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坛述评

时间:2024-02-20 点赞:46214 浏览:9098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学术论文专业现代性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现代性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文化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坛述评相关论文范本,适合现代性及文化及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现代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自文化研究登上文学理论舞台以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进程便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文化研究突破了文学研究基于文本形式/内容、能指/所指、语言形式/主题意义的二 分阐释模式,由一元的社会学思维转向多元的文化视角,进而把文学批评扩张成为意识形态 批判、文化身份阐释、大众文化评论的一种“混杂”型的学术活动,使文学理论获得了一种 新的现代性特质.然而,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扩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学理论的 学科整一性,以至于造成文学理论学科知识和思想资源的某种失序.因此,自90年代西方 文化研究被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学界便始终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中国学者对文 化研究理论的合法性问题,以及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普适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 论.这些争论既涉及到文学理论现代性形态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中国思想文化界对学 科知识交叉、扩容及转型的态度,甚至涉及到学科体制的现代性选择.在今年六月武汉大学 文学院主办的“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上,十余位国外文艺理论专家与一百 余位国内文艺理论专家就“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文化身份与可选择的现代 性”和“后发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等问题进行的广泛对话,为我们厘清文化研 究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次契机.

一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

全球化对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全球化话语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 传统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人为对立,形成了一个可以覆盖这两种学术话语的新视角.因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与“反体制性”,而这又直接引发了文学研 究边界的扩张,进而改变了文学理论的原有格局.

对这种情形学术界一直存在一种担心,文化研究是否会使文学边界无限度扩张,并最 终取代文学研究面对种担心,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希利斯•,米勒先生强调:“文学研 究与文化研究是有根本区别的,文学研究是且应当总是特殊的,也就是说,文学研究应努力 阅读这本或那本文学著作,穷究它的独特性和非凡性;而文化研究,像人类学和社会学一样 ,更倾向于对事物的典型性和一般性感兴趣”.因此,文化研究的年代保持文学研究活力是 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广西民族学院王尔勃则认为,文化研究专注于社会文化事象背后的 话语形式与文本构成,专注于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构,而这一特性可以说明文 化研究是一种充满现实痛感的“文”学研究,指出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性.此外, 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湖北师范学院张开炎也都指出文学边界是不会终结的.的确,对文化 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彼此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文学的文化研究,或许这倒可以使日益 处于困境的文学研究获得新生. 

因此,正如米勒先生所言,害怕全球化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最好是能够理解它、利用它 ,以一种建设性的方法改变它.”并指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的最急迫的任务,是 对这些全球化的基本必需品(注:指无线网络、光缆、通讯卫星、计算机、手机和iPods等) 、这些新的传播装置究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进行本土的、然后是比较的和高度 经验化的研究.”美国学者戴维•,戈德伯格进一步指出:“当全球化对国家造成了表面上的 冲击,当国家在描述性与规范性事物上都出现了惊人的快速崩退,文明与公民社会就并非毫 不相关地会在这种激发中得到更广泛的强调.”而种族和暴力之间的战争实质上就是文明之 间的碰撞,因此,文明、种族、暴力之间的关系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美 国学者汤姆•,科恩则认为,21世纪文化研究的主题已发生了新转变,从“人类他者的他 性(好像所有一切都被置于一张二维地图上)转向一个新的主题,我们姑且把这个新主题称为 ‘完全的他者’.新奥尔良的洪水、禽流感、生物多样性灭绝等便是这一主题全新的表现形 式”;而“这种转变可能会为我们的文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更确切地讲,开辟一种‘ 未来研究’的新领域”.

文化研究新领域的开拓无疑为文学研究也带来了新的内涵与新的视角.美国学者伽博 里•,斯•,卡伯认为:“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我们按照当今文化创作和文化接受的不同方式 来重新思考这一领域的限定因素.在全球文化的变革和运动中,如果我们要坚持文学作品在 危难时期仍然能起文化变革作用的主张,我们就要把它的变革能力与它可能在危机时期所做 的干预紧密联系起来.”文化研究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新视角,在西南科技大学的帕特里克•, 迪 尔和陈才对沃纳•,赫佐格的纪录片《灰熊人》的评论,以及加拿大学者艾夫里•,库布利对斯 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评论中得到充分体现.帕特里克•,迪尔和陈才在评论中通过考 察动 物他性和人性在人和动物身上的具体体现探讨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艾夫里•,库布利则 通过对效率意识形态化的考察,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效率自身所包含的背反特性.再如生态 批评无疑也是全球时代文化研究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新视角,郧阳师范学院龚举善和山东师范 大学刘蓓便都指出了生态批评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上述对话可以看出,全球化语境显然是有利于文化研究发展的.在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研究可以把不同语言、民族―国家和文化传统的文化现象当作对象,来对文化理论自身 的建设做出新贡献.而这种扩大了外延的文化理论从其核心――文学和艺术中发展而来,抽 象为理论之后一方面可以自给自足,而另一方面,则又可用来指导和促进包括文学艺术在内 的所有文化现象的研究.

二文化身份与可选择的现代性

不过,文化全球化对固有民族―国家及文化传统疆界的突破,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所呈 现出的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以及文化同质化图谋,使非西方民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 生存危机.因此,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如何确认自身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文化身份也成为学术 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学者们在追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可选择的 现代性”.

尽管从历史上看,现代性最早出现于欧洲,但在全球化的扩张中,不同的民族、国家 作为一种能动主体,都或多或少地根据自己民族、国家的实际创造性地重塑现代性.美国学 者布鲁斯•,罗宾斯通过对“现代性”一词形态变化的考察指出,“现代性”(modernity)这 个词以前是个单数形式,以显示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特征.人们认为这种特征能突出西方社会 ,并使西方不同于“其它社会”.但是在新的表达方式中,“现代性”复数化了,并用来指 非西方社会.它的特指性降低了,但仍然保持了其吸引力.这一复数用法表明,由于以不同 的方式表现现代性,这些非西方国家的某些东西具有了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当今面对的现 代性,是“可选择的现代性”,这就意味着尽管只有一种全球化,却有多种现代性.他进一 步指出,他所强调的“可选择的现代性”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指的就是文化.四川大学 王晓路也指出,对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为代表的文化区域而言,现代性就必然包含自身的传 统与外部资源、西方现代性与自身现代性的挪用、借鉴、反思、选择的过程.现代性绝无单 一的现代性,而必然在不同文化区域的选择过程中呈现出多元性的探讨.武汉大学李松则认 为,现代性是一个包含着多元取向的复式结构与矛盾图景.现代性多元路向形成中包含许多 问题.既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各自的矛盾错动,也有二者的综合作用.不同的国家、民族 、种族、社群、地区具有互为差异的现代性类型.现代性的历史变迁并非只有一条普适性的 西方道路,而是实际有着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与路向.法国学者卡塞琳•,皮雷也指出,有多少 反思就有多少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记录一种具体的个体化方式.香港学者米甘•,莫里斯强调 ,“可选择的”这个词,标明了一种“了解另一世界是可能的”的必要.不过,面对“可 选择的现代性”,澳大利亚学者尼克•,曼斯菲尔德则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决定现代性性 质的是潜在的全球性主权愿望,是它的主权单一性.因此,他认为如果要接受可选择的现代 性,我们必须能够反现代性地思考现代性,从而反主权地思考现代性.解构所产生的现代性 概念是反主权的主权,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是解构的现代性.


可选择的现代性所彰显的文化差异价值,对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天津理工大学徐颖果通过对美国文学的考察,指出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 认为只是一个少数族裔、有色人种才有的问题,但近年来身份认同开始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 家层面,并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文化,为文化身份的认定增加了新的内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刘岩通过女性主义视角,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性别身份问题展开讨论.她认为,性别身份在多 元文化背景下已呈现出相对性、否定性、暂时性、情境性、流动性、破碎性、多重性、幻想 性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使本来就已经不稳定的定义又被国家、民族、种族、阶级、社区 和地域等身份特征复杂化了.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国荣和泉州师范学院戴冠青都通过对海 外华人文学作品的分析,考察了所谓“离散”华人的文化身份诉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代性是一源而多元的,当今的现代性是可选择的现代性.全球化 的发展使得今天即使是西方国家的现代性也不再是那么纯粹的“西方”了,它是不同民族、 文化互动的结果.因此全球化不仅仅是现代性的扩展,而且充当了现代性进化的重要动力. 多元的现代性模式对文化研究与发展都是有益的,它至少保证了文化研究发展的多样性,保 持文化发展的多个可能性空间而避免一个单向度世界的诞生.

三后发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与文学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广泛交流与对话,为建构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现 代性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美国学者刘康便认为,随着文化研究从区域研究向跨区域研究转 移,中国已经开始由一个“理论消费国”变成“理论出产国”,因此学术研究对于中国制订 政策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都具有深远影响.

不过,如果立足于中国语境来看这种影响,中国现代性的后发特征使中国文学研究的 现代性建构必然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存在着差异,有着它的特殊性.武汉大学张荣翼指出, 中国现代性的后发特性,在文学中具体表现为趣味的移植、视野的跟从、根基的缺失、问题 的退隐等方面,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症结,即在这样一种文学的和文学研究的氛围下,创 新性的思想和成果是很难出现的.因此他强调,作为后发现代性,在积极跟进过程中,如果 能认真反思,寻求在跟进中超越,才是值得称道的方向.同时,作为后发现代性,不只是要 有积极的跟进,而且还需要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份坚守.武汉大学冯黎明则认为,中国的 现代性存在差异性和总体化两个侧面,差异性来自于地域文化,总体化则来自于国家意志, 这一特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得到体现,从而使本时期文学存在两种意义论,即对异质性 地域文化经验的表述和对总体化国家意志的表现.加拿大学者谢少波和中国社科院王逢振进 一步强调,我们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应该注意回顾、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尤 其是思想的践行,以建设新的社会主义,重塑我们的现代性.美国学者芭芭拉•,扶雷 也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可以前进,虽然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但却是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前进.

立足于上述一系列后发现代性特征来解读中国文化与文学,我们可从中获得许多新的 认识.武汉大学李建中通过现代性视野对孔子形象的解读,指出现代性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 化,需要将“功利”与“审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湛江师范学院李NFDB5平通过对鲁迅 早期文化 批判理论的解读,指出鲁迅对个性、自由的呼唤,对自由先于平等和的论述,“五四” 后却并未获得响应,因此,今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尤应予以寻踪和光大.华中师范大学张 玉能指出,面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这一外来理论形态,我们要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 情况,做到洋为中用,也就是要将它们融入到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工程中去.上海大 学曾军通过对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范式的考察,指出中国的都市化正处在全球性都市化背 景和中国自身城市化进程的交叉点,只有在这一坐标上定位中国都市化,我们才能找到中国 都市文化研究的切入口.

从欧美发达国家角度看,中国的后发现代性其实是很不充分的,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的关 键正在于这种不发达状态.因此,中国的现代性还在展开和不断形成,还是一项远未完成的 事业.

(高 整理)

相关论文

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坛综述

本文关于安全管理及逻辑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安全管理论文例文,与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坛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张荣起先生学术贡献述评

为您写图书馆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图书馆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张荣起先生学术贡献述评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图书馆及信息管理及小。

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际贸易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