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丛刊》

时间:2024-03-22 点赞:48960 浏览:994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语言学专业科举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科举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评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丛刊》相关论文范文,适合科举及校注及丛刊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举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主编的大型文化遗产出版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一辑于2009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共17种,22卷,约2700万字,包括《历举史料汇编》、《历代律赋校注》、《(七史选举志)校注》、《唐代试律试策校注》、《八股文总论八种》、《游戏八股文集成》、《翰林掌故五种》、《贡举制五种》、《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明代状元史料汇编》、《四书大全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游艺塾文规)正续编》、《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

关于《丛刊》,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丛刊》具有不同寻常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这首先表现在选目的综合性,体现出《丛刊》主编的学术眼光.总的看来,20世纪科举研究是从忽视走向关注,从愤怒的声讨走向理性的分析,从史实的层面走向理论的高度,从单一角度的分析走向综合因素的评判.目前国内已有断代或内容单一的科举文献陆续问世,如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出版了《明代登科录汇编》66种(未经整理);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清代朱卷集成》(未经整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由杨学为主编的《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宁波出版社2006年影印出版了《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未经整理),龚延明主持的《中国历代登科录》也在编纂之中.所有这些都极有价值,但是所涉及的只是某一类别,或限于登科录,或限于朱卷,或限于考试,尚未具备综合性的品格.这种品种单一的文献显然不足以适应综合研究的需要.《丛刊》规模宏大、品种齐全,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反映科举制度沿革、影响及历代登科情形的文献,与历代考试文体相关的教材、试卷、程文及论著等.它的问世为科举研究提供了紧缺文献,突破了对科举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瓶颈,为科举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显示了主编者的学术眼光.

《丛刊》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还表现在校注精审,研究深入,发挥了分卷主撰的学术专长.

就已有的科举文献出版物而言,点校本数量有限,未成规模影印本未经整理,不便使用.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求全、求善是衡量搜集、整理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求全,一方面是在材料上涵盖面广,尽量普查与科举有关的传世文献,如《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既使用了诸如《明实录》等常见史部文献,《弁山堂别集》等专述科举的笔记史料,还大量采用了《登科录》等珍贵的档案资料.据统计,稀缺文献使用率占50%,集部文献使用率占56%.另一方面是在版本上竭泽而渔,如《(游艺塾文规)正续编》(黄强、徐姗姗校订)校勘时不仅汇集了此书在国内的全部版本,而且还使用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原刻本.求善,即要求尽可能选择善本或权威版本,以确保史料的可信度.以《历举史料汇编》为例,同一史料若是出现在别集、总集、类书中,以别集为底本;若是同出现于正史和野史中,则以正史为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全面整理科举文献,《丛刊》代表了学术界在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主编和各分卷主撰都各有专长.比如《丛刊》主编陈文新教授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首席专家.他主编的18卷《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被誉为“文学史的万里长城”.其个人学术专著《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等入选武汉大学出版社“名家学术”系列,有“大家风范,实至名归”之评.由他担任《丛刊》主编,实为合适人选.他担任第一主撰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科举文学编年,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又如《丛刊》编委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学研究,已出版《科举学导论》等“科举学”专著六部,第一作者或主编出版《中国科举史》等“科举学”著作九部,刘先生主持编选的《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是20世纪海内外科举研究成果的第一次系统展示,兼具权威性和前沿性.其他如香港大学詹杭伦教授,长期从事辞赋学研究,这次主持《历代律赋校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赵伯陶编审,兼通文史,这次主持《(七史选举制)校注》,武汉大学罗积勇教授长期研究唐代文史,这次主持《唐代试策试律校注》,武汉大学陈水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这次主持《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南京大学周群教授,长期从事明代思想文化研究,这次主持《四书大全校注》,扬州大学黄强教授,长期从事八股文研究,这次主持《游戏八股文集成》和《<游艺塾文规>正续编》.在这七种文献中,《游戏八股文集成》首次汇辑、整理了明清时期带游戏意味的八股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另外6种则针对难度极大的科举文献加以标点、校注,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丛刊》的学术含量.其他如《翰林掌故五种》、《贡举志五种》、《八股文总论八种》、《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等精选精校有关翰林院建制、国子监管理、学政事务、国家考试文体、国家考试制度的文献,力求精审管用.王同舟《钦定四书文校注》是对四库全书中唯一的八股文总集的第一次精心整理,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在八股文校注方面的水平;李舜臣《历举史料汇编》第一次全面汇辑、整理了隋唐以降在常科之外的特科(制举)文献.所有这些都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举文献古籍整理的诸多空白.

第二,《丛刊》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譬如科举文体与文学总体格局的关系,科举考试对作家和创作的影响等等.

先说科举文体与文学总体格局的关系.

没有哪一种科举文体像八股文那样被泼了那么多的污水.20世纪以来,八股文总是与“懒婆娘的裹脚”、范进、孔乙己等联系在一起,在一片声讨声中,它连同科举制度一起,被当做历史垃圾而不再被人拨弄.事实上,八股文是以文学的形式融汇了经学的内容,是文学与经学的一种有机组合.从经学来讲,它在弘扬儒家价值观、树立杀身成仁合生取义的正气、维护国家统一、维系世道人心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正面作用.它曾经选拔了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海瑞、张居正等政治家,汤显祖、王士禳等文学家,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家,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孙中山曾高度赞许八股取士的程序之公正,“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竣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从文学角度而言,明人李贽在《焚书》卷三《童心说》中将八股文,即“今之举子业”与“近体”、“传奇”、“院本”、“杂剧”、《西厢曲》、《水浒传》并列,并认为它们皆“古今之至文”,清人焦循在《易余龠录》卷十五中认为八股这种文体与骚、赋、诗、词乃至曲等并列,均为“一代之所胜”;清人江国霖在《制义丛话序》中称“制义指 事类策,谈理若论,取才如赋之博,持律如诗之严”等等,即是说八股文兼有策论诗赋四种文体的优长.“正宗八股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因素”,如“代言体的虚构因素”、“题型多样化的文学因素”、“‘律文’的文学因素”、“文章技法的文学因素”,正是这些文学因素促成了游戏八股文的诞生.

游戏八股文的内容体现了对文学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绝大多数游戏八股文游戏其貌,正经其心,与正宗八股文构成俗与雅、虚与实、讽与赞、散与整、谐与庄的区别,呈现出它们以往鲜为人知的特定的文学价值和文体学价值.《游戏八股文集成》第一次将现存的且尽可能搜集到的游戏八股文汇成一编,其中颇多悦目快心之作.如首篇尤侗《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盖秋波非能转,情之转也”、“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该引文严守八股文规则,却又写得妙趣横生.众多以《西厢记》为题材的游戏八股文,以别样的形式显示了《西厢记》的艺术生命,对明清持续的“西厢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股文论著更是具有文学研究价值.《游艺塾文规》(正续编)在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宏阔视野中,连续剖析二十五年中的八科乡试墨卷、九科会试墨卷,囊括嘉靖、万历间三十六家论文精要(也涉及古文),是一部带有八股文研究性质的明代大型评本.它不仅有科举学价值,例如保存了不少明代文人的乡会试墨卷,披露了他们的中试名次,被录取的某些细节.书中所涉及的万历年间的文人名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家.该书提供了他们中一些人的生平资料,揭示了这一时期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因而有文学史料价值,一部分“论文”的内容往往兼古文与时文而合论之,构成了一座时文理论与古文理论交融渗透的理论宝库,因而有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明代文论的研究价值,书中的文章评点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作法综论与文章评析熔于一炉,全文引述与局部点评相互映衬.因而自有其考察明代文章评点方式的价值.


试策包括“策问”和“对策”.“策问”是以皇帝和考方的名义就经典或时务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要考生按要求写出自己的意见.“对策”则是考生针对策问中提及的问题而展开的论析、作出的回答.以往的研究者偏重于将它作为一种应用文,而对它的文学性没有充分估计.事实上,自《文选》以来,“策问”和“对策”就被当成严格的“文”的范畴.唐初策文受到处于鼎盛期的骈文的影响,文学性强,初唐许多文士如上官仪、李峤、王勃、杜审言等均因进士试策及第.唐代试律,是指唐代应试士子按考官所命诗题并遵守其押韵规定所作的五言排律.“试律诗的源头是唐初的五言近体诗”.“即使在分流之后,试律诗和非试律诗也是互相影响的”.对唐代试律诗的“诗艺”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弥台学界在关于科举与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关系的探讨中出现的分歧.唐代试律试策主要收录在宋人所编《文苑英华》中,该书卷一八至卷一所收为试律诗,卷四七三至卷四七六为“策问”,卷四七七至卷五二为“对策”文.《唐代试律试策校注》校注的就是这四十卷,除此以外的散文逸篇附后.唐代试律诗,一直无精注全注本子,唐代试策,连选注本也罕见.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

赋体文学可以划分为文赋、骚赋、骈赋和律赋等四种体裁,律赋在唐代、宋代和清代是与科举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文体,所以能在这三个朝代得到迅猛发展.自唐以后,从数量上看,赋体文学以律赋为主体.《历代律赋校注》精选唐代、宋代、清代律赋共三百余篇,加以题解和详细注释,为当代赋学研究和赋体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作品.书前有詹杭伦教授撰写的《科举与律赋》长文,书后附有唐代《赋谱》、宋代《声律关键》和清代《赋学指南》等有关律赋创作格法的理论资料.

赠序类、碑传类、书牍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明代状元别集中涉及到的文体,不下70余种,可分为诗、文两大类.在‘文’中,赠序类、碑传类、书牍类数量最多.在‘诗’中,近体诗尤其是七律备受青睐,词曲则相

该文是语言学专业科举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科举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评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丛刊》相关论文范文,适合科举及校注及丛刊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举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对受到冷落.事实表明,明代的主流文学观念依然是一种杂文学观,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过去的文学史不顾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套用西方纯文学观念的框架,将八股文、试策文、赠序类、碑传类、书牍类排斥在“文学”范畴之外,因而忽略了文学史上大量意味深长的细节,这无疑限制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丛刊》的意义之一是将这些文体纳入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中.

科举考试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复杂的.从还原文学创作生态的角度来阐释作家及其创作,以往的研究著述包括文学史著述,显然对此注意得不够.而通过《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还原明代戏曲作家的创作生态,包括他们的交游、仕宦情形、经济状况等.一方面,科举考试通过改变作家的经济状况而影响戏曲创作.因为戏曲不比其他文体,最终要在舞台上演出,特别要求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明代许多剧作家如康海、王九思、李开先等皆蓄有家班,其昂贵的经费开支,远非科场失意为生计奔波的下层文人所能承担.“那些科举得意而宦途失意者,不仅有精力投身于戏曲创作,也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提供支撑;而那些科举失意、沦落下尘之人,即使有创作戏曲的念头,也没有排演的实力”.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更多地通过影响心态而影响戏曲创作,使戏曲具有自况意味.

科举考试造成了落第士子的矛盾心态,影响着科举小说的创作.以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为例,作为科考下第士子,一方面,他们对八股文取士表示不满,标举才情,另一方面,他们对科举功名又从来没有放弃过.科场的失意,导致了情场的失意,为了安顿落寞情怀,抚平心灵创伤,在小说中特意安排了男性主人公科考功名、时花美女,无不称意的情节,一切现实世界的辛酸愤懑都在黄粱事业的发泄中得到了消解.过去的文学史比较片面地从文学角度来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而忽略这种心态的分析,很少强调:作者多为科场败北士子,他们对科举制度是爱恨交加的.《丛刊》的出版有助于还原创作生态,有助于我们走出这一评价的误区.

科举考试对士子心态的影响亦反映在诗文的创作中.以《历举史料汇编》中收录的艺文为例,包括与制科考试相关的诗词、赠序、书信等.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于文人别集,它历时态地折射了文人的心态.这里有成功者的踌躇满志,如皇甫冉《送钱塘路少府赴制举》,也有失意者的哀鸣惆怅,如钱起《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这种心态有时候反映在士子自身作品中.明崇祯辛未科吴伟业以一甲第二名成了进士,清顺治十年被逼出仕.进退失据的人生经历,使其易遭世人讥贬,因痛失名节而沉吟忏悔,诗风沉郁苍凉,如:“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科举考试,如果一大批士子的人生境遇和心态都发生了同向改变,并且反映到各自的作品中,就会引起文学风尚的改变.比如,《历举史料汇编》前言指出:“康熙已未‘博学鸿儒科’开科之后,很多遗民、布衣等一变为朝廷词臣等使清初的诗风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创作主题:从故国悲歌转向盛世赓歌,诗歌风格:从抗激之音转向庙堂雅音.”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使康熙诗坛、学术的走向发生了转变.又如,利用《明代状元史料汇编》中的史料,通过对明代商辂、柯潜、吴宽三位状元的生平、交游和诗文创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明代状元诗文与馆阁体文风关系密切.

总之,《丛刊》编撰阵容强大,规模宏大,品种齐全,校注精审,研究深入.限于篇幅,这里只是简要论述了它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它为文学研究提供的两个学术生长点.实际上,它可以从多方面满足阅读和研究及应用之需.它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

责任编辑:李 超

相关论文

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

这是一篇教育改革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是小学教学专业与教育改革及教学改革及教育体制方面相。

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这篇会计制度论文范文属于会计师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会计制度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关会计学相关论文。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