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向作用

时间:2024-02-17 点赞:54848 浏览:11593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价值观论文范文,关于价值观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向作用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价值观及思想及高校方面的国际关系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价值观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载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传统就业制度的变迁,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要关注大学生择业、就业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动力.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社会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甄别,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是针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它通过相关一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在校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理性澄清能力,从而让他们不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对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艰苦奋斗的民族观、抵抗侵略的近代观、改革创新的实践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等,它们一起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核心――价值观养成

高校的各门课程教学目标间具有差异性,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个共性目标,即价值观养成.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无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价值生成,还是对教师自我价值的认识,学生价值观养成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核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动力――价值观调适

价值观调适是基于主体自觉的一种心理行为.然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既受经济因素、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也受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心理要素的驱动,这决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它必须面对复杂的内外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因素,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激励学生进行自觉的价值观调适.

二、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巩固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面对实际情况导向性的展开教学

(一)从抽象到生活――科学的诠释与转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系设置决定了课程教学难度的提高,一方面 ,各门课程都是一个系列的专题内容,相较于新教改 “05方案”之前 ,内容的范围有了更大的扩展,另一方面,课程的施教理论深度在不断增强,理论诠释与转化的难度不断提高.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和生活本身结合起来,既要对理论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又要“面向事情本身”,在生活现象中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使得理论有强大的说服力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面向事情本身”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更有说服力,才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现象和本质层面得到统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就有了更好的途径.

(二)价值观共识――教学主体间的互洽

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行为.在他的观点中,应当提倡交往行为,从而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最后达到社会和谐.教学中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师生双方达成价值观共识,即以教师为主导的价值观输出更易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以此达到教学主体间的互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价值理论、价值内容深度接纳和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要教师树立这种以交往关系为基础的平等理念,然后,在师生双方融洽的关系中取得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可.

(三)整体性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的学科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 》和 《法律基础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四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各有目标,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分工,但作为整体性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内容上都联系密切,各门课程间本身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视野,就显得至关重要.确立整体性视野首先便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各门课程教师首先要树立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教师们不但需对本课程领域的理论教学有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更要综合广泛地了解思想理论课及其他课程领域的内容和价值.除此之外,学科间互动也极为重要.各高校要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学科为基础,为各门课程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条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四)实践情境创设――价值观巩固的行为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基础.而今,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内化阶段的过程中,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构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容易受到校园文化、大众媒介、家庭、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尚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只有通过这些实践过程的检验,通过实践事件的冲击,学生才会自觉产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选择、接纳和巩固,从而将价值观外化为具体行为.所以,在价值观的内外化规律的有效指导下,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还需要非常强大的实践情境支持.依据社会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学校等社会组织可以利用道德、礼仪的相关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因此,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创设一定的实践情境,使成员在一定的实践情境中不断巩固和完善价值观.


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外化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自主行动准则,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未来的社会主流引导出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不断正确引导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积极乐观的新生力量,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最终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