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窥探

时间:2024-03-19 点赞:51084 浏览:10479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窥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古代文学作品及古代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古代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儒家中庸之道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古代文学作品只有内容意义与形式结构、对象客观与主观建构、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作家与读者等方面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里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严守中庸,才能重建并凸显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关 键 词:古代文学作品中庸思想体现

近年来,发掘、整理、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遗产的步子却迈得不够,不少泛着历史光彩的物事正在褪色、消亡.因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当今时展的需要.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儒家中庸之道能否经世致用,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由来及其涵蕴

中庸之道也称中道或大中之道,它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和比他晚出一个半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把中庸视作最好的德性,大力提倡.使孔子感到痛心的是周代后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人们多把中庸抛在一边,不再认真踏实地履行了.《中庸》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在《中庸章句》的篇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里的“无过不及”从孔子的“过犹不及”一语衍化而来,是对中庸最明白最恰当的解说.就文学欣赏而言,任何作品都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但在实践中,古代文学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必须严守中庸,即在对立统一的几对矛盾中遵守平衡之道.

二、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结构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学作品应该包括内容意义和形式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以诗、词为最根本阵地的古代文学,其研究更无法回避这两个问题.形式结构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用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内容意义是作品中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情感的社会生活.形式与内容之间体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闪现,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不可分割.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作为文学研究,尤其是在以含蓄蕴藉著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更是应该掌握好二者的平衡,既要析出其在布局谋篇中的妙处,又不穿凿、拆散“七宝楼台”;既要解悟作品真正的思想价值、审美意义、哲学思考、又不附会诸般“社会的”、“历史的”、“美学的”风貌.现今的诗词研究者也常会做类似的事情,或是一首诗词只剩下起承转合、伏应断续,或是要从一首小小的诗词中“挖掘”出“深刻的哲学思想”、“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应该说这样的研究都是有失偏颇的,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价值的破坏,对读者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阻碍.对古代文学作品形式结构和内容意义的研究,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作一定的扩展和深挖,但前提必须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出结论时更应严守中庸.

三、古代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的中庸

古代文学作品的对象,是在古代社会出现并流传的,它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旧传播并备受关注.这种作品具有过去性、历史性,是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古代与现代,虽不是完全对立的,但必须承认,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社会的状况、思想意识还是读者的范围、接受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表现了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如果单纯考察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情况,分析作品在其产生时的思想和艺术,就会与现代的读者阅读产生比较大的距离,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如果一味地用现代的分析方法和视角观点来关照古代文学作品,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却古代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实趣味,同时会最终造成读者的厌弃.比如,以下这样的研究就会破坏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三言”中有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的是商人蒋兴哥与其妻王三巧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蒋兴哥出外从商时,三巧耐不住寂寞被人引诱与另一个商人陈大郎通奸的复杂的爱情故事.在对这一篇作品的研究中,学术界出现了若干种区别很大的观点,其根本分歧就在于对文学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关系的界定.几乎对接“是一出在道德上与心理上忠实于爱”,“三巧全心全意,正是这种爱,纯洁了她的意识,以至于与处同样情境的西方女性相比,她的彻底摆脱忧虑的坦然,道德上令人清爽”.而徐朔方先生《论“三言”》一篇中,则认为,作品强调“少男少女,相当”,三巧与陈商之间的所谓爱情,只是“之娱”,不配作为爱情看待.这篇小说不是对礼教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否定.前者的观点是以现代的角度在考察作品,体现的是当代人对人性的认识,后者则立足于作品当时的道德和思想基础,没有现代思想的参与.两者都失于偏颇,没有能够体现出一篇有着产生于古代而流传于现代的双重性质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四、作家与读者的对古代作品的中庸态度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发送者、媒介者和接受者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作为文学,它的发送者是作家,媒介者是作品,读者是接受者.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决定于创作意图与接受意识的统一.而文学研究的价值也同样决定于其对作家和读者的解读是否是创作意图与接受意识的统一,是否能够在作家与读者之间,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能够更好地沟通.尤其是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这种沟通尤为重要.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能够立足于作家当时的创作背景,从作家角度正确解读其在作品中蕴含和宣扬的意识,而后要关注作品在长时间的流传中意义与价值的转换,然后立足现代体会新的阅读角度、非专业的读者可能产生的阅读期待,最终找到古代的作家、古今并存的作品与现代的读者之间的中介点.明确作家与读者因古今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意识差异,以及其间由于共同关注一部作品带来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掘或引导读者的阅读期待,也能使作家的创作意图被充分地理解.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古代文学作品者就应该有既客观又主观的身份定位,在作家与读者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也就是严守中庸.否则,就与一般的读者无异,无法完成作为研究者应该完成的任务.

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进行研究.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留存至今的古代文学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常被学者研究.因而,一些作者认为要想作品不乏味,要想出新,似乎只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在某一立场上,对其钻研到极致.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条死胡同,反而把结论与作品推得更远,导致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作品本身的价值完全间离,也就失去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其应当发挥的作用.因而,只有在内容意义与形式结构、对象客观与主观建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作家与读者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文学作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严守儒家中庸之道,才能够得到真正符合历史实际、时代实际、作家实际和读者实际的观点.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流传、经久不衰而又韵味十足.

相关论文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文学作品。

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古代文学作品方面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关于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代文学作。

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本文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

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