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本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新方式

时间:2024-02-25 点赞:43968 浏览:8472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理论时势政治论文,关于生为本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新方式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政治理论及大学生及实践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政治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表达为“以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以生为本”,这不仅是宏观的指导思想,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微观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课堂由教室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教学.

关 键 词 :以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72-03

从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在传统的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知识传授过程,而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则被忽视了.教学过程因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而使课堂生活失去了本原性的生命活力、创造特性.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章程》,也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和方法.

一、以生为本是顺时而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需要改革的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形成的重视学生个体主体性的新的教育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义和揭示的规律,是极具科学性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们党优良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对其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根本目的和任务,坚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认知派学习理论为“以生为本”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派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该理论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认知学习理论主张人的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西方教育理论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杜威极力地反对教学中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教学方法来取代“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学校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办学思想的转变.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出教育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吸收相关理论,形成“以生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生为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其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两者之间,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归宿和目的.“以生为本”就是坚持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指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就是“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1]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为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理解为一个目标,又理解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需要的极大满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2]作为一个过程来讲,人的全面发展,首要完成的是“以生为本”的第一个层面,即学生的学,这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知识平台,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以自由、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以生为本”

全球化视域下的现代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因为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在同龄人中是具有优势的群体,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无法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一部分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科技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相对忽视道德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系统的知识性,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关心学生思想发展.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授课者,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智慧”、“真理”的化身,也必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接受的知识能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的被动客体转变为能动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性作用,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与学生地位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

毋庸置疑,众多的原因导致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如教材理论比较艰深而且时效性较差,针对性不明显;有的教师上课“以书本为上”,书云亦云,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以简单的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大学生深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和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他们而言用处不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时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要认可和帮助学生实现各种合理需要,要承认学生存在不同个体特色、兴趣爱好、觉悟高低,要知人心,解人意,使该门课程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真正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他们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和增长的渴求,而是更加希望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原来简单的人际交往知识已经不能充分应对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因此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敏感度和关心度高,关心祖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关心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前景和未来出路.教师必须灵活处理教材,在授课时融入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困惑的问题,并且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进来,把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教材体系转化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活生生的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然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单纯说教,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还依旧存在.在一项调查中,有92.3%的本科生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3]这些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而忽视了同样是这一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就要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生活的启迪着和引路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理论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不断开拓新思路,探讨新方法.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不同,在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应根据课程不同的特点探寻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我们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主体性教学(学生主讲型)已经进行了三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实效性显著提高.作者也进行了主体性教学其他具体方法的尝试,如主题讨论式,演讲式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根据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与社会、实际脱节.因此,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在一项调查中,87.9%的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没有发生良性互动,34.3%的本科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该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环节.[3]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创造实践教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做了部署,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要覆盖大多数学生,同时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加强社会实践,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实现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此范式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高校应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德育基地实践、校外教学基地参观学习以及征文比赛的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相关论文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效果的

这篇政治理论论文范文属于党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理论有关本科毕业论文,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效果的相关政治理论论文。适合政。

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该文是高中政治专业政治理论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政治理论类毕业论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合政治理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