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其特征

时间:2024-03-10 点赞:46119 浏览:901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关于体育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其特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文化及陀螺及体育项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体育文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对景谷县的陀螺文化进行调研.本文认为,当地人将陀螺传说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融合到一起,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陀螺文化传统,这种体育文化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在社区不断延续传承,对丰富社群生活、增进社区人们认同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景谷陀螺;体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1-0015-04

AnalysisontheCultureandCharacteristicsofWhippingTopTraditionalSportEvent

――WiththeCaseStudyofJinggu,Yunnan

WEIXiaokang,ZHAOZhizhong

(PEDept,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isthesisexploresthecultureofwhippingtopsportinJingguCounty,withthemethodoffieldsurveysandliteraturereviewofanthropologydocumentsTheauthorsreckonthatthenativeintegratesthelegendsofwhippingtopwiththeancestorworshipandtotemi,whichformsintoaspecialtraditionofwhippingtopwithlocalcharacteristicsThiskindofculturalsportsisrootedinthesystemoftheirethniccultureanddaytodaylife,whichiullofgreatvitalityandcarriedforward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Itpaysapositiveroletoenrichtheirsociallifeandenhancetheiridentificationwiththeirculture

Keywords:whippingtopsportsinJinggu;sportsculture;characteristics

打陀螺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广泛,特别是在思茅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思茅地区又以景谷县陀螺运动开展的为好,有着“陀螺之乡”称号,所以全国会的竞赛规则都参照了景谷民间而古老的玩法制定,而且景谷的高手也曾代表过云南队在第八届全国会时获得过女子团体冠军,当地体育局局长跟我们自豪地说:“中国陀螺之乡在云南,云南的陀螺之乡在思茅,而思茅的陀螺之乡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景谷.”[1]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以打陀螺作为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一般都是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互相庆贺节日,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对抗,胜方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结识朋友.云南景谷县是有名的陀螺之乡,笔者于2005年12月带领北京队前往参加“云景林纸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邀请赛,2007年春节前再次来到景谷进行不到20d的冬季训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仅有29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会有上百个陀螺场地和上万个整天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为什么陀螺在当地有如此的生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了陀螺文化已经形成当地的文化传统模式,并且成为当地人们健身、交友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同样促进着当地人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们以云南景谷县开展陀螺运动的文化基础、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人类学、体育人类学、民族传统体育的专著、文献,为本文论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2田野实地调查法

1.2.2.1参与观察法分别于2005年、2007年、2010年三次机会深入云南景谷县进行共约五周时间田野调查,了解了景谷县开展陀螺运动的实际情况.

1.2.2.2小样本量的深入访谈在县里对传承人、制陀者、打陀者以及当地群众等51人进行自由访谈和深度访谈.

1.2.2.3座谈会议2005年12月在云南景谷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邀请赛期间,有幸地与云南景谷县副县长L、县民族宗教局J局长、陀螺协会负责人及参与比赛的9省(自治区)的领导、民族体育专家进行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

1.2.3归纳分析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及概括性的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2陀螺传统文化

2.1调查点基本情况云南景谷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区中部偏西,总面积7550km2,农村经济是全县经济的主体,总人口近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还居住着汉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是非常典型的民族地区[1].景谷县内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高效性等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热区、能源、矿藏等自然资源优势.在这些资源里,森林是景谷最大的优势资源,被誉为“林海明珠”“茶祖之源”和“芒果之乡”.全县林业用地87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5%,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森林许多物种都可以制作陀螺,例如紫柚木、黄栗木、玉兰木、黑心木、芒果树等,为陀螺的制作提供了自然资源.经调查及观察了解到,景谷县人在进行健身娱乐时,除了篮球、气排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外,陀螺、象脚鼓舞、白象舞、耍龙灯、跳笙、打秋千、射弩、丢包、摔跤、爬杆、三跺脚和棒棒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地人比较喜欢的活动,其中又以陀螺的参与程度最高.一个仅有29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在上千个陀螺场地上聚集了上万个整天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可见,打陀螺是当地人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

2.2当地陀螺运动开展现状云南傣族称陀螺为百跌,陀螺形状接近正规比赛用的陀螺,其打法为分队集体对抗,攻击方在10M开外进行攻击.击中后以旋转时间长的为胜,同时可用拨、赶、吹灰石等延长旋转时间,无固定场地;彝族是用带棍的鞭索不停地抽打陀螺,称之为“抽油”,也称之为“打得乐”,进行比赛时以旋转时间长者为胜,撞击后先停止旋转者无输家.现今在景谷县,打陀螺大多采用参照景谷民间而古老玩法制定的全国会竞赛规则:打陀螺是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2].景谷每天有数万人打陀螺,早晨、上午、下午、傍晚以后,不同时间聚集着各种年龄段的打陀者.为我们做向导的景谷县民宗局徐荣同志介绍自己就是一个陀螺迷,除了每天在县城打陀螺外,经常将陀螺放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利用下乡的机会去进行陀螺交流,甚至驱车走在路上,若看到路边有一块空地,也会几个人聚在一起打打陀螺,休息一会.除了平时打陀螺,还将竞赛与当地的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有专为打陀螺设的节日――陀螺节,每年的春节、火把节期间举办陀螺赛也十分盛行.自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景谷已举办了18届春节陀螺比赛;2004年景谷承办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射弩比赛;2005年举办了“云景林纸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邀请赛;2006年举办了思茅市陀螺锦标赛暨景谷首届国际陀螺节和穿越“热带雨林之旅”――景谷,一直到2009年每年都举办全国陀螺邀请赛.春节期间,一般在每年初一到初三、正月十五和十六以及二月初八(彝族小年),各村寨准备好家禽等物品邀请其他村寨的人来到自己村寨打陀螺,被邀请的村寨要带足牛羊等牲畜当作“赌注”,东道主也要贮备好丰盛的“赌注”.待到比赛结束,获胜的村寨可以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带回去,而输的村寨则要将自己带来的食物与获胜的村寨分享.等到第二年,去年被邀请的村寨就会主动邀请其他寨子,如此循环,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景谷县下辖钟山、凤山、景谷等8个乡、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基本上每个村民小组都有陀螺场地,开展陀螺活动,益智乡有118个寨子及村民小组,就有118块陀螺场地,平均1个寨子1块.景谷县民宗局X同志说:“现在景谷县城陀螺场地跟以前比,少多了,只有30多块.原来比现在多,基本上一个10人以上的单位就有1块陀螺场地,由于现今需要修建房子,占用了许多陀螺场地”.

3关于陀螺运动的起源传说

在景谷,除了进行许多现代竞技体育活动外,民族传统体育的热衷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最流行的当属陀螺.据了解,景谷县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陀螺运动在景谷有悠久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传说,赋予了陀螺文化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其著作《安达曼岛人》中解释传说所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传说的含义,是它们如今在安达曼人的精神生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有的习俗乍看之下毫无意义、荒唐可笑,结果却证明它们在社会经济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与此类似,我希望证明,有些看似幼稚、幻想般的故事实际上远远不仅是幻想的产物,更是安达曼人对他们的生活、自然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有关的情感进行表达、使之系统化的手段.”[3]云南景谷也有关于打陀螺的传说,一种是在傣族制陀者作坊里看到当地陀螺起源与诸葛亮有关的一段文字: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时,恰逢春节,士兵们非常思念家乡,士气低落.诸葛亮灵机一动,叫士兵们砍来树木,一头锯齐,一头砍尖,又用一根鞭杆配上线绕起来扯着玩,分支家和打家对打.将士们觉得好玩,越玩越起劲,淡化了思乡之情,精神振奋.不久,打陀螺流传到民间,流传到景谷,世代相传,越来越为人们喜爱.第二种与爱情或生殖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有关,是笔者到陀螺起源地塘房村调研听说的真实故事,并亲眼看到陀螺王的纪念碑:传说景谷益智乡塘房村的打陀螺是雍正年间当地彝族首领李四秃脚根据自己家丁的爱情过程发展起来的.倮倮王李四秃脚的家丁李石贵与同村姑娘叶波娜相爱,在交往过程中无意中碰到姑娘的,由于两人都很穷无法结婚,因思念便用马桑树砍成形状的木头,用绳拴在身上以此表示自己的爱恋之情.倮倮王看到小伙子用粗麻线栓着状的木头,即不方便也不好看,便给了小伙子一根细长的丝线.两人在缠线时意外的发现,不经意抛出的状的木头会在地上旋转.后来倮倮王经过不断的加工,把状的木头做得更加旋转,并把彝族人在生产生活中以投石取乐的方式融于其中,便发明了最早的打陀螺,称为“夺裸”,后改为陀螺,把发明打陀螺的倮倮王叫陀螺王.村民在塘房村大垭口他栽的榕树对面雕了一尊纪念碑,每年3月16日各村寨人们都到碑前进行祭拜仪式,供奉香火.根据当地陀螺的起源,我们从访谈研究陀螺文化、钟情于陀螺的老人那里得到的证实,陀螺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从陀螺的名称“夺裸”即“陀螺”或称“奶盘陀螺”来看,确实有与将女性当作图腾来崇拜联系起来的意思.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养育后代的本能使女性在当时的人类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

本文是一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关于体育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其特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文化及陀螺及体育项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体育文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导权.故此,原始人把女性的特别是作为养育后代的当作一种崇敬的对象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原始社会自然崇拜是从具象崇拜逐渐向抽象崇拜发展推断,人类仿制了类似的木制品作为情感的精神寄托,逐渐成为了一种“夺裸”游戏活动.随着男性逐渐占据了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后,人们在生殖崇拜方面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出现了酷似男性器官的“龟头”陀螺,由于“龟头”两字说起来不雅,云南话“龟”“鬼”同音故称作“鬼头”陀螺,并且,在使用陀螺进行游戏的某些称谓也隐含着生殖崇拜意味,陀螺击打后比谁的旋转时间长,称之为“恋陀”,象征男女间的恋爱,缠缠绵绵,长转不倒,寓意人们通过陀螺的情感传递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

4陀螺文化成为当地族际共享的体育文化

体育人类学家罗伯特R•,桑兹在《体验型民族志:和男孩们玩耍》中认为“一个人如何定义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归属?种族和民族这样的传统身份属性是否已经让位于诸如职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兴趣组织、体育运动等更具有自我意识的身份划分依据?体育以其容纳的种族和民族多样性丰富而著称”[4],笔者认为,具有同一地域背景的、共同体育运动兴趣的成员是划分“我们”一起的身份,无论是哪个民族,他们都相互认同自己是某一个传统体育文化的个体.景谷生活着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多种民族,是多种文化传统长期共存、生活环境多样的基本县情,孕育了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打陀螺、象脚鼓舞、白象舞、耍龙灯、跳笙、荡秋千、丢包、射弩、摔跤、高跷、爬杆、顶扁担、放风筝等民族体育活动,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景谷县广场,我们所感受到的象脚鼓舞热情奔放,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民老少皆爱的活动.傣族人民凡逢喜庆日子,就要用象脚鼓舞来表达喜悦之情.跳象脚鼓舞,表演者汗水淋淋、跳后一身轻松;观赏者精神振奋,跃跃欲试.跳笙也是深受景谷各族群众喜爱的活动.在农村,凡逢喜庆的日子人们都要用跳笙进行庆贺,夜幕降临,人们便欢聚在一起狂欢,用芦笙、笛子等作乐曲,欢快地唱起歌来跳起舞.青年人利用跳笙对歌传情说爱,中老年人利用跳笙对歌交流思想,少年儿童利用跳笙对歌康心健体,跳笙已成为群众健身的日常项目.在这里民族体育项目比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离县城较近的土锅寨还把已建好的篮球场地改建成室内陀螺场.在当地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中,尤以陀螺为当地众族群最爱,已经成为当地多民族共同拥有的一种族际共享的民族体育文化.族际文化共享是指两个或者多数民族共同拥有一种文化现象[5].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人们知道陀螺、跳笙、打秋千、射弩、遛包、三跺脚和棒棒球是当地人开展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中又以陀螺的参与程度最高,这与当地各族群众生存环境的节日活动里都有打陀螺活动有关,验证了共同打陀螺形成了相互的身份认同.在51位受访者中,有46人打陀螺,占到总数的90%以上,可谓相当普及.我们也了解到他们打陀螺的年限,最长的达到30多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把打陀螺作为强身健体、劳逸结合的手段,不再仅限于除夕到春节打,一年四季,天天有人打,县城、乡镇、村寨都在打,陀螺爱好者年龄最长者达87岁、最小的不到6岁.有许多陀螺爱好者,只要有空闲,清晨就出现在陀螺场上,晚上甚至深夜还在精神百倍的打,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由于前来打陀螺的人很多,人们便分为几组轮流打,最后一组有时等到夜晚10点多钟.附近盐矿、煤矿等地的退休老人经常骑自行车、公共汽车到县城打陀螺.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各族群的共同爱好?人类学提出了文化适应,即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好地与生成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6].我们认为陀螺等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地各民族个体身份认同的文化,是传统体育文化适应过程,是适应当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当地多民族共同拥有的族际共享的体育文化现象.个体身份认同的陀螺文化就是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相互交流精神体系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陀螺身份,并内化于自身人格系统当中,获得在陀螺文化认同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同构.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人们通过这些文化的学习可以贯穿整个人生历程,这是对社会的存在与进化是有必要的,是人们在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学习,这些是自身与群体的需要.传统体育文化适应过程是个体认同的文化形成过程,是在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陀螺文化关系,以便获得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心理上大家都能接受的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人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生存与发展.在社会生产水平低、人际交往少得历史深处,男女老少一起参与的快乐、友好、平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了实现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内部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正是借助于这一作用实现了民族共同体的稳固、进步和发展[7].

5陀螺运动的社会文化特征

人的行为特征同样影响文化传统的形成.在人类学家格尔兹(CliffordGeertz)看来,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人的行为之所以是象征行动,是因为人的本质是象征性动物,人类通过象征符号来积累经验、进行沟通,并代代相传.[8]我们可以从当地人打陀螺的行为特征观察到,打陀者与陀螺、杆、线的交流,打陀者之间进行进攻与防守的技术、战术交流,而且陀螺、杆、线制作简单,玩法不受年龄限制;有一块空地都会被百姓辟为陀螺场,每到农闲时,各村各寨都会杀鸡宰牛相约陀螺场,选出本村的高手一较高低,成为当地陀螺运动的执著和迷恋,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蕴藏着当地的民族历史传说、文化传统习俗、心理情感状态、精神追求满足的深层内涵.

5.1打陀螺者的行为特征表现着人们对陀螺痴迷的精神状态身体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身体行为就能反映这些因素,强大与弱小、力量与虚无就显示着身体的内在能力[9].在打陀过程中,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必须事先缠好陀螺.缠线一般是将陀螺锥身部分置于左手将鞭顺势缠于陀螺身中部,鞭绳采用自己精心缠绕的棉线,长度不低于2米,最长不限(正规比赛有限制),一般根据陀螺周长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缠绕陀螺的关键是动作用力均匀,鞭子要绕得紧密整齐,表现了打陀螺者对陀螺控制的心思慎密,将自己身体的力及情感赋予陀螺身上.防守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进攻方队员不得分或少得分,因而旋放陀螺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其转动速度快慢构成了防守技术的关键.防守的技术结构包括缠线、准备姿势、抛陀、抽线等.在抛陀之前右手持同样缠好线陀的后中部,左手持鞭杆且从右手下方穿过;将陀抛出,同时左手向右后方水平方向用力抽回鞭杆,它是控制陀飞行方向落点的关键,保证陀螺在旋放区内稳定旋转.在围观者的注视下,放陀者强力旋转、稳定的心情状态与打陀者狠、准、稳的心情状态,在双方你来我往的心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双方都希望在各自的精神状态下力求得分,以求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达到身心娱乐的目的,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精神的向往.

5.2打陀螺的社交文化促进人们感情交流打陀螺不仅是技术、战术的较量,还是当地人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交文化,思茅景谷地区属于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区,村寨之间相隔较远,人们很少进行村寨间的相互走访,这样就造成了不同村寨间的人与人之间了解不够;即使有些相互之间的婚丧嫁娶的联系,由于交流少,在人际关系及山林土地的归属问题上也产生不少误解.深入调查云南思茅一带“打陀螺”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发现,景谷人以打陀螺作为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维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中打,而且平时寨子间、朋友间也打比赛.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集会和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不仅起到了娱乐、锻炼的作用,也是青年们寻生伴侣的好机会[10].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互相庆贺、交流,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对抗,胜方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互挑朋友.比赛方法:两队各出多人固定对手,对手之间记分,真正胜负在最后一人最后一陀上.然而比赛胜者只是一种荣誉,这个荣誉是胜者个人和代表的村寨的,无论是胜是负,除了负方村寨出资为对手庆贺外,对手之间都要互相请对手到家吃饭作客.在这里,陀螺运动是当地人生活的精神力量之一,不但能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娱乐和健康,还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维系着当地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使陀螺运动成为和谐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5.3陀螺运动的节奏符合当地人的需要陀螺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景谷社会中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范围.景谷县也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在2000年前后由政府出资在村镇中建起了篮球场.然而到了2004年这些篮球场基本上都变成了陀螺场,有些还变成了陀螺专用场地;景谷县体育设施中心区的体育馆周围,也将一些篮球场、排球场改建成陀螺场,改建的费用是企业主动与政府协商:企业出钱,政府出地,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灯光陀螺场,每晚十点前场地场爆满有近百人参与打陀螺,场面十分壮观,目前场地格局是5片陀螺场4片篮球场,由此可以看出打陀螺这一民族传统体育在景谷开展的广泛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表明了“少数民族在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追求以及体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主流体育文化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化.”[11]通过访谈和深入研究发现:打陀螺、象脚鼓舞、白象舞、跳笙、荡秋千、丢包、射弩、高跷、爬杆、顶扁担等民族体育项目与当地慢节奏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像篮球这样高度紧张激烈的运动项目只是喜欢欣赏,而相对节奏较慢对抗性较弱的民族体育项目更喜欢参与.相对闭塞的交通造就了人们友善和与世无争的心理性格特点,使剧烈身体接触及紧张刺激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不易被当地人接受,人们喜爱的是愉悦身心的传统休闲体育活动,同样能够培养个体细致耐心的心理状态、沉着果断的精神信念、准确的控制力以及抓住每次机会的进取心理.

6结语

1)当地民族都有相似的民间传说,人们将这些

本文是一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关于体育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其特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文化及陀螺及体育项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体育文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256;说、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赋予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习俗观念,家族延续,再由于人们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生产劳动方式,各个民族长期交往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自然就共同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陀螺文化传统模式;2)通过打陀螺活动,当地各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爱好陀螺文化的社会群体,在当地群体的精神生活中赋予了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表现着当地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承载以及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是作为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笔者有这么两点认识:1)一个融入当地民族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样能培养起一代代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力量.2)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精神力量同样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需要当地政府及其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在社区不断延续传承,对丰富社群生活、增进社区人们认同有积极作用.

相关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

本文是一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族传。

富源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与传承

本文是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富源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与传承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计量

本文是一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计量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