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走向学科会综述

时间:2024-02-09 点赞:49072 浏览:9879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学术方面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关于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走向学科会综述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术及诗学及专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和《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走向及学科发展研讨会"于5月上旬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宏观走向及学科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与会专家对19、20世纪以来世界学术文化发展路径作了历史回顾,认为,就世界范围而言,19世纪是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总结,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高峰.然而,20世纪恰恰没有沿袭19世纪的方向继续发展,而是另辟蹊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19世纪相反对.在这个世界性的学术潮流的撞击与影响之下,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试图与这一世界性学术文化潮流相融合: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术大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学术成果,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开创了一系列新的范式.但是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20世纪第一代学人所开创的学术范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导致了本土文化的失语症日趋突出,硬贴理论标签,生搬外来术语等等.因此,专家们认为,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走向,将势必出现两个大的综合:一是19世纪与20世纪的大综合,一是东方与西方的大综合.陈伯海先生以诗学为例,着重探讨了"传统诗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问题.陈先生说,诗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主要通过三个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途径来实现,即: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本土化和实践的理论化.而现代化、本土化与理论化的实现,又必须循序渐进,有所侧重而又不可偏废.因此,诗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进程应分为三步走.一是传统诗学的现代诠释,二是民族诗学的重新建构,三是中外诗学的融通汇合.传统诗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首先是把传统诗学中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成份激活,并投入新的意义组合之中.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是在传统的意义上去理解"诗言志",而不从现代诗学的角度去阐释它的理论意义,那么,无论这个命题在传统诗学中有着如何重要的作用,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窒息死亡.与传统诗学的现代诠释密切相关的是民族诗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当然在重构新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中外诗学的相互汇通.而实际上,这种重构与汇通,在20世纪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已经开始了.其后续者,尚有朱光潜的《诗论》.现在,我们讲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可以沿着王国维、朱光潜等所开创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其次,与会专家就古代文学研究如何体现时代精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与现实与时代息息相通.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以传统的人文精神为资源,重构理想的未来人性,培植新型的情理范式,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时下的古代文学研究现状,就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论,呈现出两种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本质相同的偏向.一是轻浮躁进,浅尝辄止.二是私人化研究,画地为牢.

前一种偏向,主要表现为:选题重复,出版重复.学人的研究课题,往往是集中在一二热点问题,炒来炒去,短(并非篇幅短)、平、快的著作不在少数;缺乏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从而形成"泡沫学术".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问题已经解决,仍然重复研究,从观点到材料完全相同,但又并非抄袭)相当严重.这种现象,看似热闹,其实,无关于学术研究.此外,出版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的白话翻译,更见"繁荣".各种翻译(甚至于整部二十四史都翻译),充斥图书市场,但良莠不齐.各种诗选、文选、文论选,不厌其繁地重复着同一内容.还有一种现象,便是"团体作业,作坊著书".抓住一个课题,纠合一班人马,炮制一些"理论",拼凑一批材料,三月两月,四周五周,火速成书.而各种"集成"、"大典"、"全书"之类,纷纷出台.其中错讹遗漏,校勘不精,比比皆是.既耗费人力财力,又贻误后学.所有这些现象,又都是假"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而出现的.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人的问题,有学术风气的问题,有出版部门的问题,有文化管理的问题,也有学术裁判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后一种偏向,则表现为选题过于冷僻,视野狭窄,不仅与当代的现实人生格格不入,且与古代的现实人生亦相去甚远.例如:无关宏旨的琐屑考证,毫无价值的年谱研究,画蛇添足的各种补遗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似乎是对前一种偏向的反拨,但仍然是出于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误解.其实,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思想,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后世对前代的研究,当还之各自的时代而求其真.而这所谓"真",非鸡毛蒜皮之"真",非局部个别之"真",而是历史时代之"真",是整体人生之"真".学人如果对当代的现实人生没有切实的关注,也不可能对古代的现实人生有真正切实的"了解之同情".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专家们还有些不同意见."名山事业"与"当下效应"如何统一,既是专家们讨论较为热烈的话题,也是意见分歧最多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与会专家所一致肯定的,即: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既不能忽视藏之名山的事业,也不能忽视专家圈内的交流,更不能忽视我们所肩负的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第三,与会专家还就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仅要吸纳与借鉴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观念与方法,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在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同时还要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专家认为,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在理论上突破,在方法上创新,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历史主义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侵占,使得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困难重重.诸如上述:无关宏旨的琐屑考证,毫无价值的年谱研究,画蛇添足的各种补遗等等,不仅有碍于学术视野的开阔,亦导致学术思维的严重僵化.把古代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拱手让与历史学.这种过于偏离文学本体的研究方法,既不利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突破,亦无补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因此.21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继续打破僵化的思维硬壳,进一步拓宽视野,改进方法,重建新的理论模式.

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问题,专家认为: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因此,宏观与微观的定位,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与参照系的设置.当然,区别的相对性不等于没有区别,一般来说,选题所涉及的时空框架愈是绵长广阔,其视野就愈为开阔,这种研究无疑是宏观的.反之,论题所涉及的时空范围愈是狭窄,或者是某个细节问题探讨,这种研究当然是微观的.专家认为,宏观与微现,就其方法论而言,并无轩轾,不可扬此而抑彼,入主而出奴.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宏观研究多数流于凌空蹈虚,不着边际.期望在一个晚上建立一座宏伟的学术大厦,创立一套全新的学术理论---这种现象,尤以青年学者居多.专家认为,这些青年学者,在这一方面,有必要借鉴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日本学者的研究题目一般较小,很少作宏观的研究,而偏重于微观的考察.题目小,似乎价值不大,但容易取得具体的成果.久而久之,这种渐进的学术积累就十分可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学者的这种细致缜密的学风,值得国内某些青年学者认真借鉴.当然,强调微观,并不是一味鼓励学者去爬梳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琐琐屑屑,最终流于之学.古代文学研究,需要建立宏伟的学术大厦,需要创立全新的学术理论,这是时代的使命,是21世纪研究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学人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但根基不固,缺乏梁柱支撑的大厦,装腔作势,内容空洞无物的理论,既不可取信于人,亦不可传之久远.无论这个大厦多么金碧辉煌,无论这个理论多么眩人眼目,终究是要坍塌的.因此,专家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宏观上的理论建构拉动微观上的细部考察,又以微观上的细部考察支持宏观上的理论构想.这不仅是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总体布局,也是学人确立研究方向与选择研究课题的宏观指南.当然,具体到某个研究者而言,则应根据各人的性之所偏,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要之,选题尽可能地贴近社会与人生,既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又有精细的烛照幽微,方为上上之策.


在讨论方法论的过程中,专家们对于目前文学史写作的盛况也发表了不少意见.近几十年来,各种文学史的写作蔚为大观.粗略统计,不下一百种.这些文学史,在理论前提的设置上,在叙述方式的处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创新.但从总体上看,文学史的写作"以论代史"者居多,比较重视理论评述,相对轻视资料梳理.当然,也有以资料的收罗排比见长者.专家们认为,文学史的写作,要区别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必套用一种模式.如果是以高等学校的教学为目的的文学史著,不妨以材料的排比见长,而将史料的评价与论述留给教员讲解与学生发挥.如果是为一般读者撰写的文学史,不妨以历代名家名作的评介与赏析为主,以之作为一般读者学习中国文学史的入门向导.如果是以思想史、文学思潮史、艺术创造史、审美心理发展史、文章学史,甚至于文化发展史的探索为目的的文学史著,则理所当然地应该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建树与相当详尽的理论评述.而这些根据不同目的、为不同对象而写作的文学史著,可以是断代的,也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是通史性的.但是,无论是什么目的、什么对象、什么性质的文学史著,都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既表现在理论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表现在材料的处理与运用方面.师心自用、游谈无根,与支离琐碎、夸奇炫博,犹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其失也均.成功的文学史著,应该是既有扎实的史料依据,又有超迈卓越的史学判断;是史料与史识的统一,也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四,与会专家还就学术规范与学术裁判机制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学术规范、学术裁判以及学术风气,三者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学术规范不健全,必然失去学术裁判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学术裁判的严重失误,必然导致学术风气的江河日下;而不良的学术风气又势必滋生学术腐败,从而使学术规范与学术裁判更加陷入困境;其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断送学术.这是不争的事实,决非耸人听闻.专家认为,就目前的学术评价现状来看,学术规范、学术裁判、学术风气几乎陷入了恶性循环.以作者的名气定文章的学术价值,以出版社的级别定著作的学术水平,以铅字的多寡衡定学人的学术成就,以新闻媒体极不严谨的报道为学术定评.可以说,所有这些办法,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缺乏权威性学术鉴定的集中表现.当然,如何健全学术规范,确立学术权威,廓清不良学术风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五,与会专家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后续力量的培植问题也相互交换了意见.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古代文学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培养,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硕士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也存在不少问题:选题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小;论文写作也越来越程式化、技艺化,缺乏突破性与创造性.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导向,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本论文是一篇学术方面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关于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走向学科会综述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术及诗学及专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着的学术腐败现象是有相当的关系.专家们认为,21世纪学术大综合的历史走向,与目前研究队伍的培养方式以及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此外,专家们还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学院]责任编辑:张国星

相关论文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课程走向

本文是一篇幼儿园论文范文,幼儿园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课程走向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幼儿园及课程设计及学前教育方。

21世纪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

关于钢琴艺术及钢琴曲及器乐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钢琴艺术类修改论文,关于21世纪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对写。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本文是一篇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古代文学及人物形象及古代文学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方式

这是一篇古代文学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方式相关毕业论文提纲。是美国文学专业与古代文学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属于现当代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