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硕士能力的培养机制

时间:2024-03-12 点赞:43873 浏览:8392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音乐学论文范文,音乐学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音乐学硕士能力的培养机制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音乐学及表演艺术及能力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音乐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文章针对音乐学研究生创新意识相对模糊、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从音乐学创新能力的特征、考试模式的选拔意义、课程设置的重叠与拓展、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关 键 词: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授予硕士学位的两个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使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音乐与舞蹈学作为艺术学的一级学科,研究生普遍缺乏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学习,缺乏对创新能力的理解,缺乏创新思维的训练,这使体现学科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影响各艺术院校学术水准和学科建设的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

一、音乐学创新能力的特征

就音乐学硕士而言,创新能力是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产生有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开拓新领域或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创造音乐表现新技法的能力,艺术创作和再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性表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综合表达能力.

音乐创新能力的界定一直存在误区.人们往往重视可以用文字表述或传递的显性成果形式,忽略非文字化的隐性成果形式;重视理论创新能力,忽视隐藏在表演艺术中的实践创新能力;重视科研项目中的创新能力,忽略知识传承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因此,探讨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必须以厘清音乐创新能力的界定和属性为基础,这样才能避免大文科的雷同化.

音乐创新能力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分别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音乐研究能力和隐性音乐研究能力所制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隐性知识的特征是存于个体头脑中,难以文本化表述和传承,但在音乐艺术活动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独特的音乐表演风格、对音乐独到的理解和技巧的运用,到演奏中的动作形态、力度把握、用力方式、手感变化等等,无一不打上个性化的烙印.它们大多以示范的形式传承,而无法用准确、系统的描述来表达和交流.即便是音乐创作,也难以用统一、规范的理论概括全部成功之作,经典的作品无处不展示着个人风格的魅力和融于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能力,比显性知识的研究更为复杂,更能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更需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

二、考试模式的选拔意义

创新能力是在长期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仅仅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然不够.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检验的第一步是入口质量关,这个环节决定了选拔的研究生是否具备创新性研究的基础能力.培养目标决定考试模式,作为选拔人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看做是为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其测试重点主要集中于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以理论类试题为例,面对同样的复习内容和参考书目,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知识结构和视野不同,思想表达能力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结论必然千差万别.史论类试题,本科生往往注重知识的全面,常采用标准化试题的考试模式,答案具有唯一性,需要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试题若用于研究生入学测试,则可能无法区别考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反之,非标准化试题则给考生展示理解力、分析力以更大的空间.技术理论类试题,若简单的以对错为判断标准,简单化的写作与分析显然没有差异化辨析利于选才.譬如,四部和声写作题仅用简单的三和弦可以不出错误,但与不同形态七和弦的运用和流畅的声部连接相比较,两者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去甚远.


这些差别,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内容、题型设计、评分标准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得当,自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起较高的平台.

三、课程设置的重叠与拓展

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所有音乐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课程设置的焦点主要是如何与前置课程衔接的系统化与拓展性问题,也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近十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大一倍,从2003年的26万多人扩大到2012年的58万多人,已经从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型教育转变.入学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研究型学习所必须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阔的学术视野缺位.如果直接引入新的内容,进入新的知识层次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研究方法,很多学生则不具备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则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对必要的相关课程进行完善,由此导致研究生课程与本科阶段课程本质上的重叠,在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上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以专业基础必修课“音乐作品分析”为例,除全国几所重点音乐院校之外,在课程名称上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加以区别,如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曲式学”或“曲式与作品分析”,在研究生阶段称为“音乐作品分析”.但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本科阶段基本相同,甚至考核方式、考核内容都与本科阶段非常相似.事实上,两者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应该是泾渭分明的.

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能根据“曲式学”分析规则,侧重于典型的音乐作品分析,侧重于曲式结构分析,侧重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分析,侧重于规范化的标记和阐述.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应灵活运用“曲式学”的基本规则和学理,分析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分析的范围从曲式结构扩大到各音乐结构元素的灵活运用,包括主题分析、动机分析、复调分析、配器法分析等等,以从个性化塑造和多元化结构样式等角度窥视音乐作品从构成规律到无穷变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音乐作品,介绍、了解近现代音乐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结果的描述常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更接近研究性成果的表达模式,为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做文本分析方法的铺垫.

同样,在音乐史论、音乐美学等课程中,仍然存在着差异化设置、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对于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既要巩固相对统一的基础知识平台,又要突出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必须在学科交叉、领域融合上进行针对性地改革.四、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本科生课程模式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基础课程设置量大,学生疲于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缺乏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主要源自于本科侧重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研究生阶段规定的必修课程总量减少,选修课程、学术讲座等比例增加,多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相融贯通,由此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基于问题推广提问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入学术辩论,将章节性学习变为专题性讨论,通过质疑、讨论、观摩等教学活动,培养理论层面反思与探讨的习惯,在思辨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材选择上,将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变为围绕专题、广泛查阅资料、融汇各家学说,将学习的主线与不同观点的辅线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作业方式上,将布置-完成-检查的被动程序变为课堂小论文写作,或由导师在每次课后布置一些写作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独辟蹊径思考问题,再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并在下次课堂上介绍或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导师和同学各抒己见地讲评,在实际学习和感悟中提高音乐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在教师职能上,应实现课堂主宰者到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转变,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启发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导师可以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提高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艺术活动,增加学术接触.

如音乐史论的专题研究,教师可以设定每节课讨论的主要议题和范围,由理论、演奏、演唱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从不同的思维和视角讨论共同的问题,在讨论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能力.

五、技能与艺术的创新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涉及到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复杂的综合知识,对表演者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有很高的要求.尽管技能的提升常常会越过逻辑推理的思维定势,通过突然闪现的联想、灵感实现质的飞跃和境界的升华,但成功的艺术表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厚积薄发的创新意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次创作;而情景的再现和传承,又离不开技能传授中的科学方法.

蕴含在表演艺术中技能提升和传承的能力,取决于艺术表现中的创新能力,是技能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其培养模式主要有4个特点:

1.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并举,打破单一学科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从多学科、综合视角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感觉,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读书的习惯.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避免两者脱节,避免单纯模仿性教学.在技能示范和学习方法教学中,一定的理论支撑是准确、科学解读的基础,对培养分析、联想、总结、概括问题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小课教学与交流合作并举,从不同角度突破常规的思路,以提升创新,活跃创作思想.

4.实践与考核并举,表演实践是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根本途径.如果表演类研究生把考查或考试的音乐会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则会因实践量不足而无法掌握艺术表现和技能传授的真谛.解决的方法是从备考曲目难度、备考曲目类型和备考曲目数量等方面进行设置,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考试曲目,增加音乐文献积累、艺术实践积累.

六、创新研究与表达能力

创新研究能力是将实践成果转变为理论成果的重要途径.很多音乐院系将音乐论文写作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却忽略了论文写作仅仅是研究结果的文本物化形式.如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测方法、文献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系统方法、逻辑方法、思辨方法、比较研究法、田野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研究法等等,它们是创新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人们在长期科研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只有掌握并能够合理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对新颖的灵感、观点、联想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譬如学位论文写作,首先就应掌握文献研究法,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运用现代科学工具(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信息的能力,快速、准确、全面地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更新和拓展知识,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能力;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起点的能力等等.

音乐研究需要逻辑方法,也需要非逻辑方法.如在艺术表演活动中,从已知到未知之间、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往往没有

本文是一篇音乐学论文范文,音乐学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音乐学硕士能力的培养机制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音乐学及表演艺术及能力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音乐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必然的逻辑联系,很可能通过直觉、感悟或想象来构建实践创新.这些创新属于隐性研究能力范畴,可能难于用语言表达,不具备复制性,但同样可以成为音乐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熟悉科学研究方法,写出的论文则会沦为“经验体会”、“学习记录”,与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相去甚远.

对于学位论文写作而言,从文献收集、梳理、归纳研究,确定一定视角下的研究选题,到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假设,都是对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的考验.这个过程,既检验创新的研究能力,又检验规范的表达能力;既要有正面阐述的能力,又要有反问的能力;既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又要对引用或吸收的内容标明来源.

音乐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培养机制的建设和健全,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任何机制在建立过程中都会因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化、培养性质的差异化、培养对象的差异化而有所侧重,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研究能力、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责任编辑:朱婷

相关论文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材料工程论文范文,关于材料工程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材料工程及工程。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育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音乐教育及创新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师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师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音乐教师及。

民族音乐学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本文是一篇音乐学论文范文,关于音乐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民族音乐学型人才的培养方法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音乐学及民族。

初中音乐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学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初中音乐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音乐教学。

设计学硕士学位生培养方案

本文是一篇化学工程论文范文,关于化学工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设计学硕士学位生培养方案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化学工程及化学化工及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