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3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

时间:2024-01-20 点赞:46433 浏览:912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儿童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关于2000-2016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儿童文学及青春文学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儿童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进入21世纪(2000-2010)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网络生活日益日常化,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书写、阅读习惯等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中国社会商品化进程的深化,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的多元,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空前膨胀.面对新的文化语境,中国的儿童文学已悄然发生了新变,呈繁荣之势――作家辈出,甚至出现了“创作组合”;作品众多,每年出版长篇小说近百部;“童年文学”勃兴;“青春文学”、“玄幻文学”、“恐怖文学”等“新”样式涌现;“成长”书写长足进步;“动物文学”有了新进展,等等.这些创作“新现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少年儿童的阅读趋向,影响他们个性/人格的生成.

[关 键 词 ]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样式;成长书写;儿童世界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048-08

引言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突破了“政治功利性”和“教育工具论”等理念,摆脱了作为政治、教育的附庸身份――回归文学和儿童本位,呵护儿童的心灵世界,扶助儿童的身心成长,诞生了一批经典作品,从而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及“与成长同行”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网络生活日益日常化,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书写、阅读习惯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中国社会商品化进程的深化,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的多元,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空前膨胀.面对新的文化语境,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悄然发生了新变,呈繁荣之势――作家辈出,甚至出现了“创作组合”;作品众多,仅每年出版的长篇儿童小说就近百部;“童年文学”勃兴;“青春文学”、“幻想文学”等“新”样式涌现;“成长”书写长足进步;“动物文学”有了新进展,等等.这些创作“新现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少年儿童的阅读趋向,影响他们个性/人格的生成.尽管国内外学界对21世纪初(2000-2010)中国一些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予以了零星研讨,但遗憾的是,对此时期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状貌,尤其是对诸多新现象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对“杨红樱(童年文学代表作家)现象”、“青春文学”和“幻想文学”等热点、焦点问题的批评,有失偏颇,且大多聚焦于文化现象考察而偏离文学,显然对创作难以产生实质影响.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力求深入、系统、客观、公允解读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现象――这无疑为创作、阅读和潜移默化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一、“童年文学”中兴

按读者年龄结构划分,儿童文学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但是,长期以来,儿童文学呈“两头大,中间小”之势.即,幼年文学和少年文学相对繁荣,而童年文学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质量,皆无法与前两者分庭抗礼.其原因如下:1)童年文学的读者群相对狭窄,主要是小学3-6年级的学生.2)出版、发表不易,大多数儿童文学期刊的读者定位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3)童年生活距离大多数作家的当下生活较远,且童年体验与成人体验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写作难度较大.而幼年文学浅显,对文学本身的要求并不高;少年文学多少带有成人或准成人经验,写作者有更多的成人经验可借鉴.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杨红樱的童年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大红大紫,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童年文学的弱势地位.自2003年7月推出第一批作品《贪玩老爸》、《笨女孩安琪儿》、《四个调皮蛋》和《暑假奇遇》以来,2004年度杨红樱又相继出版了《天真妈妈》、《漂亮女孩夏林果》和《疯丫头杜子真》等.在2004年7月全国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上,“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竟然有8本书跻身前十名,全面超越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杨红缨作品备受孩子们喜爱的原因如下:与孩子的零距离接触,作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杨红樱做过多年小学教师,洞悉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能逼真地再现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场景;把孩子真正当孩子看,不给他们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张扬他们童心的未泯,个性的无拘无束,想象力的匪夷所思,滑稽幽默,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因此,杨红樱笔下的主人公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而是令大人们头疼、像马小跳之类的所谓淘气包.当然,作为长篇小说,杨红樱的童年小说也存在明显的瑕疵:结构单调,对人物关系的处理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因受市场因素干扰而致系列作品推出速度过快,与林格伦的《淘气包阿米尔》相比,尚存不小差距;包装痕迹明显,日益模式化等.

尽管如此,杨红樱之于当下中国儿童的意义仍旧是非凡的.因为“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作品的成功,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比如董恒波、童喜喜、赵静等)开始潜心童年文学创作,童年文学一跃成为儿童文学领域中最为走俏的品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儿童文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

二、“青春文学”勃兴

所谓“青春文学”,乃以小说创作为主,亦称“青春小说”.此乃近年来被媒体爆炒的概念.但作为文学术语,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其可大致归纳为:以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为叙述主角,展现他们丰富、驳杂的成长故事的小说文本,与“少年小说”和“成长小说”存在亲缘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低龄化写作”的人造神话式微,以“80后”为代表的“青春写作”(主要是“青春小说”)如日中天.2004年甚至被誉为“青春文学”年.代表作品有《三重门》(韩寒)、《万物生长》(冯唐)、《告别薇安》(春树)、《幻城》(郭敬明)、《岛柢步》(郭敬明)、《樱桃之远》(张悦然)、《红X》(李傻傻)、《草样年华》(孙睿)、《粉红四年》(易粉寒)、《我不是聪明女生》(董晓磊)、《愤青时代》(胡坚)、《麻雀要革命》(郭妮)、《左耳》(饶雪漫)等.青春写作从单兵作战升级为群体出击,并以巨大的内聚力拉动了退守边缘的文学出版市场.而且,不少80后之外的作家也出版了众多青春小说(比如何大草的《刀子和刀子》)等.此外,还有众多寄居于青春文学旗号之下的作品,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笔者认为,批评界对青春文学的批评还未回归学术本位,尚处于随市场之波而逐流的情状.总的说来贬多于褒,焦虑多于鼓励,诘问多于关怀.当然,大多数青春文学文本的确不过是附丽于文学华氅之下的一种时尚消费品.对成长的理性认知的贫血,削弱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此外,将青春文学作为个案考察,显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一些作品不乏才气和灵气,其当下感和现场感非一般成人作家可比.写作技法的时尚、叙述语言的张力和写作的饱满,的确给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冯唐、李傻傻、张悦然等,他们具有较好的写作天赋,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写作意识明确,写作姿态严肃,应该值得读者期待.

2005年以降,青春文学尽管依然热闹,却不复往年的大红大紫.经过几年的沉淀,青春文学渐趋成熟、理性.与风靡于上世纪90年代的“身体写作”相比,青春文学不再把“性殇”作为书写的唯一资源,“性”仅仅是 青春期日常生活之一种.那种不惜以作践和伤害自身为代价的所谓“残酷的青春”,不再是写作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意识到“青春书写”不应是一场“行为秀”,“残酷”绝非“青春”的本质.写作者们更偏重于书写孤独、感伤等所谓“青春期综合征”,并由“残酷”转向“纯美”,“青春文学”正在悄然转型.“青春岁月”无疑是人生中最华丽的时光,激越、冲动、浪漫、抒情,具有诗的意境和画的质感.男孩的激越和女孩的清丽,应是青春情感的主旋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朦胧、晦涩的恋情,皆纯粹、简单,蕴藉着一种本色的美,即“纯美”.一些成年作家的青春文学文本以庄重的语态展现了青春的“纯美”.比如,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着力展现了苦难岁月里苦难生存境遇和人生际遇中的“纯美”,包括苦难本身之美、苦难中漫溢出的人性之美和苦难中少年相依相守的纯情之美.还有,张洁的《张洁月光少女小说》(3册),叙说了发生在城市中学生身边的纯美故事,值得细读.

三、“幻想文学”(或曰“玄幻文学”)风行

随着《哈利波特》、《魔戒》等引进版图书风行,一种被媒介命名为“玄幻”(或日奇幻)的小说样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热门话题.如果说2004年是“青春文学年”,那么2005年则是“玄幻文学年”.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是玄幻文学的主要阅读群体,且大多通过网络阅读(比如玄幻书盟等).经由纸质媒介畅销的玄幻文学,大多率先在网络世界走红,有数百万计的点击率.比如《搜神记》(树下野狐)、《诛仙》(萧鼎)、《镜龙战》(沧月)、《昆仑前传》(凤歌)、《法老王》(水心沙狐)、《亵渎》(烟雨江南)等.此外,不少少儿出版社也竞相出版了玄幻文学,比如竹林的长篇玄幻文学《今日出门昨夜归》等.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为代表的中国权威的儿童文学期刊,皆开辟了玄幻文学专栏,刊发了相当数量的中、短篇玄幻小说.2006年,有关玄幻文学的论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热点现象.


尽管学术界对玄幻文学的界定莫衷一是,对其美学特征的思辨乏人问津,尽管这种命名只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而无“所指”,但其的确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乃至中国文学界不可忽略的一种新现象.玄幻文学可看作当下青少年和理想的化身,“从西方奇幻小说体系及中国本土的神话寓言、玄怪志异、明清小说以及诸多典籍获取灵感,综合西式奇幻、中国武侠、日本动漫风格,建立在玄幻之上,内容走得比魔幻更远.它写未来科技,却不需要科学理论验证;它写魔法,又不考证西方巫术学体系;它写武术,却比传统武侠更神奇强大,经常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等不论是虚拟世界架构,还是人物经历,都强调想象的天马行空、漫无边际.”②通过对众多作品的解读,笔者认为玄幻文学的美学特征可粗略概括为:穷尽想象的智慧,拓展思维极限,展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的生存景观,诠释宇宙、人生、人性等终极命题.

玄幻文学何以骤然风生水起笔者认为它是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生长于电子时代的读者,大多习惯了网络阅读.而且,在网络日益生活化、日常化的当下,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尤其是网络游戏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们想象力空前膨胀.对现实世界的叛逆和对超现实的“第二世界”的迷恋,是这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表征.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文明的空前兴盛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科技文明对人类未来的侵犯和人类将面临生存之虞的忧惧,以及对生存本相的幻灭感(科技文明越发达,人对时间/空间的感受和体验越虚无),从而催生了玄幻文学(大多以网络游戏为依托).此外,网络阅读方便、快捷,且大多数作品一边写一边发表,可以和读者及时互动.阅读玄幻文学,如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阅读“言情”、“武侠”小说一样是一种时尚.玄幻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天马行空、漫漶无边的想象力,颠覆传统价值观念的野心和勇气,以及建构“第二世界”的创造力,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其价值观的芜杂、凌乱,映照出人文精神的瘫痪、崩溃,的确令人担忧.

竹林的长篇玄幻小说《今日出门昨夜归》无疑有鹤立鸡群之姿,尽管它远不如《诛仙》等畅销.小说沿魔幻思维的轨迹,探究了宇宙时空之谜,尝试着对诸如“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等终极命题做了大胆、新奇的.让读者在万花筒般迷人的奇异景观里,感受到非同寻常的深意.而且,深厚的情节意识,亦为这部小说增添了阅读的快感和美感.此外,作品语言鲜活、跳动,富含灵动的青春气息.加上气势磅礴的想象力,深挚的人文关怀,营造出了奇异、诡谲、迷离的诗性氛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尾,作者处心积虑留下文本空白,吸引读者穷尽奇思异想,进行创作互动.既缩短了作者/读者间的距离,又让文本具有了无限再生的可能,从而拓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张力,是一部把科学、文学和幻想诗意地整合在一起的玄幻小说力作.

四、“成长小说”的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长主题”开始成为中国儿童文学书写的一种重要向度.由于对“成长小说”这一具有经典美学特征的小说样式认识和理解的偏差,许多被称为成长小说的文本不过是对成长主题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对成长小说的庸俗化理解,即把所有涉及成长问题的小说称之为成长小说.因此,导致了作为少年文学之一极的成长小说一直游荡在少年文学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大缺憾.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状有了较大的改观.不少论者对成长小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不少作家对成长小说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作为成长的核心问题――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中国的成长小说书写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王刚的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小说对成长中的性给予了温情关怀,是对儿童小说写作禁区的突破.李学斌的《金色的手指》写出了成长的顿悟

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儿童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关于2000-2016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儿童文学及青春文学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儿童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无疑是近年来短篇小说书写成长所取得的一大突破.中国作家对成长主题的书写往往只关注成长的某个片段,缺乏对成长的完整性关注,尤其缺乏具有经典美学意义的成长蜕变,即成长者在成长之旅中遭遇了挫折,实现了顿悟,从而长大成人.在这样一种叙事逻辑中,成长者和成长小说同时完成了成长.《金色的手指》中的成长主人公木子,原本是一个不好好读书的少年.虽然出生在艰苦的农村,但他并没过多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不知道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当父亲在一次劳作中意外被脱粒机折断了一根手指之后,他幡然醒悟.遭遇切肤之痛而顿悟,从而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是成长小说基本的美学特征.此外,常新港的短篇小说《麻烦你送我一个妹妹,弟弟也行!》、黄春华的《越痛越笑》和南妮的长篇小说《我的恐惧无法诉说》等,皆对成长主题予以了深度挖掘.

五、“动物文学”红火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一大热点问题.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关怀我们的邻居、朋友――动物,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儿童“万物有灵”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儿童亲近、喜爱动物是一种本能.因此,讲述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就成了儿童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品类,或称“动物文学”.主张人与动物 和谐共处,与动物共同拥有地球家园,呼吁关爱动物,以及以“动物性”比照、鞭策“人性”,是此类作品表达的主旨.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出现了超级畅销书《狼图腾》、《藏獒》,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动物文学更是异军突起.其中,沈石溪是中国资深的动物文学大王,此时期他的创作仍旧如日中天.此外,黑鹤是此时期涌现出的专写“动物小说”的新人,他的短篇小说《驯鹿之国》、《饲狼》,长篇小说《重返草原》、《黑焰》和《鬼狗》等皆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此外,牧铃的“动物小说”亦深受读者喜爱.

总体说来,大多数动物文学作品并非源于对动物的真切了解,更多地是表现出对动物世界的某种想象,即按照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反观动物世界,以人性去比照动物性,从而导致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不过是披着动物毛皮的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灵,动物必然与人类有相通之处.但是,人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灵,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文明化.因此,动物文学若不能发现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差异,其书写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六、“恐怖文学”繁兴

随着美国作家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恐怖文学”在中国的风靡,加上《阅读前线》等期刊的大力扶持,中国原创恐怖文学渐成气候.代表作品有《鬼魂的假肢》(周锐)和《鬼店》(戎林)等.尽管中国文学不乏“写鬼说妖”等惊竦传统,但“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等儒家思想,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文学对鬼神世界的审美想象.从生理、心理学意义上考察,恐怖情绪和喜怒哀乐一样乃人的基本情绪之一种.七情六欲的波动刺激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从而抗拒抑郁,消除精神萎靡,保持身心的舒适、平衡.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惊竦是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情绪律动.从人文意义上探究,品味惊竦,能够确证人们的安全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珍惜安全.从文学层面解读惊竦,恐惧感是开掘想象力的重要催化剂.因为鬼怪等惊竦事物虚无缥缈,欲建构出一个诡谲的莫须有的世界无疑需要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如果仅仅是再现、模写生活,自然就失去了其恢弘、博大的艺术魅力(远不如照相机的拍摄功效).“恐怖是因为恐怖小说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现代人在潜意识中的某种对日常生活的崩溃的不安,而作为它的核心,潜藏在恐怖之下的‘神秘’与‘未知’,更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等有光必有影,有了恶,才看得出善.从本质上来说,人是渴望‘善’与‘光明’的,通常被我们忽略或是遗忘了的这种倾向,在恐怖小说的阅读中都被如数地找了回来.”需要警醒的是,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不少惊竦之作在写作态度上出现了偏差,甚至标榜“吓死你不偿命”.为了刻意制造恐怖效果而忽略了艺术提升,作品弥漫着暴力、气息,丧失了小说应具有的审美品格.如同贺拉斯所说,“不要让麦地亚在众人面前杀害他的儿子”.“好的恐怖小说,既不能让读者感到不安,又不能让读者感到不快”,这应是恐怖小说最基本的美学追求.

七、“创作组合”兴盛

某某组合原本是乐队、歌手等的代名词,但近年来却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道奇观.其中,以“花衣裳”创作组合成绩最为显著.花衣裳由三位女作家饶雪漫、郁雨君和伍美珍组成.她们创作风格相似,创作速度快,作品大多由某一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排除具有与商业合谋的动机.仅2004年度,花衣裳便推出了近20余部长篇.其中包括“花衣裳校园纯爱组”――《边走边爱》(郁雨君)、《我要我们在一起》(饶雪漫)和《小熊星月童话》(伍美珍);“花衣裳丛书超级校园版”――《咱们班》(饶雪漫)、《鬼马小女生》(伍美珍)和《男生米戈》(郁雨君)等.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创作速率,花衣裳皆令人惊叹.这些作品销量可观,甚至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在获得赞誉的同时,花衣裳也遭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笔者认为,花衣裳创作组合的出现,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花衣裳创作组合完全可以把如下一些批评当作是艺术的苛责和鞭策.诸如,“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化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花衣裳创作组合模式过于商业化,不利于精品的产生”、“向读者和市场投降,对读者的阅读口味过于重视与迁就,放弃了文学和作家的尊严”、“过于频繁地出书,创作速度过快,作品的质量如何保证”等.在作品赢得了阅读市场的同时,更加自觉地引导、培育、提升读者的艺术感受力,无疑会提升花衣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有“小花衣裳”、“牛仔裤”组合等.这些组合的商业气息更为浓重,是对花衣裳组合的克隆、复制.

东北“小虎队”作家群自20世纪90年代群体出击以来,2006年度吸纳新生力量,再次群体下山.主要作品有《同一个梦想》(董恒波)、《沉默的森林》(车培晶)、《回望沙原》(常星儿)、《正午的植物园》(薛涛)、《站在高高的楼顶上》(立极)、《抄袭往事》(刘东)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商业气息淡一些.不追求统一的写作风格,是基于作家的创作个性同时推出的作品.

总之,在商品化时代,小说创作不可能不沾染一星半点商业气息,小说的出版采取组合的形式无可厚非.如果不以“文学性”、“儿童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为本位,无疑是舍本求末.

八、中篇小说触底反弹

在小说家族中,中篇小说的写作难度最大.长篇小说可以肆意展开情节,精心设计故事结构,深度塑造人物性格,尽情释放作者的各种艺术才情.即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瑕疵,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艺术成功,也可以被称道为瑕不掩瑜.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短小,人物单一,故事结构简单,只需将某一人某一事铺陈开去即可.但是,对于中篇小说来说,它既不能像长篇小说那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又不能像短篇小说那样点到为止.它需要一定的容量,需要相对丰富的人物构成,以及相对复杂的结构编排.既不能有过多的枝枝蔓蔓,又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中篇小说的篇幅对刊发、出版的限制(对于期刊来说显长,而对于图书出版来说又显短),仅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海)等为其保留了立锥之地.随着上海《巨人》(专发中篇小说)杂志的一度停刊,中篇小说一度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盲区.不过,自2006年《儿童文学》杂志举行“中篇小说擂台赛”以来,加上《巨人》杂志在2006年底宣布复刊,中篇小说呈现出触底反弹之势.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也涌现出了诸如《少年刘大公的烦恼》(张之路)、《一滴泪珠掰两瓣》(黄春华)、《没有妈妈,那又怎样》(姚鄂梅)等值得关注的作品.其中,张之路的《少年刘大公的烦恼》不愧是优秀之作.小说讲述了少年刘大公成长的心理郁结.关怀平常的大多数,聚焦被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国人)忽略的心理问题,显然是《少年刘大公的烦恼》奉献给读者体人察己的一种新视野.此外,作者对人物性格的细致雕琢,对心理状态的深度揣摩,以及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简洁、素朴的文字,含而不露的主体情绪,大巧若拙的哲思感悟,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文学性.

九、2000-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八大误区

考察了2000-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各种现象,不难发现,此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以下几种误 区:

(一)对“儿童性”的误解.毋庸置疑,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本位,彰显儿童性.但是,不少作家为了遮盖作品中的成人气息,刻意蹲下身来,甚至拿腔捏调地模仿儿童口吻,企图以原生态的儿童语言进行叙事.这显然是对儿童性的误解.作品中不但不具有儿童性,反而流泻出矫揉造作的孩子气和娃娃腔(即“伪儿童性”).这种流弊在不少童年文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纯粹把儿童当作孩子看,实为把儿童等同于弱智.殊不知成长于电子时代的儿童,他们的言、行、思已大异于前,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驳杂远远超乎成人作家的想象.捕捉鲜活的儿童语言不过是表现儿童陛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应葆有一颗纯正的童心,用心观看、聆听儿童的心灵颤音,准确地解读儿童心灵的潮涨潮落,方能以审美的姿态去书写儿童世界的喜怒爱乐.

(二)对“教育性”的误解.不可否认,新时期以降大多数论者、作家便羞于谈论儿童文学的“教化功能”,甚至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曾在作品中张扬过教化功能,竟然成了许多老一代儿童小说作家的墓志铭;因为义无返顾打倒教化功能,则成为不少所谓新潮儿童小说作家扬名的战旗.造成此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把儿童世界看作了一个封闭、纯粹的童话世界,一个自足的实体,一个类似于真空和隔离状态的狭窄禁区.片面强化儿童世界无边的想象力和自由自在的秉性,而忽略了儿童世界亦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是一个不断延展的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的球形世界.事实上,每一个孩子从小就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他们要与家人和亲戚朋友接触,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与小学和中学时的老师同学接触,乃至与一些社会上的人接触等总之,他们必然会接触到成人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上初中之前,除不会面对性生活外,几乎将触及到所有事情的边缘,只不过他们感受这些事件的深度和体验的视角不同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世界和成人世界虽然表现情态不同,但内容却是相似的.这才是他们所面对的完整的、本真的世界!既然如此,他们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与世界的和谐关系难道不需要借鉴人类世代所积淀下来的处世哲学精髓仅仅依凭他们的直觉和无所顾及、无所畏惧的莽撞就能成功地完成他们的成人仪式一言以蔽之,儿童文学不可成为教育的附庸,亦不可与教育势不两立.儿童文学应以审美的姿态观照儿童世界,以文学的诗性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以及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能力.

(三)对“游戏精神”的误解.肇因反教化情绪,21世纪初的中国儿童文学殚思竭虑竞相取悦、纵容孩子.这绝非危言耸听!不少作品以张扬童心、个性为幌子,一不小心则变相教唆孩子不学好.与反教育性相对应的即为强化游戏精神.尽管游戏性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失去了教育性的儿童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儿童阅读的理想境界在于,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到审美教育.过度强化游戏精神,甚至以游戏性遮蔽教育性,以快乐教育替代儿童教育,明显是矫枉过正.儿童世界具有多维性,快乐仅仅是其中的一维.置身中国当下大转型的社会语境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异化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文化生态.成长于传媒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儿童,多元化的价值景观令他们迷惑,甚至无法辨认诸如真善美等最基本的价值观.这是当下儿童小说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然而,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却丧失了作家应有的人文良知,掩耳盗铃式地鼓吹快乐至上.

鼓吹快乐至上,实则是将快乐庸俗化.不少儿童文学作品所书写的快乐不过是表层的、原始的感官感受,是失重的、轻飘飘的甚至是没心没肺的、白痴似的快乐(白痴无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然而,生活、人生的真相并非如此.这种片面的快乐观误导下的儿童,一旦面临不快乐的事情,他们心理的断裂显然是可怕的.真正的快乐是丰富、多元的,而审美愉悦、体验悲剧之美的愉悦、感受苦难之美的愉悦等,无疑是快乐的最高境界.快乐是一种心境,是看世界和他人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笑而过,笑过无痕.

刻意的幽默、过分的调侃和恶俗

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儿童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关于2000-2016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儿童文学及青春文学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儿童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的搞笑,伤害了文学的神圣性、庄重性和诗性.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为了取悦读者,不遗余力地幽默、调侃、搞笑.读者喜欢不过是文学作品获得成功的一种要素,并非唯一标准.把读者喜欢作为创作法宝,无疑是只见一棵树而忽视了一片森林.过度膨胀儿童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竭尽轻松、幽默、夸张、变形之能事,实为“为搞笑而搞笑,不笑就胳肢你笑”.这不能不说是背离儿童文学本真世界的另一种形式的异化!谑近于虐是幽默文学的大忌.真正的幽默含而不露,隽永而不粗俗,俏皮、机智而不插诨打科.

(四)对“农村儿童”的忽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因此,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是中国儿童中的主体.然而,因为经济拮据、资讯匮乏,绝大多数孩子无法读到写给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读者群主要是城市孩子,作家、出版家不约而同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孩子身上,从而导致了农村儿童题材小说的赤贫.这种忽视和冷漠,对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城市孩子的健康成长.事实上,中国当下农村孩子的生存境遇堪忧,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人口过剩,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淘金.在农村生活的多是老幼病残者.那儿的大多数孩子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是和爷爷奶奶一同度过的,他们大多在父母缺席的环境中成长.由爷爷奶奶养大的孩子与由爸爸妈妈养大的孩子相比,在性情等方面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自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诞生以来,“小皇帝”和“小公主”便应运而生.然而,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却面临着另一番令人匪夷所思的成长环境.谁真正在意过他们的笑声和泪水谁充当了他们成长的精神导师谁能呵护他们不堪负重的童稚岁月谁真正体恤过他们的心灵环保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界涌现出了曹文轩等坚执地书写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但屈指可数.而且,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似乎难以有效书写当下农村孩子的成长.这的确是一种重大缺陷!

(五)对“叛逆”的误解.叛逆,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表征.随着青春期的来临,青少年生理/心理剧烈成长,他们求知求新的空前高涨.他们处于主流文化边缘,往往受制于主流文化.因此,他们从骨子里来说反对一切文化的束缚,片面追求自由自在.青少年文化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亚文化,不大可能跻身主流.这种文化大多无害,且对主流文化是一种激活,往往通过文化反哺来影响主流文化.从美国“跨掉派”的发展态势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后来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青少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代际差异永难消弭,但不会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矛盾冲突最终会自动消解.即一方面被敌对方认可、接受,另一方面进行自我调整.然而,中国的儿童小说在对待叛逆事件时,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鼓吹“听话的孩子没出息”,要么宣扬“做一个好孩子”.这显然有悖于青少年成长的真实情状.正视叛逆的存在,以文学的诗性传达成人经验,潜移默化地疏导漫漶于青少年心灵深处的过剩的逆反情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儿童小说对叛逆的有 效书写.

(六)对“成长”的误解.成长,无疑是儿童小说常写常新的话题.但是,大多数作品仅仅在成长的外部空间用力,对成长者内心的挣扎,以及对成长者诸多迷惑的人生问题书写的力度不够.直至文本结尾,成长者的惶惑仍旧是惶惑,成长者仍旧处于成长之中.无须赘述,儿童小说具有区别于成人小说的独特功效――运用艺术的力量启迪儿童混沌的心智,导引他们长大成人,而不能像成人小说那样更多地强化娱乐、消遣功能.一个处于成长之中的儿童小说文本,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长小说范本.因此,许多论者认为中国至今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不能不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哀.

“性”的成长,显然是所有成长问题中最核心、最棘手的事件.然而,中国儿童的“无性成长”生态仍没有得到综合治理(尽管王刚的《英格力士》对成长中的“性”给予了深度、温情的关怀).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儿童仍旧处于“无性”成长状态,文本中偶然呈现的“性之成长”,也被善意地遮掩和虚饰.随着网络、传媒等的无孔不入,21世纪的儿童面临的成长环境已大异于前.他们所能获取性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而成人们试图制造出无性假相显然是自欺欺人.性的成长不可规避,对于儿童小说作家来说如何在作品中传达出性的诗意成长,是亟待突破的瓶颈.

(七)对“苦难”的误解.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当下,绝大多数成年人的头脑里盘旋着一种错误观念:现在的儿童生活在蜜罐里,他们与苦难绝缘.殊不知,这是对苦难的狭隘理解.事实上,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人生就是一个充满苦难的过程.物质上的苦难不过是苦难的表象,而精神的苦难才是苦难的本质.对于任何一个成长者来说,都会遭遇成长的困惑,心灵的挣扎.这是成长永恒的主题.基于偏狭的苦难观,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忽视了苦难的存在,或者说对苦难做了冷处理.片面强调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刻意制造出虚假、虚浮、浅显的快乐文字以取悦读者.作品中漂浮着甜腻的气息,柔媚无力,精神上严重缺钙.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一律一口的娃娃腔或娘娘腔,要么刻意标新立异,要么莫名其妙玩世不恭.

当下不少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偶或书写苦难,往往注重对主人公苦难经历的再现,尽可能将主人公渲染成一个令人扼腕的苦孩子.而不像美国作家弗兰克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那样,对苦难本身做淡处理,即苦而不怨,难而不馁.抑或有怨有恨,却隐忍不发.作者无意于再现、强调苦难的狰狞,而是将其作为生存世界中的一种习见的东西.这种对待苦难的心境,蕴藉了一种超然、一份达观:生存即折磨,苦难就是确证.我们既然已存身于世,别无选择,只能面带微笑,无怨无恨,默默承受.这不是对苦难的消极逃避,而是超越似乎难以超越的苦难的一种积极的生存策略.此亦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书写苦难的高标.

(八)对“长篇小说”的误解.不少作家受市场利益驱使,一年内一口气能写出好几部甚至十余部长篇,数量之高产,令人咋舌.事实上,这些批量生产的作品大多不过是在重复自己,或者重复他人.这既是对自己写作才华的浪费,也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还是对读者阅读精力的浪费.而且,大多数长篇儿童小说见长不见精.无论是典型人物塑造,还是结构安排,艺术意蕴的营造,皆不够恢弘.结构单调,单线推进,不过是一个被无限拉长了的故事.人物形象单一,且不具典型性和经典性.不同作家的作品大体相同,似曾相识,形成鲜明创作风格的作家不多.

结语

笔者认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即书写“完整”、“完美”的成长,应该是21世纪中国儿童小说的出路.

所谓“完整成长”,即回归成长的自然、健康状态,只有生理的成长不是完整的成长,只有将生理、心理的成长整合起来,成长才是健全的.一如一粒种子从萌芽、吐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一样,自然而然乃成长的本性.但是,人的存在包括自然和社会两种状态,因此,成长者必须在保持自然状态的同时,努力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完整成长”或成长完成时态的标识为:身体的成长完成;其参数为:性发育成熟,具有有效生殖能力等.心灵、人格、个性成长的成熟;其参照系为: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主体的生成等.所谓“完美成长”,即纯粹自然状态下的成长不是“完美”的成长,完美的成长状态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导引,让成长者愉悦地受到真善美等基本人生价值观和实现自我等人类终极价值观的启迪,而“诗意”地成长.尤其是对成长的核心问题――“性”的诗意呈现在于:重“身体”之美而避免的“肉欲”暴露,重性意识、性心理和性的诗性之美,让“灵”与“肉”如影随形,从而实现文学性和教育性的有效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语境呈现出了新的特质,而“成长”亦呈现出新质新貌.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一种,当下的成长者无疑烙印了E时代印记.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足,生理成长提前,性的发育与成熟前所未有的迅猛,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育明显不成比例;“早恋”不再是新鲜话题;“网恋”亦不再是时尚,大有取代传统恋爱方式之势;同居已被大众默认;“”潜滋暗长.因此,中国儿童小说对“成长”的诗意书写,必然应做出新的调整,以增强文本的当下感,从而实现督导当下的成长者的书写旨意.

[责任编辑:曹振华]

相关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一瞥

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儿童文学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儿童文学一瞥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及文。

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之路

关于儿童及世界及走向世界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儿童相关专业论文翻译软件,关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之路相关论文范本,对写。

传播学视角看中国儿童文学的推广与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关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儿童文学的推广与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儿童文学及文。

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

本论文为关于儿童文学方面古代文学博士论文,关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可用于儿童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综述

本文是一篇文学翻译论文范文,文学翻译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综述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文学翻译及儿童文学及。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儿童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儿童文学及儿童。

2023:中国期刊现象观察

本文是一篇文学期刊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期刊函授毕业论文,关于2016:中国期刊现象观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期刊及学术期刊及学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