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11文学梳理

时间:2024-04-12 点赞:40723 浏览:7424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事件论文范文,关于事件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美国9/11文学梳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事件及文学及小说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事件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国内外学术界对9/11文学的关注并不充分,分析也不够深入.本文从9/11事件的文学关联、9/11文学的合法基础、9/11文学的界定论说以及9/11文学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试图对9/11事件以来的美国文学所关注的内容、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一次梳理,以便观察美国文学对9/11事件的反应.

摘 要 :9/11文学;综述;

1.引言

9/11事件发生已经十年;9/11文学的许多方面都很难有个定论.本文不打算立即给所谓的美国9/11文学作一个很全面的定论(事实上也做不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业已存在的9/11文学视而不见:就9/11事件做一个文学解读,观察美国文学与9/11事件的关联程度有多深;9/11文学的评价预测等都应该成为文学批评所关注的内容,也应该成为连接美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观测点.十年的时间来检验和总结一个文学种类抑或是流派太短,于是写下小文权当小结.

2.9/11事件的文学关联

虽然9/11的袭击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但是其结果、影响一直在美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持续震动,从而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国际关系的秩序重新整合、引发了两场战争后果.从政治上和国际关系而言,9/11事件是一个改变世界、改变美国、改变世界秩序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事件如何在美国文学方面得到反映;美国作家的态度是什么以及美国文学的读者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什么观点对研究美国文学的主题、叙事风格以及美国社会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正如Zadie Smith所说的那样,9/11事件给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机会,使他们的书写与文化相关(Smith).

在9/11事件发生十周年之际,我国社科院青年学者张国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了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其一、9/11后美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开始受到了限制,人权受到了极大的侵犯,全国置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其二、美国是个移民国家,9/11后,移民进入美国受到了严加控制.美国的阿拉伯裔成为美国政府的重点监控对象;其三、在9/11后美国人的生活开始低调起来,更注意个人安全问题;其四、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其五、在9/11后,美国人对宗教的热情又回归了,但是以宗教的形式寻求慰籍的方式潜移默化成9/11后新的以宗教为界限排外情绪,恰似小布什就曾说过“新十字军战争”,暗指反恐是新的宗教战争.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文学界得到了回应,如评论家Chloe Schama所说的那样:“针对世贸中心的9/11攻击事件的余波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著名作家把重心置于这些攻击之上,描绘着各种各样由此改变人生的大小事件”.在9/11事件的十年中,美国还发生了卡特里娜飓风事件(2005年).这次事件相比较而言比9/11事件死亡的人数(3000人)还多,但是文学对此事件的关注却少得多,以至于LAURA MILLER在比较了同样在纽约皇后区和在9/11事件中因救援而死亡的消防队队员进行比较之后问道:“难道他们(皇后区消防队员)的死是否就是因为人们不断地重复9/11的故事而显得比9/11事件中死去的消防队员意义更小?”,因此,Schama的抱怨似乎是有道理的:文学界对这十年中发生的最大灾难(卡特里娜飓风)几乎没有关注.这种现象在如此重视生命的国度里的确有些让人费解,但许多事情好像不能以单纯的数字来解读其影响力,即便是9/11事件本身的死亡人数也不能,这就是LAURA MILLER所说的“没有任何小说可以给9/11事件——或者促使3000人因暴力而死亡的事件赋予比其他小说更重要的意义了”.9/11事件改变了政治家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也改变了作家们的思考方式.自2001年以来,书写以9/11为主线的小说几乎成为英语主要作家的时尚(Schama).

鉴于9/11事件的重要性、影响力以及事件之后所产生的后遗症,自然受到了文学的关注.如果文学不与这样的事件关联,那么美国文学的存在基础至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当然从这十年的经验来看,美国文学界并没有让读者和历史失望,因为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紧紧地握住了历史的脉搏.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美国文学是否关注9/11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了,而是美国文学如何去关联和关注9/11事件以及其关注和关联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

3.9/11文学的合法性

在我们讨论的9/11文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否存在9/11文学.9/11文学到底是否存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在美国有些评论就直接以9/11文学,或者9/111小说来称呼这样一种文学样式.美国Cengage学习中心的网站上就9/11文学开辟了一个文学学习专栏(“Heal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9/11”); Marion Winik则在自己文学批评文章直接问道“何处寻得美国伟大的9/11小说?”;Maureen Corrigan在《纽约时代周刊》也提到了9/11小说;Laura Miller也用9/11小说为题发表了对9/11小说的看法;实际上,早在2011年10月,评论家Zadie Smith就在公开想象9/11文学的内容了,在提到9/11的书写方式时,他说9/11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内容才能构成9/11文学.

从文学的产量来看,9/11文学的存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比较著名和有代表性的9/11文学中的小说作品包括:Jonathan Safran Foer的《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Mariner, 2005); Claire Messud的《皇儿》(The Emperor's Children, Vintage,2006);Julia Glass的《世界已经坍塌》(The Whole World Over,Anchor, 2006);Jay McInerney的《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 Vintage, 2006);Ken Kalfus的《国家秩序》(A Disorder Peculiar to the Country,Harper Perennial, 2006);Jess Walter的 《零度》(The Zero,Harper Perennial, 2006);Mohsin Hamid的《非志愿的原教旨主义者》(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Harvest,2007);Joseph O'Neill的《底层社会》(Netherland,Vintage,2008);Amy Waldman的《屈服》,(The Submissio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John Updike的《恐怖分子》(Terrorists,2006),Richard Powers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2006);当然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德里罗的《坠落的人》(The Falling Man, 2007),这恐怕是目前关于9/11问题探讨相对深入的小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三部小说是有美国以外的作家书写的:Ian McEwan的《星期六》("Saturday")、Joseph O'Neill's的《地层社会》和Mohsin Hamid的《非志愿的原教旨主义者》. 从艺术形式的书写来看,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已经在其他艺术形式上得到了反应.关于9/11事件的描述,到目前为止已经在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反映,如音乐界的Neil Young和Bruce Springsteen,电影行业在2003年所制作的、带有宣传性质的电视影视片《DC9/11:危机时代》等,但是小说却比上述艺术形式晚了一点,直到2004年才出现第一部小说;此外版本的《9/11事件调查委员会报告》也成为了描述9/11事件的最好版本,用John Updike的话来说,其销量在前四个月就达到了100多万册,堪称当年在英国发行的钦定圣经.然而这份9/11的“圣经”也遭到许多人的质疑.针对这样复杂的事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读的报告,而且这份报告也无法穷尽这个事件的内容.于是人们转向艺术、转向文学以期获得更大的真实;而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针对该事件而描述的故事逐渐构成了9/11的叙事.

另外,9/11文学的评论也可以作为9/11文学存在的基础.在9/11文学流派的评论方面,文学家Tom Junod 在评论《坠落之人》时,试图把9/11文学当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流派,但是这种努力似乎被一本由Routldge出版的论文集《9/11以后的文学》否定了.用Anderson的话来说,9/11文学不是缺乏与9/11事件相关的小说,而是缺乏对9/11小说的综合论述.而在叙事方式的评论方面,《经济学人》的文章就说9/11事件只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元素,而没有把事件当做文学作品的主题(R.B.).在《美好生活》中,一对夫妇被迫创新审视在9/11事件前后他们自身的关系;弗耶的《特别响,非常近》展示许多与此事件相关的动人情节;而德里罗的《坠落之人》则抓住该事件令人心悸的瞬间,也有一些文学的象征(姜小卫);《世界已经坍塌》中,9/11事件似乎仅仅是一个隐喻.

我国学者也对9/11文学作品有过精彩的评论,如在《<恐怖分子>与<回声制造者>:美国后“9·11”小说中的反省》一文中,刘建华写到:“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恐怖分子》(Terrorist,2006)和理查德·帕沃斯(Richard Powers)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2006)两部作品里的核心事件都发生在‘9·11’事件之后的第二年,但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不少对应的差异.《恐怖分子》是直接写恐怖活动,而《回声制造者》则是间接来写;《恐怖分子》侧重外部,《回声制造者》侧重内部;《恐怖分子》里写历史较少,《回声制造者》写历史多;《恐怖分子》不写自然,《回声制造者》多写自然;《恐怖分子》中没有涉及反战内容,《回声制造者》则有不少反战言论;《恐怖分子》主要写偏激的他者,《回声制造者》主要写健忘的自我;《恐怖分子》里的美国依然强盛,《回声制造者》里的美国则迷失了方向;《恐怖分子》以胜利结尾,《回声制造者》的结尾却一片彷徨.”

4.9/11文学的界定

什么是9/11文学?《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说,在十年的时间里,有的小说家一直在针对9/11事件不断耕耘,有的则借该事件的情节来作为反观西方世界的线索,而且9/11小说“在所有方面都值得高度评价”(R.B).9/11事件将会成为小说家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9/11事件一如二战那样在小说创作上起到相似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事件论文范文,关于事件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美国9/11文学梳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事件及文学及小说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事件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即作家以这场战争作为背景,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描绘了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R.B).

从目前美国文学对9/11事件的关注度以及叙事内容来看,我们认为任何以描写9/11事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任何把故事情节与9/11事件相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及任何描述9/11事件所产生影响的文学作品均可为9/11文学作品.按照目前所看到的9/11文学作品作品,它们对9/11事件的介入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因而由此可以分为三类:1、重度介入9/11事件的文学作品,如主题直接就是9/11事件,马苏德的《皇儿》是一部集中描写事件本身的小说;2、中度介入9/11事件的文学作品,如以9/11事件为背景,Jay McInerney的《美好生活》、Ken Kalfus的《国家秩序》可属此类;3、轻度介入9/11事件的文学作品,如9/11事件相关联的国际政治问题,艾米·沃德曼的小说《屈服》就属于这类作品,其中的内容涉及到的是9/11事件的后续影响,如身份政治、基础等问题.(Maureen Corrigan).

关注9/11事件的叙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叙事,以政府的9/11事件调查委员会报告(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和The 9/11 Report: A Graphic Adaptation)为主要文本;二是媒体叙事,以新闻报道和评论、影视、歌曲等为主要媒介;三是文学叙事,也就是我们这里探讨的主题.那么在文学叙事里面,9/11文学和小说主要关注的是9/11事件的主题层面有两类:一是个人生活经历中的创伤到民族的创伤,以及如何疗治这些创伤.二是对美利坚民族身份的重新定义和识别.

在《美好生活》小说为例,主人公仍是两位纽约社会名流:一位是女作家柯琳,人到中年,才华横溢,但与丈夫却到处拈花惹草.柯琳在内心中具有对生活进行思考、探索的精神,但是婚姻中的挫折令她痛苦万分.男主人公卢克·麦嘉沃克是华尔街上成功的金融家,俊伟潇洒,魅力无限,却对发财失去了兴趣,他辞掉职务,计划写一部著作探讨人生的意义,他的夫人虽然是纽约社交界出名的美女,却虚伪、世故,且与一个亿万富翁有染,他年少的女儿身陷毒瘾不能自拔,卢克对家庭与婚姻生活感到绝望.“9·11”事件猛烈地冲击了两位主人公的生活.9月12日清晨,当纽约还没有从重创中苏醒过来时,柯琳在世贸大厦的废墟上,看见正在寻找遇难朋友尸骸的卢克从烟雾中走了出来,两人几乎一见钟情.柯琳与卢克一同参加了志愿救助者的队伍,一起为抢救幸存者而日夜奋战,两人也陷入了狂热的爱情.但是即使在他们的时刻,死神的阴影仍然在他们的头脑中萦绕.同样,德里罗的《坠落之人》也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恐怖袭击对普通大众给民众所造成的强烈的心理冲击,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张丽丹).《国家秩序》也可以归于此类. 《恐怖分子》中,Ahmad有信仰、责任心、同情心,是书中最有见解和道德感的人物,作者借他的眼光批判美国的物质主义和道德堕落,没有父亲、精神匮乏的家庭使得18岁的Ahmad不得不向外寻找寄托.尽管在语言和解经技巧上他比不上导师Shaikh Rashid,但信念比他更加纯洁和坚定.这个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渴望证明自己的青年,轻易地被导师交给了恐怖分子,受命去炸连接新泽西与曼哈顿的林肯隧道.Ahmad的学校辅导员Jack Levy与Ahmad的母亲信仰不同却成为情人,他最终成功说服Ahmad放弃爆炸行动.小说以此表明,只要不同文化互相理解,暴力和恐怖主义是可以避免的.《恐怖分子》中有陈词滥调、俗套形象和的倾向,有评论认为该作品属于一种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康拉德、马尔罗开创,由唐·德里罗、理查德·帕沃斯和萨尔曼·拉什迪发展的探讨极端分子内心的文学传统.由此,厄普代克与帕沃斯又在探讨极端分子内心的文学传统上联系在了一起(刘建华).在《坠落之人》中,其中一个人物马丁说:“我们讨厌美国和美国人.这个话题令人作呕.这个国家滥用权力,就是我说的,这个国家给自己带来的危害,美国人还若无其事.总有一天人们只会想到美国带来的危险.美国正在失去自己的中心,成为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中心.这就是美国唯一能够占领的中心”(191页).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是身份问题的讨论,这是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的现实引发的,但是9/11文学的身份主题却与传统的身份主题有着不同的理念.如果说传统的身份主题是为了求得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求得世界对美利坚民族的合法认可的话,那么9/11文学的身份主题则是重新定位美利坚民族新的身份,而以此来识别谁是美国的敌人.

就9/11文学的关注点来说,具有那么几个特点:一是擦边球式的关注,即小说对9/11事件的关注仅仅是附带的,而不是主题式的;二是创伤式的关注,以一种揭露9/11事件带来的创伤、告知疗伤方法等方式来构建小说的内容;三是私人生活式的关注,即从私人生活入手来关注9/11事件,试图以从个人经验来点滴式地记录事件的一些侧面;四是关联式的关注,即将9/11事件与宏观的文化、历史和国际关系背景相关联,但是这类作品并不多.从9/11文学的整体来看,针对个人的书写在9/11文学作品中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以至于社会历史语境被淡化(Anderson).

在马苏德的《皇儿》和克拉斯的《世界已经坍塌》中,对9/11事件的描写都出现得比较晚,而且紧接着草草收场.虽然《美好生活》中,这场灾难出现得较早,但是作者也不过是为了集中描写废墟上的爱情而作的的铺垫,顶多是宴席上的“一道汤”而已.

5.9/11事件的文学评价

应该说9/11文学关注度高,关联性小.所谓的关注度高主要体现在很多小说的内容和情节都集中描写了个人和集体,乃至整个民族的创伤;所谓的关联性小,指的是作品在探讨9/11事件过程中,将该事件与文化冲突、历史渊源、国际背景的关联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足,有的作品甚至“不提到或者伊斯兰,似乎有些幼稚;9/11袭击仿佛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或者偶发的山火”(Winik).

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一、自我描述的成分过多过重,也就是说,9/11文学的创伤展示和疗伤过程、9/11事件给个人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展示、以及9/11事件所带来的生与死的思考展示占据了很多篇幅和份量,如Smith所预言的那样:对9/11事件的文学反应将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恐怖主义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长期心理影响.在《国家秩序》里,乔伊斯和哈里曼夫妇一直在闹离婚,但是为了财产却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当9/11来袭时,双方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双方都以为对方已经在袭击事件中死了,并为此暗中庆贺.这样一部小说节在9/11袭击中寻找机会和线索来改变故事情节,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很难具备与9/11事件相关联的文学意义,但在另外一方面,却让读者看到美国人,尤其是纽约人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自恋和自我的心态.《特别响,非常近》甚至更加集中描述了个人的损失(Winik).网上有人这样评论说:美国评论界虽然一致肯定《美好生活》作为罕见的反映“9·11”事件的长篇小说的重要意义,但对于作品的评价方面却产生巨大分歧.美国著名小说家卡洛尔·欧茨在《纽约书评》上批评小说作者,没有勇气赋予主人公更广阔的思想深度,欧茨将此归结为作者为了取悦读者而采取故意装酷的、冷嘲热讽的写作笔法.然而《纽约客》书评人路易斯·曼南德却深入分析了纽约市民对于“9·11”的普遍感受,指出整个纽约市民阶层在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一种希望尽快忘记悲剧的集体心态.

第二个原因是时间关系,即9/11事件从发生到现在的这段时间还不算太长.《经济学人》评论是这样写的:有人说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若不是那些飞机在9/11的时候撞上美国世贸大楼和其他美国的目标的话,西方并不会醒悟.这可能是真话.但是醒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正如那些政治家和决策者们忙于抓住9/11事件的余温,进行着反恐战争那样,小说家们也将继续解剖着破碎的残骸.(R.B),因此Smith说,如果有人想读一部伟大的9/11文学作品,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评论家Winik也认为,也许是因为事后不久才创作的,第一批与9/11事件相关的作品似乎没有意识到该事件的全球语境.无论是马苏德还是克拉斯,抑或是Jay McInerney,他们笔下的传统家庭戏剧都有一个相似的模式:书中的人物都是曼哈顿上流社会的群体,在过着日常的生活,耍耍生活上的计谋,突然蓝天里出现飞机,而后一切都被改变了.美国文化学者Lasch曾经把美国文化看做是自恋的文化,这种自恋“试图消解对已经绝望的爱所产生的痛苦”(Lasch,1979:79).这个分析似乎被9/11文学的表现验证了.

也是由于时间太短,对于9/11事件所带来的震惊,很多作家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文学当然还反应不过来.作家的反应从他们9/11事件不一而足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模糊性,从而使作家显得在语言上力不从心(verbal impotence)(Gray,2).很多伟大的作品,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三十年才出现的,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都是在历史大事件以后的几十年,上百年才可能孕育出的.另外一方面,9/11事件和其他历史大事件不一样的是,它的发生几乎就在瞬间,没有像其他历史事件那样让人在其中长时间地煎熬与磨难、感受与感怀.这个因素也是导致作家突然无法快速反应,而且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事情(9/11袭击)的含义是“一种文化病症”(Winik),在Winik看来,所发生的袭击既不是自然灾难,也不是心理失调,而是现存国际政治危机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将9/11事件与国际关系背景关联起来.在《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讲述了穆斯林在中东和美国的故事,其叙述者是一个曾经居住在美国的巴基斯坦人,如今回到了了拉合尔.他讲述了自己在普雷斯顿作为一个享受奖学金学生和在纽约作为一个金融分析师的经历.对于9/11事件,他不仅和其他人一样对此事感到震惊,而且也对自己的反应感到震惊,他因而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评论家说这部小说是“小讽喻,大野心”.

6.不是结语的结语

对于美国文学的未来,对于9/11事件以后的美国文学,评论家们虽然很少预言,但是他们的评论又或多或少地提醒和暗示着9/11事件带来的变化.对9/11文学有着系统研究的Richard Gray是这样说的:“他们依然有机会‘介入‘历史,加入到历史的进程之中,并且在某种层面上又’超越‘这些历史进程,从而使我们读者能够逐步认识到这些进程起到什么作用.许多作家已经抓住了这些机遇,也有的作家惧于不断加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危机,无法或者不愿抓住这样的机遇.作家允许自己的作品成为跨文化之间的战场,熟练地掌控(9/

本文是一篇事件论文范文,关于事件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美国9/11文学梳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事件及文学及小说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事件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1事件的)习惯用语和文风,他们迎接这些挑战的程度有多大,将有助于决定未来20年、三十年以后的美国书写”(Gray,2011:19).我国著名的美国文学专家陶洁曾经论述了美国文学的三大特点和,即对文化身份的认定、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国梦的展示与剖析(陶洁,2003:132-148).但是9/11事件是否会在美国文学的这些特点或者主题之上插入一个类似于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来作为新的主题?

相关论文

美国华裔离散文学的流变特点

关于华裔及文学作品及文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华裔方面有关文学硕士论文字数,关于美国华裔离散文学的流变特点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

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文学教育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文学教育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出版物及青少。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本文是一篇女性文学论文范文,女性文学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女性文学及文学创作及文。

2003年9月非文学新书

该文是美国文学专业图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图书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2003年9月非文学新书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适合图书及。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

该文为关于华裔相关本科论文范文,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相关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华裔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