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状

时间:2024-03-05 点赞:44344 浏览:8545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社会体育论文范文,社会体育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体育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锻炼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体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需求与就业现实间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且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实习实践机制不够健全,提出“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培养方向,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校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同时符合社会的需求.

关 键 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0―03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背景与培养目标分析

1.1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国内一些高校注意到这一变化,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

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和一些综合大学都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都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作为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社会体育专业在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上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1.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的规格,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是源于社会对群众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群众体育的应用型人才.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并且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学者认为:我们很难界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教学者还是科研者?似乎都不是,而是要培养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的全才.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代表当前一种潮流,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超过16个.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就是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综合型专门人才,“群众性体育活动”明确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说的就是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领域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人才的培养方式却是灵活多样的.

2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并且有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

2.1专业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全面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竞技体育的中心地位正逐渐让渡于群众体育,而在社会体育内部,体育运动参与正由社会精英向更大范围的大众化体育发展.根据《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人,到2010年要达到65万人,而根据我国学者李树怡等人的调查,目前我国每20398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能得到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计划的“全国城市平均每千名参加锻炼者有1名体育指导员,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名社会体育员”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刚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40%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而是一份职业.但是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且招生规模过大

社会体育作为一个专业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108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虽然我国群众性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毕竟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同于工业产品,简单的大规模生产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国情的制约,社会的接受能力难以承受过多的专门设立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即使在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由或业余志愿者队伍组成.

2.3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的、地域的差异,城乡的、社区的差异,活动人群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的服务对象差异很大.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围绕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念、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上,难以培养一专多能技能型的体育人才.2.4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实践

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组办赛事社区指导等体育活动,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但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存在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3“技能指导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能力主要是指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包括:咨询,即介绍与解答常用健身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讲解,即讲解专项动作、方法、作用、特点与原理、动作方法与要领注意事项.组织联系与观察指导、保护帮助与调整.要培养以上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健身概论、田径、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气功、运动处方、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来进行.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是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中,师资力量、场地器械、实验设备方面,完全可以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资源共享.这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有利于两个专业学生的相互沟通,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知识面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2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

竞赛组织是各术科的教学内容.体育系术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本学科的竞赛组织是非常专业的,因为竞赛组织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教学之余,他们要参与竞技体育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另一个方面,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都是由体育系承担,这就给学生很好的实习机会.除校内的活动以外,校外也有很多竞技体育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市区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市直机关及各系统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赛,以及各部门、企业的小型赛事,这些都需要组织者.

3.3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

通过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运动系统的机械运动规律,可以结合体育锻炼,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如关节运动幅度和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对肌肉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运动对肌原纤维增生的影响;以及旋转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通过运动生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了解运动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生理特点,从而科学地组织、指导体育锻炼,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加上专业素质课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锻炼身体的运动动作,同时还掌握了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过程中的健身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

3.4运动损伤处理能力

在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医学的学习,以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因为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运动卫生、运动按摩和医疗体育几个部分.运动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研究影响体育参加者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3.5其他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具有以上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是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必备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社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要准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于“技能指导应用型”,既节约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社会急需人才.

4.2建议

(1)定位“技能指导应用型”,增加体育技术技能课程.(2)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3)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相关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综述

该文是硕士论文专业社会体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社会体育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综述相关论文例文,适。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综述

该文是本科论文专业社会体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社会体育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综述相关论文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