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资讯武汉,2023第七届中国

时间:2024-03-19 点赞:49454 浏览:9953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教育资讯武汉,2016第七届中国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互联网及科技教育及资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互联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资讯年代的资讯科技素养教育:

一个传播学的观点

张荣显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传意课程

摘 要

本文以传播学的观点,对本澳资讯科技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出发,介绍资讯科技的定义,社会特质和教育议题,然後以当前澳门面临的一些资讯科技教育问题及现象为讨论对象,试图建立一个适用於本地区的「资讯科技素养教育」理论模式,主要包括接触,批判及社会责任等三个层面.

前言

自1838年摩斯(SamuelMorse)发明了电磁电报开始,资讯科技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电影,无线电报,广播,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电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VCD,电脑和互联网,莫不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与变迁息息相关.二十一世纪将是资讯革命的时代,对於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来说,它意味着甚麽呢

资讯革命时代的来临,意味人类将面临资讯爆炸的环境.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个黄金的机遇,同时也是个巨大的难题.无论在政治,商业经济,文化教育以至社会民生,资讯科技都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是故如何面对资讯科技带来的挑战与困难,便成了人们关注的课题.

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何厚铧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强调政府会「推动各教育机构发展资讯科技,以辅助教学」,本地教育管理部门与各等教育机构皆提出资讯科技教育的口号,有些并开始付诸实行.观乎目前有关资讯科技教育的问题,笔者现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资讯科技教育作出一些「另类」的探讨.下文先从理论层面出发,介绍资讯科技的定义,社会特质和教育议题,然後以当前澳门面临的一些资讯科技教育问题及现象为讨论对象,试图建立一个适用於本地区的「资讯科技素养教育」理论模式.

甚麽是资讯科技

如果问,今天人们经常挂在口边的科技二字是甚麽,答案可能有千百个.我们有应用电脑网络传播技术的资讯科技,有流行多媒体DVD,有家用电器的消费科技,有工厂里制衣织布的制造科技,有研究生命遣传基因的生命科学科技,有建楼架桥的工程科技,有载送太空人上天的太空科技,有以信息为主导的战争科技等等.

广义而言,凡与人类生活,社会,环境相关的事物,方法,技能和知识等皆可称之为科技.狭义而言,尤其是近年,科技专指电子或微型晶体科技.根据社会科学家JudyWacjman(1994,引自Luke,1997)所言,科技共有三个层面:第一,科技是一组存在社会里的物理性物体,第二,科技是来自及致使社会情境形成的社会活动,第三,科技暗指与社会活动和其中各种关系,及科技性物体有关的知识,例如研究与发展,市场研究与测试,教育知识与测试,批判性的社会使用与影响,如何使用科技的流行文化,以及使用者之间的知识交流等等.於教育范畴,科技通常被冠以「资讯科技」(informationtechnology)或传播科技(municationtechnology)之名,今天,如果以「电脑」或「互联网」代之,亦不为过.

资讯科技社会的特质

写过畅销书「大趋势」(Megatrends)的着名趋势分析家JohnNaisbitt(1999)在HighTechHighTouch一书中,将美国社会描述为一个已由科技舒适的地方转变成一个科技极度沉醉的国度(technologicallyintoxicatedzone).他认为,科技本身不是中立的,它可以是恶,亦可以是善.科技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一个科技极度沉醉的国度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充满不满,满布危机,以及人类是不能自拔的,除非,我们察觉到我们身处其中.

笔者引述上述观点,目的是指出,当我们提及和面对科技,科技应用和科技教育时,我们应该保持警觉性,切勿陷于盲从,附和,崇拜或自我沉醉的境地.鼎鼎大名的传播学者麦克鲁汉常挂在口边:我不知道谁发现水,但肯定不会是鱼.这正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当局者迷」.

回头再说,JohnNaisbitt(1999)认为,一个科技极度沉醉的国度有如下特质:

1,人们喜爱促成的东西,由宗教范畴到营养方面皆然,例如「心灵鸡汤」及「7天减肥药」等,

2,人们既恐惧但又崇拜科技,例如千年虫,电脑病毒,互联网世界及生化科技等,

3,入们将真实与虚假混为一体,例如整容,虚拟游戏及知识产权与抄袭等,

4,人们视暴力为正常行为,例如儿童玩具战争电影,电视暴力及漫画暴力等,

5,人们把科技当作玩具,例如苹果iMac电脑,PlayStation及各种新潮手提等,

6,人们生活在既咫尺天涯却又饱受干扰的世界,例如使用互联网,手提,DV机,镜头及各种电子屏幕等.

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没有美国社会面临着如此极度沉醉科技的程度,但是科技的发展,也令全球各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黄色资讯的泛滥,着作权的侵犯,软性犯罪,网络,私隐权的侵犯,知识沟的扩大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等.

从互联网到资讯科技教育

互联网是目前发展最快,最流行,最受争议的资讯科技.它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让人们几乎无限制地接触,建构及散播讯息和知识,因此加速了资讯的流通,另一方面,它带来了控制资讯,私隐,,知识产权,虚拟化现实及知识差距等问题.

相比传统的资讯科技,例如电视,,电台,报纸和杂志等,作为一种媒介,互联网有它的特点.研究互联网的学者SheizafRafaeli(1996)认为互联网具有五大特质—多媒体,互动性共时性超文本特性

第一,互联网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录影画面,虚拟真实的动作等符码,可能是所有的媒体中对感官能产生最多元化的影响,第二,它是互动性的,意即使用者可以主动浏览网页或资料库讯息并能作出即时回馈,第三,它是共时性的,意即使用者可以超越地域界限,接触全球网络讯息,以实时的方式,传送及接收讯息,把空间与时间都压缩了,第四,它是超文本的,打破传统线性的资讯传播方式,使用者可以依循超文本的特无穷无尽的资讯,第五,传统媒介有所谓守门人的角色(McQuail,1994),然而,在互联网的资讯传播过程中,其精神是提倡没有架构,没有动机,没有审查,资讯是依其本质而自然流动的.另外,Luke(1997)指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资讯媒介尚有一点不同,它是技术性的.Luke认为,使用互联网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它确实需要比传统资讯媒介更复杂的技术,包括操控电脑界面,建立连线,获取讯息,制作网页等等,并不像看电视般,一按众多网络调查亦显示,目前使用互联网的网民当中,主要是年龄介乎15至29岁的年轻人(张荣显,2001).其中,人口特徵,期望价值,沟通需要与技术掌握的程度等可能是关键的因素(Jeffres&,Atkin,1996,Leung&,Wei,1999,Papacharissi&,Rubin,2000等等).).

从互联网网民的年龄层分析,在读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众多应无庸至疑.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们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接触资讯,而是如何处理无穷无尽,杂乱纷扰的资讯,除了互联网资讯,还有每天面对的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电子游戏,CD光盘,硬盘,DV磁带及各种记忆晶体的资料库.正如麦克鲁汉的名言「媒介就是讯息」所指,传播科技是延伸到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规模,空间及型态等等的改变,每一次的延伸都会带来麻痹或麻醉效果,令人们盲目且看不清其真正意义.那麽,当前学生们所接受的资讯科技教育,能帮助他们看得清,辨得明吗

美国着名文化批判大师NeilPostman(1996)在其着作'TheEndofEducation'一书中认为,科技教育应从教授学生具有技术,认识科技的本质,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出发.

NeilPostman指出,学校的角色并不是重点教育学生如何使用电脑,理由是很多上网的人都是自学的,情形就如在家里学会使用录影机一样,相反,家长关心的是小孩看了甚麽样的录影节目.此外,在学校里的电脑教育,只是单对多的单向式,事实上,电脑或互联网本质上就是双向互动的东西,单向的教育更加剧了那种隔离的虚拟现实感觉,结果是同学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沟通关系变得更加淡薄,亦有碍教育的有效进行.学校本来是建立群体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场所,反而变成疏离人际关系,建筑个人放纵空间的帮凶.


以上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在新科技,新媒介的急速发展环境里,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Brevik和Senn(1994)提出了一个由传统到以资讯科技资源为本的新的教学典范转移(paradigmshift):



传统模式:资讯科技资源为本模式:教师被视为专家的模范教师只作为帮助解决难题及指引者教科书被视为基础的资料来源多样的资料来源及媒介以告知事实为基础以提出问题为基础资讯是预先包装好的资讯是通过探寻发现的强调教学结果强调教学过程纯量化的教学评估量化及质化的评估

这个新教学典范的转移,显示在资讯科技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亦由原来的主动与被动变为互动的,教学的过程重於结果,并不单单注重数字上的成绩,学生能主动探寻发现资讯,处理资讯,并利用资讯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才是关键.

从上述理论层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白,在资讯科技的年代,人类面临资讯纷扰的世界,教育面临典范的转变,而社会所需要的,不光是掌握资讯科技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了解,辨别,建构和善用资讯的能力.那麽,要培养这种驾驭资讯的能力,我们在教育上便应作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资讯科技素养教育

笔者在学习,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目前澳门社会有一股「资讯科技教育」的诉求,此诉求常常只停留於一种手工技术的层面,如果以上文的分析来看,确实不足以应付未来急速变化的资讯环境.因此,笔者在此提出澳门应该朝「资讯科技素养教育」(InformationTechnologicalLiteracy)的方向出发.

(一)甚麽是「资讯科技素养」

前文已论述资讯科技的本质,据此,「资讯科技素养」是构成资讯科技教育的内涵.首先,人们对资讯科技的态度不应停留於纯技术应用的层面.其次,人们应该追求更深层的知识,就是选择如何把资讯科技置於社会的情境中应用,亦即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层面进行.此时,资讯科技变成一个社会现象的概念(Young,1991),那麽,人们的目标便能定得更高,便能理解到资讯科技在不同的目的下可以如何设计,如何使用,如何在每一个环节里被决定使用.

有此理解的话,我们便可以明白美国图书馆及教育传播暨科技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nd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1998)为资讯素养教育定下九个标准.其中三个是:(一)培养学生有效兼具效率地接触资讯,(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资讯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准确兼具创意地使用资讯.因此「资讯科技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资讯渠道寻找,分析及有效地资讯的能力」(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资讯科技素养教育」其实与「媒介教育」(medialiteracy)的本质是一样的.事实上,互联网被喻为是资讯环境里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因此,借用「媒介教育」的定义(Barry,etal.,1989,pp.6-7),其要旨是:让学生认识他们所使用的资讯科技之本质及其影响力,培养个人具批判性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资讯制作的过程,以及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资讯科技媒介是如何建构社会真实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资讯内容及训练自我提升的能力.

(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教育资讯武汉,2016第七届中国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互联网及科技教育及资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互联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二)当前的资讯科技教育环境

在探讨澳门的资讯科技教育环境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比邻香港的有关资讯科技教学的基建情况.从现有的数据显示(莫健伟

现时本澳由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有关资讯科技的教育绝大部份仍停留於「手工作业」或「职业技能」的层面.虽然笔者没有确实的数据或详细调查资料,以证明本澳各等学校没有提供类似上述「素养」层面的课程,或有偶尔为之者,但是,从整体上说,可以肯定「技术」培训仍是主流.这点可以据教育当局提供的数据为佐证,下表是统计了在过去一年及现学年,由教育当局和民间团体举办的与资讯科技教育有关的培训课程及活动(见表一).结果显示,提供予教师的培训课程中,1999-2000年度的共有79项,其中只有25%(20项)与一般技术有关,例如「中文输入及认识视窗98」,「使用Powerpoint97制作教学简报」,「数码全接触之认识数码摄录与剪接」及「Coreldraw9.0基本应用



表一资讯科技教育培训活动课程时间一般课程一般IT技术课程IT教育课程总计教师培训活动1999-2000年度59(75%)20(25%)079(100%)2000-2001年度41(77%)10(19%)2(4%)53(100%)学生培训班2001年3-7月15(71%)5(24%)1(0.5%)21(100%)

研究限制与建议

本文仅着重从理论与现象两方面探讨目前我们面对的资讯科技所带来的教育问题,缺乏系统的实证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论证.因此,上述提出的教育模式,只是笔者的初步构思,尚待完善.再者,依循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本质,本文旨在描述与解释问题,并未对有关问题提出实质对策.後续研究或许应加强现实环境的评估,进行实证的调查,例如教师使用资讯科技的情况,学生对资讯科技的态度,资讯科技教育的基建等等,俾使政策规划者对「资讯科技素养教育」作出具务实及前瞻性的规划.

2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一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

转引自CarmenLuke(1997),TechnologicalLiteracy.

见JohnNaisbitt,HighTechHighTouch,Broadway,1999.

知识沟理论由Tichenor等人在1970年提出,後经过多次修正及不同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在社会结构,媒介科技,内容,呈现方式,受众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型态的知识差距.详见Tichenor,P.J.etal.(1970),McQuail,D.(1994)及翁秀琪(1998)等着作.

多个网络调查机构例如中国的CNNIC,台湾的蕃薯藤,美国的InterSociety的调查有相近的结果.

关於麦克鲁汉对媒介科技的观点,可参考其着作TheGutenbergGalaxy,1962.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Men,1964及保罗李文森着,宋伟航译的《数位麦克鲁汉》,2000年.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网页资料,只包括该局主办,合作或津贴的培训活动.[Online]Available:2.dsej.gov.mo/(2001年3月)

本文所列举的数字和案例,旨在说明问题,其意义在文中己作阐述,若有其他理解,则非作者原意.

参考书目

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nd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1998)."InformationLiteracyStandardorStudentLearning,"InformationPower:BuildingPartnershiporLearning.

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orHigherEducation".[Online]Available:ala./acrl/ilintro.#ildef(March,2001)

Barry,D.,etal.(1989).MediaLiteracyResourceGuide.OntarioMinistryofEducation.Toronto,ON.,Canada.

Brevik,S.andSenn,A.(1994).InformationLiteracy:EducatingChildrenforthe21stCentury.NewYork:Scholastic,Inc.

Jeffres,L.&,Atkin,D.(1996).Predictinguseoftechnologieormunicationandconsumerneeds.JournalofBroadcasting&,ElectronicMedia,40,318-330.

Leung,L&,Wei,R.(1999c).DomesticationofIntermunicationinHongKong:Gratifications,chroniclonelinessandInteruse.Paperpresentedatthe82ndAnnualConventionofthe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JournaliandMassCommunication,NewOrleans,Louisiana,USA,August4-7,1999.

Luke,C.(1997).TechnologicalLiteracy.[Online]Available:gseis.ucla.edu/courses/ed253a/Luke/TECHLIT.(January,2000)

McQuail,D.(1994).MassCommunicationTheory.3rded.London:Sage.

Newhagen,J.E.,&,Rafaeli,S.(1996).WhymunicationresearchersshouldstudytheInter:Adialogue.JournalofCommunication,46(1),4-13.

Papacharissi,Z.&,Rubin,A.(2000).PredictorsofInteruse.JournalofBroadcasting&,ElectronicMedia,44(2),175-196.

Postman,N.(1996).TheEndofEducation:RedefiningtheValueofSchool.NewYork:Alfreda.Knopf.

Tichenor,P.J.etal.(1970).'MassMediaandtheDifferialGrowthinKnowledge',PublicOpinionQuarly,34,158-70.

Wajcman,J.(1994).Technologicala/genders:Technology,cultureandclass.InG.Green&,R.Guinery(Eds).Framingtechnology:Society,choiceandchange(pp.3-14).Sydney:Allen&,Unwin.

Young,M.(1991).Technologyasaneducationalissue.InH.Mackay,M.Young&,J,Beynon(Eds).UnderstandingTechnologyinEducation.Basingstoke:FalmerPress.

翁秀琪(1998),《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台北:三民书局.

张荣显(2001),《澳门居民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手稿,澳门大学.

莫健伟rthk..hk/mediadigest/md9910/04.(2001年3月)

谭凯健等(1999),「澳门学生对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展望」,《澳门研究》,第12期,页120-131.

资讯科技素养教育模式

接触

(技术层面)

批判

(思考层面)

社会责任

(精神层面)

图一

相关论文

2023(第六届)中国营销盛典

此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2016(第六届)中国营销盛典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适合不知如何写互联网及品牌战略。

教育资讯2023年第1期

本文是一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图书馆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教育资讯2016年第1期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图书馆及中国科技及保护环境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