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必然性

时间:2024-03-31 点赞:44261 浏览:8468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英语学习及语言及汉语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英语学习类最新初中英语论文,关于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必然性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英语学习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中国式英语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有多少学者真正承认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必然性?中国式英语,听起来有一丝的幽默韵味的.但是仔细想一下又会觉得有些无奈,这种现象的产生意味着,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中国式英语的存在.

关 键 词 中国式英语 必然性 存在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Chinglish

SUN Hongli

(Shangqiu Polytechnic,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Chinese English, as negative vocabulary, the generation of Chinglish has its inevitability. How many scholars can acknowledge the inevitability of chinglish? Chinglish, sounds of has the lasting appeal of a trace of humor but carefully think about will feel a little helpless,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produced means that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in English has a long way to go on the road, so we should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chinglish.

Key words chinglish; inevitability; exist rationality

汉语是世界上用的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我国已经在教育中把学习英语课程作为中小学学习的三大主课目之一,并且作为升学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语言的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1.中国式英语的必然性

1.1 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内部原因

婴儿在刚刚出生之后到两岁之间的时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左右半球的分工还没有那么明确;在两岁之后到青春期这一阶段,大脑的潜能快速地发展,这段时间在语言上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适当强度的锻炼,孩子在语言上就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与大脑半球侧化的完成同步,如果错过了英语学习的这个关键时期,后期再进行新的语言的学习就非常困难了. 在我国的实际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英语教育应经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英语热”掀起后就没有“冷却”过,但是大部分人学习英语起步还是比较晚的,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再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这种原因也就有了让外国人费解,也让国人嘲笑的中国式英语.再就是在语言学习的角度上来看,在语言学习关键时期已经过去后,再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么“第一语言”肯定是进行学习的“必经之路”肯定是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用“第一语言”来讲解“第二语言”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语言”肯定是“第二语言”没法超越的,所以放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上来讲就是,汉语的掌握者要想进行良好的英语学习必定会受到自身汉语的影响,所以产生中国式汉语是必然性的.


1.2 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外部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当母语和想要学习的语言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的时候,就能够帮助第二语言进行学习,这种时候我们称之为正迁移.但是,如果母语的规则、文化背景、与目标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相反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负迁移.英语和汉语背后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差异还比较大,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产物,因此在语言上进行学习的时候对学习者来说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中国式的英语就是这种差异下的产物,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语言是受思维的支配的,研究语言的时候不对文化进行研究是行不通的.我们对英语和汉语在模式上进行简单的对比,在西方的哲学中更注重的是主体和客体上的对立,西方人善于分析具体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西方人的分析能力比较强,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就是被动句和非人称用得多,连词和介词用得多.而中国的哲学强调的是顿感,讲究含蓄,不提倡把主观和客观进行明确的对立,所以导致态度观念上容易模糊不清,在语言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没有主语或者是经常性地省略主语,在语言上的主动语句用得多.这就说明了中国人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产生了中国式英语,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也不是因为学习者没有用心,没有努力,而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必然性的,是没有办法杜绝的.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地完成,中间一定是需要汗水的,不可能随便成功,尤其是在语言学习这样事情上更需要学习者的恒心与毅力,因为对于语言的学习绝对是一个大工程.大工程就需要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完成其中的小部分,最终才会完成整个任务.

2.怎样尽可能地避免中国式英语

怎样才能尽量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努力学习知识,同时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逐渐增强英语语感.语言是一种文化,任何一个讲话者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也能体现出他所属的社会环境的特色以及背景文化.所以在对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要加深一下对于这项外语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语言的学习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说多练,并且要进行模仿.英语的初学者要像小孩子学习语言一样进行模仿,不能毫无根据地依照自己的感觉进行更改,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在学习中不要害怕说错,要敢于张开口说,多听、多说、多背诵,仔细体会语言中的魅力. 3 对待中国式英语的态度

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是有必然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客观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中国式的英语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的汉语思维,惯性地运用到了英语中,而产生的,是介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过渡语言.这种中国式英语对于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中国式英语可以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过渡语言,但是肯定不是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语言.但是中国式英语也是有着存在的社会价值的,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在交流的过程中虽然中国式的英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是用于交流还是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中国式英语尊重.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式英语,毕竟中国式的英语是我国的学习者一直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的体现,中国式英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语言学习者能力的提高,中国式英语肯定会逐渐地接近目的语的.

4.结语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还没有掌握规范英语之前使用的介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过渡语言,是不可避免的,它虽然不是正规地道的英语语言,但是我们也应该对中国式英语持有包容的态度.对于中国式英语从内部来看,人类学习语言的生物基础是大脑,从人类出生后到青春发育期,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就已经完成,人的语言功能被定为左脑.如果错过这段大脑对语言的关键期、敏感期, 人类是不会完全习得语言的.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国式英语就是汉语文化和汉语语言对英语的负迁移的结果.在现代化建设发展如此快速的中国,在各个方面上都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对于英语的学习我们肯定会非常努力.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式英语就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学习与别的学习不同,短时间内想彻底解决中国式英语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影响中国式英语出现的因素,不仅仅是主观上的,还有客观上的因素,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掉的.所以一定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中国式英语的不足,中国式英语的危害,就会使得英语学习者慢慢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正确的看待方式就是,我们把中国式英语看作是接近目标语的一种过渡.

相关论文

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该文为学习英语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相关英语专业语言学论文,可作为英语语言学专业学习英语论文写作。

挣脱中国式英语,回归真正的英语教学

该文为关于英语学习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挣脱中国式英语,回归真正的英语教学相关英语论文代谢,可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论文。

如何中国式英语走向标准英语的策略

关于大学学报及学习英语及参考文献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大学学报论文的标准格式,关于如何中国式英语走向标准英语的策略相关论。

中国式英语的认知解读

这篇语言学论文范文属于英语答辩技巧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语言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中国式英语的认知解读相关自考英语论文范。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

本文是一篇英语学习论文范文,英语学习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英语学习及大学学报及学习。

基于课例的高校英语校本教研模式

本文是一篇教研活动论文范文,关于教研活动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基于课例的高校英语校本教研模式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教研活动及校本教研及英。

英语学科教学文

关于摘要及学位及格式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摘要方面有关论文引用格式,关于英语学科教学文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对写作摘要论文范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