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时间:2024-03-21 点赞:46217 浏览:9099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关于学术期刊类毕业论文,关于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学报及编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对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表现进行例举,并分析了产生主体性消解现象的原因,认为学报的边缘化、竞争激励体制的缺失和办刊宗旨的异化是导致编辑丧失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原因,指出需要从高校的管理体制、学报建设的质量把握和个人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入手,重新构建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

[关 键 词]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消解重建

[中图分类号]G2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9-02

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是指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编辑意识主体性的积极、正面的发挥可以促进学术期刊的建设工作,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在不同程度被消解,不仅影响了编辑人员本身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素质,也对学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试图对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消解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实现学术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消解的表现

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使其对本职工作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明显下降,逐渐形成只求应付完成分内工作,不求创新、安于现状的心态,逞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

学报的稿源渠道一般有作者主动投稿、编辑主动约稿、策划专题征稿等多种形式,约稿和策划征稿都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性地策划学术选题或研究方向,积极主动与外界联系约征稿件.而现实中,有一些编辑误以为自己依托高校学报这样的高端科研平台,稿件源源不绝,可以无需自己辛苦,坐等稿件上门,至于刊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则不在思考范围之内.满足于已有的期刊发展模式,缺乏策划组稿意识,有什么稿件就用什么稿件,这样一来,难免产生栏目失衡、质量平庸、缺乏创新、毫无特色等弊病,使得学报在学术期刊的市场大潮中丧失竞争力.

主体性的消解还使得编辑对职业素养缺乏重视,一些编辑认为自己只需按时完成本职工作即可,对完成的程度则是只要没有差错即可,太高的标准是达不到也无需达到的.因此他们对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进修都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惰性思维不仅拖累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从客观上阻碍了学报的发展建设.

二、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消解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被日渐消解?笔者认为,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缺失,除了自身素质偏低、观念陈旧外,还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学报边缘化

学报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地位边缘化和管理机制边缘化两个方面.

1.学报的地位边缘化.虽然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深化改革,大部分高校都已将学报编辑部独立出来,但依然还有部分高校延续着旧有的机构设置,这种依附关系混淆了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性质,影响了编辑出版独立权的行使,对学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学报早期的办刊宗旨更多地被界定为“展示本校学术科研成果的平台”,即使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报已经呈现多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外向办刊宗旨,但以往的固有思维却难以在一时之间改变.一些学报部门虽然获得了独立的部门归属,但在学校内部并未能够引起领导、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家仍将其视为“服务性部门”而非“学术性部门”,这种身份的错误定位使得编辑人员在整个高校系统中往往“低人一等”,从根本上打击了编辑的工作热情.

2.管理机制边缘化.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部分高校学报的上层管理人员存在由非编辑出版专业人士担任的情况,虽然跨学科的人才配置可能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新的火花,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非专业的上级缺乏编辑工作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他们有可能在工作布置上偏离重点,否定普通编辑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些都会导致编辑失去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久而久之,编辑会认为专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不重要,而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安排的既定任务.

(二)缺少竞争及激励机制

1.职称晋升难.学报编辑虽然属于出版系统,但在职称的评定上却身处劣势.对学报编辑而言,高校在职称评定上没有自主权,需要由新闻出版系统评定,但此前却仍需要经由学校推选,也就是说,学报编辑需要经过两道关口方可进入职称评定系统流程中.在学校推举过程中,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以教师系列为主给予较多指标名额,而编辑出版系列则与其他教辅行政系列共同竞争相对较少的名额指标.编辑人员的职称评审条件相比教师系列严苛,与其他教辅系列相比也要更高,在随后进入新闻出版系统的评定时,还需要与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广播电视台的媒体人员共同竞争,在现行的评审条件中,更多的条款适用于社会媒体人员,而以创造学术价值为主的学报编辑人员竞争力相对较弱,尽管编辑人员付出了努力,收获却十分艰辛.学报编辑职称难以评聘,晋升动力不足,难免导致其工作消极懈怠,影响主体性的发挥.


2.经济待遇低.目前,大部分学报的管理运作主要依托学校划拨的经费维持,由于学校对学报没有硬性的管理指标要求,作为学校的边缘部门,在官僚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只要能够按时出刊、不出政治性错误就算完成工作任务,编辑没有绩效工资或经费奖金等经济奖励,而且学报编辑在高校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科研系列相比,不仅职称评定待遇低,工资待遇也要低人一等.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奖励机制,编辑只需保证正常出版即可,无需考虑选题策划、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等问题,得过且过的心理滋生蔓延,主体性日渐衰退.

(三)办刊宗旨异化

关于学报的办刊宗旨,历年来学者的探讨颇多,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学报旨在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以此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整体科研学术水平,亦即有学者提出的“办学报就是办学校”.笔者认为,科研成果和学术实力的展示绝不仅仅局限于本校范围,而是要立校,面向社会,在符合自身刊物特色的基础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一所院校厚德博学、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也是符合办刊就是“办学校”的思想的.然而,这一办刊宗旨却往往被曲解“为学校服务”,认为学报应该只刊登或多刊登校内老师的稿件,不管稿件质量如何,甚至连领导的会议讲话和教师的经验报告都可以刊登,学报成了大杂烩,学术质量不断下降,不仅阻断了校外优秀的稿件,甚至校内的好稿件也向外流失,学报为了维持正常运作,只好不断降低标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编辑彻底失去职业目标.而与之形成极端对立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学报编辑不满于杯水车薪,试图将学报变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盲目增加刊期、页码,收取高昂版面费,罔顾稿件质量,只图经济效益,把学报引入歧途,连职业素养都丢弃,更何谈主体性.

三、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重构

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成为制约学报质量的一大瓶颈,对学报的发展和编辑的成长都有极大的危害,面对这种严峻挑战,高校应从管理体制入手,加强对学报的重视,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树学报的学术品牌和社会影响力.

坚持学术性

学报的本质属性是天然的“学术性”,作为学术型部门,传统的官僚组织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并满足其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消解问题,必须重新建构学报编辑部的学术性管理.首先应明确学报是学校的重要科研部门,不仅肩负着展示学校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报从边缘化拉回学校科研力量的中心地位,并从根本上提升编辑人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感.

其次,对于学报的管理组织必须任用学术内行,充分发挥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切实按照本校的学术水平来组织稿件,以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充分发挥“展现并提升”本校教师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平台作用.同时,专业的管理人员具备与编辑人员同样的知识背景和职业理念,可以更深入切实地思考和建立学习型的编辑组织,通过建立鼓励学习的激励制度,将编辑个人通过共同的职业愿景结合成为团体,增强编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其主体意识,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调动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建立奖励机制

学报编辑的意识主体性消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利益的失衡.由于历史、观念的原因,学报编辑的身份始终得不到统一的认定,学报编辑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课题申报、科研奖励等方面都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这直接影响了编辑的行为选择.要重建编辑的主体性,学报需要给予学报编辑充分的认可,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一是提高编辑的经济待遇,在收入分配上与教师系列拉平标准,将编辑的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并积极发挥学报经费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学报效益与经费划拨进行捆绑,以此鼓励编辑工作的创新.二是正确规划编辑的职称评定体系,编辑的职业期待与其行为选择密切相关,学校应为编辑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编辑在职称评定与科研奖励方面享有与教师系列同等的待遇.三是重视编辑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要乐于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编辑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并且对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编辑的个性化、主观化的观念不是直接否决,而要进行精心培育和充分论证,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编辑规范理念,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实践智慧.

把好学术质量关

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严把学术质量关是提升学报影响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引导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学报的学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编辑的能力表现,学术质量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利于提高编辑的主体意识.因此,必须严格把握学术稿件的学术水准,加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报的质量,鞭策编辑发挥个人的主体性.

(四)转变个人意识

前文提及,影响编辑意识主体性构建的因素除了外部因素,也有编辑个人的意识问题.要对主体性进行重建,最源头的还是要纠正个人过往的错误观念,转变意识,加强主人翁的心态建设.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意识到编辑基本功的重要.编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关注各个领域、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术热点,不仅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更要成为各个学术领域&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关于学术期刊类毕业论文,关于学报编辑意识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学报及编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杂家,集贤纳广,精益求精.其次,要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打破以往闭门守旧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增强社会意识,培养竞争意识,立足高远,面向世界,建设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我国的学术期刊市场竞争目前日益激烈,学术期刊进入加速转型阶段,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学报编辑作为高校学报发展的主宰者,对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编辑意识主体性消解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以期重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督促其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到学报的创新、发展工作中,以使学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下高校学报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金正.论编辑主体的三个二重性――建构编辑主体性的理论尝试[J].中国编辑,2014(1).

[2]范海祥.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再探[J].学理论,2013(28).

[3]戴庆.市场化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的塑造[J].江海学刊,2010(5).

[4]崔应会.略论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性的发挥[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论文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

该文为新闻记者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相关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作为新闻业务专业新闻记者论文写作研究的。

高职学院学报编辑的素质

为您写计算机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计算机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高职学院学报编辑的素质相关论文范本,包括关于计算机及综合素质及。

大学学报编辑心理素质提升机制

这篇编辑论文范文属于大学毕业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编辑大学毕业论文,与大学学报编辑心理素质提升机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

高职高专学报编辑队伍媒介素养

这是一篇学报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高职高专学报编辑队伍媒介素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职称论文专业与学报及学术期刊及出版物方面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