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时间:2024-02-16 点赞:53315 浏览:11102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术型论文范文,关于学术型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学术型及高等教育及专业学位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压力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国家急需大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理念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从2009年起,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当即迅速崛起,其招生规模的扩大、就学率的升高以及全目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具有的群体特征,均向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这意味着高校必须关注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 键 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就学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44-02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它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2010年7月29日,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后,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召开了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力争攻读专业学位在校生在2010年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脱产学习,培养目标是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又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相比学术型学位旨在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专业学位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区别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每年十月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联考(简称GCT),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在每年一月,即与攻读学术型学位的考试同时进行,实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2 了解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2.1 招生规模扩大

2009年,国家一次性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5万名专业硕士,首次实行全日制培养.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透露,2011年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要求各地招生单位除将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还要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

笔者于青岛大学调查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09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激增,达到291人,比2008年增长近420%.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人数也在缓步增长.到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人数基本持平.如下表所示:

2.2 就学率升高

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招生计划为47万人,就学率达到34%.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1万人,而去年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5%约为1.8万人,因此预计明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2.8万人,增幅超过16%.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以就学率15%、50%作为分界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依次经历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如此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正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值得深思的是,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就学率的大幅提高只是华丽的表象,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升学者群体的特征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扩招进程中高校与学生、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对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项贤明教授所说,“大众化的内涵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的概念,它还包含结构上的变化和质的变化.

3 探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对培养模式概念作出正面阐释:“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规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在对攻读青岛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众多研究生的访谈后,笔者进行总结如下:

3.1 培养目标

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也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的从业追求.如“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伺样的还有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如美国非常重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案例教学著称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SG)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行政和政策案例库.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练习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强调与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重视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多方讨论、多媒体教学、远程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相比国外,我国以见习、实习和案例分析为主的专业学位实践环节略显单一,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高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室等,将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科研知识转化成实践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3.2 培养规格

将职业素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在2009年之前,专业学位生源一律要求具备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因此,以应届本科生生源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缺少与专业岗位的接触,造成专业学习针对性不强.但他们的群体优势是本科阶段己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时间充裕、学习积极性高.高校应当抓住群体优势,设计以应用能力课程为主、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为辅的课程体系,努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3 基本培养方式

学校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使得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笔者调查,很多原本未达学术型学位录取线的或参加学术型学位复试失败的考生,选择调剂到了专业学位.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清楚专业学位的定位和特点.马丁特罗曾指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水平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面对学生学力的下降和对专业学位的疑惑,高校管理者和导师应及早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关注他们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教育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学位的迅速扩招使部分高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衡.有的导师一年能带十多个硕士,从过去的小课变成了大课.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的特殊性,高校可以从校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企业家、国家公职人员等担任导师:同时严格建立导师遴选和聘用制度,帮助研究生选择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导师,提供高效的学习环境: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导学”关系,即针对学生的社会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因材施教,为他们日后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4 结语

从1991年试办第一个专业学位MBA起,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需求.己经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也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不断提高.如今,作为“新生事物”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其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学率升高等现状,已经引起广大高校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因为自身特征、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如果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筑,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达不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其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因此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关系教育长远发展的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拓展思路,抓住这一特殊机遇,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专业学位教育经验,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论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与实践

本文是一篇动力工程论文范文,关于动力工程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与实践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动力工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