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

时间:2024-03-29 点赞:53485 浏览:11202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流派及诗歌及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流派相关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格式,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流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而调整以后的课程当中,诗歌流派教学依然不变.但是从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改的目的是探索一条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新路子.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诗歌流派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润金(1974-),男,湖南衡山人,南华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25-03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改革现状与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的不变现状

由于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1”(先秦两汉阶段)在第1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2”(魏晋南北朝阶段)在第2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3”(隋唐五代阶段)在第3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4”(宋辽金阶段)在第4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5”(元明阶段)在第5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6”(清及近代阶段)在第6学期开设;转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1”(先秦两汉阶段)在第1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2”(魏晋南北朝阶段)在第2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3”(隋唐五代宋辽金阶段)在第3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4”(元明清及近代阶段)在第4学期开设.现在课程由以前的6个阶段6个学期3年的教学转变成为4个阶段4个学期2年的教学,不但教学时间整整缩短了1年,而且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教学日历都做了相应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根本性变化,所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流派教学也就没有根本性变化.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来看,检索1979年~2013年这30多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等资料以后,发现没有1篇专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诗歌流派教学改革的文章.具体情况如下: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课题来看,如中山大学吴国钦主持的教育部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头戏.吴国钦在1999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发表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对所研究的成果作了综述.从综述来看,课程的教学仍然按照章节进行,而1999年1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约120万字的《中国文学通史》包括《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宋辽金元文学史》、《明清文学史》,诗歌流派教学仍然是分散于各章节中,没有改革的迹象.而从诗歌流派研究性课题来看,也仍然是按照章节来进行,如苏州大学罗时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江南文化氏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2006月5月发表在《江海学刊》中《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等文章只是研究明清诗歌流派,没有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所有的诗歌流派做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思路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并没有将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的现状改变,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做系统、全面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尝试做以下探索:

1.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新路子.从课程的教学大纲看,诗歌流派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安风骨”、“永明体”、“初唐四杰”、“盛唐边塞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大历十才子”、“元白诗派”、“韩孟诗派”、“江西诗派”、“明代前七子”、“明代后七子”、“唐宋派”、“派”、“虞山诗派”、“娄东派”等等.它们既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是又分散于各章节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归纳与总结.从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对诗歌流派的教学没有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来看,固守多年一成不变的分段教学固然有利于对章节的掌握与应用,但是毕竟不利于整个诗歌流派的分析与理解.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诗歌流派的教学.

2.教学改革的途径

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所有的诗歌流派打破章节界限做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其次,遵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诗歌流派的特点,进行实事求是的教改.鉴于本次教学改革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第一次打破章节界限、系统全面的教改,很少有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务必从大纲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做好整理工作,然后再进行改革,按部就班来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诗歌流派的概念问题

理论研究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软肋,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中西文化做了比较:“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1]即使经过多年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理论研究到现代还是中国的软肋,如李壮英、李青春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绪论说:“首先是所谓‘失语症’的问题.这本来不是直接的古文论话题,但它隐含着对古代文论的一种很大的期望,所以对古文论的研究来说也就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失语症’的提出,无疑是基于对西方学术话语充斥学界这一现状的不满.这当然不仅仅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事,它可以涵盖当代中国整个学术界.”[2]又如吴建民著的《中国古代诗学原理》黄霖序:“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论零碎散乱,不成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是‘可怜无补费精神’.”[3]如何解决理论方面的问题确实令普通的高校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诗歌流派的概念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得到解决,一些权威的教材都没有这方面的结论.全国性的教材,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只有关于文学流派风格的阐释:“文学流派的风格指某一文学流派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点.”[4]省级教材,如欧阳友权、季水河、夏昭炎、余三定主编的《文学原理》也只有关于一般的文学流派的阐释:“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一批创作倾向相同、艺术见解相近、文学风格相似的作家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派别.”[5]季水河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沿用了这一概念.[6]而国外的权威文学理论著作,如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7]根本没有章节讨论一般的文学流派的概念.如果说因为这些都属于“文艺学”课程方面的书,一般都只对比较普遍的理论进行探索,而不会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所面临的诗歌流派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方面权威的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集中了国内一流学者们的力量编撰而成,对课程教学当中比比皆是的诗歌流派,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又如李壮英、李青春主编的教材是“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方面的权威教材,该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的选修课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补充以及深化,但是也没有诗歌流派的明确的理论概念.又如吴建民著的《中国古代诗学原理》,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在《绪论》当中说:“诗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就、价值、特色等,在诗学理论中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8]该教材确实对中国古代诗学体系做了非常系统的探索,力求把中国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变为“显体系”,对诗歌的本质论、创作论、诗人论乃至鉴赏与批评论等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做了非常周密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百密一疏地遗漏了诗歌流派的概念,如第十一章《诗歌风格论》当中说:“古人所论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作品风格、诗人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诗体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风格论的庞大体系.”[9]这一章是全书涉及诗歌风格的唯一一章,可是在论及诗歌风格的方方面面当中就没有诗歌流派的概念方面的探索.

4.诗歌流派的概念界定

虽然笔者所见的教材都没有这方面的结论,但是在教学当中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一问题,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综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学”3个课程5种权威教材,同时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阶段在授课时候不宜讲授深奥的接受特点,将诗歌流派的宏观理论概念暂时简洁地界定为:“中国古代诗歌流派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一批创作倾向相同、艺术见解相近、诗歌风格相似的作家不自觉或者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诗歌群体.”而诗歌流派微观概念界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要与宏观概念界定互相联系界定,因为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授课时候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即不自觉的诗歌群体较自觉的诗歌群体更普遍.


自觉的诗歌群体是组织性较强,有明确的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这样很容易辨别,但是它们属于少数,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的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在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当中对韩孟诗派的形成与“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的诗歌流派特点进行阐述说:“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等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10]“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11]“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12]“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

关于流派及诗歌及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流派相关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格式,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流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13]教材归纳得非常明确具体而且生动透彻,学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一般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像这样组织性较强,有明确理论纲领的自觉的诗歌群体,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不多见,只有“元白诗派”、“江西诗派”等少数诗歌群体具备这方面的特征.

不自觉的诗歌群体是自发的,也就是没有组织的,没有明确的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它们属于多数,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归纳“大历诗风”的概念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等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14]像这样自发的,没有组织的,没有明确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如果没有教材具体而且生动的阐述,学生要靠自己归纳而得出结论,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像这样的诗歌群体却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相当常见.

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候,可以简单明了地阐述为什么不自觉的诗歌派别较自觉的诗歌派别常见的一些基本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后的延伸阅读,以开拓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探索这方面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强调的是诗歌流派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的流派研究必须统一于课程的教学.教学研究与纯粹的科研不一样,它遵从教学规律,面向课堂,面对学生.

5.教改的研究方法

教改的研究方法是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诗歌流派发展为线索,以名家名篇为重点,把宏观理论研究与具体流派研究相结合,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诗歌宏观理论方面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论纲领与实际创作、流派领袖与一般成员、流行的时间与地域、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流派的自觉与不自觉等方面.在微观流派方面,启发学生掌握具体的流派,可以专题为核心进行讲授.教改的研究路线是:拟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一套“中国诗歌流派研究”的“中国诗歌流派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国诗歌流派宏观理论研究;第二,中国诗歌流派微观流派研究;第三,中国诗歌流派宏观理论教学;第四,中国诗歌流派微观流派教学.

三、教改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教改的特色可以从纵向性和横向性两方面做简单的阐述:从纵向性来说,教改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纵向教学改革上,将大纲中所有的诗歌流派打破章节界限,做一次系统、全面地整理、归纳与分析.这既有利于教师对诗歌流派做出既宏观又具体的把握和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流派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从横向性来说,教改从诗歌流派出发,注重与其他文体流派如散文流派、词体流派等等比较,以突出诗歌流派的特点.例如,同为唐代文学,“初唐四杰”这样的诗歌流派就与“韩柳”这样的古文流派不同,前者注重在诗风方面的教学而后者侧重于文风方面的教学;又如,“虞山诗派”这样的诗歌流派就与“浙西词派”这样的词体流派不同,前者注重在诗风方面的教学而后者侧重于词风方面的教学.

从以上对教改特色的简介就不难理解教改的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打破章节界限对诗歌流派做一次既宏观又具体的教学改革,并把诗歌流派与其他文体流派进行比较而显现出特色.

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本文是一篇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古代文学及人物形象及古代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