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民间皮影艺术

时间:2024-03-23 点赞:45108 浏览:8694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艺人论文范文属于舞蹈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艺人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栩栩如生的民间皮影艺术相关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适合艺人及影戏及道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艺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红色光影,激越的鼓乐声中抑扬顿挫的唱和,几根细细的木棍舞弄着几个小小的“演员”蹦蹦跳跳.这就是皮影,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它是用兽皮(水牛皮或驴皮)镂刻成戏剧人物的影人造型,由皮影戏人掌签,借助幕布和灯光,映出一出出生动感人的戏曲故事,并有伴奏、演唱,所以皮影戏又叫“土电影”、“灯影戏”.农民们非常喜爱自己的“土电影”,他们对皮影戏的评价是:“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小小的银幕,可以取得以近追远,以小见大,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它是我省传统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之花.

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悦,解决了思念之情,由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街头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国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市),就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每年农历的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设置“小影戏棚子”.观者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公元1127年,北宋败于金兵,京城迁往浙江临安(今杭州),一大批影戏艺人被迫随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户,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风格.

金兵占领汴梁(开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种民间艺人,强制押运到北方,其中也包括一批影戏艺人.宋人徐梦莘写的一本《三朝会盟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杂剧、说话(评书)、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戏艺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国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渐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滦州,河南的罗山、新县、桐柏、灵宝,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冬闲时,他们活跃在山乡僻野、深山老林,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灵宝县的皮影表演艺术,传说起源于清代中叶.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清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奖间的和沟东村一位姓杨的乡绅,都在京城作官,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的一些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艺,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的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明末清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到了民国初年,灵宝县已发展到十几个影戏班子,有几百人的艺人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一带的几十个村子.

灵宝县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官道教圣地,深受道教音乐曲牌的影响,所以,皮影艺术与当地曲艺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乐器,均与传说中的八仙法器有关.如:鱼鼓、简板,传说是张果老的法器:月琴,形如琵琶,传说是汉钟离的芭蕉扇演化而成,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的法器;竹笛,传说是韩湘子的玉萧演变而成:四弘,传说是由铁拐李的火葫芦变化而成:云阳板,据说是兰采和所传等

道情和皮影艺术结合后,产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演出时一般安排在中堂内,艺人演出时必须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的尊敬信奉;二是影戏采取“道情”曲牌,委婉动听,使表演艺术更为丰富,更吸引人,拥有较多的观众.

近年来,影戏艺人不断改进提高.在道情唱腔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眉户、秦腔的唱法;伴奏又吸收了蒲剧打击乐器的鼓点特色,老艺人罗山喜又引进了“道情”原本没有的铜器,再加上自然形成的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高亢别致的情调.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采用7字句和10字句.主要调门有“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官调”又称“官系”,各种调门多用“欢音”,曲调明朗,善于抒情,欢快、诙谐,是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常用调门.“梅调”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凉、哀伤,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调门.除“官调”、“梅调”外,还有“飞调”、“袍调”、“金钱滚”、“皮滚白”等等.

道情皮影的剧目,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仙戏,如《雷音寺》、《韩湘子》等,是劝人成仙的故事:二是宣扬忠、孝的戏,如《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杨家将》等:三是英雄故事和民间传奇一类,如《秦琼打擂》、《忠义堂》等;四是表现男女情爱的折子戏,如《抬玉镯》、《白蛇传》、《打棍出箱》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如《三怕妻》、《小货郎翻箱》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树正气,鞭挞邪恶,尤受群众欢迎.

罗山县皮影,又名“丝弦皮影”,植根于豫南的大别山区.罗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艺人镂刻而成,以布帛作帐.3人操作,以乐器唢呐或乐队成员接腔,唱腔、道白采用豫南地方方言,通俗易懂.

罗山丝弦皮影的行当与其他姊妹剧种相同,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罗山皮影的唱腔以花鼓调为主,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高亢激烈,适于唱武场戏:“西调”起落平稳、轻巧,板式结构缓慢、悠扬、婉转,适于唱文场戏.从整体看,都是以板腔为主体,曲牌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唱腔.多为一板一眼,其板式又分两类:一是有板有眼:二是无板无眼.

罗山皮影传说始于明代,历史久远,剧目繁多,但多属于师傅口授,无固定脚本.目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49本,231个剧目,现代戏36个.传统戏取材于历史神话、演义、传说等.因为没有固定剧本,所以,同一剧目因艺人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记忆理解不同,加之操作技巧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1978年以来,罗山县门的专业人员,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对该县皮影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系统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同时还创作、改编了《烽火山》、《红色的种子》、《血泪仇》等10余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极受群众欢迎,特别是青年人易于理解,百看不厌.

1982年罗山县文化局又组织力量,深入同党乡,对林芝梅皮影箱进行试点改革.他们对舞台、影幕、灯光、布景都进行了改革.指导艺人照脚本唱戏.1986年举行了“罗山县首届皮影改革调演”,有周党、定远、彭城、子路四个乡代表队参加,不仅有灯光、布景,还有扩音字幕,便于青年人阅读,还首次出现了女演员,打破了传统旧俗“女人不上场”的规矩, 开创了男女同台操作表演的新局面.

罗山皮影造型粗犷,体型健壮,类似朱仙镇门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对人物的大轮廓精心镂刻,块的渲染,色彩艳丽,五彩缤纷,鲜明动人,独具一格.

罗山县皮影老艺人,目前能够追忆的是由清初的尚青山,下传徐宏谟,又传傅秃和、杨龙山、杨大山、杨仪成等.子路乡有老艺人叫熊自元、彭新乡有老艺人岳义成、杨仪成等.杨仪成是彭新乡明月村人,祖传四作皮影影人,做工精美耐用.曾远销江西、安徽、湖北等省.近年来,杨仪成制作的影像被河南省艺术馆收藏,并多次在北京、广东、香港展出,并于1994年荣获由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精品大展”二等奖.“河南民间美术精品展”一等奖.

桐柏皮影,流行于桐柏山南北两麓,即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泌阳县及湖北随县一带,在我省皮影艺术阵容中,又是一个独立的流派.

桐柏皮影是很有特点的,它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诙谐趣味.传统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西游记》等等,以宋代历史演义比重比较大,这些剧目往往都是连本的,常常连演二三十本,引人入胜.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体现了当地山民淳朴、豪爽的性格.这些工艺精细、色彩明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人造型,已经成为中外民间美术收藏家的珍品.


桐拍皮影是以黄牛皮作为原料,高约55厘米,全部为侧身形像,它的体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样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一个皮影担箱至少有74种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一个影人的制作,从头、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完整计算,共需大小14块皮革镂刻后组成.影人的脸谱,根据生、旦、净、末、丑五类定型.决定影人官位、品级的高低,不是依据面部.而是根据服装和帽子.如皇帝的帽子称“王帽”,而丞相的帽子则称为“相盔”.再如,五品以上的官级都要穿莽袍,但莽袍与蟒袍大不相同.头盔一类有王帽、金雕、相雕、文纱帽、武纱帽、状元帽等30多个品种;服饰有蟒、文武铠、官衣、龙衫等也有30余种名堂.

影人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最懂得合理处理材料、功能、装饰三者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继承了南阳汉画像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艺人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桐柏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尤其是上肢造型,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磨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影人的镂孔很密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既丰富又统一.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还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

在色彩处理上,艺人们更是身手不凡.他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其效果是既艳丽又庄重,每个皮影人都有一个主调,绝不喧宾夺主.桐柏影人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的点上一块红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间剪纸的特点.而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宫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差不多所有戏曲中衣、帽的名称,都能在桐柏皮影中找到.但皮影艺人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根据皮影艺术的特点,把表演时很多动作的方便因索,集中在影人造型的设计中,如艺人在刻制影人蟒袍的下摆角时,有意向后拖出一角,以表示人物“行走带风”.

桐柏影人的手部处理也是十分维妙,富有内涵.戏曲中各种人物演出时的手式或动作程式,被桐柏皮影艺人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文手与戏曲中的“兰花指”相似;“武手”则紧握拳头以示英武.如果有文武双全的角色,则一只手装“文手”,另一只手则装武手,各有分工,很有象征意味.

桐柏皮影有著名艺人扬明山和杨义法、彭大环、沈华洲、岳秀良等.岳秀良还擅长制作影人,技艺精湛.他们目前还有四担箱(原有84担箱),以月河、大河、吴城、固县、黄岗、矛集、回龙等地为主巡回演出,为活跃山区文化生活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关论文

农耕文明下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

本文是一篇剪纸论文范文,关于剪纸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农耕文明下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剪纸及民间及农耕。

乌江流域民间木雕艺术的艺术结构

这是一篇装饰艺术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乌江流域民间木雕艺术的艺术结构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作曲专业与装饰艺术及民间美术及木雕方。

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

这是一篇关于川剧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是音乐专业与川剧及影戏及灯影方面相关的免费。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该文是雕塑专业剪纸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剪纸方面函授毕业论文,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剪纸及寓意及传统方面的。

徐州民间剪纸艺术的地域性特征

该文是钢琴专业剪纸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剪纸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徐州民间剪纸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相关论文范例,适合剪纸及民间及艺术方面。

羌族民间歌舞艺术

该文是摄影专业民间舞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民间舞蹈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羌族民间歌舞艺术相关论文范例,适合民间舞蹈及民间文学。

我国藏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

本文关于民歌及体裁及音乐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民歌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我国藏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对不知。

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

本文关于博物馆及表演艺术及视觉传达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博物馆类论文范文素材,与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