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时间:2024-02-24 点赞:46347 浏览:9243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英美文学专业华文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华文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相关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文艺及网络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华文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 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及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总结了华文传播媒介的历 史和现状,认为以传统文学的编辑方式为本,文学作品先经一定的筛选后集体上网,似较之 各自为政为好,而目前菲华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尚极为有限,正待有心人不断地介绍与 推广.

关 键 词 :菲华文学,华文传播媒介,网络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0)2-0005-06

菲律宾华文报的创办与菲华文学的播种

(1888―1930)

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及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菲华最早的一家华文报,创刊于清光 绪十四年(1888年),由华人文化界先驱杨维洪所创办.当时菲律宾华侨有数万人, 受过

教 育的亦不少.鉴于清政府腐败,国势岌岌可危,有识之士,盼能借舆论机关,以激发振奋华 侨的爱国心,遂有办报创刊之壮举.

此一时期的华文报,因缺乏经济支持,寿命都不长,但前仆后继.自1888年至1912年辛亥革 命成功这十几年间,共出现六家:《华报》(1888年)、《岷报》(1890年)、《益友报》 (1899年)、《岷益报》(1900年)、《警铎新闻》(1908年)、《公理报》(1912年).

1912年至1930年另有十一家华文报在菲律宾创刊:《中华日报》与《民号报》(1914年) 、《新福建报》(1915年)、《平民日报》(1919年)、《华侨商报》与《华侨公报》(19 22年)、《救国日报》与《南星晚报》(1923年)、《新闽日报》(1925年)、《中西日报 》(1928年)、《侨声日报》(1930年).

在此期间,除华文报外,尚有华文期刊二十一种:《教育月报》(1917年)、《华铎》 (1918年)、《平民》(1919年)、《教育报刊》(1919年)、《教育》、《人言》、《华 潮半月刊》、《商报月刊》与《东方月刊》(1920年)、《心声》与《小说丛刊》(1922年 )、《工商》与《礼拜日》(1924年)、《铁笔评论》与《努力》(1925年)、《艺术月刊 》与《华光半月刊》(1926年)、《中学半月刊》(1927年)、《破晓半月刊》与《黎明》 (1928年)、《先锋》(1929年).这些刊物大部分寿命不长,而且刊载的大部分是旧诗古 文,或仅谈风花雪月,虽然不属于新文学,但对菲华新文学不无启蒙作用.菲华报业发轫 之早、传播媒介之发达,由此可见.是以清末至20年代末期,应视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播 种期.

华文报的茁壮与菲华文学的萌芽

(1931―1941)

1932年王雨亭、卢家沛诸人编办《洪涛三日刊》.1933年林建民、李法西、林西谷等人组织 黑影文艺社,社员作品均发表在上官世璋主编附属于《华侨商报》的《华侨周刊》上.1934 、1935年林建民、蔡远鹏、卢家沛、林一萍诸人编办的《天马》与《海风》两本刊物.1936 年蓝天民与王文廷向《公理报》借版刊出《前哨青年》,每周发表一次.蓝天民与王文廷各 撰《哲学讲座》与《文学讲座》专栏,鼓吹新思潮,20年代播下的文艺种子开始萌芽.未 几,《前哨青年》被报社下令停刊.继后,蓝天民在《华侨商报》开辟《新潮》副刊.《新 潮》副刊是菲华华文报第一个新文艺副刊,创刊后不久,该刊作者组织新生社,致力于提倡 新文学,社员包纳了当时主要的华文作者,是菲华30年代主要的文艺团体.

在此期间有华文报六家创刊:《民情日报》(1931年)、《新中国报》(1932年)、《前驱 日报》(1933年)、《华侨日报》(1934年)、《国民日报》(1938年)、《中山日报》( 1941年).并有期刊十种创刊:《商业》(1931年)、《救联会》与《洪涛三日刊》(1932 年)、《唯爱旬刊》(1932年)、《迫击报》(1933年)、《学生文坛》(1933年)、《民 众》与《天马》(1934年)、《海风》(1935年)、《思潮月刊》(1936年).这些新创立 的报刊虽然寿命都不长,但它们给文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发表园地,令菲华文学萌芽后的种 子开始长成.

日据时期的一片空白(1942―1945)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岛沦陷.菲华文报负责人及文艺工作者,凛于国家民族大义不 愿苟生于敌伪蹄下,或避匿外省,或转入地下.沦陷期间,一切文艺活动均停顿,是菲华文 学史中一段短暂的空白期.

二次世战后的菲华文学(1945―2009)

1945年马尼拉市光复、1946年菲律宾宣布独立,迄今已一甲子有余,其间菲华文艺发展可 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46―1959

长达三年(1942―1945)的日据时期,菲律宾华文文艺活动一片空白,1945年2月美军登陆 ,马尼拉光复,菲华社会处于百废待兴的景况中,华文文艺界亦在找寻重建的契机.日据前 华文报的文艺副刊对菲华文学的推动发挥甚大作用.光复后《公理报》、《华侨商报》 、《新闽日报》先后复刊,继而《前锋报》、《华侨导报》、《大华日报》、《中正日报》 、《侨商公报》、《重庆日报》、《民声日报》、《民族日报》等报创刊,除《大华日报》 与《中正日报》后合并为《大中华日报》外,新创刊的这几家华文报均在较短期间内停刊 .

光复后复刊的《公理报》“晨光”文艺副刊先后由吴毓珊、何祖主编,《 华侨商报》文艺副 刊仍由蓝天编,《新闽日报》仅有综合性副刊“新副”而无纯粹的文艺副刊.其他新创 立 较有影响力的华文报文艺副刊有:《华侨导报》的“笔部队”(林林、杜埃主编),《前锋 日报》的“北望”(亚薇主编),《大华日报》的“长城”(杜若主编),《中正日报》的 “文 艺工场”(施颖洲、亚薇主编)等.这些副刊给予菲华文艺爱好者以风格与政治立场互异的 创作园地.

而文思经长期禁锢终获得解放的华文文学爱好者,虽然部分在沉寂期间因环境变迁而对文艺 失却兴趣,但仍有一大部分坚持对文艺的热诚.这些作者在文艺活动完全停止的日据期间养 精蓄锐,摒除影响文艺创作的其它因素而暗中对写作技巧下功夫,解禁后得以充分发挥,是 以光复初期菲华文艺的水平,与光复前比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个影响光复后初期菲 华文艺质量的因素是:日寇南侵中国至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期间,从中国南渡至菲律宾的学 者与文艺爱好者为数甚多,加上当时华文教育程度颇高,三年多的沉寂给作者们以沉思与自 我充实的机会,基本上沉寂期对菲华文艺作者影响不大.是以当有了耕耘的园地,一时百花 齐放,呈现从来未有过的蓬勃现象.

50年代初期,除《华侨商报》“新潮”副刊作者战前已成立的“新生社”部分社员仍然经常 活动 之外,《公理报》“晨光”副刊作者组织“晨光之友”、《华侨商报》“新潮”副刊与附属 该报 “华侨周刊”的作者组织“旭阳社”、爱好文艺的侨校学生亦组织“默社”,大量文艺创作 经常在 各华文报副刊上出现.不久,《大中华日报》“长城”副刊主编杜若亦号召组成“菲律宾华 侨 文艺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联”).1951年“文联”在各华报刊登“菲律宾一日”征文 启事, 以该年二月五日农历大除夕为日期,展开征文活动并结集.《菲律宾一日》同年七月出版, 收入五十九位作者各一篇作品.1953至1954年,“文联”组织了两期“青年文艺讲习班” ,由 菲文艺名家为讲员,有系统地为菲华培植文艺新血.这几年间,文艺团体有步骤地鼓舞文艺 创作之风,成绩甚为显著.1959年,一群年轻的诗人因厌倦传统的表现手法而组织“自由诗 社”,是菲华第一个接受现代主义文艺观的青年文艺团体.

这段期间出版的文艺选集有:《文艺年选》(施颖洲等编,1946年)、《钩梦集》(杜若、 芥子编,1947年)、《海》(杜若、施颖洲编,1951年)、《芳草集》(杜若、施颖洲编, 1951年)、《菲律宾一日》(杜若等编,1951年)、《商报小说集》(共四集,华侨商报小 说选,1953、1954、1955、1956年)、《菲律宾华侨新诗选集》(1957年)、《菲律宾华侨 散文选集》(1958年).这段时间个人文集出版不多,以描述日据时期生活的《碧瑶集中营 》(李成之著)、《达忍三年》(潘葵著)、《出生入死》(吴重生著) 三本著作最为重 要.至于文艺期刊“文联”1951年创刊的《文联季刊》(1951-1955年)与1959年创刊 的《椰风》为此时期的二本文艺期刊.

1960―1972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菲华第一代与第二代文艺作者的交棒期,新一代作者与50年代的前辈在 环境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他们大部分在菲律宾土生土长、在华校接受过较完整的华文课程 ,也接受到较高的英语教育,在文学上所得到的营养较为丰富,而思想亦更为开放,他们接 受新的文艺观并开始实验与前辈全然不同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文联”在1961年恢复19 54 年停办的“青年文艺讲习班”而改名称为“暑假文教讲习班”,分日、夜两班,聘请台湾文 艺名 家为讲员,为菲华文艺界培植不少人材,而1966年“菲华反共总会”创立“文艺厅”并主持 小说创作奖以及中学与社会青年写作比赛,亦鼓起青年写作的热潮.

这段期间文艺界组织文社之风甚盛,除尚活跃的“晨光之友”、“文联”与50年代末青年诗 人组 成的“自由诗社”外,文艺青年尤其在华校肄业学生组成的文艺团体有“耕园”、“辛垦” 、“飞 云”、“新艺”、“青苗”、“梅花”、“青年写作协会”、“星座”、“寒梅”、“独雁 ”、“铁苗灵鹤” 、“征涛”、“育青”、“现代文学美术协会”、“青年文艺讲习班同学会”等,并向当时 的四家华 文报《华侨商报》、《大中华日报》、《新闽日报》、《公理报》商借版位刊登同仁文艺 创作外,且出版文社选集《一九六一》(自由诗社)、《辛采集》(辛垦社)、《飞云选集 1与2》(飞云社)、《沉默》(梅花社)、《雁影》(独雁社)等.

此期间个别作者文艺结集颇多,虽然水平参差,但总的均呈现出一股新锐之气.文艺选集的 出版有:《诗潮》(云鹤编,1962年)、《新绿》(叶若迅等编,1968年)、《文艺桥》( 穆中 南编,1969年)、《菲华创作》(林骝编,1971年)、《菲华文艺年选》(文艺厅编,1971 年).

1972年9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全国实施军事戒严法(简称“军统”),所有报刊均遭 封闭,菲华文艺进入了冬眠期.

1973―1986

“军统”约一年后,在政府允许下部分传媒经重组而开始发行.1973年,“军统”前华文《 公理报 》与《大中华日报》合并组成《联合日报》获准出版,但该报为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而不开 辟文艺副刊.1975年6月,中菲数十年来的关系终于解冻,华文《东方日报》在此时获准出 版但仍无纯文艺的副刊.菲华文艺工作者即使有作品亦无发表的园地,心情非常苦闷,部分 作者唯有投稿大陆与港台诸地的文艺刊物.军统期间菲华没有出版机构,但仍有两本菲华文 艺选集《菲华短篇小说选》与《菲华散文选》在台湾出版,菲华暑期文教研习会也举办了两 次研习班.


1981年初,马科斯宣布解除军统.同年,《东方日报》重新组织并改名为《世界日报》,于 6月1日面世.《世界日报》给沉睡多年的菲华文坛,带来一响复苏的春雷.创刊号的《世界 日报》辟有“文艺副刊”,这是菲华的读者与作者在近十年的“军统”期后,第一次读到纯 文艺的 副刊,其心情的振奋与激动非笔墨可以形容.《世界日报》“文艺副刊”开辟后,《联合日 报 》也紧随着开辟“竹苑”副刊.另一家华文刊物《菲华周刊》于1982年创刊,创刊时乃中英 文合刊,一年后该刊改版为《菲华时报&

该文是英美文学专业华文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华文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相关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文艺及网络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华文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2299;,亦辟有文艺副刊“岷江潮”.

此时,50、60年代菲华文艺团体如“耕园”、“辛恳”、“椰风”、“晨光”开始恢复活 动.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亦先后组成文艺团体.“新潮文艺社”、“菲华文艺协会”、 “菲 华青年文艺社”、“河广诗社”、“辑熙雅集”、“菲华中山学会”、“菲华儿童文学研究 会”、“学 群文艺社”、“征航文艺社”、“菲华艺文联合会”、“千岛诗社”、“中华文学研究会” 、“现代诗 研究会”等均在此期间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其时“军统”虽然解除,政府对人民的言论自 由及组社的活动较之“军统”期相对放宽,但文艺界人士心中仍惶惶,与中国关系较密切的 文艺人士 尤然,因为中菲两国虽有外交关系,但由于政制不同,彼此之间尚未能透彻了解.但此时, “新潮文艺社”毅然向政府机关申请组社登记立案,成为“军统”解除后第一个获得政府承 认、合法的菲华文艺团体.

另一方面,“军统”期间有大量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移民来菲的中国人,当中不乏 作家、学 者、文教工作者.即使年轻一辈的新移民,他们的中文程度,较之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弟高得 很多,一旦文艺解禁,除了50、60年代为数不多的“文艺坚持者”外,菲华文坛成为这一批 “移植之花”发挥的天地,为繁荣菲华文艺付出他们的心血!

1986年2月25日人民力量胜利,马科斯总统,阿基诺夫人成为菲律宾第一位女性元首. 新政府对舆论机关非常尊重,“军统”时被封的传播媒介纷纷复刊,也有不少新报刊在此时 创刊. 《华侨商报》于此时复刊,但改名为《商报》.另一家华文报《环球日报》亦同时创刊. 际此华报文艺副刊及菲华文艺团体在五家华报商借的文艺园地近三十个.

此期间文艺选集出版有:《菲华短篇小说选》(施颖洲编,1977年)、《菲华散文选》(施 颖洲编,1977年)、《菲华新诗选》(新潮文艺社编,1983年)、《菲华散文选》(新潮文 艺社编,1985年)、《稔》(世界日报文艺副刊,1986年)、《玫瑰与坦克》(张香华编, 1986年)、《万象诗选》(现代诗研究会编,1986年)、《扎根的浮萍》(长风联谊会编, 1986年 ).文艺刊物有1984年创刊的《菲华文坛》.至于个别诗人作家的诗、文集出版亦甚丰.

1987―1999

由于政治环境的开放,菲华文艺界开始对外作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却由于人材欠缺,加上 70年代菲政府实行教育菲化的政策,造成华文教育一蹶不振,在菲土生土长受华校教育的华 文作者几成凤毛麟角,英文遂成强势文字语言,菲华文艺界隐伏着后继无人的危机.但值得 庆幸的是华人子弟尚不乏爱好文学者,他们以英、菲文抒写华人心态,并有文选出版,在菲 文艺界颇受赞扬.是以1987年厦门大学主持之“首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中,有菲华代 表 提出“从华文文学蜕变为多元化的华人文学”的观点.另一方面,菲华有识之士极力推动菲 律 宾华文文学融入菲律宾文学主流,“菲作家联盟”(UMPIL)与菲律宾教育部合办之 “菲 律宾文学的今日与明日” ,在1987年12月举办第三次讲座中增加“菲华文学”,正式承认 菲华文学为菲律宾文学之构成部分.

1998年《世界日报》开辟“世界广场”言论副刊,除政治评论外并设立小品专栏由菲华作者 执 笔.同期间《商报》“大众论坛”与《菲华时报》言论版,亦开辟多个专栏,千把字的小品 文章成为一时风尚.

在此期间组成的文艺团体有:“菲华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与50年代成立的“菲律宾华侨文 艺 工作者联合会”毫无关联)、“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分会”、“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 、“菲华专栏作家协会”.文艺选集有《绿帆十二叶》(秋笛编,1987年)、《禾农》(世界日报文 艺副刊,1987年)、《万象诗选》(现代诗研究会编,1988年)、《南北桥》(菲华文联, 1988年)、《菲华文学1》(柯俊智文教基金会,1988年)、《茉莉花串》(张香华编,199 9年)、《晨光文选》(王礼溥编,1989年)、《菲华小说选》(新潮文艺社,1989年)、 《正友文学1》(叶来城、林泥水编,1989年)、《春华秋实》(陈琼华编,1990年)、《 千岛诗选》(千岛诗社,1991年)、《菲华作家文选》(王大凡编,1991年)、《菲华文学 2,3》(柯俊智文教基金会,1991年)、《菲华文艺》(施颖洲编,1992年)、《菲华小说 选》(潘亚暾编,1993年)、《菲华散文集》(庄维民编,1994年)、《菲华文学4》(柯 俊智文教基金会,1994年)、《菲华文艺选集1》(菲华文经总会,1996年)、《菲华文学5 》(柯俊智文教基金会,1998年)、《菲华文艺选集2》(菲华文经总会,1999年).个人 结集在数量与质量上收获亦甚丰.

2000―2009

此期间菲华文艺有几大特点:

1.侨报除文艺副刊与文艺社商借的版面外,由于增设了供读者与作者自由发挥的言论版面 ,千字左右抒写个人感受至谈论社会国家政经的杂文与小品,成为一时风尚,

2.个人文集的出版,也日趋拘谨,求质而不求量,且装帧甚为考究,

3.除传统平面媒体外,年青一辈的文艺作者开始寻找新的发表媒介.

此期间出版的文艺选集有:《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云鹤编,2000年)、《菲华 文艺选集3》(菲华文经总会,2001年)、《菲华文学6》(柯俊智文教基金会,2001年)、 《菲华微型小说集》(编,2002年)、《引叔》(施蕴玲编,2003年)、《菲华文艺选 集4》(菲华文经总会,2003年)、《正友文学2》(叶来城、傅仰峰编,2003年)、《专栏 文选》(菲华专栏作家协会,2003年)、《菲华文学7》(柯俊智文教基金会,2003年)、 《岷湾晓唱》(菲华作协,2003年)、《相望》(丁德仁、林鼎安编,2003年)、《21支彩 笔》(世界日报世界广场,2004年)、《新潮选集1》(新潮文艺社,2004年)、《广场彩 虹》(世界日报世界广场,2005年)、《菲华文艺选集5》(菲华文经总会,2005年)、《 缤纷广场》(世界日报世界广场,2006年)、《岁月》(世界日报世界广场,2006年) 、《新潮选集2》(新潮文艺社,2006年)、《南瀛诗词》(南瀛吟社,2006年)、《菲华 文学8》(柯俊智文教基金会,2006年)、《第十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诗文集》(菲华作协 ,2006年)、《传薪十年》(菲华作协,2007年)、《新潮选集3》(新潮文艺社,2008年 )、《让德文选》(菲律宾让德吴氐宗亲总会,2008年)、《南瀛诗词2》(南瀛吟社,200 8年)、《椰岛相思》(菲华作协,2008年)、《正友文学》(菲律宾中正学院校友总会,2 009年).文艺刊物有2004年创刊的《菲华文学》.而个人诗集文集的出版,作者均抱谨慎 的态度进行.

平面传媒的局限性与寻找新的传播媒介

既然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刊有密切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目前华文传播媒介的 情况:

菲律宾的华裔菲人,包括一小部分尚保留中国籍的华侨,人数大约在100至150万之间,占菲 律宾统计人口8500万之百分之二左右.在这小圈子中,有一个极为奇异的现象--华文报 包括最近创刊的有五家之多!这五家华文报,较保守的估计,每日约有四万份华文报到达读 者手中,假设每份华文报有读者三人,华文报每日则有读者十二万人左右.

十二万人占华人总数百分之八左右,在这少数的华文报读者中,爱好文艺的读者不会太多. 我从事文艺工作多年,可以很大胆地说,看文艺作品的“严肃的读者”,很难超过华文报读 者总数百分之五,而且这少数的文艺读者对文艺各有偏爱,甚至各有各的政治立场.是以我 认为,一篇文章发表后,如果有五百位“严肃的读者”用心地去读它,已是很好的现象了!

而华文报的读者,由于华文教育的不振,土生土长的读者正被时间逐渐削减着.菲律宾的华 裔菲人,是菲律宾民族的组成部分,华人是菲律宾少数民族之一.华语华文,是菲律宾方言 之一,菲律宾文学界,对华语华文的态度,与对西班牙语文或菲律宾其它方言一样,承认它 是菲律宾文学的一部分,并鼓励华文作家参与菲律宾文艺工作,以扩大及丰富菲律宾文学. 笔者认为,菲华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自囿于菲律宾华人这个小小圈子中,而应该主动地、有计 划有步骤地把菲华文学这涓涓细流汇入菲律宾的文学的主流中.

因而,菲华文艺创作者寻找报纸副刊之外的媒介也是当务之急,其中之一就是大量投入互联 网(Inter)这种媒介之中.目前较为积极投入互联网这种新媒介的菲华文艺群体,有菲 律宾华文报《世界日报》的“文艺副刊”与菲华文艺爱好者在1982年组织的“菲律宾新潮 文艺社”.《世界日报》“文艺副刊”除附在《世界日报》网页中的“文艺”栏目之外,另 有由该刊作者与读者自发创建的“文艺副刊之友网”(blog.省略/FOWNLP),该 网页经主持人大量对外宣传,目前已成为境外文艺爱好者浏览菲华文艺一个重要的窗口.菲 律宾新潮文艺社目前约有社员八十余人,其中25岁以下的社员占半数以上,这种年轻化的社 员结构在菲华众多的文艺组织中是唯一的一个.由于社员年轻化,而年轻社员对网络的偏爱 也左右了文艺社发展的路向.“新潮网”(blog.省略/SCAL)目前拥有大量国内 外浏览者.

“电子书”这种出版型式,也有广泛传播的效果.目前电子书在发行上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印 刷书本的发行模式.部分菲华的电子书,短期间均超过数千下载次数,这种成绩是远远超过 传统的印刷发行方式的.

结 束 语

走笔至此,笔者认为菲律宾华文文学工作者,为了真正达到“菲律宾华文文艺创作走出华人 区走向世界”这个崇高的目标,在读者有限的菲律宾华文报上发表作品,于达致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而目前日益受各年龄层却不受国家地区所限制的网络,正是适用的媒介.

网络文学虽然有让诸创作者不受限制而自由发挥、百花齐放的优势,但也有良莠不齐的问题 存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传统文学的编辑方式为本:文学作品先经一定的筛选后集体上 网,似较之各自为政为好.目前菲华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尚极为有限,正待有心人不 断地介绍与推广.

作者云鹤,本名蓝廷骏,男,菲律宾《世界日报》文艺副刊主编

相关论文

泰华文学的其文化取向

本文关于文学评论及文化及华文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评论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泰华文学的其文化取向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越华文学三十五年

本论文为华文文学方面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越华文学三十五年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

日本的马华文学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华文文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日本的马华文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文学及国际学术方面的。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

本文是一篇近现代文学论文范文,关于近现代文学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

华为:如何让新员工融入“狼群”

本论文为关于企业文化相关怎样写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华为:如何让新员工融入“狼群”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可用于企业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新媒介时代下文学的出路

此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新媒介时代下文学的出路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互联网及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