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时间:2024-01-31 点赞:46897 浏览:9226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的特征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政治社会化及大学生政治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表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特征.政府要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加大对网络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信息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网络规范及相关法律的学习,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活动.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特征路径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新的施化者和不同于传统政治社会化路径的一种新模式.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强大影响和作用下,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往往形成了为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形成了对生存环境合适稳定的反应.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也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改变的过程.

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径,主要是由家庭、学校及社会来完成的,其主要特点有:第一,规范性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其政治社会化的内涵规范性高,体现在其政治教育与政治实践符合国家对其政治培养与政治教育的要求.第二,系统性.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系统性强,从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取舍、环节的设定、活动的安排等都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大学生入学以后,在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加入到一定的政治组织系统中,如党支部、学生会、共青团等.这些组织对社会政治主导文化的灌输与传播都不同程度地起着强化作用.第三,时代性.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四,聚合性.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归属感,使其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或进行政治行为时,具有较强的相互感染性.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新走向

与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径不同,网络政治社会化路径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拓展了政治社会化所需的时间与空间限域.传统模式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被施化者按照施化者的安排有序地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时间与空间受到诸多限制.网络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实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政治沟通.网络中的公民不但可以摆脱传统的社会政治地位、身份、角色、有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可以跨越时空共享政治资源,塑造政治身份,进行自我政治实践,推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第二,改变了传统政治社会化模式中主客体的沟通模式.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强调施化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政治知识、政治规范等内容展示给接受对象.施化方式主要侧重于灌输与教导,是一种单向主导模式.网络使施化主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角色,施化方式呈现多元化、动态化与立体化.

网络己经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不断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评价与表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其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新走向.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政治社会化内容的规定不同.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群体政治文化的转型.在政治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由普遍的权威崇拜、盲目服从、个性压抑逐渐向自主意识的确立、参与心理的成熟、独立人格的形成、法制观念的增强转变.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的专制政治观向政治观转变.在政治价值取向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革命价值观向个人主体性价值观的转变.

第二,对政治社会化推动力的不同.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政治社会化管道的成本,使大学生参加政治社会化活动变得更加简单、灵活与多样.当政治社会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大学生就倾向于积极接受政治社会化,反之,当收益小于或等于成本时,大学生就可能趋向于消极抵触或直接拒绝接受政治社会化.

第三,对参政技术培养上的不同.网络所独具的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产生了网络参政的新形式.大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够充分了解来自政府的各方面信息,而且可以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实现与行政系统的沟通与互动.

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特征的两面性及形成原因

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表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双面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的同时,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个体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主要是在政治信息传播基础上完成的.网络在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又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反动的信息也掺杂其中.有效监管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稳定、不成熟,使他们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不易把握正确的方向.第二,在自我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容易迷失自我.网络所具有的广泛性、交互性与无边性,为大学生政治自主意识以及政治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曲解、被扭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放纵自我的平台,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容易迷失自我,偏离主流社会的轨道,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网络作为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大肆宣扬和输出其政治体制与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面对混乱的信息,部分大学生容易被错误观念误导.第三,在提高政治社会化程度的同时,容易削弱政治思维能力.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夹杂着许多复杂因素,它需要政治主体运用政治思维能动地分析与判断,以便做出正确的回应.而大学生在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参与政治生活,希望借此锻炼自己的政治实践能力.但长此以往,却由于日益缺乏与现实人物的接触与交流,逐渐退化了在现实世界中学习的政治能力,这势必会制约青年政治思维能力的发展.第四,在提前体验各种政治角色、参与政治实践的同时,容易导致现实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人,使其按照社会公认的特定行为模式进行活动.网络政治社会化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体验不同的政治技术.在不断进行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担任现实社会中的各类政治角色的尺度.但网络上的虚拟交往剔除了互动双方的许多现实社会属性,与现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比差距很大.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缺少现实政治实践行为的调整,很容易造成其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适应,丧失了从事政治实践的能力.第五,在拓宽施化者范围的同时,使具体施化功能呈减弱趋势.网络的发展在传统政治信息传承方式上又增添了新的路径,由组织化向个体化发展.同时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的权威在弱化,施化功能的多元化容易使传统的政治文化在传递过程中难于把握,容易发生偏离和扭曲,背离社会主流政治文化.

造成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消极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学生自身的特性是根本原因.大学生群体是政治心理、政治思维与政治判断力正在形成的阶段,具有政治鉴别力不强、价值取向冲突以及政治行为盲目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规避网络的消极影响.第二,网络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是主要原因.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开放性造成了政治信息传播泛滥、多元和良莠共存,使传统的、统一的政治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使特定政治体系所期望的主体政治意识获得广泛的认同支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政治实践活动具有虚拟性,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同现实严重脱节.第三,网络监控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网络立法不健全,网络立法滞后,网络行为的认定教条,缺乏可操作性.网络过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存在封锁不足和封锁过度、封锁标准定义模糊、调整修改不够灵活、不能单独使用,需与人工评鉴相结合等缺陷,对不良政治信息监控的效果不够理想.第四,缺乏正确引导是直接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势,任其自我发展,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和选择政治信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技术手段苍白无力,效果不够理想.

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涉及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该加快制定相应的网络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加强对相关网络技术的研发,实现有效的网络监控;加大对网络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开发与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网络政治信息资源;加强对大学生鉴别网络政治信息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与推进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政治参与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心理问题的引导与排解.同时,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网络规范及相关法律的学习,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活动,对网络政治社会化形成补充之势.(作者分别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讲师)

相关论文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这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有关政治的论文。适。

刍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此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刍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生及思想政治。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这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属于理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硕士毕业论文,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