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时间:2024-02-29 点赞:48216 浏览:9550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多媒体技术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多媒体技术及历史教学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多媒体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初探

062450河间市郭村乡初级中学马永涛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人认为: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有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关 键 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程的要求,实现历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

一、视,听,触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次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本人认为:上面所说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目前,教师大都注重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比如: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中世纪历史,其内容相当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模拟探险和发现,在完成模拟探险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了解十四,十五世纪时发生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了解世界上着名探险家的同时,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探险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难点,可以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宋美龄及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例如,讲"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播放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和辽宁电子出版社共同发行的《爱我中华》系列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关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

此文是一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关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适合不知如何写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结业论文,关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及信。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作用

该文是论文总结专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作用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体育整合的

本文是一篇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关于多媒体技术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体育整合的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多媒。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是一篇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多媒体技术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多媒体技术及语文。

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为您写多媒体技术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多媒体技术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