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

时间:2024-02-26 点赞:53274 浏览:11036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文学及现代性及文化方面的世界文学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全球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界定,并剖析了汤姆林森的“文 化帝国主义”批判,将全球化提升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进而重 新审视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对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构型问题 进行了探讨.

“全球化”这个新鲜出炉的术语在我们概念上的似是而非可能一点不亚于它在实际上将我 们的生活及其前景所抛入的不确定性.它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然后,对它我 们该如何去迎对围绕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全面展开,并且确也取得了相当之成果,例如 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伦理学,甚至在广义文化以及作为其构成的文学研究 等领域.但是,严格说来,这些论说多数尚徘徊于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逻辑推论及预测层面 ,缺乏宏深的哲学开掘,或者说,尚未形成一个启导性的理论框架.而没有这样一个哲学框 架,我们的讨论将会一如既往地盲人摸象下去.文学研究自不例外,因为既然要研究文学, 我们就无法回避方法,回避理论.拒绝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或理论态度.同多数同行― 样,笔者认定文学和文学研究与全球化相关,但更期望能够在一个哲学的层次上对此相关性 做出综合而辩证的描述.因而本文的任务就是:第一,为纷纭杂沓的全球化论争理出一个头 绪,当然说它是一种理论或知识框架亦无不可;第二,试着在此框架中重新审视马克思的“ 世界文学”概念,并尽可能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

对某物的认识通常决定着对它的态度趋向.这虽为老生常谈但仍然适用于当前的全球化 研 究.我们看见,是赞成全球化抑或反对全球化均取决于对全球化是什么的认识.这里“是什 么”包涵有两层的意味:它原本上是什么和它被认为是什么,原本上是什么要通过被认为是 什么而显现出来.我们先来看全球化被认为是什么,以及由此观念性的全球化所决定的全球 化意义.

一“全球化”即“现代性”

这几乎是西方左翼批评家和所有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对全球化的体认和反应.其渊源可溯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言》:“资产阶级,通过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 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 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 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①其所谓“成为世界性的”也就是今日所谈论的“全球化”,顺便提及,法国人就用“ 世界化”(mondialisation)来表示“全球化”,尽管法文中也有“globalisation”一词. 显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全球化”的驱动者是资产阶级,其内在驱动力是资本主义市 场本 身的逻辑,因而从根本上说“全球化”就是一种主动的和单向的运动:以工业革命以来 的世界史看,不存在来自于另一极的“全球化”运动,套用费正清的模式,如果说西方资本 主义的“全球化”也存在有与另一极的交互作用的话,那么它只是“刺激―反应”,是主动 的刺激与被动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全球化”不是主体间性的交互全球化,而是主体对他者 的全球化,是现代认识论的全球化,是强势力量的全球化.因此人们很有理由将当今的全球 化理解为“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事实上如杰姆逊所言:“在美国与其它任何一个 国家之间,不仅是与第三世界国家而且是与日本和那些欧洲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根本的 不对称性关系.”②所谓“不对称性”就是交往过程中的单向性,即这种交往为单向性所 主 导,因而便不再能够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交往”;所谓“不对称性”暗示了全球化的现代 性和它的帝国主义本质.我的意思是,现代性就是帝国主义,或者换言之,全球化是现代性 的帝国主义阶段.

杰姆逊注意到:“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经常被指认为如今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性的 特征之一.”③对于杰姆逊来说,“后现代性”是晚近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即是说,“ 后 现代性”在历史上和本质上都应该归属于资本主义.因而,当他这里将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 的经济化说成是后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时,他所指示的仍旧是作为现代性的后现代性,是帝国 主义阶段的现代性或资本主义.他是在现代性的框架内描述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 展中理解帝国主义.显然,这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传人所必然采取的立场和视角 .

通过“文化的经济化”,他所揭露的是“美国帝国主义”之内在的资本主义品性,文化产 品的输出绝对不只是文化性的,它同时还是商业性的:“美国电影和电视向来就既属于经济 基础,又一样地属于上层建筑;它们是经济学,也完全是文化,而且确实与农产品和武器一 起,作为美国的主要经济出口产品,作为一个纯利润和收入的巨大来源.这就是我们为何不 能将美国执意打破外国电影配额限制,视作一种北美文化怪癖,如偏嗜暴力或苹果派等,它 毋宁是一种讲究实际的商业需要,一种形式上的经济需要,而不顾那浅薄无聊的文化内容. ”④资本主义从来如此,它只承认商品和利润,文化产品在它之所以有意义完全是因为同 其 它产品一样也能够被转化为商品、被用来创造利润.根本上是反商品化的精神自由及其文化 表现竟被一反其本性地商品化了!我们知道,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生产同某 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资本主义为商品而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是为精神而生 产,这就是它们“相敌对”之所在;精神生产一旦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它便不再是纯 粹的精神生产,而成了一种商品生产.可以看出,杰姆逊的“文化的经济化”隶属于其对资 本主义的文化批评战略.

如果说“文化的经济化”更多地带有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色彩,它说的是资本的彻底性,那 么“经济的文化化”则揭示的是商品生产的当代特征:“商品生产现在是一种文化现象,你 购买产品不仅因为它的直接使用价值,而且因为它的形象.等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变成了 一个文化问题;等今天的物化也是一种美学化――商品现在也以‘审美的方式’消费.” ⑤虽然商品的形象化或审美化今天通常被视为“后现代”景观,如波德里亚等人所认为的 那 样,但应当说这种后现代性只是就图像本身的演变而言的,图像因其不再表达其以往所表达 的意义而成为后现代性的,但表面上后现代的图像另一方面又是以商品为轴心的,它以无意 义的拟像完成其有意义的商品消费,如我们在别处已经讲过的⑥,后现代图像服从于现代 性 的商品语法;它是塞壬的歌声,表面意义并不就是或者说有意掩盖其本真的意义.这就是杰 姆逊何以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提并论,何以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锋芒穿 过他所归纳的诸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根本性原因.

“经济的文化化”应当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是说,商品的美学化不仅灼烁于资本主义 的“经济世界”,而且也必然地推移于其“世界经济”,其时附着于商品的审美的致幻剂就 可能比对其内部的消费者发生更多的作用和意味.对于第三世界、对于被殖民化的一方来说 ,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同时就是另一方面的文化怀柔.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传统 、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内在地隐含着一个似乎无须证明的“文化决定论”,即先进 的经济是由先进的文化造成的,因而先进的经济必就意味着先进的文化.对此文化决定论, 我们当然可以非常理性地指出其不当之处,例如说文化只是经济的一个决定因素,而且是一 外部的因素,它不能对经济承担完全的责任,但一定程度上它是有责任的,而且在绝大多数 人的无意识中,在他们的文化实践中,譬如儒家文化就成了中国经济不发达的替罪羊.这是 一种典型的“强势幻相”或“权力晕圈”,即当某物或某人在某一方面占据强势位置时,人 们就可能将此单项强势扩大到所有其它方面,原本不算优秀或者就是劣质的东西跟着便一起 光鲜 起来.人们在嘲笑东施效“颦”时,实际上是将并不算美的皱眉也认作西施之美了.较之这 类审美幻觉,政治权力、经济强势或许更容易引发“强势幻相”.可以看到,引导生活时尚 的总是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必须得到它们的首先认可.从这一角度看,经济帝国 主义因其有能力推行其自己即是说使自己在他者世界显示为优越的主体,它同时就是文化帝 国主义,经济强势同时就是其文化的优势因而值得效法的典范.并非刻意如此,经济帝国 主义已经筛选和重构了第三世界的文化传统,有经济作后盾的文化形式的征服往是一种 情况,经济本身的文化改造力量也是深刻而绵远的,因为它能够在“强势幻相”的意义上 对接受者或他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视“全球化”为一种现代性,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一家.更为雄辩的是,法国历史学家费 尔南•,布罗代尔从历史的真实出发将我们惯常以为是资本主义核心的“市场”概念从资本主 义的定义中剔除了出去,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不是“市场”,而是“垄断”,是对市 场的垄断,如伊•,沃勒斯坦所概括,“竞争和垄断是势不两立的两种结构,而惟独垄断才称 得上是‘资本主义’”⑦.这种观点自然是片面的,即便说它确乎是资本主义的核心,那 么 此核心还包括着其另一矛盾着的方面即“竞争”,单是“垄断”还不能区别资本主义,只有 加上“竞争”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自由“竞争”来 实现其“垄断”的主体性目标,至于能否最终实现“垄断”都不妨碍它已经就是资本主义了 .众所周知,微软公司所遭到的起诉就是涉嫌垄断.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支持垄断.从另 一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主导性价值观自由就是建立在市场或竞争之上的,没有市场经济,就 没有资本主义的“自由”.尽管如此,布罗代尔的“垄断”观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 义的本质冲动、发展方向和实际结果:“资本主义始终具有垄断性,商品和资本不断在同时 流通,资本和信贷历来是取得和征服国外市场的可靠手段.早在20世纪前,资本输出曾是佛 罗伦萨(13世纪)以及奥格斯堡、安特卫普和热那亚(16世纪)的日常现实.到了18世纪,资本 在欧洲和世界的流通已很迅速.”⑧布罗代尔反对列宁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区划出商品输出 与 资本输出或者竞争与垄断两个阶段,他提出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存在资本输出,一开始就意在 垄断,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一开始就是帝国主义性的;如果转换为我们的语汇说,资本主义一 开始就是全球性的,即资本主义推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因而布罗代尔的“垄断 ”不过就是“全球化”的同义语:“资本主义始终建立在开发国际资源和潜力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它的存在具有世界规模,至少它的势力向全世界伸展.”⑨布罗代尔并非无视 于 资本主义数百年来的变化,例如在生产规模、交换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但坚持:“从大 处着眼,等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彻底的改变.”⑩没有改变的“垄断”追求,始终如一 的“全球化”推进,从不放弃的帝国主义征服,通过这一切布罗代尔向我们暗示的是,似乎 是一新生事物的“全球化”不过就是一直以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

二“全球化”即“后现代性”

尽管杰姆逊也在谈论全球化的后现代性,或者后现代语境中的全球化,如前所述,他将经 济与文化的相互转化作为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另一篇文章,他又将此作为全球化的一 个特别的经济现象――“让我们看看等全球化的经济方面.事实上,经济似乎不断地消融 到全球化的其它各个层面:控制新的技术,强化地缘政治的兴趣,并最终因后现代性而使文 化融入经济之中――而经济也融入文化之中”(11)――这就是说,全球化也是一种后 现代性, 无论它可能还是别的什么;但是,正如我们已经揭示的,杰姆逊的“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本质现代性的后现代性表象.因 而其“全球化”就是一种被做了后现代性表述的现代性.这就是说,杰姆逊关于“全球化 ”的后现代主义学说还不是真正的后现代性的,它是关于“全球化”的一种现代性学说.在 如何认知图绘全球化的问题上,我们认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的一个原则区别是:现代 性着眼于纵的坐标,其优点是在此易于显出资本主义的本性、其历史发展轨迹;而后现代性 视角则是横的坐标,它被用于确定资本主义的影响、后果,即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对他者的作 用和与他者的相互作用.这一区别是方法上的,同时也是对象性的,因为不同的方法将显示 出不同的对象.由此而衡量杰姆逊的“全球化”研究,不能说他没有看见位处横坐标的资本 主义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他将此关系做了纵坐标的处理,将“全球化”只是作为资本主义 的单向扩张,因而就一定是帝国主义的,――这实质上仍就是坚持

此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文学及现代性及文化方面的世界文学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了纵坐标的方法,其所见 仍是在纵坐标之所见.退后一步说,即使我们认可杰姆逊“全球化”观的后现代性质,那也 只是在其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罪恶本性这一意义上,而关键的是出发点;考虑及此,我们仍 需将杰姆逊的“全球化”观定位在现代性上;“后现代”思想赋予他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 的批判灵感.必须指出,对于杰姆逊而言,现代性既是他批判的对象, 又是他解剖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出发点或立场.他是在现代性之内展开对现代性 的批判的,不过这丝毫不使他感到为难,因为他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别一种的现代性. 我们知道,现代性从来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重向度,相互之间或平行、或迭印、或交叉、 或互补、或对抗,其关系错综复杂、不一而足.

杰姆逊的“全球化”观同时也暗示了后现代性的多向度性,如果我们能够称其为一种最低 限度的后现代主义的话.不言而喻,对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是后现代性之成为后现代性的一个 最基本的前提;彻底的后现代性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将从前批判之立场转 换为立场之批判,而后现代性地批判那对现代性之批判立场.或许完全彻底的后现代性只 是一个理论的幻想.但相比于杰姆逊半途而废的关于“全球化”的后现代性论述而言,那种 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正向与反向作用同时发生的过程的观点则要后现代得多.吉登斯辩证 地指出:

现代性的根本后果之一是全球化.它远不止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弥漫,其它文 化由此而被摧毁;全球化不是一平衡发展的过程,它在粉碎,也在整合,它开启了世界相互 依赖的新形式,其中“他者”再次地不存在了.等从其全球化之趋势看,能说现代性特别 地就是西方的吗不能.它不可能如此,因为我们在此所谈论的,是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兴形 式与全球性意识.(12)

吉登斯不否认杰姆逊所看见的“全球化”的西方性、资本主义性和帝国 主义性,在其《现代性的后果》里他也正面引述过沃勒斯坦那承继于布罗代尔的观点,即资 本主义一开始就是一种世界性经济而非民族国家的内部经济,因为资本的决然不会接受 国家边界的限制,他还将此“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论纳入其全球化的理论框架,“将世界资 本主义经济视作全球化的四个维度之一”(13);但是,他更看见“全球化”的非西方 性或者甚至是反西方性,更看见全球各种力量间被不断地强化着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本 是他那全球化定义的题中之义.“九•,一一”事件之后,在为“莱思讲座”所写的第二版序 言中,他有感于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从前之霸权的逐渐弱化 ,而慨叹美国:“其总体影响力可能还不如冷战时期.在那段时间,美国能够干预世界的大 部分地区,建立一系列强大的联盟以遏止共产主义的扩散.”时至今日,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愈加涣散了,已经不再能够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了,所以“从地缘政治看,世界变得越来越 多中心化了”(14).因而从经验层面上或者到理论层面上,他重申:“今日的全球化 已不再是对过去的一个简单重演,它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西方化.”(15)

全球化就是如此地复杂和不可逆料.一个起初绝对是有意识的全球化的发动者,一当其实 际地进入全球化过程,便不再是这一运动的主宰者.这个世界最终变得不确定起来,“它并 非越来越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而是似乎脱离于我们的控制――像是一个失控的世界.再有,一些曾 经被认为能够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确定和可预测的影响,包括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常常具 有完全相反的效果.”(16)全球化导致一个“失控的世界”,前文引及而未深及的是 ,当吉登 斯将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后果的不可预测性上相提并论时,通过“失控的世界”他所表达 的无疑就是“全球化”的一个后现代性结果,它是主体性的被挫,是现代认识论的破产,是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吉登斯“辩证性”的全球化论述推促他向着后现代主义走去,不过其“辩证性”又使他 不能舍弃未竟的启蒙计划和对此计划的信心.一方面,他正视全球化在后果上的失控;另一 方面,则更试图去调控全球化.他警告,全球化尽管带来许多问题,反全球化运动不是全无 道理,但退出全球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问题只是如何地全球化,如何在全球化过 程中发挥团结互助精神.“我们需要推进全球化,而不是去阻碍它,但是必须更加有效、更 加合理地管理全球化,而不是像它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那样.”(17)这就是吉登斯 的全球化 结论,既不那么现代性,也不那么后现代性,但是这一“第三条道路”在我们看来仍可宽泛 地归入后现代主义,其所表述的“激进的现代性”(包括“高度现代性”、“现代性的反思 性”或“反思性现代化”等等)事实上说的就是“温和的后现代性”,因为他毕竟于全球化 中看见了“他者”,特别是“他者”对主体的转型作用;这次“他者”不再是被征服、同化 而不存在了、消“逝”了,而是不再单独存在,即与主体一道消“融”于“世界相互依赖 的新形式”.一句话,吉登斯的后现代性又在于他对“相互依赖”的强调.

三“文化帝国主义”

批判与解释学或接受美学在坚持全球化之后现代性这条理路上,汤姆林森于英美学界可能是走得最远也最偏的一位 .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批判,他要将“现代性”从全球化或 全球化概念中清理出去.

汤姆林森启用的主要理论是哲学解释学或者为接受美学所充分发展了的文本与阅读的互动 性.这一观点简单地说就是不承认作者意图及其所形诸文本的支配地位,大幅提升读者在文 本意义生成过程的能动作用.运用于解决在全球化中是否存在“文化帝国主义”这样的争论 ,解释学似乎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金规则.汤姆林森不想否认“帝国主义”或“文化帝国主 义”的存在事实,如以迪斯尼卡通、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牛仔裤等等为表征的西方资 本主义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在全球、在第三世界的无往而不胜,他确乎看见了“源自 西方的媒介文本,大量地体现在其它文化之中”,但是他笔锋一转,提出质疑:“难道这种 出现就代表了文化帝国主义”依照他的观点,“单是这一纯粹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什么”. 他从解释学――这里我宁愿说是从接受美学发难,“一个文本除非被阅读就不会发生文化上 的意义”,――这话简直就是伊瑟尔《阅读行为》开篇伊始那句名言“除非被阅读一个文本 就不会成为作品”的文化挪用.汤姆林森接着说:“一个文本在被阅读之前无异于一张进口 的白纸:仅有物质的和经济的意义,而无直接的文化的意义.在这一层次上进行分析,那么 ,阅读帝国主义文本在判别文化帝国主义上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18)关键在 于阅读,在于阐释和接受.汤姆林森认为,假如不能证明文本在意义传输过程的完整无损, 则“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不可能的.

汤姆林森选择泰玛•,利贝斯和埃利胡•,卡茨对电视剧《达拉斯》(Dallas)的效果研究 来支 持他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否定.据利贝斯和卡兹描述,“《达拉斯》这一名字在20世纪80 年代成为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征服全世界的象征.《达拉斯》意味着一次全球观众的集会( 历史上最大的集会之一),人们每周一次地聚集在一起,以追随尤因王朝的传奇――它的人 际关系与商业事务.”(19)这一《达拉斯》效应通常被视为一个典型的“文化帝国主 义”事件 ,是美帝国主义“文化意义”的输出和接受,其流程按照“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家们”的观点 是:“霸权信息在洛杉矶被预先包装,然后被运往地球村,最后在每一个天真的心灵中被解 开.”(20)对于“文化帝国主义”论者的观点,利贝斯和卡兹试图通过自己对观众实 际反应 的调查研究予以检验.汤姆林森十分欣喜地看到,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观众比许多媒介 理论家所假定的都要更加活跃、更加富于批判精神,他们的反应都要更复杂、更带反思意识 ,他们的文化价值对于操纵和‘入侵’都要更具抵制力.”(21)确实利贝斯和卡兹的 效果研究证实“解码活动是观众文化与生产者文化之间的一个对话的过程”(22),这 因而也就是颠覆了前引“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家们”关于文本意义之“文化帝国主义”性即视 其为一个线性传输过程的假定.

抓住解释学的后现代性,汤姆林森仍感不足:以哲学解释学而文化解释学观之,假定说有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其情形就必然是,既有作为入侵者的帝国主义及其文本,又有作 为被入侵者的弱势民族及其阅读.为了一个彻底的后现代性,汤姆林森不再需要如此的解释 学框架,即使它可能还允诺一个抗拒性的甚或真正颠覆性的读者概念,因为无论怎样它都 会或起或伏地拖着一条现代性的尾巴.汤姆林森决绝的观点是,既无“帝国主义”的存在, 也没有什么弱势民族.若谓两者皆为事实性存在,则需先有其所建基的作为主体性的“民族 国家”的存在.汤姆林森看到,要否认“文化帝国主义”,比解释学之读者反应论更根本的 是,否认“民族国家”,这一招无异于釜底抽薪,解释学将因之而不继,“文化帝国主义 ”也因之而绝灭.换言之,没有“主体”,又何谈“主体间性”

与此相类,汤姆林森 还试图以文化过程的动态本质来否认“文化”“传统”的存在,进而达到对“文化帝国主义 ”的否认.按照他的概括,所谓“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他们如何生活”威胁了“我们如何 生活”.这没有什么不妥,“文化帝国主义”确就是一种文化威胁了另一种文化.但是汤姆 林森批评,这样的“文化帝国主义”“忽视了文化过程本质上的历史性质”,视两种文化“ 在空间上分开、而在时间上‘凝固’”,即是说,它“以一种纯粹空间―共时的方式”看待 文化.汤姆林森认为,“‘我们如何生活’从来不是一种‘静态的’情形,而总是某种处 在流动和过程中的东西”(23).跟随老赫拉克立特,他深信不疑,文化的变易将使得 我们无从 对它进行确然的“把握”或“界定”,所谓“文化”、“传统”、“民族”等等不过是人们 的主观想像和发明.因而文化帝国主义所能威胁的决不是作为实体的文化,而是“我们对于 一个文化上确定的过去的集体想像”(24).既然没有了文化的“存在”(existence)或 者说“存在性的”(existential)文化,哪里还能有什么“文化帝国主义”

在此我们实无必要展开对汤姆林森逻辑的仔细指摘,我们只想简单地指出两点:第一,文 化之“变”本身即前设了一个“不变”的文化;第二,“想像”、“发明”云云不仅不能取 缔或削弱文化帝国主义,恰恰相反,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强化和肯定,因为有“人”去想像、 发明,即是说,有这样一种“主体”的“存在”.从解释学到文化取消论,汤姆林森表现为 一个理论学术上的实用主义者,凡是有助于其证明全球化之后现代性者,不问来源,不问其 是否相互协调,随时抓取,其逻辑的混乱、其内容的荒诞离奇、其思想的芜杂于是便不可避 免.但是,相对于其论证过程的破绽百出,汤姆林森所论证的标的即他意欲达到的结论倒 是令人无法不深思、无法不想着怎样去接受.这个结论就是“从帝国主义到全球化”(此为 《文化帝国主义》一书结语部分的标题),换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从现代性的全球化转向后 现代性的全球化.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汤姆林森认出,如果说“帝国主义”是60年代以前所谓“现 代时期”的特征的话,那么自那以后“帝国主义”就被“全球化”取代了.汤姆林森辨别到 :

全球化之

此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文学及现代性及文化方面的世界文学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有别于帝国主义之处可以说在于它是一个远不那么前后一致的或在文化上被有意 引导的过程.帝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在经济的与政治的涵义间游移不变,但它至少意指一个 目标明确的计划:有意将一种社会制度从一个权力中心推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意思则是 说全球所有地区以一种远不那么目标明确的方式所发生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依赖.它是作为经 济和文化实践的结果而出现的,这些实践就其本身而言并无目的于全球整合,但它们还是生 产出这样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全球化的效果将削弱所有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一致性,包 括那些经济大国,即前一时代的“帝国主义列强”.(25)

汤姆林森最终走向吉登斯的“失控的 世界”.但是在他“失控”不仅意味着“控制”于实际上的不可能,而且更从根本上说是没 有谁“有意”于“控制”、也没有谁(因为就没有“谁”这样一个主体的存在)可以行使“控 制”.全球化的后现代性之维被汤姆林森以难以想像的极端性放大了出来.

这或许还不是汤姆林森尽管荒谬绝伦但仍可最有启迪之处.他那荒谬得令人瞠目的全球 化 描述将我们彻底推抵后现代的境况和其理论境况,于此我们当然感谢他.所谓“启迪”也者 ,其极致应是说为我们开启连开启者也不曾见过的异象,在这一理想的意义上说,汤姆林森 的“启迪”之功可能更在于其以“全球化”取代“帝国主义”的意图.他的意图虽然只是落 实在以后现代性的全球化取代现代性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可以由此“意图”“取代”而达致 一个更高远的超越,即一个超越了不仅现代性而且后现代性的“全球化”概念.既然我们不 能抹煞我们自己的主体性存在或者我们有理性的意识和行动,既然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解释 学地“辞不达意”、总是无法认识论地完全支配我们的意图和预料我们的行为后果,那么一 个超越或“扬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及其对立的“全球化”就是合理而必然的结论了.

四“世界文学”抑或“全球文学”

全球化不是一种力量的单向推进,而是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因而更准确地说,全球化就 是“球域化”(glocalization),是“全球化”与“地域化”的双向互动,是罗伯逊所谓的 “普遍的特殊化”与“特殊的普遍化”B26,是想像的“普遍性”在现实中的“特殊 化”和具 体化.简言之,以上论述已经确定地将全球化转换为一个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新的 哲学范畴了;现在,我们将接着探讨作为“球域化”的“全球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可能意 味着什么:是危机,还是新机遇

如果从“全球化”的观点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我们将得到一个“文学全球化”或“ 全 球化的文学”.这不是绕口令游戏,我们想更确定地指向我们所意谓的“全球文学”.它不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说的“一个世界文学”.在《宣言》中我们读到:“各民族的 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 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文学.”(27)为着分析的方便,兹抄录其德文原文如下: “Dien ationaleEinseitigkeitundBeschrnktkeitwirdmehrundmehrunmglich ,undausdenvielennationalenundlokalenLiteraturenbildetsichei neWeltliteratur”(28)在此 无论其来源(aus)如何,“世界文学”最终在性质上都是单数的、同质的,甚至还可设想其 为一种实体.由于这样的“世界文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物质生产”而来的一个 现象,我们就可以视之为“现代性的后果”,或者“现代性的诉求”.颇具乐观色彩的是, 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世界文学”想像成是由无数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而 “形成”的一个新的共同体,其中原先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原先的“民族性”身份被克 服了而共同拥有一个“世界文学”的新身份.这种观点未能看见其一,“世界文学”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帝国主义经济列强对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文学的世界化和普遍化;其二,尽管如此 , 其它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的抵抗,而且这种抵抗的持续性,将使“世界文学”永远停留于一 个未竟的计划;于是其三,要形成这样一种“世界文学”的认同是困难的,没有人能够认同 一种并不确定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应该说“世界文学”是一个不太恰切的概念,它只 意味着平面性、无限平面的铺开,意味着普遍性、遍无不及的推展,意味着统一性、将各种 差异统合为一体.权威中译本将原文“bildetsich”翻译作“形成”,并将“aus”相配 为“由”,这就尤其突出了如此取向的“世界文学”,因为在汉语里无论是“形”还是“成 ”都是变化的终结,终结于一静态的形式之中.而“bilden”一词在德文中虽有“形”成的 意思,但也有淡化了其语源上“形相”意义的“产生”、“出现”等用法(29).我们 倾向于以“ 全球”取代“世界”、以“全球文学”取代“世界文学”:“全”已经包括了“世界”,而 “球”则呈现出立体的、动感的、旋转的、解中心的趋势,这样的“全球”就是我们全球化 时代的文学的特征.

在我们所谓的“全球化”的时代,“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的当代危机,将不再只是被 “ 文化帝国主义”、被经济强权的文学所同质化和殖民化,例如“西化”或“美国化”,那是 某一民族或地方的文学的胜利;或许将愈益显得重要的是,所有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都被相 互间所改造,永无终点地改造下去.对“民族性”的张扬,其结果当然不会是对“民族性” 的坚守和发扬,而是对“文化帝国主义”性质的“世界文学”的抵抗.就像这样的“世界文 学”之不可能一样,“民族文学”也终将成为明日黄花.一切文学都将进入我们所谓的“全 球化”之中,也就是说,它们将成为“球域性”的,既是全球的,又是地域性的.

这既包括了文学,也包括了对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如米勒所见到:

在全球化时代中,文学研究既包含全球性因素也包含地域性因素.一方面,虽然几乎每一 种理论都来自特定的区域文化,却无不寻求阐释和方法的有效性.理论在翻译中旅行.另一 方面,无论用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都是独特、特殊、自成一类的,文学作品拒绝翻 译,拒绝旅行.在理论和细读的必要结合中,文学研究以一种可被称作“全球区域化”(即 “球域化”――引注)的方式兼备地域性与全球性.(30)

无论专致于进攻性的“全球化 ”,抑或奋起于防御性的“地域化”,其实际结果都将是“球域的”.我们终于还是那句老 话,就其有意为之而言,“全球化”或者“地域化”都是现代性的,它们是构成现代性运动 之不可相互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就其不可控的后果而言,“球域性”则又是后现代性的.

“全球化”将宣布“民族文学”的终结,同时“一个世界文学”的终结.我们由此将进 入一个不确定的文化空间,但它又确实有待我们去确定,站在自己的脚下,以自己的方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黑体为引者所 加.引文第一句有实质性改动.原文:“DieBourgeoisiehaddurchdieExploitat iondesWeltmarktsdieProduktionundKonsumptionallerLinderkoop olitischgestaltet”(KarlMarx,FriedrichEngels,Werke,Band4,Berli n:Dietz,1959,S466)中译文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 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窃以为用“由于”翻译“durch”不够到位,因为“由于”一 词只表示原因,而这里和以下诸句都十分“主动”或显出“主动”,所以改译为“通过”, 以揭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主动性.


②③④FredricJameson,“NotesonGlobalizationasaPhilos ophicallssue”,inFredricJamesonandMasaoMiyoshi(eds),TheCulture sofGlobalization,Durham&London:DukeUniversityPress,1998,p58 ,p60,P60

⑤(1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全球化和政治策略》,王逢振译,《江西社会科学》2 004年第3期.

⑥参见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⑦⑧⑨⑩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等译,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第34页,第118页,第117页,第116―117页.

(12)(13)Anthony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p175,p70

(14)(15)(16)(17)AnthonyGiddens,RunawayWorld,HowGlonbalis ationIsReshapingOurLives,London:ProfileBooks,2002,pxxiii,pxxi i,pp2-3,pxxix

(18)(21)(23)(24)(25)JohnTomlinson,CulturalImperiali,A 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NewYork:Continuum,2001,p42,p50,p 90,p92,p175

(19)(20)(22)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兹:《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 文化解读》,刘自雄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前言”第1页,1993年版,第5 页.

(26)RolandRobertson,Globalization:SocialTheoyandGlobalCulture ,London:Sage,1992,pp177―178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6页.

(28)KarlMarx,FriedrichEngels,Werke,Band4,S466

(29)例如有权威英译本就采用了这一淡化“形相”意义的理解:“[F]romthenu merousnationalandlocalliteratures,therearisesaworldciterature ”(KarlMarxandFrederickEngles,“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 ,inKarlMarx,FrederickEngles,CollectedWorks,vol6,Moscow:Pro gressPublishers,1976,p488)

(30)J希利斯•,米勒:《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易晓明编,吉林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责任编辑:盛源

相关论文

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方面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世界。

世界文学观念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世界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观念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的的大。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世。

世界文学背景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世界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世界文学背景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经济全球化及世界主义方。

对世界文学的猜想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对世界文学的猜想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及。

歌德世界文学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世界文学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歌德世界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