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

时间:2024-03-09 点赞:50893 浏览:10511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研究生如何写小论文,关于“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学分制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考研、出国、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一套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模式.

关 键 词 :三个导向;三阶段;全程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46-02

随着我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广以及对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呼唤,本科生导师制应运而生.作为学分制条件下,满足学生弹性学习和自主发展需要的重要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可以说,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趋势.各大高校都在实践中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对象,以学校现有的学分制教育模式为基础,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考研、出国、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一套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模式.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导向”为核心

所谓“三个导向”,即以学生“考研、出国、技能培养”为导向,具体说来是以精英型、国际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时展接轨,通过引导大学生加强技能培养或者通过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将大学生塑造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

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思想,体现和贯彻了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观念,能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起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二、导师的角色定位——准确且明晰

(一)角色定位

虽然目前众多高校所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都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指导和帮助,但实施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方面,担任导师的均为专业教师,其自身由于科研、教学等方面任务繁重,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关注与指导;另一方面,这些专业教师在思想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不擅长,其实际指导效果也欠佳.

鉴于担任导师的专业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实际情况,导师的职责应该是指导和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二)明确几个区别

首先,是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区别.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的事务管理工作.导师不担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任务,至多是协助辅导员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决不能越位、包办和替代.再次,是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区别.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某门课程知识讲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方面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科研实践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技能及创新能力,绝不是研究生导师的完全仿效和翻版.

三、导师的任职条件——能者居之

本科生导师制能否有效实施,导师队伍是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具体说来,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责任心尤为重要.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由于本科生导师定位于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以及技能培养,因此要求导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展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有两年及以上教学经历

只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有两年及以上教学经历的教师,其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等才能有较准确地认识,进而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从而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不能过度强化职称要求,比如具有高级职称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甚至博士研究生导师,这些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毋庸置疑,但同时伴随的也是更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时间的自由支配度非常小.

四、导师制模式——“一次指定,两次选择,三个导向”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分制课程设置的特点

学校从2007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从基础到专业,从宽口径培养到多方向培养的特点.以2009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学一年级,安排的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二年级,安排的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气象特色课程等课程组成,如地图学、遥感原理、遥感物理基础等;大学三年级,安排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如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定量遥感、高光谱与高分辨率遥感等课程;大学四年级,安排的是专业拓展课程,有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

(二)构建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模式

根据学校学分制课程设置的特点构建的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具有“一次指定,两次选择,三个导向”的特点.

1.“一次指定”

在新生入校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学院随机性地选派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时间为两个学年,本阶段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主要由青年专业教师组成.其工作内容有: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良好的学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现状、发展前景,了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地选修课程,接受良好的训练;关心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