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4-03-05 点赞:44347 浏览:8546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选择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及本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内容提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快速到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高校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的主体力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和困境.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以及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从战略层面给予了走出困境,科学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严文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2-0006-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批准设置了一批本科院校,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民高校371所,公高校741所.在741所本科高校中,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的新建本科院校为270所,占公高校的37.79%.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极大丰富了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优化了高校布局结构,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1.管理体制特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建在地级市,其管理方式多为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在办学经费及干部人事等方面,由市政府或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按事业单位方式管理,而学校的业务指导、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归口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2.教育资源特征.在建校之初,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设施、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图书藏量等教育资源只是达到了本科院校的基本水平和刚性要求,离内涵升本还有相当距离,学校短期内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大学文化和育人环境,数量扩张还形成不了资源优势,发挥不了整体效应.

3.学科建设特征.新建本科院校多数起点低,主要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因此,学科建设多以专科专业为主.学科覆盖面小,主要集中在文、理、工、法、经济、管理等学科,具有一定优势但特色专业少.本科专业的设置还是基于学校师资及现有的专科专业基础,难以实现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急需专业.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办学理念亟待更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规模小,发展慢,且一直为某一行业或区域培养人才,与其他高校交往不多.教师们已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一般不愿意轻易改变.面对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多数人缺乏顺应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旧固守陈旧的思想观念而不愿更新,有些人甚至有意回避变革与更新.更为严重的是,办学理念的更新不是简单的思想更新,而是涉及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理念转变,其间必然伴随着对原有办学格局进行重大调整的具体行动,而这些调整无疑会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甚至可能使大部分人的利益受损.

2.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不当,延缓了学科梯队的建设步伐.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任教师方面一般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师资缺乏,生师比大多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8[∶]1标准;二是专任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缺乏,难以胜任本科教学要求;三是教师学历偏低,博士硕士比例小,师资力量总体较弱;四是高职称人员队伍老化,中青年专任教师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小,结构不合理.正因为如此,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会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但是,往往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引进人才不顾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求,搞突击行为;在内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教师想攻读什么学位、什么学位好读就读什么学位,单纯追求数量指标的现象,造成青年教师比例过高、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教师比例不平衡,高职称人员比例偏低等学科梯队建设不合理的状况,这不仅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其知识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并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潜在隐患.

3.学科建设贪大求全,缺乏清晰的逻辑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但有些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不顾自身的基础和条件,盲目追求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发展、多科性院校向综合性发展,贪大求全,多头并进,缺乏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深入研究.而且,对“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理解较为狭隘,总认为师资力量强、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学科就是强势学科,反之就是弱势学科,忽略了比较优势,这使得一些学科似强不强、难以形成优势,而弱势学科也疏于培育甚或被遏制.

4.专业设置趋同,自身特色严重缺失.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快速,但专业设置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师范、财经、政法、管理等专业所占比重过大,而理工类、技术类专业比重过小,这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现实相违背.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数量大幅攀升的同时,却面临着同类学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而自身特色缺失的尴尬处境.然而,在自身特色已经成为识别一所学校的重要身份标志时,任何简单的模仿、趋同乃至重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在专业建设中打造出真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凸显自身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务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5.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无法落实.由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以及其他硬件方面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科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如教学计划、学分制的实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都没有本质变化.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分制还是有名无实的学年学分制;有的学校在招生时依然实行窄口径招生,按小专业培养的模式.同时,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升本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观念尚嫌落后,对课程体系中的学术和应用、理论和实践、基础和技能、深度和广度等观念,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相互之间无法衔接.二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混乱,存在着内容“旧、繁、空、窄”的问题.三是课时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配比不合理,选修课的比例偏低,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受传统课程观念及师资等因素的限制,选修课开设不规范,“因人设课”现象较为普遍.6.办学资源匮乏,资金渠道偏少.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我国本科高校生态群落的最边缘,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明显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而且,这种生态群落结构极易形成高校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使资源更易流向具有优势的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没有相应政策的扶持下,新建本科院校能够直接从国家获取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中处于不利地位,且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不仅使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使原本就资源匮乏的新建本科院校因无法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而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7.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活力不足.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按照“省市共管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由于这一管理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省、市两级政府还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而且两级政府的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很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的情况,使新建本科院校陷入多头管理而又没人管理的迷茫之中.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为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内部机构设置日益复杂,管理层级增多,管理幅度扩大,原来的系(部)在组合调整的基础上相应地升格为二级学院,组织结构逐渐向矩阵型结构模式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必须由过去的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学术管理转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却往往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来设置内部机构,其运行逻辑和机制与政府相同或相似,以严格的等级制度为依托,以科层化的管理方式来维系学校内部运转,且习惯于用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弱化甚至忽视管理的化,从而导致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难以彰显.这种内部管理行政化与学术管理化之间的失衡,严重限制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校办学生机与活力的增强,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8.社会认可度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得以跃迁,但整体实力仍亟待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缺乏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服务方向,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脱节,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而更愿意寻找老牌院校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也特别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成为当地科研与开发的中心,但往往因自身实力不足而无法实现.

三、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理性抉择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的,是发展中必然要遇到而无法回避的.因此,要摆脱现实困境,就必须全面统筹,精心规划,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既要突出重点又须兼顾一般,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统一设计,在转型过程中加以解决.

1.先进的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高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映照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调整与确立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办学理念的确定上,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要强调办学理念的时代性,即学校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在相对较高的层次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强调办学理念的现实性,即明确办学定位,力争办出特色,以特色寻求自身的生机活力和生存空间,在办学中要树立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与效益意识,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办学理念的前瞻性,即要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学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合理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清醒地认识并理性地分析自身在整个高校系统及同类院校中的位置,并明确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保证.学校定位涉及多个方面,但无论怎样表述,其实质都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哪一层次人才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点,结合学校自身办学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对学校未来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强化经营、发展内涵、提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选择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及本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高质量、办出特色,真正突破自我,在改革与完善中实现高起点的跨越.

3.服务地方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新建本科院校天然地与地方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为基础.对此,新建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强化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主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加快学校专业与学科的布局调整,实现专业与产业和就业的对接,将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把高校的知识创新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项目为载体,以知识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形成联袂攻关的良好运行机制,把自己的办学特色扎实地建立在当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地理等现实条件之上,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

相关论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