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博路在何方

时间:2024-02-14 点赞:40968 浏览:7508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类硕士学位论文,关于高校微博路在何方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高校及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微博作为当前社会前沿的信息发布的媒介之一,作为高校应该承担起新媒体引领者的角色,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运用这种新兴的传播工具.首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微博,大学生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来疏导学生的思想和舆论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将微博视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从微观层面沟通交流,建立监控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群体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高校;微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73-02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定义来源于百度百科)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我国网络主流人群视野.除了新浪微博以外,国内另一个微博巨头是腾讯微博,现在也迅速发展起来.因为腾讯有近7.5亿的注册用户,这部分人可以很方便的开通腾讯微博,通过好友与其他微博用户进行沟通.

除了个人微博以外,现在政府、媒体、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也在广泛的使用微博来发布消息,应对危机公关和建立自身形象.其中,高校微博在网民和政策的双重拉动下,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宽泛意义上讲,高校教师和高校社团经过网站验证的微博也在高校微博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从实际研究问题的角度考虑,我们这里给出高校微博一个相对狭义的定义:高校以或者招办的名义经过网站认证实名的微博,保证其所发消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其主要职能为高校对内对外管理和宣传的窗口,这种高校实名的微博就称为高校微博.

一、高校微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随后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巨头先后大张旗鼓地进军微博服务,2010年后微博开始迅速发展.在高校微博方面,武汉大学在2009年12月3日开通新浪微博,是全国较早开通微博的高校之一,截至2013年3月粉丝数量为252340,也是现在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几所高校之一.

高校作为社会前沿的科技文化孕育机构,对微博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迅速快捷的理解并为其所用.根据腾讯教育《2012年高校微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高校开通微博的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浙江、辽宁、湖北、山东、陕西、江苏、重庆、上海和广东.就教学资源来讲(资料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北京、山东、江苏、辽宁、陕西、湖北、广东、河南、河北和黑龙江是拥有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两个数据相比较,经济相对发达并且位于沿海的省份,开通高校微博的数量占多.北京、上海和广东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区域,可以很快接收新兴的传播方式.沿海地区如浙江、辽宁、山东、江苏四个省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环境也相对开放和兼容并包,这里的高校也能较快接受新鲜事物.在前十位开通高校微博的省份中,只有湖北、陕西和重庆是内陆省份,其中陕西和湖北两个省份本身高校数量在所有省份中就名次靠前,本身就占有优势,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它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也是其他省份难以比拟的.总而言之,高校微博的开通除了以高校自身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对新兴传播方式的使用意识有关以外,还客观上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

除了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外,学生以及公众的需要也是催生高校微博的土壤.根据腾讯教育《2012年高校微博发展报告》的调查显示每天刷微博的时间主要在1小时以内的大学生占总数的54%,其次是1-2小时,比例为25%,每天玩微博超过2小时的大学生比例仅为21%.可见大学生现在对微博认知和使用程度非常高,已经形成其生活中的一个固有习惯.

报告同时显示,大学生对本校微博的认知情况是:知道,未收听的学生占41%;不知道的学生占38%;已经收听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1%.可见,现在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已经了解本校的微博,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对本校的微博重视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微博作为一所高校对内对外的窗口,还没有收到大多数校方的重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造成的.

二、我国高校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欠灵活,影响力不够,这是高校微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微博作为现在网络中兴起的一种新媒体,是传播消息的新渠道,同时也是联络感情的新平台.在讯息海量化的时代,微博因其短小精悍,便于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同时,它可与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电台等相连接,增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因此迅速在政府、教育、科技、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扩展开来.但是在高校中,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但是微博发布数量少,没有常态化,同时微博内容单一,互动也不够,这都是现在高校微博存在的运营和管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是校方的观念滞后,没有能够真正运用微博短小精悍、灵活互动的优势,从而导致某些高校微博的运营流于形式.

(二)组织分散,没有形成自身的网络

微博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加关注和加粉丝,将不同的个体连接起来,形成互动性,从而产生某一群体的影响力.粉丝最多的微博其实是在大众传播中起到了舆论领袖的作用,它的内容和观点直接影响到其他微博的舆论导向,从而一级一级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但是在高校中,往往是微博和其他社团系级教师学生微博各自为营,校方没有统一的管理意识,当然也就没有产生联动的作用.

2011年11月团学校部发布《关于建立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的通知》,各大高校开始组建团组织微博系统.但是建立之后,没有专人组织和管理,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规章条例,使这些基层组织的微博和高校的微博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作用.在高校出现突发情况时,这些微博很难应急处理.在信息发布、服务提供和突发事件应对方面难于发挥微博整体合力.(三)内容单一,缺乏“微”意识

现在某些高校的微博仅仅把其作为发布学校消息的平台,内容单一,缺少灵活性和趣味性.其实微博作为现在新兴传播媒介的一个代表,其最大特点就是内容发布必须在140字左右,其他内容可以以图片和链接补充.这种灵活便捷的形式和有针对性的内容,正符合现在大学生求新求变的个性追求.内容的丰富多样,形式的灵活多变和高速的更新频率都是微博的三大“微”特点.但是高校微博很少能够将微博化分版块,并且将更新系统化和常态化,缺少将微博作为新兴媒介的管理意识.

三、高校微博职能走向

具体来讲,高校微博应该履行如下职能:

塑造高校形象,是高校对内对外的窗口

高校微博不但可以为学校提供新闻发布的窗口,并且有助于高校树立形象.因为微博发布简单易行,省去了传统新闻发布流程的复杂性,加快了消息发布的时效性.北京师范大学就每天坚持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张杰出校友的图片,并向网友提问:“每天推出一位,来看看你认识谁?今天先看看这位?”“既然都认识,再放一张”.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向学生向社会公众展示学校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实力,塑造高校良好形象.

把关各类消息,强化危机公关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当中有个重要观点就是:媒介即讯息.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高校应该通过运用微博这个媒介平台,把关信息内容,优先选择一些能够促进教学和积极向上的舆论进行传达,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在校园中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和不实的留言,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危机公关,解释和辟谣,弥补传统危机公关反应相对滞后的缺点.并通过微博互动了解大家的疑问并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受众良性沟通,疏导情绪,提高危机公关的效果.

(三)加强交流,贴近服务,增强亲和性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介的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网民的关注和舆论的走向其实本来就是双向的.高校微博作为校方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的渠道之一,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生动态、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开辟社会时事版块、考研版块、心理板块等等,有意识地跟进相关话题,促使学校、老师、学生通过微博联系在一起,做到弹指间,心无间.

高校微博要想经营的好,并且完善职能,真正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必须要建立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教师为主导,并由教师培养学生骨干才是高校微博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运营中,根据学生的休息时间来配合微博的发布,提高微博内容的质量,并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互动.同时,可以建立高校微博的金字塔结构,逐渐形成学校、招生办、团委、社团、教师、班级和学生之间多级联通的微博系统,将高校微博经营为高校微博网的顶端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发布学校权威消息,高效解决学生相关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建立学校良好的对内对外形象,真正促进高校微博向职能化和专业化发展.

相关论文

高校微博运营现状

本论文是一篇林业大学类有关本科生毕业论文,关于高校微博运营现状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林业大学及年轻教师及高校方面论文。

“愤青”陈鸣明的微博路

本文是一篇副省长论文范文,关于副省长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愤青”陈鸣明的微博路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副省长及州长及布依方面的的大学硕。

微博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微博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辅导员及辅导员工作方。

高校英语教学微博策略探析

本文是一篇英语教学论文范文,英语教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高校英语教学微博策略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英语教学及课堂教学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