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学》三十年

时间:2024-02-09 点赞:45812 浏览:8827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当代文学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西藏文学》三十年相关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社会语言专业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当代文学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孔子说:三十而立,对于进入而立之年的《西藏文学》而言,这三十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十年前,中国刚刚从“”的十年浩劫中解脱出来,举国上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叫百废待兴,文学艺术更是受到冲击的重灾区之一.与全国相比较,西藏除了十年“”的浩劫,在社会发展上也与祖国内地有相当大的差距,1959年之前,西藏还延续着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1965年始成立自治区,紧接着又进入了十年“”,由于这些原因和千多年来封建主义和宗教思想的桎梏,西藏乃至整个藏族的当代文学,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正如夏川同志在1981年重返西藏时所说,在一九五五年离开时,西藏尽管有《格萨尔王传》、《仓央嘉措情诗》等一些流传很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在和平解放后的三、四年间,根本无暇顾及,一直缺乏有组织的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作品的采集整理工作.有,也只是进藏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工作者、记者、作家,写了若干反映进军、修路,歌颂,歌颂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藏汉兄弟民族之间新的亲密关系的作品.个别有心的同志,也曾自发地采集过一些藏族民歌.至于西藏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当时则仅有察珠活佛、江洛金、索朗杰布和德格格桑旺堆等少数人写过一些歌唱,歌唱《协议》(指《十七条协议》)一类内容的诗歌,而西藏民间文学的宝库,可以说基本没有触动(《西藏文艺》1981年5期,夏川《藏族小说创作的一束报春花》).另一位后来者也在一篇文章中说:“由于历史的限制,'文化大革命'前的西藏小说几乎都是汉族作者写的,数量也很少.徐怀中的《我们播种爱情》和刘克的《央金》(小说集),就是其主要成绩”(徐明旭,《1977-1983西藏汉文短篇小说创作述评》,《西藏文学》1984年4期).夏川和徐明旭在文章里提及的,基本能够代表西藏文学1977年之前的状况.《西藏文学》(当时叫《西藏文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刊,可以说是西藏当代文学的开春之耕,包含深情期待,充满了时代的豪情,其立意之高远,也让后来之人由衷感佩.《西藏文学》由此发端,开始了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光荣历程.

从《西藏文学》创刊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许多至今也耳熟能详的名字,很快,在它的周围就团结起了一大批西藏各族文学爱好者和区外的藏族作者,从1977年到1981年西藏首届文代会短短的4年时间里,西藏的当代文学就初具规模,许多后来在西藏乃至全国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时已经在《西藏文学》上崭露头角.当时《西藏文学》还隶属于西藏人民出版社,负责人是出版社的副主任李草明,编辑部由修义忠负责,编辑人员有周艳炀、罗伦张、秦文玉、赵根发、陈义根、范向东等,80年代初期中期,陆续调入过汪承栋、叶玉林、李佳俊、余友新、马丽华、龚巧明、魏志远、张宗显、徐明旭等同志,这是一支拿到当时的全国文坛都响当当的编辑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编辑队伍,也才造就了后来西藏文学的异军突起.修义忠在《西藏文学》创刊十周年时有这样的回忆:“一想到他,我们的小范――年轻的范向东编辑,陪着那位挺精干的藏族小伙子,缓步行走在拉萨的转经路上,眼看着一个个虔诚的转经人,不时亲切交谈着,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为帮助一位初露才华的藏族业余作者修改作品,他竟能暂时放下手边堆积如山的稿件,跟他一起,亲临其境体察转经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怎样向无量佛顶礼膜拜的情景.您看,多么真挚而热情的编辑呵!那位小伙子名字就叫扎西达娃.等您大概读过藏族作家益西单增的长篇小说《幸存的人》吧?可您未必知道,这部小说能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抓走,出书,还是我们的编辑小秦――秦文玉,无私的推荐的呢.说无私,并非言过其实.作为刊物编辑,谁不想将一部好的作品‘囤积居奇’,首先发表在自己的刊物上,以壮声色.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毫不踌躇地向北京来客推荐,这样一部反映藏族人民生活,还在加工修改很有希望的长篇小说,是出自藏族业余作者之手!”(《西藏文学》1986年10期,《美好的记忆》)

在笔者写作这篇小文时,曾参加《西藏文学》创刊工作的赵根发同志从上海来西藏故地重游,我们一起谈及《西藏文学》的三十年,他十分感慨.在范向东后来的回忆文章《这方土地,这方人》中,对赵根发和当时的办刊条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刊物的试刊号是在西藏军区铅印厂印的,那时这个厂设备条件还很差,封面是套色的,印得很难看.所以从创刊号起,就改放在当时西藏唯一一家稍有规模的印刷厂――‘西藏自治区新华印刷厂’印.那个厂非常古怪地不是设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拉萨,却设在四百多公里以外的林芝县的一道山沟沟里,地名叫边巴村,离八一镇还有二十多公里.稿子编好,审好,罗伦张把封面、插图弄好,画好版式,老修让我们在家看过没什么意见了,就派专人送到新华厂,此人要一直蹲在那里督印完毕,打回来,出版社派车将人带刊物一起拉回来.这摊子活俗称“跑厂”,一去就是三、四十天,撇家舍业的极是辛苦,还要耐得住寂寞.美编老罗外头的事多,跑厂的任务赵根发在编辑部的那几年主要是由根发承担的.我那时的印象中,好像一年到头,他就不停地在拉萨到林芝新华印刷厂这四百多公里的山路上穿梭般来来去去.有时一期刊物他就要来回折腾几趟.他第一次到林芝下厂,就赶上1977年新年,那年和今年一样,春节和藏历年就相差一天,新华印刷厂放假七天,全厂上下,不论藏族汉族,个个兴高采烈.礼堂里华灯灿烂,彩饰缤纷,年轻人的歌声、孩子的嬉闹声还有鞭炮声此起彼伏,苍郁的群山嗡嗡地回应着,连碧清的尼洋河水,也在欢乐地喧哗.可谁也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我们的根发同志,已经陷入凄惨的绝境:他没得饭吃了.根发这次首次下林芝,路上车就出了点事故,先是他们后边一辆车超车急行,不晓得什么缘故就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斤斗翻下山去,幸好半山腰被一棵大树卡住,车上两个人爬上来时浑身上下都是血,只好搭便车返回拉萨.根发自己乘的出版局解放牌卡车翻过米拉山高速下坡时,右前胎又突然爆了,车子失控直往尼洋河滑去,直至悬崖边后轮被一兜凸出的枯草根卡住,才停了下来,车的前半截已探出悬崖外,晃晃悠悠呈千钧一发之势,连久经考验的司机也煞白了脸.所以这次放假他决定不回拉萨了,路上去两天,回两天,在家才能呆三天,冒那么大风险,不值.他决定留在厂里,假期还能静静看点书.可他没想到,西藏任何单位一放假,食堂就不开火,大师傅也回家过年了.根发毫无思想准备,到街上一看,村里唯一一家小卖店也早早关门上锁,店主不知上哪去了.无奈中他想回拉萨,可到公路上等了几个小时,连个车影都没见着.这位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质彬彬的上海知识分子,又撕不下脸来到人家家里讨饭吃,只好守在招待所自己的小屋里抱着本书,瘪着肚子干挺.印刷厂的房子全是木板做的,四下里都有缝隙,鱼香、肉香、糕饼香,猜拳、碰杯、酒歌声,不停地钻进来飘过来,刺激着他的辘辘饥肠.年三十他饿了一天一夜,大年初一,他干脆赖在被窝里不起来了,唯一能做的事是继续看书.饥火如焚,百爪挠心,看书也看不进,心里不住对自己念叨:‘我得到哪儿想法弄点吃的,弄点吃的等’,到了中午时分,真正到了走投无路地步了,救星突然自天而降:厂长百忙里突然想起,招待所还有一位客人!尽管他根本想不到根发已经饿成这个样子了,但出于藏族人好客的秉性,马上和他阿姐到招待所盛情邀请根发到他们家吃饭,把个根发激动得话都快不会说了,一个劲道:‘好,好,我去,我去,这就去.’”(《西藏文学》1997年3期)

《西藏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1982年6期,《西藏文学》刊发了扎西达娃的小说《白杨林花环梦》、金志国的小说《梦,遗落在草原上》等作品,在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西藏文学的一度辉煌由此初见端倪.1983年1期,龚巧明发表了评论文章《这片绿色的土地》,向读者评介了益西单增等七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的藏族作家,她在文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到:“当五星红旗飘到雪山上的时候,奇迹般,古老的土地上生出了青翠的嫩苗.可是不久,大火吞噬了嫩苗,在这原野上肆虐整整十年./剩下一片未被开垦的、燃烧过的土地./后来,年轻的拓荒者出发了./一片新绿出现了./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人们开始注视,高原上这片绿色的土地.等”1984年,《西藏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容量大为增加,1985年5期,《西藏文学》石破天惊般推出了“魔幻小说特辑”,发表了扎西达娃、色波、刘伟、金志国、李启达5位作者的小说,这一期题为《换个角度看看,换个写法试试》的编后语说:“西藏因其神奇、神秘而令人神往.高原上阳光强烈,大气透明度好,似是一览无余,然而你若想窥见深层的东西却难等写西藏的文学作品,如何能表达其形态神韵呢?生活在西藏的藏汉族青年作家们苦恼了若干年,摸索了若干年,终于有人从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悟到了一点点什么.等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对拉美亦步亦趋.魔幻只是西藏的魔幻.有时代感,更有滞重的永恒感,其中奥妙有待读者用心体味.然而目前仅是试笔,欢迎各方读者和评论家众说纷纭.”马丽华在其专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中这样评价:“果然众说纷纭,迎起一阵骚动与喧哗.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聚讼话题之一.”到1987年《西藏文学》创刊十周年的时候,西藏已经产生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雪野诗等具有西藏风格西藏特点的文学作品,作家队伍蔚为壮观,正如《西藏文学》1986年10期署名“本刊编辑部”的文章中所说:“《西藏文学》的十年,由季刊到双月刊到月刊,园地逐渐拓宽,共发现和培植藏、汉、回、门巴、珞巴、满、蒙、土家、纳西、朝鲜等各民族七百余人次,发表各类作品三千余件,计达百千万字.为数可观的各民族作者在这里发表处女之作.他(或她)们用握过牧鞭、锤柄、杆、粉笔、十字镐的大手或纤手,接受人民颁赐的奖品和赞誉,又用他们的大手或纤手继续为人民编织艺术的花环与彩霞.这些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各民族文学新人,以他们朴实而动人的舞姿,走向广袤高原各族人民的心里.等可以说西藏新时期涌现的文学新人已经从这里走向全国,还可能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走向世界.”

在1987至1997的第二个十年里,《西藏文学》保持了创刊以来的一贯传统,不遗余力地发现和培养年轻作者,吸引区内外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1987年9期推出西藏青年作家专号,1988年推出西藏知名作家作品小辑,创办诗会栏目,1988年8期和1995年2期出版诗歌专号,配合自治区的重大活动推出特刊,如1990年的那曲抗灾救灾特刊.这些特刊专刊,虽然与文学有了一点距离,但它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着西藏的变化,是《西藏文学》区别于许多省市文学期刊的一大特点.那是一个文学逐渐走失的年代,但《西藏文学》给我们展示的,仍然是一种坚守,一种执着,今天翻阅那些已经有点泛黄的杂志,仿佛一阵亲切温暖的和风,吹到了内心深处柔软敏感的地方,似乎双腿也要在这种久别的氛围里瘫软下去.1996年1期的《西藏文学》“致读者”这样写道:“当我们编完1996年第一期稿件,已是1995年岁末,辞旧迎新之际的复杂感情,正如冬日里的雪域高原,寒冷但却有世界上最炽烈的阳光.”正因为这样的坚守,西藏文学才得以在日渐浮躁的环境中保留着一些纯净.

这个时期,更多的编辑来了、走了,如金志国、央珍、色波、嘉措、刘志华、惟夫、闫振中、佘学先、郭阿利、唐仕君、李运熙、赵焕植、李爱萍等等,而龚巧明、田文、秦文玉,却先后永远离开了.

这个时期,藏族文学和西藏文学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创作队伍,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大军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西藏文学》也成为了全国文学期刊中风格独具、影响较大的刊物,正如张治维在《恢宏的二十个春夏秋冬》中所说:“记得20年前,《西藏文学》的前身《西藏文艺》创刊.那是在几间简陋的旧房子里,创办者们的欣喜,就像自己初生的亲生孩子诞生,其心绪又如自己的手中,释放了一颗当量甚重的!希望之地产生了更大的希望,光明的发端带来了更亮的光明.于是这一叶小舟就载着这希望、这光明开航!那时人们或许还想不到许多,或许还看不到现在,可是谁能说现在出现和到达的,不是编辑者们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当初所翘首仰望梦寐以求的?20年间,有许许多多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以及美术摄影作品,发表在《西藏文学》上,在其周围,已经聚集起了一个多民族的老中青作家群.许多在区内、国内甚至国外颇负盛名的中青年作家,就是从《西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西藏文学》1997年3期).同一期的“编者语

该文为当代文学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西藏文学》三十年相关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社会语言专业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当代文学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221;说:“《西藏文学》创刊20年了,这20年,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快速变革、中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西藏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视角,观照历史与现代的社会生活,倾其温暖,培育西藏作家.作为一个文学的摇篮,《西藏文学》依赖于西藏的作家、五省藏区的作家乃至全国各地的作家们的辛勤编织,《西藏文学》20年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第三个十年中,《西藏文学》进入了艰难守成的时期,随着时展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审美选择,随着七八十年代由于蓄压已久的文学“井喷”逐渐降温,文学创作似乎进入了一个低潮,文学期刊的处境也日益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藏文学》左冲右突,试图在新的环境中找出一条再生之路,1997年,《西藏文学》曾经进行过割腕断臂般的尝试,但并不成功.在21世纪来临之际,《西藏文学》再一次击鼓出征,寻找出路.2000年1期的“刊首寄语”这样写道:“翻过1999年最后一张日历,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在跨入又一个新年的同时,我们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首过去的一百年,我们既为文学曾经有过的辉煌欢欣,也为她正面临的落寞惆怅.面对新世纪,面对冷落与无奈的文学殿堂,我们掩卷沉思等我们相信有阳春白雪,我们相信存在曲高和寡.但是,我们更希望与时代同步,扣紧时代的脉搏、贴近百姓的生活.我们知道,没有雨露,禾苗不壮,脱离了大地,一切艺术之花都将凋零.”

”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摆在您面前的《西藏文学》已经焕然一新.”

“西藏,地球上距太阳最近的地方,蓝天、白云、雪山、海子,还有经幡.蓝天高远,白云飘浮,雪山无言,海子如镜,飘飘的经幡诉说着千年的企盼.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滋养我们欣欣向荣的源泉.我们决心立足西藏本土绝无仅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独有的社会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习俗,向您展现一篇篇古老而神奇的传统、曲折新奇的故事.从传说、故事之中,您将领略到西藏迷人的风情.”

“我们将坚持‘新、奇、趣、雅’的编辑方针,追求雅俗共赏,力争给人以一种朴实的美,既传播文化知识,又关注社会、经济、时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立足西藏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将在‘本刊特稿’、‘社会聚焦’、‘名人寻踪’、‘时尚专栏’等栏目中关注‘外面’的精彩世界,提供一些国际、国内的惊险、传奇、神秘故事,力争以全新的视角震撼,给读者带来全面丰富的阅读信息,获得全新的阅读快感.”

可谓用心良苦,可谓义无反顾,但仅仅三个月之后,这一尝试又寿终正寝.2000年4期“告读者”说:“纯文学期刊目前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走出窘境,成为各家纯文学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实提出的文学期刊走向市场的呼吁,以及一些兄弟刊物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范例,我们的心动了,终于鼓起勇气,想在时代的大潮里扇动一下搏击风浪的翅膀.

“由于第一次走进市场,在只有热情而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无法预见与合作者之间会发生什么,在协议书上写明的‘办刊宗旨不变’的条款,待刊物出来之后已面目全非.”

“几期之后,我们发现改刊后的《西藏文学》连自己也难相认了,联办的失控已证明我们对刊物、市场化缺乏本质的把握和运作必要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的风浪中丧失了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的眼力.等当然,我们决不会放弃今后的成功起飞.”

话虽这样说,但《西藏文学》似乎自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21世纪最初几年的刊物乏善可陈,甚至到了由一位招聘人员独撑局面的地步,即便如此,随着藏族母语创作的日渐成熟,《西藏文学》也发表了一批由母语创作翻译成汉语的各类文学作品,为低迷的《西藏文学》涂抹了一层亮色.正如时任西藏党委副书记的丹增同志所说:“这一时期的西藏文坛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在汉文创作疾步前行的同时,藏文创作也迅速崛起,正渐渐成为一支劲旅.藏汉文创作携手并肩,同步前进,犹如社会主义百花园中竞相开放的并蒂莲,同构西藏文学事业空前繁荣的多彩画卷.”(丹增《欣慰与期待》,《西藏文学》1999年5期).

2004年,西藏文联充实了《西藏文学》的编辑队伍,由克珠群佩、郭阿利、邵星、白玛娜珍、次仁罗布、姚宇忠、刘梅、陈洪艳等组成了新的编辑部,他们在坚持办刊宗旨,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刊物编辑内容、形式,在加强与作者联系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2005年5期,是《西藏文学》出刊200期,笔者应邀写了一段“卷首语”,可以看作是对《西藏文学》30年的一个大致评价:

“《西藏文学》出刊200期,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典,这是一个巧合,更是一个意义非常的相逢.从1965年到现在,西藏的文学事业与全区其他事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代藏文文学创作,是在过去基础上进行的全新开创,它的意义丝毫不比‘五四’时期的白话运动逊色.等可以说,《西藏文学》见证了西藏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和推动了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西藏当代文学中有影响的作家、有影响的作品,大都出自《西藏文学》.”

笔者此言,绝非妄断.30年来,在《西藏文学》发表作品的藏族知名作家先后有次旺俊美、意西泽仁、丹珠昂奔、扎登、伊丹才让、益希单增、饶阶巴桑、格桑多杰、道吉坚参、邓珠拉姆、乔高才让、索朗仁称、昂旺斯丹珍、多吉才旦、拉巴平措、尕藏才旦、赤列曲扎、扎西达娃、色波、葛桑喇、莫福山、班觉、克珠群佩、阿来、嘉措、加央西热、降边嘉措、察珠昂旺洛桑、次仁罗布、通嘎、才旦、扎西东布智、泽旺、白玛娜珍、次多、班果、央珍、索琼、完玛央金、班丹、慈仁朗贡、列美平措、次央、罗布次仁、恰白次旦平措、次仁玉珍、旦巴亚尔杰、格绒追美、达娃次仁、达佤扎西、梅卓、吉米平阶、才旺瑙乳、三木才、扎西班典、桑丹、旺秀才旦、泽仁达娃、端智嘉、德乾旺姆、多吉才郎、白玛玉珍、阿布司南、万玛才旦、扎西才让、平措扎西、龙仁青、二毛、格央、西绕嘉措、德吉草、迭目江腾、江洋才让、斯如、刚杰索木东、觉乃云才让、群太加、梅萨、益西嘉措、康若文琴、尼玛潘多等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知名作家先后有马丽华、秦文玉、徐官珠、周艳炀、金志国、吴雨初、张平、黄志龙、廖东凡、汪承栋、任乃强、王忻暧、洋滔、卢小飞、阎振中、那家伦、韩书力、李佳俊、许明扬、刘伟、杨牧、周涛、王燕生、白汀、唐晓渡、于乃昌、骆耕野、李双焰、张央、李雅平、叶延滨、曾有勤、杨星火、蔡椿芳、夏明、马原、田娅、林为进、察森敖拉、侯自佳、吉狄马加、阿拉坦托娅、周良沛、杨炼、昌耀、高洪波、余迦、王蒙、高叶梅、薛晓康、丁当、冯良、皮皮、紫夫、韩东、张中、简宁、陈若曦、邹静之、张军、叶玉林、陈川、何晓竹、贺忠、柳建伟、晓雪、梁上泉、高徐帆、翟永明、冯秋子、于坚、冉仲景、车前子、曲有源、周政保、尹向东、瘦水、食指、庞培、刁斗、冯骥才、廖亦武、格致等等.我所以不揣繁琐疏漏列举这么多的作家名字,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西藏文学》的三十年历程,是值得自豪的历程,与全国任何一家省级文学月刊相比较,《西藏文学》毫不逊色.

我们回顾《西藏文学》30年的办刊历程,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繁荣西藏的文学创作.翻检30年来的《西藏文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学发展的一种节奏,一种薪火相传、后浪推前浪的内在规律,无论在“高峰”还是“低谷”,这种延续从来没有停止.

《西藏文学》肩负着引导西藏文学创作的使命,承担着发现和培养区内文学新人的任务,同时也应该是中国藏族文学的“旗舰”,在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复杂环境,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和集团花样翻新的颠覆和宣传活动,《西藏文学》要有一种阵地意识、责任意识, 文学组织工作,在别的地方市场的要求多一些,但在西藏,文学不仅是市场,更是与分裂势力争夺人心、争夺作家、正面斗争的战场,《西藏文学》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成绩和失误都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愿《西藏文学》这支美丽奇特的花朵,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里,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白玛娜珍

相关论文

“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封面

本文是一篇封面论文范文,封面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封面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封面及木刻及工农兵。

我与《四川文学》十七年

本文是一篇班主任论文范文,班主任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我与《四川文学》十七年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班主任及文学及课外活动方面的的大。

《校园文学》编辑部

该文为关于大赛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校园文学》编辑部相关论文抄袭率,可作为抄袭论文专业大赛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祝福《满族文学》

这是一篇刊物类开题报告范文,与祝福《满族文学》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论文发表专业与刊物及关山及文学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

也《上海文学》的《钢人铁岛》事件

这篇美术系论文范文属于世界文学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美术系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也《上海文学》的《钢人铁岛》事件相关汉。

《北京文学》很给力

为您写期刊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期刊发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北京文学》很给力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期刊发及文学创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