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综述

时间:2024-03-19 点赞:48150 浏览:953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虚拟社区类有关学术期刊投稿邮箱,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综述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虚拟社区及社区及知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虚拟社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学术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分享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论文对学术社区研究中关于学术社区的概念界定,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成员构成、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析,以期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未来研究提供启示.

[关 键 词 ]学术虚拟 社区知识共享 互动特征影响因素

[分类号]G250.73

学术社区不仅满足了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需求,而且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专业人士、科研工作者分享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成员之间的互动是虚拟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社区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探讨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特征与规律,有利于社区管理者提供针对性的激励与管理,有利于引导虚拟环境下的学术活动.本文对学术社区的概念界定、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此后的研究提供启示.鉴于目前以学术社区、专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非常有限,以下综述中包括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研究,已有的虚拟社区研究成果也是进行学术社区研究的基础.

1 学术虚拟社区的相关概念

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对虚拟社区进行分类.如Armstrong&Hagel(1996)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交互作用是基于人们追求自身4种需求的满足:兴趣、交易、幻想与关系,从而将虚拟社区分为对应的4类;Markus(2002)从社区成员的关系定位,将虚拟社区分为三大类:社交社区、专业社区、商业社区;Plant(2004)按营利性、开放性和管制程度三个维度把虚拟社区分为5类;范晓屏(2009)将虚拟社区可分为交易和非交易类型两大类,等等.本研究在Markus(2002)分类的基础上,对学术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

1.1 学术虚拟社区的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学术性虚拟社区或者学术社区的更多提法是“学术论坛”.屈宝强提到学术论坛时仅用了“学术性比较浓”来描述;、汤庸等将学术社区表述为“面向科研工作者的社交网络”;夏立新对知识专家学术社区进行了解释,提出“这是学科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郑植友等提出学术论坛是“科研、学术与网络论坛的联姻”,是“网友自由发言讨论、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的聚集地”;等等.上述文献均未对学术社区进行明确的界定.

在Markus(2002)的分类中,专业社区主要是联结专业人士或讨论专业的相关议题.专业人士参加这种类型的社区,以便与自身所在团队或组织以外的人联络和交换信息,他们需要类似的信息履行其(专业)职责.本文将专业社区定义为: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交流内容、在分享专业性兴趣中形成的虚拟社区.学术虚拟社区则是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内容,进行学术信息交流活动的专业社区.以下从三个方面界定学术社区的范畴.

1.1.1 以服务学术科研为目的 作为学术思想汇聚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学术社区中学术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与其他科研、教育人员交流的便利性,对于科研人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以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推动科研创新为目的,是学术社区的首要特征.

1.1.2 以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为交流内容科研创新涉及学科研究的最新领域,范围相对较小,内容专深,面向的对象面较窄.因此,在学术社区中交流内容的专业特征会比较突出;即使是综合性学术社区,也会划分专业版块,各版块交流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

1.1.3 有稳定的专业用户群学术社区的主要参与者是科研人员,大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部门,学历较高,具有共同或相近的科研兴趣.互联网的诞生,就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与分散各地的同行进行科学交流与信息共享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更加不会放弃网络带来的便捷,正是他们对知识共享和便捷交流的需动了学术社区的发展.

1.2 学术虚拟社区的特点

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有着虚拟社区所带来的独特优势:

1.2.1 扩大了知识共享的专业范围 参与者不仅是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研究者,而且包括对该专业主题感兴趣的其他专业人员,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提出的观点,可以有效地扩展社区成员的研究视野.

1.2.2 避免了现实世界中身份、职位等因素对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影响 交流双方可能存在的身份差别,对双方心理上的影响,必然影响交流本身.在学术社区中,虚拟的身份如同面具,让参与者可以抛开现实世界中可能的身份劣势,平等地发表关于某些专业问题的看法.

1.2.3 避免了同业人员间的竞争因素对知识共享的直接影响 在现实环境中,一些成员出于保持个人专业优势的考虑,不会将观点和盘托出.但在学术社区中,虚拟的身份会让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心理上的警惕性.

另外,Scribner等(1999)认为,专业虚拟社区在很多方面与一般社区是有区别的.在某些学术社区中,成员公开而不是匿名地参与社区活动,成员身份具有较高真实性、交流内容具有专业性、交流态度严谨理性等特征.

2 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概念

界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知识共享的概念是研究社区知识共享的前提.

毛波等(2006)联系到虚拟社区知识形成的具体情况,将BBS类型虚拟社区精华区的内容作为虚拟社区中的“知识”,这不失为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Bieber(2002)等人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包含社区文档、讨论记录、概念模型和定义的工作流等,后者来源于社区成员的大脑.根据这种分类,毛波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虚拟社区的显性知识共享.在学术社区中,交流内容专业性较强,成员围绕专业问题展开讨论,就已知信息进行解释、思考、推理,形成判断,发表意见,交换想法,尤其是社区中“理论原创”、“交流探讨”、“科研经验”等栏目,交流内容的“知识”特征更为突出.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徐小龙等(2007)认为: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虚拟社区的个体成员之间互相传递和交流知识;第二层含义是指虚拟社区作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给成员,成员奉献知识给社区,社区与成员之间互相分享知识.该观点将社区本身作为知识共享的主体之一,符合虚拟社区不仅是知识共享的平台,也具有知识存储功能的特点.事实上,社区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是基于社区已有的知识存储进行的,同时成员间新的共享增加了社区知识储备.

考虑到具体研究的便利性,J.Koh等(2004)认为:发帖与浏览活动是虚拟社区中两种主要的知识共享活动,不仅常见且可视,更有利于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客观测量.

综上所述,本文将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定义为: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成员中知识的提供者、 知识接收者以及社区知识储备之间两两互动的过程.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成员类型、成员间的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等几个方面.

3 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成员构成及其互动研究

虚拟社区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其成员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多少以及贡献意愿等方面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即使对同一个成员而言,随着时间推移与经验累积,也可能会历经几种角色.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成员类型及构成,以及在多次交流过程中成员身份角色的演变,有利于揭示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规律.

成员类型.虚拟社区中ID是互动的主体,参与者的身份通过ID彼此区分,与现实社区一样,在这里ID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身份的不同导致了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不同.

在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夏学英、刘永谋(2006)从话语权力等级大小把虚拟社区分为网管、斑竹、资深网民和普通网民,话语权力逐级递减.陈海强等(2009)提出: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一些用户仅处于社区的边缘,有一些用户处于核心地位,而核心成员对于整个虚拟社区的文化和规范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宫辉和徐渝(2007)根据是否关注别人和是否受别人关注,将虚拟社区成员分为精英型、实力型、活跃型和孤独型4种.

关于学术社区的研究,同样也表明社区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对应着身份的差异性与话语权的不同.毛波、尤雯雯(2006)以BBS水木清华站中知识共享型版面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社区成员所发表文章对社区整体知识形成和共享过程的贡献,将社区的成员归纳为领袖、呼应者、浏览者、共享者和学习者等5种类型¨引.邱均平、熊尊妍(2008)以北京大学中文论坛的汉语言文学版为例,将成员分为“精英型”、“实力型”、“活跃型”成员.Toral等(2010)以开源软件社区为研究对象,将社区成员分为三种不同群体:用户、正式成员以及社区核心(正式成员群组的一个子集),这一结果与Mockus等(2002)的研究成果一致;Toral的微观结构分析承认社区核心承担者中介人的重要角色,中介人的存在减弱了社区的集中化程度,与Timmers(1998)一致,“这些经纪人给出更多的战略机遇,无论是作为第三方的增值供应商或作为提供围绕具体的商业信息服务的虚拟结构的信息经纪人”.徐美凤、叶继元(2010)通过对、丁香园、中国学术论坛交流探讨类栏目成员结构布局分析,发现成员主体层次结构存在核心一特征,但不明显;同时还发现,人文管理类社区较之于理工类社区更容易形成核心一特征,也即学术社区不同类型成员的分布存在着专业差别.

交流与互动特征.关于虚拟社区互动特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成员间知识共享关系的不平衡性、交流与互动模式、知识共享的实现等方面.

王飞绒等(2007)提出: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中,社区成员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平等的关系,指虚拟社区成员在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共享上拥有同样的权力.二是等级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虚拟社区成员之间是一种社会关系,成员的职能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表现在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威望不同.Toral等(2010)引入知识共享基尼系数,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ARM Linux社区2001―2006年期间的基尼系数为O.684,表明该社区有较高的集中度;同时还指出这种高度集中,与不平等的参与、社区内部核心的存在其实是一致的.徐美凤、叶继元(2010)对、丁香园、中国学术社区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核心成员的影响有限,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对分散、平等,知识交流具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沿用Toral等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发现人文管理类的社区成员间知识共享的不均衡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类社区,理工类社区的基尼系数普遍较低.这种计算方法可以从宏观角度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关系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有效分析,但需要进一步探索基尼系数的合理范围.

关于互动模式的研究,刘辉(2008)认为虚拟社区“带来了具有非面对面的、去中心化的、双重约束等特性的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同时,“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是松散的.这使虚拟社区不可能像现实社区那样具有较强的社区凝聚力”.白淑英(2003)把虚拟社互动分为焦点互动和非焦点互动两种基本类型,互动结构分为5种类型:单中心互动模式、多中心互动模式、跨网互动模式、两两互动模式、宣告――阅读互动模式.孟威(2004)从传播学角度,把网络互动分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等类型.上述分析表明,虚拟社区中的互动关系是离散性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同时,不同类型的社区互动模式会有所区别,如赵联飞等就(2008)指出:不同的虚拟社区中,交往模式有所不同.这种差别不仅仅由于虚拟社区所依赖的平台本身的功能设计,也受到使用者意图的影响.徐美凤、叶继元(2010)的研究结果则从学科领域的角度说明了学术社区中表现出了话题来源的专业性、交流态度的严谨理性等共性,同时在话题来源、语言风格、对知识权威的认同等方面人文管理类社区与理工类社区有着不同的表现.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模式研究,与企业、组织为背景的相关研究相似,主要讨论知识在主体间的转移、转化过程.这部分的研究通常沿用SECI模型进行分析.徐小龙、王方华(2007)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发生在社区成员之间,包含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刘国亮等(2009)在研究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知识共享实现模式时,将学术论坛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群体向个体转化的知识共享模式”.Lin F R等(2008)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研究非营利性的专业社区知识共享与创新过程,以教师社区SCTNet(http://sct.edu.tw)为实证对象,通过跟踪知识流,发现尽管知识流的间断、不连续可能会破坏知识建构的合作过程,但却是知识共享与创新过程中的有效机制,并且观察到了存在知识流间断的共同兴趣团体中知识流的平滑性,结合SECI模型给出了对应于不同行为/3E动策略的6种共享与创新过程.

成员角色演变.就每个成员来说,其在社区的表现会随着其参与的时间、程度发生变化,也就是成员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

Kim(2000)在分析成功的虚拟社区所具有的特征时,就列举出了“成员的角色”一项,提出社区活动的设计要基于成员生命周期:游客、新手、正规成员、领导.关于成员的角色变化,有少量来自开源软件社区的案例研究,如FOX(2000)描述了知识的建设与培养的进程之一――所谓的合法参与(LegitimatePeripheral Participation,LPP),这是个体从一个新手通过学习,逐步成为一个内行或正式会员的过程;这 个过程类似于Ducheneaut(2005)的描述:社区中成功的成员是逐步形成软件能手身份的,这过程穿插着某些特定的仪式;Hemetsberger(2006)研究发现,对新成员来说,bug的修改通常是开始贡献的途径,如果他主动发现了问题,则容易被社区其他成员接纳.关于其他类型社区中成员角色演变的过程、演变的动因与形式,较为少见.

4 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尽管知识共享是成员们使用虚拟社区的一个动机,但虚拟社区并不

本论文是一篇虚拟社区类有关学术期刊投稿邮箱,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综述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虚拟社区及社区及知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虚拟社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是“建了它,人们就会来参与共享”.因此,有必要研究社区成员参与学术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行为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社会理论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结论也有所区别.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Hsu M H等(2007)发现:自我效能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知识共享的行为;个人结果期望对知识共享行为有重要的影响.Chert c J等(2010)从环境与个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互惠规范、个体间的信任;个人因素包括:知识共享的自我效能、感知的关系优势、感知的适应性.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Chiu C M等(2006)认为,社会资本一社会互动关系、信任、互惠规范、认同、共同愿景以及共同的原因将影响个体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并且成果预期能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研究,Yu c P等(2007)从虚拟社区环境的角度出发,证明组织内聚性、情感相似性和领导与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三个因素对在虚拟环境中促进自愿的知识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姜洪涛等(2008)发现,积极的依附动机、积极的社会支持导向和积极的个体信任倾向都对虚拟社区感觉的产生有作用,并会导致积极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进而直接导致虚拟社区感觉,引起虚拟社区成员的公民行为,促使成员自发参与社区,并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且不求任何的回报.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徐小龙等(2007)提出: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主要受4个方面因素影响:信任、信息技术、知识主体、社区文化.根据理性行为理论,周涛等(2009)指出虚拟社区成员的共享动机将直接影响其实际行为.

基于成就激励理论,刘丽群、宋咏梅(2007)解释社区成员参与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动机,发现:社区成员参与知识交流的动机因素包括延展个人对他人亲和的需求,以及发展个人的自尊与权力需要;知识欲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个体与其他社区成员的相似性;知识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与社区其他成员的相似性,同时成员必须对此社区有认同.等等.

上述研究视角不同,实证分析对象也有所区别.其中,有随机选择的社区,也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的社区,包括综合性社区,如雅虎、社区;非交易类社区,如Chinaren社区;还有一些开源社区、网络游戏社区;也有针对专业社区的调查,如程序员俱乐部、BlueShop、Pure C(台湾).不同类型的社区,成员的参与意图不同,其共享的影响因素必然会有所区别,但是鲜有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对照分析,且未见针对学术社区的实证分析.

5 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较多,涉及多学科领域,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很少考虑社区类型,限制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尽管考虑了社区成员的角色变化,但并没有重视个体互动过程中成员心理的变化所带来的角色演变;忽视了各种决定因素是双向相互影响的.另外,问卷调查是现有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而被调查对象的群体特征、内容设计的差异、量表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误差或偏差.如何选择更客观的信息收集方法,值得探讨.

较之于虚拟社区,学术社区的研究成果较少.以现有的虚拟社区研究成果为基础,克服其局限性,进行系统的学术社区研究是必要的.作为网络环境下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社区有着传统学术交流环境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系统研究学术社区的知识共享,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学术社区知识共享主体构成、各类主体之间的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

产业集群视角下知识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知识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产业集群视角下知识文献综述相关大学毕业论文。是参考文献专业与知识及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方面相关的。

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

本文是一篇网络论文范文,网络类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网络及虚拟社区及法制化方面。

图书馆知识管理综述

本文关于图书馆及知识管理及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图书馆类有关论文例文,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综述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化妆品品牌虚拟社区营销策略

本文是一篇社区营销论文范文,社区营销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化妆品品牌虚拟社区营销策略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社区营销及网络营销及营。

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综述

本文是一篇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知识管理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综述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知识管理及管理系统及企业方面的的。

隐性知识转移综述

本论文为知识类有关论文综述格式,关于隐性知识转移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知识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