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时间:2024-02-04 点赞:45484 浏览:8767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晋中市文化广电事迹材料

近年来,在晋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紧紧围绕"四化"率先发展区建设目标和"文化强市"建设中心任务,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工作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普遍繁荣,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文化氛围.

一、抓管理,促改革,大力加强职能工作建设.

1,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晋中市图书馆,晋中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正在进行深化完善设计方案.启动了新海大剧场改建项目,建成后将用于市直文艺团体公益性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等.同时注重扎实推进县级两馆一院建设,榆次,灵石,和顺等县区近年来都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影院,目前介休,榆社,祁县等县市也陆续开始新建文化场馆.在规范推进乡,村文化站(室)建设方面,重点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基层文化场所规范运行.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力求以制度促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落实工程建设资金,通过了省级验收.圆满完成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任务,注重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管好用好农村电影放映装备,全面实现了设备数字化.全市"两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积极向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2,持续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市级重点创作新编大型晋剧《王家大院》于今年2月彩排演出成功,减压话剧《兴隆门客栈》作为我市一个艺术创作新探索,获得观众认可,复排的十部晋剧传统经典剧目已经录制完成.各县也推出多部精品剧目,和顺凤台小戏《县长遛牛》荣获全国"群星大奖",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走进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军区演出,太谷秧歌剧《孟母三迁》参加了全省非遗剧目展演,同名动漫电影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介休打造的现代戏《村魂》,灵石排演的古装剧《大禹治水》等均已搬上舞台,受到好评.

3,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市县联合策划组织了以全民文化行动为统领的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十台大戏闹新春""欢乐城乡·夏日圆梦大舞台""农民大舞台系列活动暨少儿音乐舞蹈大赛",为人民群众搭建了"共享文化成果,共建文化家园,共筑文化梦想"的舞台,启动实施了"六个文化建设",十个"十佳"文化系列创建活动,申报了"晋中市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获认可并批准实施,开办"晋中市民大讲堂",推出系列知识讲座20期,组织开展了"农民读书月",优秀图书推荐,"图书进校园"活动,与山西传媒学院签订了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与其他高校战略合作正在筹划中.

4,行业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开展了以网吧,所,音像制品及图书报刊等为重点的系列集中整治活动,"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取得新进展,开展了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全市网络信息专项治理"净网行动","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集中整治广播电视虚假违法医药广告行程,倡导开展了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全覆盖"工程,严厉打击非法卫星接收设施销售安装使用行为,广电行业管理再上新台阶.着力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财政投入683万元,采购安装正版办公软件9004套,实现了政府部门办公软件全正版化.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我市15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134人被市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年度专项补助资金870万已全部拨付各项目单位,向新申请的2016年度项目资金已经初步核定.左权小花戏,复排晋剧《下河东》等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首届省文博会,省"文化遗产日"剧目展演,龟龄集,定坤丹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柳惠武参加并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大奖".

二、重教育,严落实,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和队伍建设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先后开展了清理公务用车,清理办公用房,专项治理吃喝不正之风等工作,做到全局"零违规".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全体干部廉政意识,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学习了,省,市的相关廉洁从政规定以及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党纪法规和制度文件.以落实"一岗双责"为切入点,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中.

2,强化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为手段,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了日常学习教育,主题教育,认真执行周五下午集中学习的制度,多次组织专题学习座谈会,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会议精神,学习了,省委,市委以及宣传门就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纪律作风严谨了,业务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为改进.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机关党委,机关工会的直属各支部.在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办理,老干部服务,工青妇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3,加强阵地宣传.出版了内刊《文化晋中》,开设了文化建设采风,艺术创作等十余个栏目,已成功出版四期.开通了"晋中市文广新局"微博,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初步达到了信息发布具有较高权威性,官博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文化惠民具有较高认同感的目标.加大了信息宣传力度,为及时,准确地传播全市文广新共和动态,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4,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应急处置等工作.做到了安全生产常抓不懈,通过召开多层次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狠抓了培训,职责和宣传的三覆盖,细化了我局的安全监管职责,将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分解细化到各县局,着力应急预案,制度建设和隐患排查机制的三落实,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全市文广新系统和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在今后的工作,我局将坚持"扯起一面旗帜,深入三个思考,依靠三大力量,做好九项工作"的思路,就是:我们市县两级文(体)广新行政部门要扯起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旗,深入进行三个思考:一要认识担子之重.二要正视工作之难.三要成就事业之美.依靠三大力量:一是党委,政府的力量,二是全社会的力量,三是文化工作者的力量.重点做好实施全民文化行动,拓展提升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力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难题,推进文化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再出新成果,改进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水平,高质量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下大力气做好行业管理的九大块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实的脚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晋中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业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运城市文化广电事迹材料

五年来,运城市文化广电在山西省文化厅和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目的,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在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上谋发展,立足基层,服务群众,自觉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各方面工作都收获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省,市文化方面的各种奖励40多项.

一、文艺精品创作亮点纷呈

面向生活,面向群众,努力打造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文艺精品.蒲剧《山村母亲》被列为国家戏剧精品保留剧目,获得奖励,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强省突出贡献奖",并三次进京演出,新编蒲剧《清风亭》主演孔向东在第24届戏剧"梅花奖"评比中,脱颖而出,在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景雪变喜获"二度梅",贾菊兰获得"梅花奖".在全国第15届"群星奖"大赛中,鼓乐《牛斗虎》获音乐类"群星奖""关公文化节"获项目类"群星奖",在全国第16届"群星奖"大赛中,《闻喜鼓车》,《我们的城里老师》,《借亲妈》分别获音乐类,舞蹈类和曲艺类"群星奖",新编创的《河东新秧歌》获得了山西省第七届广场艺术节唯一一等奖,10集电视艺术片《蒲剧表演特技》荣获山西省第17届电视艺术片评比大赛一等奖,《蒲旦宗师王秀兰》电视艺术片的拍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五年来全市新创作《憨局长还债》,《守望》,《生命》,《祝你幸福》,《忠义裴都》,《槐乡情》,《稷王传》等戏剧30余部,2016年省文化厅在我市召开了艺术创作经验交流会.

二、"非遗"保护利用硕果累累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现有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114项,市级项目21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5名,市级260名,形成了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所,省级大师级工作室1个.我市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山西之首.同时,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项展览,展演,知名度不断提升,"非遗"精品不断涌现.绛州鼓乐,多次出访海外,2016年登上春晚,稷山高台花鼓参加2016年北京奥运会前文艺演出及2016年央视春晚,绛州澄泥砚,荣获全国驰名文化品牌,闻喜花馍,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四,七套都作了专题报道,新绛面塑,绛州髹漆技艺等多次参加北京,深圳文博会,受到广泛赞誉.

三、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喜人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9个县级图书馆和4个文化馆.136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器材配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3189个农村文化活动室,3197个农家书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形成了县,乡,村对接,场,房,器配备齐全,阅,娱,健,功能完善,老,青,少皆可享用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市群艺馆改扩建工程市级投资近800万元,已开工建设,9月份即可全面完工.12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设施配备全部到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四、文化惠民活动好戏连台

一是在全市开展"戏剧惠民·欢乐百姓"活动,覆盖13个县(市,区)农村,每年由市县两级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戏曲送戏下乡不少于3000场,二是举办"四心剧场.天天有戏"活动,群众每天花一元钱基本天天都有好戏看,这一做法已被山西,河南等地推广,三是群众文化免费培训形成品牌,每年市,县两级群艺馆,文化馆免费向群众提供书画,舞蹈,音乐等方面的培训,年受益群众达30000余人,四是三年一届的政府文化"菊花奖"形成常态,民间艺术大赛,戏剧艺术大赛,群众书画摄影大赛举办五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五是每年一届的群文风采大展赛形成品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以及多家知名网站均予盛情报道,广大群众交口称赞.

五、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全市实施"龙头带动,品牌拉动,内外联动,整体推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培养命名了12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文化产业特色村和26名民间美术工艺大师.创办了运城文化产业网,点击率在全国领先.全市现有文化企业1872家,从业人员30271人,年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的3.8%,名列全省前茅.2016年在举办的全国文化产业经验交流会上,运城作为唯一的市级先进单位作了经验交流.

六、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坚持在引领发展上出实招,在搞好服务上想办法,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在规范经营上严要求,坚持文明执法,公开执法,廉洁执法,先后开展了"绿吧"创建,"娱乐市场净源"等活动,通过科学管理,规范经营,促进发展,受到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致好评.

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事迹材料

近些年,有一群来自吕梁山临县的山里娃,从一粒种子到发芽,在慢慢茁壮成长中,以配角的身份登上了央视春晚.国庆6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彩车队伍32号彩车上出现了他们的身影.虽然无法跟明星大腕相媲美,但是跟昔日的他们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这些山里娃从1998年进入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首批培训班开始,一直到实现艺术梦想,并在省城站稳脚跟,直到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离不开他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山里娃"精神,而说起他们,不得不提到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站稳脚跟,实现梦想的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和临县道情研究中心.

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原为临县道情剧团,成立于1960年,于1997年加挂吕梁地区民间艺术团牌子(2003年吕梁地区撤地建市后更名为吕梁市民间艺术团),文化体制改革后,于2016年成立临县道情研究中心.目前,共分为三大部分:歌舞团,道情戏,"金凤凰"免费艺术培训班.

临县道情剧团1960年创建之初,主营业务是表演本土剧种"临县道情",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下,剧团虽然整理,创作,演出了不少的优秀剧目,但是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因此曾一度濒临倒闭,处于停止经营,人员涣散的状况.1965年,由于经营困难,临县道情剧团划归临县药材公司经营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进入散班状态.1968年,临县道情剧团与临县晋剧团合并,不过,剧团的窘况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由于剧团创建以来,长期断断续续的歇业,因此得名曰"风搅雪"剧团.1980年,临县道情剧团得以重新组建,为了迎合市场,剧团将主要表演剧种改为观看群体更加广泛的晋剧,与"临县道情戏"结合出演,同时在提高演员素质与剧目质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改革让临县道情剧团的发展得到了质的提升,85年左右,临县道情剧团在当地红极一时,影响力一度超过了同为国有院团的临县晋剧团.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剧团遇到更大的挑战,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改变,传统的戏剧表演市场受到歌舞类表演的冲击,观看人群大量减少.此时的剧团,业务量急剧减少,只能靠农村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神戏苦苦支撑,又站在了濒临倒闭的边缘.为了生存和发展,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这次的改革又将如何

改弦更张另辟新春

其实在当时,大部分剧团还没有市场化改革的意识,直到现在,主营戏剧表演的大多数团体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能让剧种得以保留,大多数剧团的将来,仍生死未卜.临县道情剧团正是因为提前意识并贯彻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将剧团主营业务过渡到观众更加喜爱的歌舞类表演,并实行企业化管理,才得以生存,并得到长足的发展.1995年,临县道情剧团开始向歌舞,曲艺,小品,道情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团体转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次转型,让剧团迎来了第一批带着自己"中国梦"进城的山里娃.

1998年,首批山里娃的招收,正式吹响了这个县级剧团转型改革的号角.由于剧团主营业务与主要收入以戏曲表演为主,歌舞表演为辅,剧团领导首先以戏曲表演为基础,提出了身段舞蹈化,唱腔声乐化,念白普通话,把子武术化,武功体育化等新的改良要求,并开始尝试将剧团当时的几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开创全新的表演方式.这其中包括了歌舞结合,戏舞结合,乐舞结合,文舞结合,不过,当时的改革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一切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结果便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无论改良的结果如何,剧团培养出了一批一专多能的艺术新秀,成为剧团这次转型发展最大的收获.

不过改革是需要代价的,"人才"作为剧团的主体之一,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培养,而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剧团开展工作的"诟病",临县道情剧团从1998年创办第一届免费艺术培训班的时候,就使得剧团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并且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免费培训班的生活成本,教学成本,日常运行以外,剧团投入了50万用以改良业务与转型改革,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不是政府这个娘家点点滴滴,一如既往的支持,很难想象剧团将怎么度日.不过,虽然生活条件因经济紧张变得相当艰苦,但丝毫没有因此而影响到山里娃接受专业艺术培训的质量,他们怕的不是苦,而是对艺术的饥渴.为了节省开支,剧团在生活中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教学中,除了从省城聘请多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为孩子们长期授课外,大力推行"学长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剧团这些山里娃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练习舞蹈,戏曲基本功,进步飞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剧团拥有了一批颇为年轻的艺术队伍,也有了《山里娃》,《好日子》,《王二小》,《枣儿红红》等一批经典的少儿舞蹈剧目.

1999年的秋天,这群"山里娃"在省城举办的"山西省国庆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中亮相,首战告捷,受到省里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2000年,又获准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少儿舞蹈"小荷风采"展演,并在深圳训练,演出40多天,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也就在这个时候,外界给艺术团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山里娃"艺术团.

放眼世界再铸辉煌

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剧团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此时的剧团,有了自己的演员,自己的节目,但这不等于拥有了市场,没有市场,仍然如同坐以待毙.为了开拓市场,拓宽视野,求得生存机会,发展空间,2001年3月,在万物更新的时节,剧团领导带领团队移师省城太原,虽然他们当时进驻太原时的场地只是一个废弃的养猪场,但移师省城这步路,为剧团今后的持续发展找准了方向,找到了根基.他们以"立足吕梁,走出山西,跨越国门,放眼世界"为奋斗目标,常言道: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希望,有了未来. 在目标方向的指引下,这支队伍在艺术的道路上异军突起.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和大量的演出实践,这些山里娃可谓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他们不仅积累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演出经验,而且综合素质也大幅度提高.从2004年开始,他们先后参加了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五十四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开幕式,平遥国际摄影节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上海世博会等省级以上的演出活动近百余场.201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阅兵式庆典中,山里娃们代表山西,通过了天安门,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独有的山西艺术风采.2016年,山里娃带着自己的代表作歌舞剧《山里娃》登上了国家级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

歌舞剧《山里娃》的孕育和诞生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排演能力.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天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个剧团,只有出产品,出精品,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正如山西省文化厅张瑞鹏厅长所说的:"一个剧团,有戏就有戏,没戏就没戏".

近些年,看着山西省一部又一部精品剧目的诞生,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萌发了打造精品力作的念头,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们就积极策划,想要创排一部属于自己的代表剧目.但是,要完成一部剧目,从资金运作,创作团队的选择,选材的准确与否,演出市场的推断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对于这样一个小团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认准了的事,就是碰得头破血流,他们也义无反顾.2016年,他们找到了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他们分别是由歌舞剧《山里娃》的艺术总监龚小奇,总导演穆青,编剧张华组成的强力三角.确定创作团队后,便开始了艰难的选题,剧本的选材方面,他们先后尝试过有反映传统文化的《黄河道情》,有反映环保题材的《最后一只金钱豹》,有反映农民工题材的草根音乐剧《一缕阳光》,以及反映社会教育题材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等等题材,在苦苦寻觅许久却一直无法找到突破的时候,主创团队在和山里娃接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山里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题材,于是,他们便开始了歌舞剧《山里娃》的创作,山里娃从那一刻开始,朝着梦想奔跑...

2016年5月,歌舞剧《山里娃》完成剧本创作,2016年11月,歌舞剧《山里娃》开排仪式启动,2016年5月,歌舞剧《山里娃》完成第一次联排,2016年1月,歌舞剧《山里娃》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2016年2月,凤凰卫视星光大剧院栏目专程来山里娃艺术团进行专题采访和拍摄,3月在凤凰卫视播出《一群山里娃的"中国梦"》专题片,4月受国家大剧院邀请,歌舞剧《山里娃》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扬,5月,歌舞剧《山里娃》参加中国(深圳)文博会开幕式获得成功,并于当月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创造了该场馆鼓掌次数与观众谢幕留场时间的历史记录...

歌舞剧《山里娃》在孕育到诞生的几年间,对于整个山里娃团队来说很艰苦,但这个过程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该团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而歌舞剧《山里娃》的诞生,只是他们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而远兮,精品剧目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

传承"临县道情"发展非遗文化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的歌舞节目在演艺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为了保护,传承"临县道情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艺术团把通过歌舞演出得到的大部分收入补贴在了临县道情戏上,于是形成了歌舞养道情的局面.

在剧团领导以及相关领导及专家的努力下,"临县道情"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团新创作的七个临县道情剧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保姆》《菜园配》《碛口古镇》《掏窝》分别荣获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遗产日奖,第十二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四管齐下,勇闯市场.影剧院改革三轮驱动转企改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为促进省城太原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序幕.李钢同志上任后,在全面调研了解,科学分析论证,缜密思考斟酌后,进一步理清了文化工作思路,开创性的提出文化工作要坚持"三个领先",即文化立法领先,文化规划领先,文化介入领先,要促进"三个转变",即从保守转变为创新,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经验转变为科学.将通过实施"太原文艺复兴计划",把未来的太原建设成一座具有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的形神兼备的一流文化名城.并在《中国文化报》上整版发表了《在文化复兴中勇立潮头——关于实施"太原文艺复兴计划"的思考》,指明了太原文化发展方向.同时,编制了《太原文化名城规划》,以城市文化内涵,城市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地域特色为切入点,以"难老晋阳,文化并州,低碳龙城"为主旨,以空间,设施,产业提升为战略重点,通过文字,图例,表格,数字等表现方式,从时空层面和文化特色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文化设施普及,文化资源开发,传统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设计出未来具有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的形神兼备的一流文化名城发展框架.

他把复兴建设十大文化景区作为核心,营造太原的"文化会客厅".重点打造"新,府,古"三城核心文化圈,打造一个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太原城市发展的南部新区,改造一个古朴典雅的特色府城——解放前的老城区,开发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被埋在地下千余年的晋阳古城,重点繁荣"两山一河"三条景观文化带,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将散落在东西两山和汾河一带的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崛围山,双塔寺等体现晋阳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文化景观整合起来,繁荣发展汾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和东山文化带,建成遍布全市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带,重点培育"六区四县(市)"特色名镇名村名街,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具有历史风貌,文化生态和产业特色的县(市,区),村镇,街道,通过资源整合和区域文化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并添加文化内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事业基地,谋划和启动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文化发展新思路,推进一流文化名城的建设步伐.在文物保护和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着作有《天龙山石窟》,《中国晋祠》,《晋阳古都研究》,《翰香馆法书丛书》,《晋祠碑碣》,《傅山书法》.其中《翰香馆法书丛书》,《傅山书法——中国书法仿真系列》分获山西省特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国家图书奖.

他把文化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搭建太原文化交流平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成为全市1088个村配备村级文化专管员,"文化精品演出500场",全市599个农家书屋和242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工程任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放映场次1.2万余场,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覆盖,基本完成"两馆一站"建设任务并达国家标准,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首次对全市1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完成了太原美术馆外装和部分内装工程,于2016年7月初建成开馆并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新建的太原美术馆占地6.2万平方米,是全省面积最大,展陈条件最好的公共文化建筑,成功举办了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山西历史人物画展等25个水平高,规模大的展览和星云大师"幸福与安乐"主题演讲,建立崔如琢书画专馆.策划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星海如琢大写神州》,编辑出版了《大美丛书--崔如琢画集》,成功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的承办权,积极筹建太原国际雕塑博物馆,建设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金属雕塑园),已创作制作105件金属雕塑,积极推进市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和丁果仙大剧院,太原艺术中心,太原广电中心,太原文化遗产(非遗)园区等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惠民,文化为民"工程,把文化成果推向百姓中去.2016年,"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每年开展"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太原民歌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制作MV出版,编辑了《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他以打造艺术精品为亮点,提升了太原文化的美誉度.繁荣了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创作了35集太原历史文化动画片《名城太原》,春节期间在太原电视台播出,并出版配套光碟,采用动漫这种富有时代特色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古老厚重的太原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给世界,晋剧《傅山进京》在2016年共获奖26项大奖,2016年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榜首和"表演大奖"等9项奖项,成为中国戏剧界首个包揽所有戏剧大奖的作品,并拍摄成数字电影在京首映,大型民歌情景诗《桃花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成功,新编现代晋剧《上马街》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晋剧《大红灯笼》参加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演出月首场演出.创排晋剧现代戏《守护夕阳》,即将为广大市民倾情上映.

促进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争取落实动漫产业扶持资金,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2016年以市政府名义命名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12家文化企业为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命名10家文化企业为第二批太原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编制出台了《太原市文广新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推进太原晋商文化产业(综改试验)园区和山西(徐沟)文化创意示范园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太原瓦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建设,高新区火炬创意产业联盟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文广集团,新影都,臣功印刷公司,舶奥动画公司成为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组织51家文化企业参加了首届山西文博会,发布38个招商项目,涉及金额40多亿元,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举办了第四届山西动漫艺术节和首届山西动漫游戏嘉年华活动.

加强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开展了打"四假"和新闻敲诈专项行动.推进印刷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印刷市场秩序,推进太原印刷园区建设并初见成效.开展了"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作品版权登记工作,为建立省城作者作品数据库做准备.深化扫黄打非斗争,开展了"净网","清源","秋风"行动.推进"公益广告全覆盖"工程,完成全市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2016年全市电影票房收入高达1.5亿元.省城太原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市场发展健康.

陈秀英同志事迹材料

陈秀英,女,1956年4月出生,汉族,长治市郊区人,大学文化.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77年4月入党.历任郊区嶂头乡党委副书记,共青团郊区区委书记,区妇联主任,富村乡党委书记,郊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屯留县委副书记,长治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局长,现任长治市文化广电党组书记,局长.

陈秀英同志参加工作近30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和领导,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下逐步成长,较好地完成了组织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她在文化工作中,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使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获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至好评.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她常说,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要不断学习,更新新观念,增强新意识,建立新机制,把握新动向,在创新中求得工作的进取和发展.为此,她不断坚持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大大精神,以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刘宇宁同志事迹材料

刘宇宁,女,57岁,党员.现任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山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群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舞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任理事,中国小舞蹈家联谊会导师,山西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馆员.

一、群众文化的带头人

刘宇宁同志在群众文化战线上工作了三十九载,担任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已19年,在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且成绩突出.

群众文化植根于群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是群众文化的的根本.三十九年中,她每年下乡超过100天.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走乡串户,重点的县,乡,村去过数次,向老艺人,老群文工作者虚心学习,深入讨教.十一个市文化馆的状况她了如指掌.119个县她几乎走遍.许多市,县文化馆,文化站的同志遇到问题,困难经常找她,她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指导,尽心竭力的解决问题.大家都称她为"老群文","知心大姐".

在三十九年的工作生涯中,在十七年担任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工作中,她不但是一个称职的组织策划者,也是一个较出色的学科带头人.

三十九年中在,文明办,团,中国文联,,电视台,国家教委等各种大型赛事中荣获二十多项国家级金,银,铜奖.

三十九年中组织策划了全省大型文化活动二百余项,在山西省一节,"6.25"高速公路通车,三民调演,组织的历届群星奖,奥运会,世博会,中博会,中国农业博览会,全国群众文化精品展演,,文明办,,中国文联举办的"四进社区"文艺展演,组织了四届由,社图司举办的"天穆杯"全国"新农村,新风貌"小品大赛,组织策划了五届山西省少年儿童庆"六一"电视文艺晚会,六届山西省"金秋风韵"九九重阳节文艺晚会,七届山西省文化广场艺术节,山西省首届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十届全省少年儿童卡拉OK大赛,七届山西省少年儿童书画大赛等大型活动中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总导演,在财政厅,农业厅,建设厅,卫生厅,林业厅等行业大型文艺晚会中担任艺术总监,总导演.

三十九年中组织策划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百十余期,深入基层,为基层文化馆,站授课,为各市分管群文的文化局长,文化馆长授课,为工矿企业授课,为山西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授课.讲授《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全国农村文化站状况剖析》,《山西民间舞蹈鉴赏》等内容

三十九年中,撰写了二十余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刊物《舞蹈》上发表《童心.童趣.创造性》,《承其形.变其形.摄其魂》,《舞罢思未休》,《舞运更长久》等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黄河舞蹈》《先进文化永远的方向》《中老年舞蹈之我见》《群众文化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大有可为》等论文.撰写了《山西左权民歌小花戏创作与发展》,《少年艺术培训之我见》,《基层文化站情况与思考》,《祈雨习俗与群众文化——关于朔州市前疙塔峰村龙王庙祈雨习俗》,《浅谈《伞头秧歌》表演者与观众的关系》等调查报告.

三十九年中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嘉奖.1989年山西省政府记一等功.1992年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授予"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2016年教育部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16年山西省政府记二等功,2016年山西省政府记二等功,2016年山西省政府记一等功.

二、群众文化的探索者

山西是戏剧大省,是民歌民舞的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挖掘,如何创新是摆在一个群众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业务副馆长始终把改革创新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传承的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将我省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浑身板》,《闻喜马拉鼓车》,《临县三弦书》,《太原跑场子》,《凤秧歌》等十几个非遗项目重点打造,精心打磨,使之焕发了时代的风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巨大的影响.2002年精心打造了河曲,左权两台音乐会.她精心组织专业人员,扎在河曲,左权三个月.本人七次往返与河曲,太原之间,与农民朋友吃住在一起,向老艺人虚心求教,获益匪浅.把山西的瑰宝河曲,左权民歌整合改编创作了两台别具风采的专题晚会将原汁原味好听耐看,熠熠生辉的作品,将一群朴实无华,身怀绝技的农民呈现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电视台,文化报,人民时报都进行了采访.邢礼生,石占明这些农民歌手也因此受到了众人的注目,两台晚会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在太原举行了隆重的汇报演出.孝义市小戏《人偶情》是一个表现民间老艺人传承的故事.创作中她们将孝义碗碗腔,孝义木偶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合运用在其中,独特的唱腔巧妙的形式,使其独树一帜达到了听觉视觉完美的融合.在第十五届群星奖中受到了高度赞誉,获群星大奖殊荣.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称之为"吕宋山区奇葩".小戏《人约黄昏后》是一个表现了农民工"性生活"现实主题的作品,创作中她们将山西独特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皮影"巧妙地融入剧情中,使之增添了生命的羽翼,观众看了坪然心动,无不为之叫好.最终获群星大奖.在刘宇宁分管负责十余届"群星奖"的评选工作中,大胆创新,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段段崭新的舞蹈,一首首泥土芳香的乐曲,立于舞台之上.

我省历届"群星奖"在全国备受注目,连续多届名列前茅,这无疑与刘宇宁同志的辛勤耕耘,创造性劳动及一大批扎根在基层的群文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赵中悦同志事迹材料

赵中悦,56岁,党员,1975年5月参加工作,现担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从2003年开始进入山西非遗保护工作的.当时还没有"非遗"这个概念,而是称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山西省文化厅则将这项工作放在了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如下工作:

1,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策划组织了山西省剪纸大赛,并于2005年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赛成果《山西剪纸——剪出来的艺术》光碟,发行全国.

2,2003年5月组织开展了山西皮影艺术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几百张皮影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保存在山西省群众艺术馆,成为研究山西皮影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3,积极扶持并参与山西绛州鼓乐(第一批国家级项目)的剧目创新和资料整理,印制了内部资料《绛州鼓乐》. 4,开展了《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组织策划了两个县民间剧团赴北京中山音乐堂演出.现在的国家级传承人辛礼生,石占明就是那个时期发现的民间艺人. 5,策划并组织了三届少儿书法展,农民书法展,五届山西省书法临摹大赛.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书法临摹大赛被山西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创新项目,现已成为山西文化品牌活动.

6,2004年撰写了《化腐朽为神奇》论文,发表在当年5月的《中国文化报上》,后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转摘,2006年又撰写了《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发表在山西省委机关主办的《前进》杂志上,后被《中国文化报》转载.

为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2007年5月山西省文化厅组织成立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山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转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在这短短的七年当中,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个集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国最优秀的非遗保护团队之一,具体工作如下: 1,非遗保护制度建设:起草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工作规范与技术标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 2,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组织申报了三批国家级项目,评审了四批省级项目.目前,山西省有国家级名录项目105项,涉及保护单位145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项目403项,涉及保护单位723个. 3,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主持申报了"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制了《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现在正在编制该规划的《实施细则》.

4,非遗资源普查工作:从2006年至2016年,由组织并全程参与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编制了《普查精要手册》.由于成绩突出,成为全国样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宣传介绍我省普查经验.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2016年7月12日看了《新华社内部动态清样》介绍山西非遗普查工作经验的文章后做了"山西通过试点形成了非遗普查的范本,并在全省推广取得好的效果,值得推荐"的重要批示.

5,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组织开发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集群.目前,该集群包括资源管理系统,普查信息系统,项目信息系统,传承人信息系统,数字化平台,网站,国家级项目二维码管理系统,非遗微博平台,信息总数据量达2.6TB,存储量全国领先,目前正在组织开发山西省数字博物馆应用系统.

6,非遗项目类别抢救工作:在普查工作中,我们收集到25000多个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以县卷本,油印本和手抄本形式存世,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料,用三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山西民间故事大系》,全书精选了6000个故事,1700万字.现已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合同,预计今年底可出版发行.

7,非遗保护研究工作:七年来主持编着出版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典》二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四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准则性文件汇编》,《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总目》,《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报告》,《山西面食》等书籍.

另外,2016年,与孙建君共同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河东文化背景下的运城地区民间美术调查研究》课题,同年还承担了创新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8,领导的团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7年荣获非遗保护先进单位,2016年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2016年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16年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

成凤英同志事迹材料

成凤英,女,出生于1963年,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优秀专家",山西省"特级劳模","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十大文化领军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一批"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学术带头人,山西省第八次,第九届党代会代表,忻州市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理事,忻州市剧协副主席.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副院长,北路梆子一团团长.

她现是一个卓有成就,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和专家同仁高度评价的青年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个优秀的剧团团长,北路梆子艺术的继承者,创新者,开拓者,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在表演艺术上精益求精,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以新的成就和业绩,回报社会和人民.

她永不满足于"现在","梅花奖"及大量耀眼的荣誉没有使她止步.她时刻都想着明天,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她本来已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小生演员,经过刻苦的磨练,已成为一个能文能武,艺兼生旦的全能演员,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代表作有:《黄河管子声》,《情悟五台山》,《忠义侠》,《吕布与貂婵》,《八大锤》,《日月谣》,《画龙点睛》,《访白袍》等等.她扮相俊美,表演潇洒大方,基本功扎实,唱,念,做,打并重,注重特技的运用,在小生行里独领,成为观众喜爱专家认可的小生佼佼者.她尤以唱功见长,她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灵巧多变,演唱自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着力塑造文武小生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小生角色的同时,又能纯熟的运用青衣的各种不同程式,塑造各不相同的青衣角色.角色性别的不同,要求截然不同的,全面的多种程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要求难度极高的全面的基本功素养和极强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而成凤英却凭借她的刻苦精神,敬业精神和超凡的理解力,表现力,令人信服的完成了无论生,旦的多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位难得的可游刃自如地驰骋于生旦两行,戏路宽广的全才演员.成为北路梆子剧种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之一.被着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先生称誉为"塞北明珠".

改革开发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通过学习,她认识到: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塑造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人民群众的传统美德.是每个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之一.因而保留民族文化之根,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她认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出新.产生于历史的中国传统戏曲,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任何继承,必然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兼收并蓄,全盘复古.另外,随着现代文化传媒的高度发达和多元化,我们的观众的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在不断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如何引导,培养观众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抵制外来文化及一切腐朽,落后甚至反动文化中的不良影响,更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作为戏剧工作者要完成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任务,就必须,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说话.通过优秀的作品去影响人,提高人,感动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适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她用心思索,勤奋努力,在保持剧种慷慨激昂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科学吸取歌剧,歌曲,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表演奖"等省级大奖.《画龙点睛》是她早已演红的剧目,但她为了扩大山西北路梆子剧种的影响并通过"触电",提高自己,与电视台联合拍摄了戏曲电视剧《画龙点睛》.该剧的放映,取得极大成功,荣获全国第二十一届大众电视"飞天奖".为了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环保政策,她主动联系编导人员进行创作,并在剧团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举债排戏,排演了由她主演的新编大型现代戏《山女》,并参加了山西省第九届"杏花奖"评比演出,夺得了"杏花新剧目奖"等多项奖项.她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还注重培养人才,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真情真意大力推出新人.在她任团长其间,发展党员5名,众多青年演职人员晋升了艺术职称,推荐帮助16名青年在各种汇演,调演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为广大青年演员的艺术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艺术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已有5位演员获得了全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整个团队已成为一支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能战斗,能打胜仗的意气风发的文艺新军,并通过他们培养了剧种新一代的观众.

2005年为了打造艺术精品,更为了北路梆子的创新与发展,邀请国内知名导演,编剧,舞美,音乐,演员等强强联手,自己策划组织并主演大型现代戏《黄河管子声》参加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荣获"杏花新剧目奖"及六项单项奖,受到了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都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此剧经过100多台戏的筛选,被选中参加了2006年全国地方戏(南北片)评比演出,在全国强手如林的情况下,荣获"一等奖"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进军全国第八届艺术节,并一举荣获最高政府奖"文华剧目奖"及"文华表演"个人单项奖,这是忻州历史上首次.是北路梆子剧种的一次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北路梆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北路梆子剧种的又一个里程碑.2016年,她再次联系编导人员,排演了大型现代戏《情悟五台山》参加"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评比演出,一举夺得了"原创剧目大奖"等七项金奖,她个人荣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及"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非遗项目传承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传承,弘扬,发展北路梆子这一古老而优秀的剧种,她经过几年的努力,多方筹措终于于今年将北路梆子现代戏《黄河管子声》搬上银屏.这是本剧种有史以来的首部原创实景电影,为本剧种开创了先河.

历年来,她参加了一些重要的艺术活动,对她自己和剧种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九州戏苑"栏目多次对她进行了艺术采访并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中国戏剧》《戏友》杂志刊登了由她撰写的文章,受邀参加全国元旦,中秋戏曲晚会.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艺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素质,促进剧种的继承,创新,同时也极大的扩大了剧种影响,为剧种的发展夯实基础,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如今她和她的团队,正积极响应的号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北路梆子,中国戏曲,走向全国,走向境外,走向世界,继续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刘培义同志事迹材料

刘培义,男,1967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专职文化辅导员.个人爱好摄影,摄影作品《拉花跌姿》荣获主办的"我们的精神家园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活动"优秀作品收藏奖.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27年扎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活动资料,具有相当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不论是组织举办大型的群众文体活动,还是指导,管理,发动群众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等,是一个多面能手.

思想认识高度.

该同志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自任职以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高度,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大量地查阅和学习相关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时掌握政策,武装自己,只要有机会,就同单位领导探讨,交流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路和创意,并把自己的构想极力地与领导进行沟通,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与认可.许许多多的工作,不等领导安排,就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开展,真正地从一个文化工作的良知和道德出发,站在文化站的工作角度"五加二,白加黑"全身心地投入

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越是立场坚定地干工作,越感觉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的业务知识,政策越多,越丰富,感觉到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心,使命感就越强烈.正是因为这种内在动力的趋使,该同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心甘奉献为群众".

高追求,大作为.

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之大,是他担任乡镇专职文化辅导员以来就认识到的.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脚踏实地,必须求真务实,要有高追求,要有大作为.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年初制定工作计划,中途对照实施,年终总结经验,逐年来提高要求,1988年开始从未间断过.正因为他的一贯坚持,使古城镇的文化工作一年比一年有起色.就古城镇综合文化站而言,如今可以说功能完善,制度健全,免费开放活动开展有序,尤其是活动资料保存完整规范,经得住检验,值得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村体育设施的普及和广大群众锻炼意识的提高,以发动组织全民健身队伍来促进发展古城镇的全民健身活动事业,一直是他的一个心愿.刚开始做工作,人们对跳舞是有偏见的,他通过的实地调查了解,找到问题的根由.于是就选了胆子大的,性格开放豪爽,觉悟较高的妇女为培养对象,在古城村,洪济屯村,东辛庄村先做试点,目的是以点带面.每个试点的参与人数仅3—5人,刚开始有的人实在承受不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要打退堂鼓.他就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人少不怕,慢慢地就会多.说三道四不怕,人们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你们是村里的精华人物,就是靠你们来引领全村人们提高认识,只要你们能坚持下来,坚持就是胜利,一切都会好起来."通过一年时间的坚持,试点健身队在村里立住了脚,队伍人数都扩大到30人以上,古城村试点的人数达到70多人.通过试点带动和他的积极发动,仅仅三年时间,古城村全镇26个村,已经发展组织起了22支全民健身队,2016年,2016年,他从县文化馆请到辅导老师,多次进行培训,仅2016年培训人数达10000多人次.古城镇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热潮.为了攻固战果,扩大影响,在他的倡导,提议和组织下,古城镇举办了"2016年古城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舞大赛",约3000多人参与观看.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乡镇文化辅导员也都纷纷投入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工作中.山阴县的全民健身活动事业热火朝天.

凡是文化站举办比较大型的文化活动,该同志都要做好现场录像,不仅把活动资料保留存档,还发到各村群众手中,并利用每村每月一场放电影的机会,用电影设备放映,尤其是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欣赏自己的表演,非常欢欣鼓舞,每到一处放电影,分外比原来的人要多的多.

对古城镇开展的文体活动,只要是比较重要和大型的,该同志就及时在互联网山阴百度吧作正面宣传,为宣传古城,丰富和发展地方群众文化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表在网上的活动主要有:"奶牛节奶牛选美","古城镇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艺专场演出","古城元宵节汇演","古城杯篮球赛","芦岭村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活动","古城镇全民健身活动培训","古城镇广场舞大赛"等等".

为了山阴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同志在网上发表专贴,与山阴县的仁人志士,探讨了许多文化建设方面的命题,应者云集,反响强烈,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凡是发表在网上的内容,都被互联网管理者确定为精品档次,许多内容还被"置顶"放在最醒目的第一位上,发挥着正能量作用.

多年来,该同志做得这些最接地气的工作,实实在在,真真确确,没有虚假,经得起验证,值得推广.大量的事迹,突出的成绩,为古城镇获得的荣誉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山西省文化先进乡镇","朔州市文化工作先进乡镇".古城镇综合文化站在第一次评估定级工作中,被省文化厅评为"山西省一级文化站",在朔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古城镇综合文化站被列为全市重点示范文化站.该同志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赞誉.高追求,大作为.刘培义同志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努力,让古城镇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田伟泓同志事迹材料

一、个人基本情况:

田伟泓,女,1965年12月出生于山西昔阳,1986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戏曲学校戏曲史论班,1999年7月毕业于戏剧学院戏文系成人大专班.1986年8月至1989年2月在晋中艺校任艺术理论教师.1989年2月调任本单位工作,2003年6月任本单位副主任,2016年3月任本单位主任至今.期间,2003年被聘为山西省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员.2003年当选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9月当选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2005年被聘为市艺术创作指导中心副主任.2006年以来,被评为本市第三届,第四届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拔尖人才.2016年被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级编剧.2016年当选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二、综合表现:

多年来,田伟泓同志始终坚持学习,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廉洁自律,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宣传,并获得2016年度全市宣传教育"五个一"重点工作先进个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方面能够坚持创新理念,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2016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个人三等功.2016年,被评为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本市优秀宣传工作者.多次获本系统年度先进工作者.

三、工作实绩:

1,立足推精品,抓创作,积极组织戏剧创作.自2003年担任本单位副主任到2016年担任主任至今,一直兼任本市艺术创作指导中心副主任,戏剧组组长,办公室主任,先后组织完成了本市艺术创作中心《2003-2005》,《2006-2016》,《2016-2016》三个三年规划,并在具体落实规划的过程中,团结老中青各级业务精英,积极筹划各类艺术研讨,先后推出了豫剧现代戏《有家真好》,《女人家》,大型晋剧《大钟鍠鍠》,《清明》,广播剧《桃花红了》,《秀水河》,音乐剧舞台文学剧本《石评梅》等,为我市的艺术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事业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加强艺术创研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创作队伍力量不足是目前所有创作团队的共性问题,为了提高现有创作员的业务水平,单位挤经费,挤时间,先后派出专业人员参加了全国地方戏调演,全国"艺术节",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节等各项艺术活动的观摩,参加全国戏剧文学奖的颁奖与剧本交流,派出4人次参加了"全国小品研讨会"学习,派出一名编剧参加了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编剧读书班学习,派出两人次参加了全国戏剧创作及剧本信息交流会的作品研讨,派出一名编剧参加了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中青年编剧讲习班的学习,派出一名编剧参加了山西省文化厅组织的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班(一年期)的学习等等,通过这样不同类别,不同方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对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引导,提升作用.2016年,经省高评委评定,我室三名编剧同期获得职称升级.一位获得一级编剧,两名获得二级编剧.

3,艺术档案工作长抓不懈,基本有序进行.艺术档案是一项看不到成果的工作,但不做势必将我市的艺术记忆断档.在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努力多方协商筹措,创新工作思路,坚持长抓不懈,保证艺术档案工作不停步,不落后.近年来除完成了重大艺术活动的专项艺术档案外,坚持每年完成一名本市名,老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同时,为了艺术档案资料更好利用和长久保存,开启了艺术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程.

四、发挥艺术创作领军作用,成绩突出.

她连续15年担任本市重大文艺晚会和电视春晚的撰稿,同时,创作了大量的短剧,小品,朗诵,快板,歌词等舞台文艺节目,2016年获全国电视春晚撰稿奖,作词的歌曲《回家》2016年获天津市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比报送奖,《有一种爱》2006年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山西省选拔赛二等奖,音乐短剧《铁三角敲响了》2005年获本市小戏小品征文优秀奖名列第一.

近年来在全国,全省各类评奖中个人收获颇丰.2005年,创作豫剧现代戏《有家真好》获山西省第六

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范文,国家级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家级及群众文化及文化产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家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山西省第十届"杏花奖"编剧奖.2016年,创作豫剧现代戏《女人家》获山西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现代戏新创剧目编剧奖,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编剧奖.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2016年,创作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合作)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入选2016-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2016年,创作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合作,第一编剧),由山东省济宁演艺集团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获全国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个人获文华剧作奖.

她说:"幸福,有时就是一生从事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她的工作是文字,她的文字是故事,她的故事是人物,她的人物是一个个顽强且执着地寻找着幸福的人.而她,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关论文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本文是一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工程技术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工程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及技。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本文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关于教育技术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件

本文是一篇按钮论文范文,按钮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件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按钮及论文及环节方面的的大。

关于电影电视语言

本文是一篇民间美术论文范文,民间美术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关于电影电视语言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间美术及文化艺术及民族艺术方面的。

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

本文是一篇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关于广播电视编导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广播电视编导及。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该文为语言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相关艺术论文题目,可作为服装专业语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区县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本文是一篇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区县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广播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