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求新与人的心理危机

时间:2023-12-25 点赞:44770 浏览:8686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社会及心理及设计师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社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关于艺术设计的求新与人的心理危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波得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了生活在消费社会的人们,其购买行为是对商品背后所存在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性有所需求.在消费时代,人对物的拥有的不平等以及对物的符号意义拥有的差异性造成了人的心理生存危机意识.而作为物的创造主体――设计师们的创新设计活动,也加速了这一危机的深化进度.当代设计活动已不同于早期的工具制作,在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类通过造物来帮助自身的能力的提高,以确保自己的种群得以顺利的繁衍,进而实现在自然界的主导地位.造物活动通过设计思考而实现,工具的产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外化与表现.现今社会,设计活动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当代人的心理生存危机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人对物的占有心理随着阶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而着实地表现出来,设计师充当了增添社会财富的生力军.从设计的历史来看,早期的设计范畴局限在工艺美术活动范围之内,一直被定格为处于从属地位的次要艺术,只有在消费社会,设计师的角色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尊重.孔德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进步阶段,即“神学阶段” 、“玄学阶段 ”和“实证阶段”,设计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对像是不尽相同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与艺术是相分离的,统一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带动了社会物质生产的极大进步,设计师所服务的对象也从王权贵族转向了中产阶级.机器为人类带来了丰裕的商品享受,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可是,富足之外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当代社会人受到物的包围,得到物的满足,但精神家园的遗失又无处寻回,设计与生产商品的新旧更替速度是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依据.而新无止境,溯其产生根源,我们不能不提到近代的欧洲文化中心理论.

欧洲的现代生活意识随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扩张而被移植到世界其它地方,原本的地域差异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到一个相同的文化体系之中,人类社会不分种族、地域特征,追逐现代化成为为一种发展必由之路.现代即意味着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求富的链条当中,时间变成了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不同的人们迈着不同的步伐在争先恐后的赶路.同时,与现代性相吻合的是人类社会的求新意识变为一种文化心态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探索与创造,设计作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职业活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与发展.本来设计的精神主旨是为人类创造可操控的、便利的、实用的生产与生活用品,以延伸人类的生理不足,可是,在现代消费社会的生产方式指导下,消费者不再简单的是设计产品的使用者,其在消费产品物理属性的同时,潜藏在消费活动背后的、深层次的、对物的心理消费也是消费活动不可低估的组成部分.在购买活动中,人们为何“求新”、“拜新”,说到底除了满足“喜新厌旧”的固有心理之外,更多的是针对他人方面有一个“我新你旧”的心理消费优势.新商品的设计等同于新的经济效益,面对这一消费现象,设计师与使用者似乎在互相激励,主观认识上不约而同地达成一致.设计的创新与使用者的拜新合二为一,使用者从何处求新也成为设计师们挖空心思想要了解的主要内容,这些需要为设计师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设计师为“新”之产品而付出劳动,使用者为“新”之消费品而买单,设计带来了效益,“新”则是获取效益的保证.求新现象已不简单地是企业家、设计师和消费者的个人行为,“造新”能带来经济效益,它已经变成人为的企业制度而写进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历史.

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了一种名曰“有计划废止制度”的经营模式在汽车生产与设计界展开.其创意来自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时任设计师的厄尔,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时,争取在今后几年内从造型上不断地进行部分改款,形成一种设计制度,即同一型号的汽车,每二年间有一次小的改款变化,每三至四年又有一次大的造型更新.有计划地形成一种汽车设计由旧到新的更替,人为地造成购买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老化现象,目的是促使消费者放弃老产品去购买新的、更能体现出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产品.这一方式的运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消费者之所以购买新款汽车,是受其内部的消费动机所支配.而动机的产生又与需要相联系,人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而产生购买动机.人的需要同样具有两个层面,即低级的生理需求和高级的心理需求,同样一款汽车,性能没有太大改变而样式却有新旧之分.从生理需求来讲,驾驶性能相同的汽车感觉是一样的,可心理需求则不然,占有老款汽车即意味着自己所拥有的是过时的工业产品,是淘汰与落后的象征.而购买新的、时尚款式的汽车是心理优势的集中表现.波得里亚对于人的消费心理作了深刻与细致的解读,他强调生活在消费社会里的人们购买商品已不仅仅是从用途的角度去购买,而是从全部意义上去看待商品.每类商品是按照使用功能来生产,但其背后的符号意义才是消费者看重的一面,消费者的购买活动是一种尽可能地占有产品符号意义的交换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精髓是化的设计,但是在消费商品的活动中,设计的所倡导的为民众而设计的口号变成了一种纯形式的标语.企业家、设计师们联起手来,通过创新设计来增强社会购买欲,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去引导新的消费,用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去打造一个“人人平等”的丰裕社会.可是,另一方面又在消费群体内部制造矛盾,利用消费者的“拜新心理 ”,在设计产品时人为地制造出“新”与“旧”的等级差别,用一部分人的提前购买欲来拉动另一部分人的购买欲,借此推动社会经济的直线发展.设计的天平在人为的造新活动中左摇右摆,在占有商品符号意义的心理机动驱使下,人们一窝蜂地加入到消费大潮中去,为了一个更新的“平等”的物质消费平台而竭尽全力,力所能及地分享一切人类自己创造的最新成果.

其实,究其内因,心理生存危机是这一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生存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本出发点,做为高级生物的人类,对生存的理解是多层面的.在人类生活的内部,人的价值排序短时间内是无法从人群内部剥离出去的,人的心理生存危机无时不在.设计师们正是针对这一社会排序而设计出区分其先后位置的不同商品,从而使这种排序的存在以物的方式直观化,设计作品所显现出的社会排序的符号意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活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排序的结构关系不是静止不动的,作为排序前后的成员之间是相互流动的.排序靠后的人能够拥有排序靠前的商品,也就等于拥有了这一商品的符号意义,从而在心理生存意识上获得相应的优越感.商品的符号意义是不变的,可是谁拥有这种商品其意义是不同的.可是无论排序的顺序如何,作为消费主体,人的喜新厌旧的心理所带来的对更新、更好商品的符号意义的占有是无止境的,因此,设计求新、设计创新,创造更新的符号价值也成了一种无止境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也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历程,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在追逐对物的占有的过程中,心理生存危机此消彼长,人同动物的差别有一点可以说人生总是充满着心理缺憾,个人的价值总是以其他人为参照对象.在消费社会里,对物占有的多少是衡量现代人幸福程度的标志之一,这也是工业社会带给人的烦恼所在.物质的丰富使人的精神无所适从,如何在与占有、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是有识之士长久以来一直探究的重要课题.

反观设计师们,对于人的拜新意识,不断地制造“物的神话”来引导消费,甚至于与企业家联手制造人为的老化制度来操纵消费人群的购买意识,说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利己主义把全社会的人们带进了消费泥潭当中.每个人既是参加者、受益者,同时也是被动受害者,如果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关注人类未来的角度来看,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设计师们的职业良知更多应该体现为对人的关爱,用自己的责任心去缓解设计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社会问题,消除社会排序的差别,实现平等消费是设计师、企业家乃至于全社会需要联合解决的问题,无实质意义的设计与过渡消费对于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由此带来的问题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思.

首先,设计创新必须是实质意义上的创新,如果只是为了讨消费者喜爱的促销创新,则对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会带来相反的作用.设计的形式创新暗合了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虚荣心和时尚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是从其发展轨迹来看,单纯的形式创新延缓了设计产品的良性更新.上面我们提到的“有计划废止制度”,在其产生之初,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汽车产品成为经济大国富足与豪华的奢侈品的象征.不断地更换造型,使消费者在每隔很短的时间内总能拥有一部新车,美国的消费观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文化符号受到世人的瞩目.可是好景不长,这种表面现象在上世纪60 、70年代显出破裂的趋势,尤其是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被造型简单、性能优异的日本汽车所击败,美国的重、厚、长、大型的汽车成为造型考究、性能低下的不实用商品的代名词.流于形式的创新而不注重设计实质水平的提高,日积月累最终成美国汽车业走下坡路的一个导火索.

虽然美国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给设计界提供了一个反面的范例,可是短期效益的诱惑使其作为商业运作模式被一如既往的传承下来,在现今的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从小至家电设计、大到汽车设计,从服装服饰设计到家居用品设计,形式创新是一个有效的商业竞争手段.只不过设计师同以往相比更加清醒,功能的换代与形式创新被有机地结合,既不使自己的产品徒有其表、无实质可言,也不要只求心灵之美、不注重穿衣打扮.设计师的“卖”和消费者的“买”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看重的两个方面,其间产生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设计发展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与实例.

其次,设计的求新与创新所带来的产品效应在消费者方面形成了不良的消费异化现象.企业为了让消费者购买商品,依托设计创新来刺激购买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设计者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师的劳动充当科学技术与商品之间的媒介.所创作出的商品琳琅满目,不断的激起人的购买,消费的多与少在消费社会产生了人的心理异化现象.在弗洛姆看来,消费所产生的炫耀作用可以表现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能够购买商品的金钱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在异化消费中,金钱可以让人得到一切,毁掉买来的东西时,人也未觉得损失的是物,而只认为损失的是钱.人永远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多的东西,消费成了生活目的.设计师的工作是时刻伴随在消费者的左右,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思想和现成品,企业主看到的只是利益而忽略了人的心理生存状态.这一现象蔓延开来,从开始的消费异化逐渐转化为人的“心理异化”和“人性异化”,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企业家和设计师应该提高社会的责任意识,对消费情绪实行降温处理,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的消费活动变成按需购买的良性活动,炫耀消费不利于个人财富的合理处置,也对他人的心理产生潜在的刺激与指向作用,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如何消除消费的异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责任,让人过人的生活是社会集体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为此,企业家和设计师们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意识.

最后,设计的求新所引发的无止境的购买消费,无端地浪费了地球屈指可数的资源.现代主义的光芒照亮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人类通过机器生产获得了过去几千年都没有的物质享受,可是对于我们地球资源的破坏,也是以往任何时候所没有的.人的心理生存危机引发的消费攀比的恶性发展,使过去人类文明所积攒的节俭美德被抛之脑后,浪费不是非理性的、疯狂的、精神错乱的行为和举动,相反,购买能力的大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参数,而增长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则由新的增长来弥补和倒贴.

在波得里亚看来,国民生产总值是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而且不分有利与有害.一件本来很结实耐用的商品,只因为有过时之嫌,便被消费者弃之不用.作为废弃物,其当年的劳动价值被列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废物对于资源的浪费、对于环境的破坏则被忽略不计,破坏的成分再成立新的产业部门来治理,继续加入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链条.人的心理生存暗示总是为人购买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购买动机,对新商品的渴望和对旧商品的不屑一顾成一种集体意识,不良消费的心理伴随的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由此可见,环境的极端恶化其结果是人类集体的自残行为,设计师和企业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异化消费的消除与人的心理生存危机的缓解,不是设计师们单方面努力所能解决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要通过全社会人群的觉醒来解决.某一产品的设计师同时也是其他产品的消费者,在为别人创造 设计 作品的同时,也享受着其他设计师们的劳动成果.设计的创新带动了消费的发展,但是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人觉醒首先要克服的是个人的利己主义,把个人的利益捆绑在社会利益的大局上,才能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联起手来,构建一个和谐、宁静的生活空间.

相关论文

艺术设计的受众心理

该文是室内装潢专业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艺术设计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艺术设计的受众心理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艺术设计及。

室内空间心理感觉的艺术设计

为您写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艺术设计类开题报告范文,与室内空间心理感觉的艺术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艺术设计及室内空间。

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的应用

本文关于色彩及消费者及心理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色彩类论文范文资料,与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的应用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对不。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本文是一篇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析

为您写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艺术设计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艺。

关于艺术设计教学科学化的

本文是一篇艺术设计论文范文,艺术设计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关于艺术设计教学科学化的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艺术设计及体系及思路方。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性

本论文为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硕士论文答辩要点,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性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可用于环境艺术设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