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时间:2024-02-29 点赞:48705 浏览:9708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学生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关于心理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探析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生及情感及民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缘于新课程爱国情感教育的需要,面对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现实,本文基于学生“被爱”及“施爱”的思考,着力从心理层面寻找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方对策:一要准确把握爱国情感的心理成分,二是正确把握爱国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爱的心理;爱国主义教育;心理成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8-0012-05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且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加之我们对爱国情感形成的心理过程缺乏必要的研究,致使我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差,难以在学生的心灵留下较深的痕迹.那么,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我们该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准确把握爱国情感的心理成分

爱国情感乃人的道德情感,由人之心理而生发.欲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须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1.从爱国情感的内容上看

就学生情感归属而言,可以将爱国情感教育的内容确立为:血缘亲情,故土乡情,朋友、同学、老师的温情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共通情”.

(1)血浓于水的亲情.亲情,特指家族血缘之间那种特殊的亲人感情.我国有这样一句俗话:“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这种爱恋都是无条件的.它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爱的自然性,二是爱的互相性.说它的自然性,是因为亲人间的爱皆源于人的本能;说它的互相性,是指这种亲情是互相交流的,如母爱是亲情,爱母也是亲情,不是单方面的.若是将这种亲情扩大,则是对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每个同胞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比较抽象,难以领悟,需要通过教育来反复积累,需要个体自觉的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引领学生将这种血缘亲情扩大,树立人间的大爱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加大亲情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热爱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家园故土的乡情.故土家园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甚至是终于斯的一方热土,它与祖国的自然实体相连,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祖国山水的一部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与这里的亲人、朋友及花草树木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这种融入血液的乡土情结,便具有了先赋性和导入性.所谓的先赋性,是指与生俱来的,或是自然得到的,以致“鬓毛衰”却“乡音无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导入性有后赋的意思,是指生命个体经人灌输、诱导而习得.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教师需要从乡土文化中挖掘素材,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对这片养育自己的人、事、物的挚爱.

(3)朋友、同学、老师的温情.成长中的青少年,许多事不愿向父母诉说,而愿向老师敞开胸怀;有些事不想对老师说,而愿意向自己的同学、伙伴或挚友倾诉.孔子师徒在关于“士”的对答中,就谈及了朋友互相切磋、互相督促的亲密关系:“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孔子在《易·兑》里注疏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曾经的同窗,曾经的师生,曾经的朋友,其间的情感生活都是青少年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无论开心抑或悲伤,人总是需要情感的发泄与交流.爱国情感的酝酿、植入及深化,需要教师很好地利用这条“温情”渠道,引导学生在交往中,体会分享同学间、师生间的热情、信任和关爱,感受周围生活的温馨.不难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温情”,正是学生建立“人民情”的酵母和纽带.其实,朋友情、同学情、师生情,既是学生社会化的发端,也是他们“人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份“温情”具有强烈的交际性、社会性、实践性.

(4)民族、文化、传统的“共通情”.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消失的文明.在近代,中华民族尽管遭受了列强的压迫与侮辱,但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坚韧,内除国贼,外抗强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精神,有力地激发了学生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操.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铸造了古代科技的辉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份丰厚的历史积淀,为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文历史的崇敬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然而,这种崇敬感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教师艺术地讲授、生动地点拨并经学生本人自觉领悟,才会一点点生发和升华.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所言:“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不难看到,这份崇敬感的形成是复杂而曲折的,具有感知的深沉性、感化的理解性,以及审美的愉悦性、共通性.

2.从爱国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

从外在表现形式上看,爱国情感可分为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自尊感、成就感及责任感、使命感.

(1)归属感.爱国情感的形成,是生命个体从幼年开始逐步形成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依恋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的对民族对国家的依恋感.这种依恋感是以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依据,以体验水平为标志.例如,一个从小就没有得到亲情关爱的人,或是人生早年得到的爱是畸形的、不健全的,在进入社会后,常常会因人格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主流要求,以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甚至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对立面.为了夯实爱国情感的思想基础,教师应力求教育行为无差别,关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不歧视、冷落、排挤差生,让每个生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让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交流和满足,让他们的社会性心理需要在教师身上找到个体存在的归属感,进而引导每个学生产生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温暖感、依恋感,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奉献精神,使内心更充实,人格更高尚,精神更伟大,生命更有价值.

(2)自尊感.自尊即自我肯定、自我尊重、自我爱护;同时,自尊还意味着个体期望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我的默许和尊重.一般来说,心智健全的人,自尊体验水平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对自己的不足也有清醒认识,能接受自我缺陷或弱势.作为教师,应设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并促使学生学会自尊.当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相应发展时,他们就会感受自尊的快乐,体验被人尊重的幸福.民族自尊感,最初是源于生命个体的自我尊重;若缺乏生命个体的自信、自爱、自尊,民族自尊感就成为海市蜃楼.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自尊感,首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自己的闪光之处或优胜点)和民族自尊的基点(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科技的辉煌、民族的自强伟大等),然后引导学生将个人自尊上升为国家、民族自尊,让他们强烈关注自己国家过去的昌盛、曾经的衰落、当今的崛起和未来的美景.

相关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思想政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