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学的大众化与商业化

时间:2024-01-20 点赞:48216 浏览:9550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范文,文学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当下文学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及商品经济及受众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历史上的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没有给于受众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当前文学发展中由于商业、网络和影视的介入,受众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众在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的众多缺陷,这种看似繁荣的“大众化”现象,就隐藏了对文学发展带来致命伤害的重重危机.因此,如何处理文学与媒体的关系、如何培养成熟的受众群体,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 键 词 :文学大众化;商业化;受众问题

关于当下文学的发展和状态,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应该算是“大众化”和“商业化”了.对这种趋势和状态,人们各执一词,评价不一.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意味着文学迈出了新的步伐,是文学的新生,是“新一轮的文学大众化运动”.一部分观点认为,文学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表面的文学繁荣,本质上将加速文学的世俗化和物质化,造成文学群体性的精神委顿和思想贫血.

“大众化”是从“五四文学”以来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屡次提出也屡次试图落实的一种设想,在文学发展中,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而“商业化”则是中国文学发展中比较忌讳的一个词,它几乎没有得到过正统文学中作者及受众的同情和认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众化”这个词内在的演变?它跟西方的相类概念能否对等看待?这其中又能暴露出中国当下文学,甚至中国文学发展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什么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目前文学发展的问题和症结?

在这些问题解决以前,妄谈好坏是毫无意义的.

一历史上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存在重大误区:受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大众化”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并不是一个生僻的词语.并且,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众”一词基本上是跟“精英”或者“高雅”相对而言的一组词汇.

在西方,当涉及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时,也存在概念界定及分析手段和依据上的区别.概括起来,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一类是根据受众的社会阶级特点(包括经济状况和教育背景)区分出不同的文化偏好;另有一类是根据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区分出不同的文化选择.无论哪一种,其对于精英文化或大众文化的界定,都是以受众为核心标准进行区分的.因此,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众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已经比较长时间地得到了认可,或者说,这种差异已经被合法化了.

而在中国,这种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几乎就没怎么被正视过.人们要么避免,要么漠视,要么就试图改变这种差异的存在.

如果说文化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与物质空间的话,那么空间就必然存在格局和秩序.相对于西方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这种格局和秩序的生成与发展,在中国,人们对于以人为的力量来排列这种格局和秩序的愿望就似乎过于明显和迫切了.

回到文学领域,我们就看到奇怪的现象,在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中,我们看到受众的身份都没有得到客观而且明确的确定,那基本上都只是一种按照社会思潮和政治概念进行的比较模糊的划分.如“底层”、“大众”、“民众”、“工农兵”、“劳动群众”、“革命群众”、“人民”、“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普通百姓”等等.

“五四”时期,对“大众文学”(我们姑且先使用这个并不特别恰当的词)的受众的理解是比较幼稚的,基本上就定位在人力车夫、工匠、学徒等低等劳动者上,以此来概括所有的“大众”.我认为这是在无法把握“大众”的真正疆域时,所采取的一种底线界定.这种对大众的界定是否科学?当时的社会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比例?你无法从中得知.

20年代,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他那句著名的“平民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①,也颇让人费解.平民按惯例它应该是与“贵族”相对而言的.但这样一来,社会受众就被整齐地划分为两个部分:贵族或平民.一切又简单化了.从30年代“革命文学”到40年代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工农兵文艺”,“大众”就更是在政治意义甚至政党意义下的界定了.

上述种种使我们看到,在历次“文学大众化”之中,最模糊而且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恰恰就是受众受众被长期忽视.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无论“五四”时期也好,还是四五十年代也好,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们不能容忍社会差异性的存在.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中,社会差异非常明显,文化格局被描述成“花开两枝”“雅文学”与“俗文学”.前者吟咏诗词歌赋、伦理文章;后者陶醉于勾栏茶肆、话本俚曲.前者与社会上层相连,处于支配和拟定文化标准的地位;而后者居于文化格局中的次要地位.但是,由于社会差异被承认,这种文化格局相对比较平衡,受众的选择也比较明确.

“五四”以后,由于现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潮影响,社会差异和政治地位的不公平,成为首当其冲的社会变革的重点.作为社会运动的反应,文学运动自然也以消灭这种差异,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我们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及20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试图通过启蒙方式达到这一目的.用通俗的话描述,就是试图把精英思想或是高雅文学简易化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大众化”、“工农兵方向”则是以降低文学思维方式、艺术形式的品位,以对文学先锋性和精英性的否定和抽取为代价,来消除文化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从本质上讲,其实都是精英行为(文化精英或是政治精英)的行为,而不是大众行为.

“大众”作为“受众”而且是被动的、丧失主动文化选择意识的“受众”而存在.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审美传统和趣味趋向的影响,不同文化分层的人即便是在同一个文化产品面前,也很难产生共同的感受.就像西方学者布迪厄(Bourdieu)所言,处于文化下层的成员“不理解构成高雅文化基础的审美传统,因此,他们在博物馆里或音乐会上的体验与上层人员的体验完全不同”②.用精英文学高雅文学简易化的方式无法达到“大众化”的目的,用否定精英文学高雅文学的方式,带来的则是文学的全面荒芜.

消除文化差异,无论什么时代,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美好的、体现着人道主义色彩的人文理想.但是当这种努力一方面换来的是精英文学和高雅文学的荒废,一方面是大众主动性和选择能力的萎缩时,就很值得思考了.实际上,这几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没有培养出一个比较成熟的作为“受众”的大众集体.这是中国文学发展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二当下所谓的“文学大众化运动”跟旧例完全不同:受众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了发展的契机

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是建立在精英层的设想和理念之上的,缺乏对受众进行深入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造成的后果,就是在“文学大众化”进程中,作为“受众”的大众,并没有得到文学意义上的恰当关注和帮助,相反,作为种种思潮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

那么,当下所谓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又怎么样呢?

对于当下的文学大众化现象,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新一轮的文学大众化运动.主要表现为:网络大量出现,创作主体从专业作家转向普通大众;文学的表现对象从重大社会题材和作家的个人感受转移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学的传输渠道,从单一的书面传输,转向网络传输,影视传输等媒体方式.更有观点由此认为,这一次的文学大众化,将把文学带到一个“大众文学的精品时代”,文学的大众化也将成为“世界化,时代化和精品化”的同义词.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当下文学的大众化现象呢?

首先,要看到这一次的“文学大众化运动”的确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文学大众化运动不同.

这一次的“大众化”,是在市场的介入下出现的,而不是像以前由精英文化设想或社会政治思潮来推动和促成. “五四”时期的“文学大众化”是在当时徜徉科学与的旗帜下进行的一次张扬个性、寻求文化革新的启蒙主义运动;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大众化运动,是政治格局调整的一种反应,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而当下的文学大众化,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商品经济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了较大的影响和调整,文学也不能例外地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被纳入经济轨道之中.传统的文学价值和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成为文学的新标准.作家的作品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作家的信心第一次要依靠市场的支持.市场作为一个确定性因素进入文学领域.不同于“五四”时期文学大众化对于精英文化的依赖,也不同于四五十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对于政治支持的寻求,这一次的文学大众化,寻求的是市场的支持.这在以前的文学大众化运动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当下的“文学大众化”现象,并不是在消除文化差异的人文目的下产生的,也不是在社会思潮或文化设想的推动下产生的.作为市场介入文学的结果,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从根本上说,这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文化运动.

这的确是一次耐人寻味的重大改变.

这种改变最大的意义,为长期以来在文学发展中没有做好的那个问题受众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种改变意味着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拥有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对文学作品来说,商业化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文学被单一话语系统所束缚和限制的局面;从受众来说,他们第一次获得了自由的、的文学选择的权利,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启蒙者,不再被动接受精英文化或者社会政治思潮制定的标准.他们可以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选择,甚至可以加入到文化和文学的主体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受众而存在.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便利,加入到网络写作中去,就能成为创作主体的一员,或者利用文化产业的生产程序和经营方式,特别是出版业和媒体,成为比较成功而具有一定影响的创作者.

这对于文学的发展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好的影响.比如,为了商业效果,作者不得不争取更多受众,并且注意到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这样便能直接扩大文学的关注面,丰富文学的话语系统.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效应,文学不得不面对文化趣味较低的受众群的喜好,这样娱乐性在文学内在结构中的地位就会有明显加强.在思想性、审美性之上加强娱乐性,会使文学的内在性能有更多更充分也更完整的体现.对作家来说,获取利润的压力也会使文学不得不走出书斋和个人私语,还有,走出作协.作家作品直接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加大文学标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文学发展同样不失为一种有力的激励.

三当下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受众仍然面对巨大损失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商业化取代精英文化推进文学所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对受众的认可以及对受众文化差异性的认可,都是在商业化的推动下进行的,它并没有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意识进入人们的认识层面.这样对于市场的追求,会使文学盲目追寻文化消费热点,从而挖掘市场资源,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对作家而言,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开始被害怕失去市场的情绪所替代,为了保证市场,创新和探索都变成一种危险的尝试,于是作家更多的是不断强化世俗.作家直接面对市场写作,急于被市场接纳成为当下文坛普遍的生存要求.于是,文学为生存付出了降低文学技巧和高雅品位的代价,流于商业化叙事.这种商业化叙事,在表达方式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叙事的浅显化、口语化、故事化和媒体化.浅显化是回避时代社会尖锐问题的结果,口语化是迎合趣味较低但集体数量较大的受众群的结果,故事化是迎合文学变成一次消费品这一趋势的结果,而媒体化同样是文学逐渐靠近信息消费的结果.

商业化叙事的流行对文学的最大影响,就是会使文学不知不觉间变成一种信息传递的渠道,而文学一旦变成信息传递的渠道,它就只能是对生活表面现象的复制,而不可能向生活深处探索,文学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获得暂时性的瞬间的存在意义.

对受众来说,损失同样也是很大的.因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参照系.

文学长期以来,以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限制的精神状态存在,对于受众来说,它提供的是一种精神标准,一种代表价值和意义的形式,也是一种有规范和指引作用的精神参照系.但是,文学为了得到受众的认可,自动撤回了所有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因素.文学变成对受众生活的一种意在讨巧的重复和认可,这样文学就会丧失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立场.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的文学对读者的要求和期待都是比较低的,从思想、审美到叙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当下文学交出了一切,从自我位置、自我立场到文学趣味、文学技巧,才会使文学领域出现所谓的“写大众,大众写,大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范文,文学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当下文学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及商品经济及受众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众读”的局面.在文学放弃自身立场和传统的前提下,在历史并未形成成熟大众文学的情况下,在“人人都能成为文学作者”的意识支配之下,大量非专业作家对创作的加入所形成的繁荣的“大众写”的局面,是否真的就意味着文学的繁荣呢?并且在这种繁荣的“大众写”的热闹局面背后,文学的真实状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文学大众化的失误就是忽略了受众的需要,没有培养出一个成熟的受众群体.而目前的“大众化”现象,为培养受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这却是在商业本能支配下完成的,如果这种靠商业本能推动文学变化的局面不能及时得到改变,那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

四当下文学的当务之急:培养成熟的受众群体

由于长期被忽视,长期没有接受过主动进行文化选择的锻炼,受众的文化和文学选择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把文学投入市场营运,文学素质立刻迅速下滑的原因.在市场的背后,我们缺少一个成熟的、素质较高的受众群体,这是文学进入市场后面临绝境的最大问题.

那么当下作为受众的“大众”具有什么特点呢?

以往人们对“大众”的认识和定位基本上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进行的.比如,在经济上收入相对微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政治地位相对处于弱势,文化上相对处于被动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品位与文化态度是由其社会阶级特点(包括经济状况和教育背景)来决定的.

但是,正如一些西方社会学家的观点:“在社会和地理流动几乎不存在的时期,以及文化变速很低的时期,文化趣味与社会阶级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趣味是在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代获得的,在长大成人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趣味与社会阶级之间的联系很显著.在社会和地理流动速度飞快,文化变迁速率加快时期,文化阶级的成员通过与崛起的或上升的风格认同而团结在一起,这样的文化阶级不断出现和消失.这些文化阶级与社会阶级的界限并不是吻合的,这反映了这一事实,同一社会阶级的成员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文化形式.”③ 这段话中表述的第二种情况,通俗说就是当下文化受众的文化品位与文化态度不再是单纯由其社会阶级特点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来决定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决定共同的文化身份.这样一种变化,恰好为我们审视当下的“大众”特点,提供了重要角度.

当下的“大众”不同于以往“文学大众化运动”中的“大众”,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以及政治文化上的被动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上建立起来的,那就是生活方式上对物质的依赖,文化消费上对媒体的倚赖.他们围绕两样东西以惊人的数量和整齐度集合起来那就是电视与网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大众”所具备的几个特点:

1.网络和影视成为大众在艺术形式上的重要选择.

如果说,在前几次文学大众化运动中,人们还在苦苦探索文学的大众化形式,比如对民歌的模仿,对民间故事的借鉴等等,那么在现在的文学大众化现象中,“大众形式”已经不再是难以捉摸的事,它已相当明确,那就是网络文学形式和影视文学形式.

网络和影视进入文学,对文学的发展自有积极影响.比如,缩短创作主体与受众的距离,减少了作品面世的难度,打破了在原来文学中存在的垄断现象,扩展了文学的接受面,也扩展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网络阅读和影视阅读以其快速直观的特点,能够拥有更多受众.

但同样也会带来危机.受众对网络和影视的依赖,使文学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不再直接.文学必须经过网络和影视这两个传输渠道才能达到它所要到达的地方.而在这个传输过程中,文学无法避免被媒体对文学的阐释和更改.传媒会在文学作品与大众兴奋点之间寻找最契合的结合点.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可能对文学带来伤害.那些使作品畅销的因素,有可能与作家最初的期望风马牛不相及,而为了保证作品商业利润的实现,作家就必须容忍这种篡改,甚至要依赖这种篡改.

能否清醒地认识到传媒对文学的这种改变,并且能够在传媒的规范下尽最大可能保持文学自身的品质和个性,是决定文学水平和前途的重要问题.

但令人忧虑的是,当下文学大众化倾向中,大众对这条传输渠道缺乏认识和警惕,对文学和传媒的区别及因果关系的思考也没有多大兴趣.大众比精英阶层更看重市场对文学的评价和态度,文学与传媒之间的鸿沟往往被忽视,文学义无反顾向市场所肯定的方向走下去.这是网络和影视媒体成为文学主要艺术形式和载体之后,给文学带来的最大考验,也是当下文学大众化倾向所隐含的最大危险.

2.物质标准和商品意识成为大众内在精神上的最主要表现.

这种大众精神的特点使描述物质生活的压力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以往文学更多负载历史、哲学与美学的形而上思考,当下文学主要表现的是日常生活的形而下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基本定位在各种生存状态、各种职业的普通人身上.当下文学对生活的思考是琐碎的、零乱的,但也是有着更大代表性的.

对文学来说,这固然也算一个可贵的改变,比如改变了以往立足于高层知识分子的文化界面,使文学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负面的影响.

当下文学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只求宣泄,而不问根究;只求满足,而不做探索.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萎靡与现实,只关注现实物质生活的状况,而缺少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文学的繁荣只不过依赖于人们在精神上宣泄情绪和填补空虚的需要.因此,我们看到文学越是繁荣,作品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比例反而越小,就像一次性消费品,消费量很大,却转眼即逝,不再能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文学的当务之急是把对受众的引导和培养拉入文学的视野.越是在这样一个世俗化、物质化要求盛行的时刻,文学固有的那部分精神,道德指引与提升的功能就越不应该被遗弃.如果我们盲目认为当下文学的大众化现象是文学的巨大进步的话,那么文学就会更加心安理得地放弃这种追求,而依附于世俗化要求.当文学不再能影响人的精神,而变成纯粹消费娱乐品的话,那么文学也就真的要淡出生活,淡出大众视线了.因为,作为消费品、娱乐品存在的文学并非是不能替代的,而只有作为精神援助、道德规范和提升的文学,才是不可替代的.

可以说,当下的文学大众化现象,既不是文学的末路,但也并非能够称得上是文学的突飞猛进.客观而言,这是商品经济到来后,文学为了生存而应时改变的一种形态.它有可能给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契机,但也有可能造成文学品质的低落.正确看待当前的文学发展状况,就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如果我们局限于当下文学的繁荣,不能看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大量问题,这对于文学的发展将毫无益处.


注释:

①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第5期.

②③(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鄢然

相关论文

《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导》看叙事

本文关于文学理论及叙述者及文学理论教程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理论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关键词:文学 批评与理导》看叙事相。

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本文是一篇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英美文学。

文学自觉与汉、魏晋文人的精神困境

本文关于文人及文学创作及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人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文学自觉与汉、魏晋文人的精神困境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

《语录》的编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是一篇关于语录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语录》的编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论文前言专业与语录及马克思主义及群众方。

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本论文为关于英美文学类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英美文学论文写作研。

“文学生态”的概念提出与内涵界定

此文是一篇生态美学论文范文,生态美学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文学生态”的概念提出与内涵界定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