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和把握

时间:2024-03-20 点赞:49038 浏览:9961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动词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和把握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思想专业与动词及目标及学生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动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这是因为,行为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或行为,具有具体、明确、可观察、便于测量等优点.

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呈现方式是:在左栏中,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课程内容目标,既提出对特定知识的要求,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更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而在右栏中,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作出了“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而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引起多种解释为标准.

例1 赏析(行为动词)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条件),展现(行为动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条件),确认(行为动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条件),树立(行为动词)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预期表现).

这里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只是作了省略处理.

一、行为动词的类别

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比较丰富,有“了解、知道、理解、观察、感受”等20个以上的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可分为三大类,如表1所示.

(一)第一类行为动词对结果有要求,如了解、知道、说明、阐释、评议等等;结果性的行为动词有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

(1)识记:再认和再现思想政治课中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转换表述已知的知识;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解释,即不仅能识别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一个知识与其他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知知识做出合理推论,或通过已有条件去扩展相关的知识.

(3)应用:明确有关活动的组织过程,通过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感悟道理和掌握方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活动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2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例2中,“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涉及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属于第一层次;“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属于第二层次.

(二)第二类行为动词对过程与方法有要求,如调查、观察、讨论等这样的一些行为动词.

例3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例3中,“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涉及对过程有要求的行为动词,“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

(三)第三类行为动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要求,如体验、体会、树立、养成等等.在情感教学目标中,分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个等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是教学中最难以测量的部分,但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态度和学生的行为、作品等表现出来进行评估.

例4 “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等.

例4 中,所给出的标准着眼于长远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其运用了第三类行为动词,是从侧重点来说的;其同时含有第二类行为动词的成分,如“感悟”这个动词,也有对过程的要求;有时还有第一类行为动词的成分,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行为动词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行为主体表述混乱

例5 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识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例5中,“知识目标”所表述的主体是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表述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目标在主体表述上前后不一致.后者所表述的主体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表述方式违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收获,那么教学目的的编制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因此教学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教师选用的行为动词与课标水平要求不一致

例6 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力目标: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在例6的表述中,“知识目标: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理解”选用得就不够准确,课标的表述是“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理解”一词所表述的实际水平比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高,应该用“了解”代替“理解”更为恰当.理解是指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了解是指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例6中的知识目标应改为: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制订的教学目标中缺乏行为动词


例7 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培养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联系实例,感受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例7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知识目标中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要有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学生习得的程度与水平,只有内容的罗列,不能算是教学目标,只能是教学内容.

综合以上三方面表现不难看出,这些问题违背了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应该体现“三个维度”以及对“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表述”的基本要求.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三、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研究、梳理行为动词.

(一)理解行为动词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的要求

行为动词的外显性是指行为动词直接指向的是学生,揭示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行为动词的内隐性是指行为动词间接指向的是教师,揭示出教师为了辅助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水平应该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就构成了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双重性的要求.

例8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例8中的表述选用了“归纳、理解、弘扬”3个行为动词.从外显性要求看,3个行为动词的主语都是学生,它们所指向的活动主体都是学生.无非这里省略了行为主体.要达到这样的学习水平要求,单靠学生的主体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辅助条件,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嵌入式的学习环境中讲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由此可见,行为动词所关联的是双指向,外显性指向学生的学习水平,内隐性指向教师教的行为以及所教学的内容、采取的途径和策略等.教师对外显性的要求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够创设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教师对内隐性要求理解得越深刻,教的行为目的性也就越明确.这是准确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理清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的内在关联

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作为思想政治学科,关注行为动词不仅仅是简单地关注知识水平的要求,更要关注行为动词所关联的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例8中,“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中的“归纳”指向的是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的“理解”指向的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中的“弘扬”指向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是“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的前提.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学习与探究中、在能力培养与训练中逐步渗透、形成的.

(三)把握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中的可操作性和测评性

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测评性.采用适当的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明确对学生做出要求,使教学目标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可操作性和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有的教师误将“目的”当成“目标”,因而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或“拓展学生知识面”等这些不明确

这是一篇关于动词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和把握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思想专业与动词及目标及学生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动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340;表达,因而无法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实际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因而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了.

总之,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许多行为动词,都是极有分寸的.这种要求上的分寸,反映的正是针对初中学生的阶段适应性,它是科学的.背离了阶段适应性,就会导致目标要求过低或者过高.同时,还要注意行为动词所反映出的主体性、内在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论文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

本文关于政治课程及思想政治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课程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相关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方法

为您写政治课教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政治课教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方法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政治课教学及。

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

本文关于学生及笔者及案例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学生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与心育的共进

本文是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论文范文,高中思想政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与心育的共进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