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世条分缕析

时间:2024-02-16 点赞:48384 浏览:9458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学术论文范文属于学术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学术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与知人世条分缕析相关学术论文征稿启事。适合学术及教授及学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余三定教授是著名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专家,其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当代学术史概念的界定、当代学术史的分期、学者个案研究、学术著作的评价等方面.这些研究一起组成了余三定教授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多维空间,共同架构起其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大厦.本文主要从“知人论世”的学者评论,“条分缕析”的学术观点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余三定教授的当代学术史个案研究.

关 键 词 :余三定;当代学术史;个案研究;

作者简介:杨水远(1986-),男,汉族,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2

一、

《孟子·万章下》有云:“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知人论世”说,被后人发展为作品阅读的主要方法,然而大多数论者把“知人论世”放在对古人作品的研究上.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对象是当代学人,由于当代的著名学者与当代学术史研究专家处于同一个时代,“知人论世”在当代学人的研究具有其特有的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方便.余三定教授的当代学术史的个案研究很好的把握好了这一点,可谓是“读其书,知其人”的典范.

在我们阅读余三定教授学者个案研究的主要论文时,都能感受“知人论世”这一基本原则的贯彻.大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章行文中,都会在文章开始处介绍研究对象的生平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的文章还会在结尾段进行补充.如在《博取杂用 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一文中开始用了3个自然段1000余字介绍了陈平原的生平经历、主要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奖项,可以看做是陈平原先生的学术小史,对于了解陈平原的学术经历和整体学术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实描述,还有余三定教授的简短评价,他认为这些成果“显示陈平原学术成就的不仅在于上述的量,更主要的在于质,在于其学术水平和学术深度.陈平原的著作从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到书写体例都具有独创性[2]”.其中引用了一些陈平原先生自己的一些关于自己求学经历的自述,对于阐释陈平原的学术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利用报刊对研究对象的采访录,更加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学者风采.在《学识·思辨·视角——罗成琰博士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的结尾处,为了充分反映罗成琰的学术与生活的统一,余三定教授援引了1997年10月31日《湖南教育报》对罗成琰的采访.“他对采访的记者说,自己也深知选择了书房里的人生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和寂寞,但在书房里却能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创造等拿起书本就仿佛沉浸到宁静和安详的心境里,自己又可以随心所欲地与古今中外的对话、交流或者进行写作.[3]”这样就向读者或者研究者更好地传达罗成琰作为一位学者的整体面貌,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学者把学术融入生活的治学方式.对想要进入学术殿堂的后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是直接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余三定教授还以其担任《云梦学刊》主编之便,大量的采访访问了当代的诸多著名学者,比如陈鼓应,王富仁等等.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王富仁教授治学纪略》等文章中就部分的采用采访稿的写法.在该文的第三部分余三定教授一开始就谈到“在拜访王富仁的和时候,笔者向他提出了在当今社会转型、商品大潮冲击一切的情势下,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办的问题.”[4]由此来转述当代学者的观点,既具有可信度,也具有权威性,是学者个案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余三定教授对叶朗先生美学的研究就更具有这种优势.余三定教授在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时的导师就是叶朗教授,耳濡目染了叶朗先生的治学方法和人格魅力,所以在写作《美学史的研究与美学的创作——叶朗教授治学侧记》一文的时候显示出其独到的深刻.


二、

当然,“知人论世”只是余三定学者个案研究论文中较小的一部分.余三定教授把主要的篇幅和精力放在对学者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的介绍上.这是一项更为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因为这要求研究者不仅需要了解和研究对象,还要在对象的著作中爬梳钩玄,理清其脉络,提炼其精华,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概括.余三定教授在这几点上做得都非常的好.可谓“条分缕析”,既有宏观的概括,也有微观的分析.

首先,表现在对当代学者的选择上.当代学者数量很多,如何在如恒河沙数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传世价值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表现出研究者的独特眼光.从我们所掌握的材料看,余三定教授所主要研究的学者个案包括哲学研究专家陈鼓应教授,美学专家刘纲纪教授、叶朗教授、张玉能教授、伦理学家万俊人教授,文艺理论专家王先霈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易竹贤教授,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平原教授、罗成琰教授.涉及到的范围从哲学到文学相当广泛,而所选的研究对象无不是公认的当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或者是每一个领域新的开拓者,如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他们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治学精神、学术追求对当代学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这些研究对象的作品宏富、研究领域各异,但是余三定教授都一一予以克服,作为一个“史”的研究者,余三定教授以其独到的眼光把握着当代学术发展的脉动.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余三定教授对每一个当代学者,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主要从当代学者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等主体方面的因素为切入点,条分缕析的对研究对象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做了具体而微的分析.第二种却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具体研究当中,概括其主要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总结梳理其学术研究的得失.

第一种主要表现在对叶朗和陈平原的研究当中,他在《美学史的研究和美学的创作》一文的第二部分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叶朗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他有特色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5]然后从“宏观的战略眼光”、“扎实的战术步骤”、“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理论、历史、时代三者贯通”等四个方面概括了叶朗的治学方法及其态度,在余三定教授的书写下,叶朗先生的高屋建瓴的具有远见学术眼光让人佩服. 第二种方法就研究对象的成果加以分门别类,这种方法在对王先霈和张玉能等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分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西融会 开拓创新——王先霈教授的文艺学研究》一文中一方面把王先霈的文艺学研究成果分为几个小方向来分别论述,分别为“小说技巧和小说美学研究”、“文学批评学研究”、“文艺心理学研究”、“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研究”.这样王先霈先生的学术成果都在这几个小栏目下找到了归宿.而对张玉能美学思想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对其美学观点的介绍,如张玉能对“美的本质”的回答,张玉能对“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的介绍都非常具体而且逻辑清晰.

当然上述两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来的,往往在一篇文章中,既有对学者治学精神等主体因素的概括,也有对其研究成果的客观介绍.

第三是对当代学者学术方法的梳理.当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方法即是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方法传承、也是他们自己的创作,把这些学问的方法整理出来,介绍给后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余三定教授也正从事着这个事业.如在采访万俊人的时候,万俊人的“勤读静思,由西学切入,由西返中,经史再论,史思皆拓,从而由史入论,以论拓史”[6]的研究方法.把陈鼓应的为学之法概括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些方法都足以为后学之法典.

第四,辨析当代学者的学术史意义.也许在盖棺定论之前,我们还无法对一位学者的学术史价值做出整体的评价,但是对其某一阶段的学术贡献的评价却是可能的.余三定教授评价当代学者作的时候始终秉持学术史的视角,把当代学者放在学术史的大河当中来.如评价王富仁教授的鲁迅研究就把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和以前在思想影响下的鲁迅研究做了对比,对王富仁的研究突破以往的学术范式建立新的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切入鲁迅研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又如评述陈鼓应的“道家主干说”的观点时,这样评价道:“这一观点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界来说无异于空谷足音, 对于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 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发挥推动作用.”[7]这些评价是精当确切的.

至今,余三定教授在当代学术史的研究方面已卓有成就.从《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专栏到专著《学术的自觉和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以及新著《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都体现着余三定教授在该领域的坚守和成就.

注释:

[1]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1.

[2]余三定.博取杂用 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J].云梦学刊.1994(1):83.

[3]余三定. 学识·思辨·视角——罗成琰博士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 1998 (1):108.

[4]余三定. 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王富仁教授治学纪略[J].云梦学刊.1996(1):90.

[5]余三定.学术的自觉和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

[6]同上第6 5页

[7]余三定.要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陈鼓应教授的哲学史研究[J].云梦学刊.1994(4):114.

相关论文

“知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本论文为关于文学鉴赏相关文学论文发表,关于“知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文学鉴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