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述评

时间:2024-01-13 点赞:44177 浏览:8446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历史学论文范文,关于历史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述评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学及艺术学及电影艺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历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目前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的研究现状为,角度不够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屠杀影像史的梳理、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观念的衍变、南京大屠杀影像的创作手法三方面,并且研究成果不多,多为宏观探讨之作.作为重要的历史学和影视艺术学跨学科命题,在历史本相与影像叙事话语对历史的建构、影像中批判与反思精神的探讨以及主题、情节、人物、艺术手法上的探索等方面,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的研究有着更为深入和多元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影视史学;艺术手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历史记载称“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之后的七十多年间,为了证明、记录或者反思历史,国内外不少影视创作者选择了“南京大屠杀”作为影像表现的题材,同时理论界对此也有关注,南京大屠杀影像生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屠杀影像史的梳理、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观念的衍变、南京大屠杀影像的创作手法三方面.

(一)南京大屠杀影像史的梳理

目前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影像史的梳理主要出现在高校硕士论文里,检索中最早的相关论文为南京师范大学陈晓红发表于2008年的硕士论文《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论文涉及的国内影像包括《屠城血证》(1987)、《南京1937》(1995)、《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五月八月》(2002)四部影片,西方影像包括《南京暴行纪实》(1938)、《南京梦魇》(2005)、《南京》(2007)三部影片.其后山东师范大学隋志强发表于2009年的硕士论文《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学研究》以直接表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屠城血证》(1987)、《南京1937》(1995)、《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五月八月》(2002)、《栖霞寺1937》(2004)、《黄石的孩子》(2008)六部影片.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吴婷的硕士论文《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研究》在故事片部分除了上述六部影片,增加了2009年公映的《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纪录电影部分也进行了补充,包括《南京大屠杀》(1992)、《以天皇的名义》(1995)、《南京梦魇》(2005)、《南京》(2007)、《张纯如——南京大屠杀》(2007)、《南京真相》(2008)、《南京——被割裂的记忆》(2009)七部纪录电影,尤需注意的是最后两部——《南京真相》和《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均为日本作品,但由于缺乏视频资料,文中并未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2011年重庆大学袁海燕的硕士论文《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除了上述故事片,将部分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审判》(2006)也纳入到考察范围内.

综上所述,对于南京大屠杀影像史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缺憾,一是集中于故事电影与纪录电影,未将电视纪录片纳入考察范围,实际上由于制作和传播的便捷,中日双方电视机构围绕中日战争都制作了为数不少的电视纪录片.中方此类节目主要集中于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同样日本每年也会推出二战纪念节目.以NHK为例,2006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中日战争扩大化的真相》即讲述了1937年中国和日本进入全面战争的过程,并论及南京大屠杀的始末.这些纷繁的电视镜头背后呈现的是各种相异的立场,也塑造着公众对于战争的认知,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

缺憾之二在于,研究的开展集中于以南京大屠杀为直接表现题材的影像,此标准直接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因此涉及的日方作品只有《南京真相》和《南京——被割裂的记忆》两部.而实际上另外一些作品如《审判》(高群书)、《裁判》(小林正树)、《》(李缨)、《对靖国问题的思考》(NHK)、《——不为人知的攻防战》(NHK)、《日本人眼中的侵华战争》(松崎启次),等等,它们并非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但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叙述密切相关,也应作为参考对象进入研究的视野.

(二)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观念的衍变

国内学者在大屠杀影像领域的研究首先开启于对犹太大屠杀影像生产的关注.2007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炎所著的《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专著借助对若干犹太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文本分析,研究影像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王炎的研究被认为是在华语世界的文化研究中首先开始了这个重要的议题.此外,《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刊登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洋副教授《大屠杀的目光伦理——西方电影的大屠杀话语及其困境》,文章分析了大屠杀的话语背景及其在西方电影中的建构过程,将大屠杀话语在电影史上的建立用三部影片划分为三个时期:以阿兰·雷乃的《夜与雾》为代表的启示时期,以《浩劫》为代表的反思时期和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代表的表现时期.

王炎与李洋对犹太大屠杀影像生产的研究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侯夏雯在《话语的困境——南京大屠杀相关影片的叙事策略》一文中沿袭了李洋的划分,将南京大屠杀话语在电影史上的建构划分为以《屠城血证》(1987)为代表的启示时期,以《五月八月》(2002)为代表的反思时期和以《拉贝日记》(2009)为代表的表现时期.

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隋志强发表的硕士论文《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学研究》用叙事学的方式详尽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角色、叙事模式、叙事视点和叙事空间,提出了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三种叙事模式——受害模式(国内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主流模式),夺宝/互宝模式(商业电影的常见模式),拯救模式(西方大屠杀电影的经典模式).并指出这三种叙事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背后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心理、中日关系政治话语、电影叙事机制、南京大屠杀学术研究等“深层结构”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观念的衍变上,此篇文章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三)南京大屠杀影像创作手法的研究

《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刊登了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严前海的《屠杀与屠城:叙事的战争如何取胜》,文中作者对几部经典犹太大屠杀题材电影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后屠杀”叙事,并总结其叙事特征:(1)去屠杀场面的中心化,即不再以屠杀行为作为故事和叙事的中心;(2)以屠杀为背景,更专注于人物的心理及反思;(3)叙事风格的轻盈,即作品风格不再是单一的严肃、庄重,而是如《美丽人生》等影片在可能的情境下使叙事更加轻快.此后,《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刊登了严前海教授的另一篇文章——《欧美与中国电影中的“后屠杀”叙事》,此文呼吁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创作也应开启一条全新的“后屠杀”叙事之路,建立新的历史观、新的情节与人物、新的叙述风格,从而满足历史与现实之间谋取对话的强烈诉求.应该说,严前海教授的提法相当有洞见,并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此外,关于创作手法,2010年第1期《文艺研究》还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凌海衡《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一文,文中以《大屠杀》(乔姆斯基)和《夜与雾》(雷奈)为例,探讨了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两种手法在“再现”历史创伤时的优缺点,最终得出结论,现实主义手法能重现残酷可怕的场面,但始终是虚假的、煽情的,容易将苦难琐碎化,相比之下,非现实主义手法更能够引导人们超越画面,追究历史事件的根源.《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刊登了周振华《“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类型与手法》一文,文中将“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区分为:(1)资料汇编片,以过去的影像和资料为主要材料进行整合汇编,依靠文字解说阐述观点;(2)口述历史片,方式可能是采访,主要是对受害者、加害者和第三方亲历者的采访,也可能是演员扮演当事人直接面对镜头讲述历史;(3)情景再现的纪录剧.凌海衡和周振华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大屠杀影像的创作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发展方向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南京大屠杀影像生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研究的角度比较集中,不够多元化,二是研究成果不多,多为宏观探讨之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相关重要文章均集中于近几年发表于重要期刊.2007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炎所著的《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前言中王炎的研究被戴锦华教授评价为“在华语世界的文化研究中首度开敞了这一重要议题.”此外,中日对于南京大屠杀观点的持续冲突、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几乎被遗忘、中国年青一代对南京大屠杀的肤浅认识,这些国际、国内现存的形势都亟待呼吁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提到重要位置.综合上述所说,在影视领域,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影像生产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作为一个历史学和影视艺术学的跨学科命题,它将朝着更为深入、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


历史本相与影像叙事话语对历史的建构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一文中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论述,来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以影视史学的观念,影像不仅仅是史料,也同文字一样是书写历史的工具或者介质,更具有开拓意义的是影视史学认为,建立在史实改编基础上的虚构影像创作,只要能反映出某一时代历史本质的真实,尽管它们并非严谨的历史书写,同样具有史料价值.

基于此理论,笔者认为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历史本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颇值得探讨的向度之一.这需要基于南京大屠杀影像文本,结合历史学中二战与南京大屠杀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影像叙事话语对于历史&

本文是一篇历史学论文范文,关于历史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述评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学及艺术学及电影艺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历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建构与历史本相的差距.尤其是一些焦点问题,如南京大屠杀否定说、审判不公论、问题、南京保卫战及沦陷后中国军队战斗实况、屠杀期间平民反抗等具体历史问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对象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尤其是中国与日本)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电影故事片,此外一些片中局部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影像也应作为参考纳入研究之列.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纪录片部分着重于纪录片的主题、取材、拍摄、史料运用、论证过程等,故事片部分着重于故事的主题、题材、人物、导演表述历史的方式等,从这些角度研究影像叙事话语对于历史的建构,并与二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成果相对照,分析历史建构与历史本相的差距,进一步指出差距存在的原因为影像叙述背后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不同历史分期历史意识的变迁.

反思南京大屠杀影像中的批判与反思

二战以后,对纳粹的暴行形成了西方世界全体的检讨和反省,“屠犹”成为西方文学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犹太大屠杀影片”甚至成为专门的影片类型,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经典影片,到近年来《朗读者》《浪潮》的非主流叙事,大量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思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相比之下,南京大屠杀的影像作品数量欠缺,且多数仍局限于陈列苦难,对大屠杀的反思远未达到深刻而全面的高度.

历史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始末有详尽的研究,以笠原十九司在《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一书中提到的2005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例,到会的中日双方学者就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进行了探讨.有的从第三方国视角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特质,有的从日本士兵心理角度分析了南京事件的主要原因.诚然南京大屠杀成因复杂,日方的原因有传统的军国主义教育、源自社会背景的性歧视意识、缺乏对国际法的认知、部队军纪涣散、战争中人性的变异等诸多历史、社会以及国民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反思,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增加仇恨,思考为什么我们民族会有这样一场悲剧,反省我们的民族弱点,反省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呼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等,有良心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影像创作者理应在作品中体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相比较而言,日方作品对于自身有一些有价值的反思之作,参考日本自身影像作品对二战的反思以及犹太大屠杀影片对屠犹的反思,并借助历史学中对南京大屠杀发生始末的研究,全面分析现有南京大屠杀影像作品中的批判与反思现状,推进国内影视界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发掘和思考,为影像创作提供更丰富的视角,这是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研究另一个值得深入的角度.

(三)主题、情节、人物、艺术手法等

二战以来,西方电影界在犹太大屠杀题材上不断开拓和挖掘,对大屠杀的体现进入到具体的、个案的、历史的、社会的乃至哲学的各个层面,积累了大量艺术经验,呈现出题材和艺术风格多样化,艺术手法成熟等特点.相较而言,国内的大屠杀影像生产还停留在残酷场面的展示和情绪宣泄层面,题材、艺术风格乃至艺术手法相对单一,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

因此,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研究还可以借助影视艺术的美学理论,从主题、题材、情节、人物、艺术手法等多方面对犹太大屠杀影像和南京大屠杀影像进行对比研究,为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生产提供参考.主要关注的问题可以集中于具体创作手法的运用、主题题材的多样化、如何艺术再现灾难场景、大屠杀叙述中的道德禁忌等,借助西方已积累的艺术经验,为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生产注入新的元素.

三、结语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与来访的南京代表团会谈时,发表了“南京大屠杀很可能不存在”等歪曲史实的挑衅言论,并一再拒绝中方的道歉要求.日本政界一直存在不愿正视历史的政客,河村隆之只是代表之一.张纯如在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中也提到,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几乎鲜为人知,即算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多数也从未听说70年前日本在中国的暴行.而二战期间,欧洲大陆发生的另一桩惨剧——犹太大屠杀却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纳粹屠犹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并逐渐上升到二战历史叙述的重要位置,相关题材的电影作品就有上百部,其中不乏优秀传世之作.

正是为了保存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国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2011年作为国家“十一五”出版计划的重点项目《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面竣工出版,总共72卷,4000万字,为6年来学者们多次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丹麦、俄罗斯、意大利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有关机构深入挖掘获得的珍贵史料.最新的研究进展为,2月20日河村隆之事件发生之后,2月2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宣布成立口述史分会,预备按照国际口述史的规范和标准,对目前在世的200多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

相对于书写文字,影像有它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保存和传承历史记忆方面,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像生产还大有可为.此外,南京大屠杀影像生产的研究作为一个历史学和影视艺术学的跨学科命题,也具备更为深入、更为多元的发展方向.比如分析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话语对历史的建构与历史本相之间的差距,寻找其内在成因;全面反思南京大屠杀影像中的批判与反思现状,推进国内影视界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考,为创作提供反观历史的新角度;总结西方电影在大屠杀题材上积累的艺术经验,为南京大屠杀影像生产提供参考,推进国内影视界的大屠杀题材创作超越苦难展示和情感宣泄,进入全新阶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最终研究的目的与史学界相同,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隋志强.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吴婷.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4]袁海燕.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D].重庆:重庆大学,2011.

[5]李洋.大屠杀的目光伦理——西方电影的大屠杀话语及其困境[J].电影艺术,2009(04).

[6]侯夏雯.话语的困境——南京大屠杀相关影片的叙事策略[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

[7]严前海.屠杀与屠城:叙事的战争如何取胜[J].电影艺术,2009(04).

[8]严前海.欧美与中国电影中的“后屠杀”叙事[J].文艺研究,2010(01).

[9]凌海衡.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J].文艺研究,2010(01).

[10]周振华.“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类型与手法[J].现代传播,2011(06).

[11]王炎.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2]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马克·费罗.电影与历史[M].彭姝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M].马志行,田怀滨,崔乃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娜(1980—),女,湖北安陆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相关论文

电子商务影像看影像叙事

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电子商务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电子商务影像看影像叙事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电子商务及什么是及影像方。

近五年《左传》文学叙事述评

本文是一篇人物形象论文范文,关于人物形象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近五年《左传》文学叙事述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人物形象及大学学报及文。

黑色影像与叙事的荒诞

此文是一篇影片论文范文,关于影片论文范文,与黑色影像与叙事的荒诞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影片及银河及电影方面的中期报告专业大。

南京国民时期文官考试法律制度述评

本文是一篇法律制度论文范文,法律制度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南京国民时期文官考试法律制度述评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法律制度及考试。

《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导》看叙事

本文关于文学理论及叙述者及文学理论教程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理论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关键词:文学 批评与理导》看叙事相。

清代中国俄语教育述评

这篇俄语教学论文范文属于继续教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俄语教学方面毕业论文,与清代中国俄语教育述评相关初中教育管理论文。适合俄语教学。

金融与国际贸易关系述评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关于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关系述评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际贸易及金融市场及金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