教育者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教育者也无法根据观察受教育者表情、动作等直观印象而作出评判.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联系结构还是间接联系结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弊端.政治理论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建立混合的联系结构,并建立与其相应的双向互动模式,以求达到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上,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理顺政治理论教学传播关系,建立合理的、功能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因此,为有效进行政治理论教学传播,我们必须在一般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上,特别需要强调反馈、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建构现代双向互动型政治理论教学传播过程的模式.这些构成要素都是动态性的变量,它们的组合随时会因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复杂多样的方式.双向互动模式如图所示:

当然,这一模式只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复杂的政治理论教学传播现象的系统方法和途径.因为模式并非客体原型,它只能反映客体的某个侧面或某些主要属性,只是一种理论的简单概括,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相比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模式,从整体上来看,这一模式有如下特点: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关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传播过程;是具有反馈评估体系的传播过程.

相关论文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效果的

这篇政治理论论文范文属于党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理论有关本科毕业论文,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效果的相关政治理论论文。适合政。

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该文是高中政治专业政治理论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政治理论类毕业论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合政治理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