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

时间:2024-03-17 点赞:51848 浏览:10628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文艺理论有关文学论文提纲范文,关于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文艺理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文艺理论及世界文学及南昌大学方面论文范文。

由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8月2日至12日分两个段落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两校举办.会议主要议题有三个方面:对全球化语境以及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和态度;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命运及态度;树立自信的学术研究心态,坚持多元的学术研究方法.

对全球化语境以及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和态度

对全球化语境的理解反映出文学领域的中国学者相当复杂的心态.为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前景感到担忧的学者不在少数.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学和文化前景的担忧,更是对入世之后中国人生存状况的担忧.

北京师大童庆炳教授的主题发言从“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还要不要保持自己的民族个性、中国文化是否必然会融入普适性的世界文化”两个问题入手,通过对文化进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理论的辨析,指出我们的文化存在着趋同化和求异化的矛盾,我们的立场应该是“基于符合人性发展的‘开放型的民族性’”,开放型的民族性的理论要点是:(1)它要求文化的发展必须保持文化民族个性.(2)它在新文化的建设中是开放的流动的,向世界各民族开放,在对话中交流,熔铸出具有新质的文化来.(3)它对古代和外国文化的吸收应当遵循是否符合人性的的标准,“凡是符合人性的,不论中外,我们都要大胆吸收,凡是不符合人性的,我们都要排斥.”童庆炳的发言之后与会代表进行了讨论,其中北京大学李思孝教授提问:“人性是分层次的,是多方面的,许多民族的东西都可以归结到人性恶上面,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童庆炳认为讲人性应当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前提.

来自俄罗斯的著名美学家鲍列夫的主题发言将自己的结论归结在了“个性”上面,他认为,世界最高的价值是个性,而这个个性又必须是以民族文化个性的方式投射到人类大团结这个更远大的目标上面,必须投射到人道主义这个目标上面.鲍列夫的发言题目是《从世界文学走向全人类文学》.他从歌德引入“世界文学”概念这一事件谈起,指出从世界文学走向“全人类文学”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它自身的动因,这就是空间距离遥远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交流的加强、高品质的翻译文学的大量出版、网络对文学生产和传播所带来的空前影响.鲍列夫将自己所提出的“全人类的文学”归纳了四个品质特征,它们是:文学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应该拥有普遍性;应当保持具有全人类价值的传统;应当保持差异大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对全人类价值的追求,每次都应当以民族性为渠道.

鲍列夫的发言充满对文学事业的热情和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在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上海社会科学院许明研究员感叹说:“二十年来我们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的思想家,第一次听到俄罗斯的声音.”李思孝教授对发言又有回应,认为用个性来表述艺术范式的理想形态,比用人性来概括要可取.另外应多名代表的要求,鲍列夫简单介绍了俄罗斯高校和科研机构文艺理论的研究状况和教材的使用、编写、以及对各种新思潮的吸收状况.鲍列夫的介绍由于时间关系十分简洁,周启超研究员在新疆大学的会场上特意准备了一次“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论建设的基本表征”的发言,以“解构”与“建构”,“开放”与“恪守”为主题词详细介绍了上述情况.他认为俄罗斯文艺理论建设原有的多声部、多形态、多取向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和苏联文化的解构被颠覆,对域外理论和本土传统的吸纳和传承,不仅能“跟着说”、“接着说”,而且能“对着说”、“有新说”.

童庆炳和鲍列夫的发言不约而同地都表露了对文学和文化前景的担忧.在他们的发言之后,许多与会代表的发言都表达了为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前景感到担忧以及试图找到出路的努力.辽宁大学高楠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浮华效应,在这种效应下,文学表现为漂浮的现状:从生活上讲,传统被放逐,深度被取消,生活价值走向形式化;而文学体现为深度被取消、媚俗、意义被消解.辽宁大学王向峰教授在发言中讲到,全球化本来应该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但现在的全球化却在消解其他的民族文化,这不是文化的前途.如何能够消解这种不正常的全球化?这就要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保持民族进步的精神,以开创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泉州师院戴冠青教授说:“应当让世界重视我们的话语.”重庆师院杨星映教授认为,全球化促进了交往与交流,同时也产生了对全球化的抵制;抵制则是为了更好地展开对话与交流.新疆大学刘志友教授的发言认为全球化就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犯.

然而,另有许多学者并不急于表达担忧的态度,他们要研究全球化到底是什么?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从美学发展的前景着眼考察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消费时代与审美的关系.他认为,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种特殊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文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的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建,这既体现了审美的现代性诉求,也是全球化语境下美学学科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李西建的发言引起了讨论,其中南昌大学周平远教授提问到:“日常生活以往与审美是疏离的,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本身是一个乌托邦,今天提出在审美意义上的重建日常生活,意味着什么?”李西建教授认为意义在于恢复个体日常生活的审美性,解决的是消费文化中个体的生存质量问题.

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从辨析“全球性”和“世界性”这两个概念入手,指出,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全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总体图景,在这一概念上还纠缠着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全球性与地方性、全球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汕头大学於贤德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严肃挑战.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和展望

1996年冬天,也是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召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讨论会,从此,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正式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今天,六年过去了,民族文化和文学,听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现代性的挑战和自身转换的问题,而且更要面对与现代性紧密相连、但更为复杂的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命运到底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前景这个会议的主题的具体化、本土化.

北京广播学院蒲震元教授在题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发言中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中,应当进一步做好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工作,他不同意有人认为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漠视传统”的“无根心态”或“西学崇拜”.而要做好价值转换的工作,就要在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史论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范畴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将范畴研究推向体系研究.江西师大陶水平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历史存在及其形态特征,并且回顾了中国现代阐释学建构的历程,他认为建构中国现代阐释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人文社会科学增添一个新的学科,而是要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本体论、存在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的基础.

福建师大陈良运教授在发言中也对蒲震元的发言做了回应,认为应当继续加强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工作.他历数了1996年陕西师大“转换”会以来,种种认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不可能”的说法,达到7种之多.他在发言中对这些观点一一做了辨析,认为这些悲观的言论都有可商榷之处.陈教授认为,“转换”的思路其实早已由罗根泽在《文学批评史》的前言中提出,即对古代文论的研究要有利于指导当代的文学创作实践.这一引述引起了争论,南昌大学黄赞梅博士认为,“理解、阐释古代文论的观念,有利于了解文化传统,意义重大;但是意义却不在于指导当代的创作实践.用古代文论指导未来文学创作,其可信性值得怀疑.”

浙江师大杜卫教授在题为《“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美学的一种现代传统》的发言中,梳理了以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家的创见,指出他们从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而后改造人心的启蒙目的出发,引进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思想,并创造性地发掘中国古代传统学说,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又不同于中国政治或道德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审美功利主义”思想,是卓有建树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梁一儒教授的发言从中国人的自然观出发探究了民族审美心理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杜道明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华夏文化与审美精神的民族特色问题;江西师大赖大仁教授则讨论了全球化语境与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武汉大学曾庆元教授也对民族文学和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命力表示乐观和自信.

树立自信的学术心态,实践多元的研究方法

全球化进程无疑直接冲击了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到底怎样建设新的文艺理论?以上综述内容反映了担忧和自信两种相反的态度,或者说以抵制为目的和以自我建设为目的两种对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孟登迎博士在题为《全球化与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的发言中指出,由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化使得文艺学变得复杂,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分化.批判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对现实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掩饰进行揭示.陕西师大屈雅君教授的发言从女性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出发,指出这其间存在着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背景、学术背景等等的差异,她希望通过梳理这些差异,为今天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到有意义的思路.

个案的研究方法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青睐.许明研究员的发言从他本人到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探寻中国元代青花瓷器的经验谈起,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重返了一次丝绸之路,他指出,这一批元代青花瓷器,在制作的时候已经是有目的地按照西亚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制作的.也就是说,在那时,西亚的审美观念已经在影响着中国的瓷器艺人,而中国的文化也在影响着西亚.李思孝教授以甘肃文化的兴衰为个案,通过考察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事实,得出了“创造开明的政治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增强文化交流,是甘肃省重振经济和文化强省之目标的当务之急”.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务之急.而社科院外文所吴岳添研究员从英语法语两种语言在世界交流体系中地位的变化研究中指出,曾经是最大语种的法语虽然今天的地位不可与英语对等,但这种曾经并且一直在创造着优秀文化的语言决不会消失.将这个个案推而广之,中华文化和语言也不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消亡.


文化研究可以说是近年来学术界的显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黄卓越教授的发言从“全球化”和“文化研究”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出发,认为文化研究必然会借着全球化的话题的切入获得一些新的增长空间和认知视角.黄卓越的发言从英国伯明翰学派由阶级到群体经验与意识的表述开始,就群体性特征的唯一性对文化研究进行了质疑,也对国内对文化研究的引入状况进行了辨析.陕西师大尤西林教授就如何消除文化研究的群体性概念和中国社会的现实之间的分歧对黄卓越的发言进行了提问.周平远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期望.这个期望显然是以当前的文化研究热潮为语境的.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讨论了她为中国文学批评所找到的重要视角和方法,即历史观的方法.江汉大学吴艳副教授和上海社科院姚全兴研究员则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讨论了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前景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裴亚莉整理)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