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观对身心健康锻炼的镜鉴

时间:2024-01-31 点赞:49799 浏览:1010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养生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传统体育养生观对身心健康锻炼的镜鉴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传统体育及体育健身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体育养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内涵、表达形式、特点,它的“不伤不损、形神俱养、治未病”等精髓对发展体育健身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如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关 键 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69-03

InspirationoftheTraditionalChineseFitness-orientedSportonFitnessExercises

LIXiao-lan,TIANHai-yan,JIAJun-Jie

(1.P.E.Dept.,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HenanChina;

2.P.E.Dept.,ShenyangEngineeringCollege,Shenyang110131,LiaoningChina)

Abstract:AsanessenceofChina’straditionalphysicalculture,thetraditionalfitnessorientedsporthasitscharacteristicconnotation,expressionformandprinciples.Itsessence,non-harm,physicalandpsychologicalenhancementanddiseaseprevention,playsimportantrolesinthedevelopmentoffitness-orientedsport,includingenhancingtheawarenessofhealth,promotingeducation,strengtheningmoralquality,spreadingnationalspirit,increasingfuninlifeandformingculturalawarenesormasssports.Itsroleinthecultureisirreplaceable.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fitness-orientedsport;health-keepingexercise;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等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养生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传统体育养生观对身心健康锻炼的镜鉴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传统体育及体育健身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体育养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关论文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的形象思维渗透

关于体育养生及动作及传统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养生类论文总结模板,关于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的形象思维渗透相关论文范文参。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养生电大毕业论文,关于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大学生及。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体育养生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大学生。

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养生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

曾国藩的体育养生观

本文是一篇体育养生论文范文,体育养生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曾国藩的体育养生观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体育养生及政治思想及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