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川白村著作在台湾的传播

时间:2024-01-10 点赞:48216 浏览:9550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厨川白村著作在台湾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包括关于文学及象征及西洋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学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介绍、评述了厨川白村的著作在台湾的重新流传,指出它充当了台湾文坛理解西方现代文学的指南,也成为多种“文学概论”教科书的范本.

关 键 词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文学概论,台湾

中图分类号: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4-0091-08

张我军(1902年-1955年)曾于1924年1月至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夜间补习班学习过,十分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坛.他发表在《台湾民报》(月刊)上的《研究新文学应读什么书》(第3卷第7号,1925年3月1日)的文章中,把《文艺思潮史》、《近代文学十讲》推荐为文学史的读物,《苦闷的象征》推荐为文学理论的读物.刊登在《台湾民报》(周刊)上的《至上最高道德―恋爱》(第75号,1925年10月18日)一文中,他从“恋爱的本质、发生、恋爱观的历史、恋爱之所以神圣的理由”的角度介绍了《近代的恋爱观》一书.他还在“《<乱都之恋>诗集序文》”(第85号,1925年12月4日)中使用了“苦闷”一词,表明了对《苦闷的象征》的喜爱.从张我军的经历和著作中可以看出,20年代的台湾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且,厨川白村的著作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关注.除了张我军之外,1920年曾在日本明治大学留过学并为《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写稿的陈虚谷(1896年-1965年),1918年在神田正则英语学校、1927年在大学留过学后来创办了《南音》的叶荣钟(1900年-1978年),1928年以后多次在居住过并向《台湾文艺》、《フォルモサ》投稿的刘捷(郭天留,1911年-2004年)等人被认为都受到过厨川白村的影响.

但是,日据时期,在台湾使用日语阅读并倾心于厨川白村的台湾知识分子,除了前面提到的少数几个人之外,其他人还不能太确定.然而,自从政权1949年在大陆的内战中败给、带着150万~200万人员进入台湾后,可以确定的是,许多台湾知识分子也热衷于阅读厨川白村的著作.有意思的是,许多知识分子接触厨川白村的著作不是通过日语而是通过中文的译本,并为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以下将以国共内战后跟随国民党败走台湾的“外省人”为中心,分析厨川白村的著作继续得以传播的背景、主要原因以及方法.

一、厨川白村著作的普及情况

笔者在台湾的调查表明,厨川白村著作的译文有以下12种.

(1)徐云涛译《苦闷的象征》台南市经纬书局,1957年12月第1版

(2)金溟若译《出了之塔》(新潮文库8,杂文系列)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67年11月第1版/1988年1月再版

(3)琥珀出版部编译《苦闷的象征》(世界文学名著)台北县板桥市,1972年5月出版

(4)慕容菡译《苦闷的象征》台北市常春树书坊,1973年出版,未见

(5)德华出版社编辑部编译《苦闷的象征》台南市,1975年2月第1版

(6)陈晓南译《西洋近代文艺思潮》(新潮文库128,文学评论及介绍)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第1版/1996年5月再版


(7)顾宁译《苦闷的象征》(附录《近代恋爱观》)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76年3月出版,未见

(8)林文瑞译《苦闷的象征》(新潮文库213,杂文系列)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1995年6月、1999年8月再版

(9)青欣译《走向十字街头》(新潮文库224,杂文系列)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10)吴忠林译《苦闷的象征》台北市金枫出版社,1990年11出版,未见

(11)鲁迅译《苦闷的象征》(收入了《出了之塔》)台北市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20日第1版

(12)鲁迅译《苦闷的象征》(轻经典28)台北县新店市正中书局,2002年12月16日第1版/26日再版

厨川白村的著作在民国文坛的延续地―台湾,有了新的翻译者,并得以翻译、出版.他的著作50年代有徐云涛翻译的《苦闷的象征》,60年代“新潮文库”出版了金溟若的译本《出了之塔》,70年代又有5人(慕容菡、顾宁、林文瑞和另外两位隐去姓名的译者)各自翻译了《苦闷的象征》,此外还有陈晓南翻译的《西洋近代文艺思潮》(即《近代文学十讲》)和青欣翻译的《走向十字街头》.厨川白村的9部著作中有5部得以出版.

前面提到的(3)和(5)的译本,即冠以“琥珀出版部编译”的《苦闷的象征》是鲁迅的译本,而标注为“德华出版社编辑部编译”的《苦闷的象征》则是丰子恺的译本.因此,一般读者并不知道这是谁翻译的,同时也表明了70年代以后,鲁迅与丰子恺各自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在读者中流传开了.2000年7月,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昭明出版社)公开出版,2002年12月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正中书局)被列入“轻经典”系列出版.正如陈莉苓所说的那样,1972年5月,她阅读时就注意到了厨川白村“平易近人的笔调”、“加上鲁迅―现代文学第一人―朴实精确的译笔”的《苦闷的象征》.这表明也有知识分子关注到,在台湾的“民国文坛”上也曾有过“将鲁迅原本的用字遣词保留了下来”的努力.

同时,“琥珀出版部编译”的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被当成“世界文学名著”,并为许多大学和研究所收藏,鲁迅《苦闷的象征》的译文成为公认的范本.

如下所示,台湾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库”在出版厨川白村的著作时,将其分别归入“杂文系列”和“文学评论和介绍”两类,把仅从书籍的题目上看无法区别的许多作品集中在一起.

(a)杂文系列:《出了之塔》、《苦闷的象征》、《走向十字街头》

金溟若翻译的《出了之塔》中收录有:

《出了之塔》:《出了之塔》、《观感享乐的生活》、《艺术的表现》、《漫画在艺术上》、《现代文学的主流》、《文学家与为政者》、《从艺术到社会》、《游戏论》

《先生及其它》:《八云先生》、《鲁威尔的漫画》、《瓦洛的版画》、《英国思想界的今昔》、《阿那托•,法朗士》

《印象记》:《欧洲战火与海外文学》

林文瑞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中收录有:

《苦闷的象征》:“第一创作论”、“第二鉴赏论”、“第三文艺根本问题的考察”、“第四文学的起源”

《先生及其它》:《一群年轻艺术家》、《传说的故事》、《近代英国文坛的奇才》、《神秘思想家》、《资深女演员莎拉•,贝娜尔》、《女人的表情美》、《剧曲<群鬼>序言》、《赛尔特文艺复兴概观》

《近代恋爱观》:《近代恋爱观》

青欣翻译的《走向十字街头》中收录有:

《走向十字街头》原作25篇文章中的22篇、《先生及其它》中的《病态性欲与文学》

(b)文学评论及介绍:《西洋近代文艺思潮》

陈晓南翻译的《西洋近代文艺思潮》中收录了《近代文学十讲》

厨川白村著作的翻译者和编者是如何评价他的作品的呢第5章中已经提到了编者陈莉苓和翻译者林文瑞对《苦闷的象征》的评价.陈莉苓的评价已经多次说过了,林文瑞同样高度赞扬了厨川白村和他的著作.他说:“厨川白村,虽然只是位学者,但由于他精通多种外国语文,博学强记,博览群书,并能把握世界潮流,认识社会环境和需要,进而加以批评,求取改革之路”、“他的作品直到现在还能拥有许多读者,他的思想在文艺界还能有源远流长的影响,也不是偶然的吧.”

另外,陈晓南翻译的《西洋近代文艺思潮》中有一篇题为《关于厨川白村及其作品》的文章,这可能是编者写的.文章写到:

这本《西洋近代文艺思潮》(原书名《近代文学十讲》)是厨川白村早期的代表杰作,当日本知识界、青年界正渴求了解西洋思想之际,他适时向国人推出本书,出版后,深获各方好评并引起极大的共鸣.(中略)这本书不但可以作为近代西洋文学史来看,同时由于作者胸罗广博,不仅探索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家所欲表达的意念,同时还指出产生这种文学的时代背景,笔触并深及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哲学思想,因此也很可当成一本思想史来看.做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不仅忠实地做客观的论述,同时由于他敏锐的眼光,亦一眼洞穿了各种文艺派别的变迁,并提出极具创意的批评,引导读者深入西洋文艺的堂奥.

《西洋近代文艺思潮》的编者认为,《近代文学十讲》“不但可以作为近代西洋文学史来看”,“也很可当成一本思想史来看”,“由于作者胸罗广博,不仅探索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家所欲表达的意念,同时还指出产生这种文学的时代背景”,“一眼洞穿了各种文艺派别的变迁,并提出极具创意的批评,引导读者深入西洋文艺的堂奥.”

陈晓南也写了《关于<西洋近代文艺思潮>--代译序》,他在文中叙述了从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感动,高度评价了《近代文学十讲》.

《西洋近代文艺思潮》,顾名思义,即在客观地描述近代西洋文艺潮流的变迁轨迹.本书所谓近代,系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到廿世纪初近五、六十年间.当然,近代的范围,并不只这五、六十年左右.不过,厨川白村作此书时,是在1912年,他是有理由这么界定的,因为要将太近的事实安排在历史舞台上,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

近代西洋文艺思潮纷纭,各种文学流派杂陈,令人不易捉摸.然而,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在基本上自有其时代象征,只要把握当代的精神,就可约略了解文学演变的脉络.

近代西洋的时代精神就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促进了那一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影响到人们的内在情绪,这种思潮表现在文学上的就是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写实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反动,但它多少仍承受着浪漫主义的遗绪,直到自然主义一出,才彻底地剥去了人生一切的理想和浪漫色彩,专注于病态世相的描绘.因之,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稍异之处,仅是在程度上有深浅之分罢了.换句话说,自然主义远较写实主义更刻意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性.(中略)

如果我们承认凡是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最初价值,我们对各种文学流派和理论的纷纷出笼也就不以为异了.虽然有些派别和文学理论在今日已成明日黄花,为继起的文学潮流所淹没,特别是晚近文学流派的崛起,更有如昙花一现,然而,真文学的价值并不在理论派别上,而在于作品中的内在价值,及其予人的感染力.

如上所述,“他的作品直到现在还能拥有许多读者,他的思想在文艺界还能有源远流长的影响,也不是偶然的吧”、“本书可以作为近代西洋文学史来看”、“由于他敏锐的眼光,亦一眼洞穿了各种文艺派别į

为您写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厨川白村著作在台湾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包括关于文学及象征及西洋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学论文范文。

40;变迁,并提出极具创意的批评,引导读者深入西洋文艺的堂奥”等都是对厨川白村著作的最高褒奖.

二、厨川白村著作传播中的历史、

文学和学术的背景

1949年5月,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颁布戒严令,实行军事的统治,把自己当成暂住者,迟早要重返大陆,并以美国为后盾继续反共,扮演着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者.50年代里,政权统治者的“反共”思想影响着文坛的同时,另一方面,由大陆来台的第一代外省人作家所创作的“乡愁”文学成了这时期的主流.1960年3月,台湾大学外语系的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李欧梵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此杂志成了台湾60年代现代文学的大本营,由此开始引入欧美的文学思潮.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以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1965年-1971年)为代表.这是幼小时期在大陆生活过,但在创作上没有继承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第二代外省人作家.这时期的作品被认为以“无根与放逐”为主调,推崇欧美的现代派文学,与现实保持游离的状态.山口守说:“60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特征是,在国民党的言论管制下,无法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的年青一代,在这种闭塞的条件下,尝试着对中国的古典进行现代的解释,以西方文学为现代的想象参照体,创作出表现自我认同危机的作品.”

因此,厨川白村的著作在台湾被翻译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对于熟悉20、30年代文学状况的第一代外省人作家来说,厨川白村的著作在被无产阶级文学取代之前,其中较有影响的“创作论”、“文学论”、“文艺思潮论”一直为他们所接受,也给予了“乡愁”文学以养分.(2)无法继承30、40年代中国文学的第二代外省人作家和60年代的大学生们以《现代文学》为阵地,致力于移植欧美的现代派文学.正如山口守所说的那样,“60年代台湾的现代主义运动其目标并不是西方的现代派文学,而是把西方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可提供想像的新标识.”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启蒙指南色彩的厨川白村的著作就可以当成理解“西方现代文学”的教科书来用.

1947年10月商务印书馆台湾分馆落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在台北市重庆南路设立门面,自成体系.另一方面,1953年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台湾的开明书店也与大陆的开明书店脱离关系,在台北市中山北路设立了门面.源于大陆的大型出版社在台湾继续营运,原先在大陆已经发行过的各类图书又重新得以再版,应该对台湾的知识阶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是,日据时期用日语进行创作的作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今后在台湾就要具备能用中文进行表达的能力.一是,为了弥补文学界本身存在着的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常识和知识方面的空白,重新出版1920年~1930年的书籍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这些重印的书籍当中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概论”方面的书籍大致如下:

1,本间久雄著章锡琛译《新文学概论》前、后编,(文学研究会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8月第1版→本间久雄著章锡光 译《新文学概论》(人人文库,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7月第1版

2,本间久雄著章锡琛译《文学概论》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3月第1版→本间久雄 著 台湾开明书店译《文学概论》台湾开明书店 1957年11月台湾第1版/1974年3月台湾第6版

3,马宗霍《文学概说》(文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第1版→马宗霍《文学概论》(人人文库,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年7月第1版→马宗霍《文学概论》香港明远出版社1975年5月第3版

4-1,夏丐尊《文艺论ABC》(ABC丛书)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9月第1版

4-2,夏丐尊《文艺论》(收录《文艺讲座》)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3月再版→夏丐尊《文艺论》(收录《文艺评论研究》国文入门丛书)台湾信谊书局1978年7月第1版

以上举出的四个例子中,我认为,商务印书馆版和开明书店版出版的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中,章锡琛翻译的商务印书馆版的《新文学概论》的章节,在1920年~1930年的中国大陆,为许多《文学概论》编写者提供了范例.只是译者的姓名由章锡琛变成了章锡光.同样,开明书店版的译者的名字也消失了,变成了台湾开明书店译.另外,更改了《文学概论》书名的商务印书馆版的马宗霍的《文学概说》和夏丐尊的《文艺论》都对厨川白村的著作做了切实的介绍.

马宗霍在书中介绍说,日本的厨川白村在《近代文学十讲》中对欧洲处在不知不觉变化的文学思潮进行了分类,在18世纪倾向于理智的启蒙时期,文艺思潮表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古典主义(classici),19世纪上半叶是浪漫主义(romantici)的全盛时期,19世纪中叶是现实主义(reali)、自然主义(naturali)的全盛时期,近来是新主观主义文学(new subjectivi),即新浪漫主义派(new romantici)的时期.虽说这是相当粗糙的分类,但基本上也都说到了.

夏丐尊在书中写道,现代的许多学者都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研究作家和作品,厨川白村所写的《苦闷的象征》也是把精神分析学作为起点的文艺论著,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书.

因此,我认为,上述大陆出版物的复刻版应该是这些翻译著作(徐云涛《苦闷的象征》、金溟若译的《出了之塔》、琥珀出版部编译的《苦闷的象征》(鲁迅的译本)、德华出版社编辑部编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译本>、陈晓南译的《西洋近代文艺思潮》<《近代文学十讲》>、林文瑞译的《苦闷的象征》、青欣译的《走向十字街头》)能够得以传播的原因.

台湾的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修完“文学概论”这门必修课.张健的《文学概论》一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这是作为大学教材所编写的“大学用书”,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11月第1版发行以来,到2006年3月已经重印了19次,成了长期畅销的大学教科书.张健在此书的“自序”中写道:

从民国六十一年秋季开始,我便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一年六学分的必修课“文学概论”.我自当年暑假起撰写讲稿,前后参考了近三百种书籍,并溶入我二三十年来欣赏、创作、批评、研究的心得.(中略)

今年秋天,我又应聘兼任国立中山大学教席,每两周赴高雄一次,讲授四小时的“文学概论”(一学期二学分,全学年共四学分).

由于教育部削减了大学各系科的必修科学分,我在台大的课已改为一学期三学分(系由系主任征求我的意见而改定),三学分就是每周三小时,一学期不过十五、六周,所授的内容实在有限,所以我决定把这累积十多年的讲稿增订后印出来,既利修习我课的同学,并可供他校同一课程作教本,也当有助于一般对文学感兴趣的社会青年及其它系科的大学同学.

张健在2001年5月的“第15版序”中说,很高兴看到五南版的《文学概论》发行了18年,15次重印,并被许多大学选为“文学概论”课程的教科书,好评连连.“可是在这十多年来,此书也有一些意外的遭际,其中最严重的一桩事是,龚鹏程先生《文学散步》事件.”为了消除误解,张健接受了学术界友人的建议,做了如下的回应:

民国七十四年间,龚君《文学散步》(汉光版)问世,其自序中一口气攻讦三书---我的《文学概论》,王梦鸥前辈的《文学概论》及美国韦勒克、华伦何著的《文学理论》(一译《文学论》).其中我的部分,他罗列了日本本间久雄著《新文学概论》中的章节目录与我书之章节类似的题目,一一比对,然后用暧昧的语言有所影射,而我书与本间之书不同的章节,则一概略而不提.现在假设我书与本间书章节题目全同(文学概论所需论述的范围,本来就大同小异,据我老同学刘广定教授相告:普通化学教科书各不同版本之章节几乎全同),而内文大不相同,我又有何过何况二者章节不同处并不在戋戋(近半)!而内容则大为殊异.本间书有商务人人文库中译本,读者自可对照覆按,真相亦不难大白.

张健在两篇的“序言”中写到,“文学概论”作为台湾的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必修科目的教科书,就像1920年到1930年期间,许多《文学概论》的教科书在编写时也是以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的章节为范本那样,80年代台湾编写的教科书就有了“日本本间久雄著《新文学概论》中的章节目录与我书之章节类似的题目”之事.

现在,我们转向龚鹏程的《文学散步》(中国文学研究丛刊,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9月).龚鹏程在写于“(民国)74年端阳”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散步―代序》一文中解释了“文学概论”与“文学理论”的不同.

龚鹏程在文中写到,“文学理论”只是说明文学批评的原理和文学史的规律,不涉及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批评观的转变等问题.“文学概论”则是讨论文学内在的规律和方法等基础问题.例如,文学是什么,文学应该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文学的知识,文学知识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机能又是什么等等问题.然而,许多“文学概论”的书中试图把文学的起源归结于游戏、宗教、劳动、恋爱、战争、模仿等等.谈到文学的定义,则用天上之星、精神之癌、心灵的淤血、苦闷的象征等毫无关联的东西来作为例证说明,使得读者如坠云山雾海而不得要领.这就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所共有的缺点,依然延用老旧的方法,“甲是本间久雄写于大正15年的《新文学概论》,乙是张健先生72年出版的书,时间相隔虽远,却显然仍沿袭前者的规模与困难,并增加了许多错误.这样的文学概论,难道不教人丧气吗”,“据我所知,现在教授文学概论时,比较理想的,是采用韦勒克与华伦(Wellek & Warrem)的《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rue),或王梦鸥先生《文学概论》.但韦氏华氏之书本为‘新批评’一家之言,引例与术语,亦纯属西方,这对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极好的参考资料,作教本却很不适宜.”

由此可知,在台湾,“文学概论”被认为是引用了本间久雄或厨川白村的旧的论述方式,而“文学理论”则是引用了欧美的新的论述方式.

以下列出的是笔者接触到的“文学概论”和“文学理论”的教科书.

(1)韦勒克、华伦著,王梦鸥,许国衡译《文学论―文学研究方法论》(新潮文学丛书3)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年10月第1版/1990年再版/2000年再版

(2)RENE&WELLKE著,梁伯杰译《文学理论》(大林学术丛刊13)台北市大林出版社,1977年

(3)张健《文学概论》(大学用书)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11月第1版/2006年3月第1版第19次印刷

(4)涂公遂《文学概论》台北市五洲出版社,1990年第1版/2004年1月再版第5次印刷

(5)沈谦《文学概论》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06年10月第1版第5次印刷

(6)朱国能《文学概论》台北市里仁书局,2003年9月第1版/2005年4月增订

为您写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厨川白村著作在台湾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包括关于文学及象征及西洋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学论文范文。

(7)周庆华《文学理论》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杨宜修 编《文学概论》(文学院)台北市鼎茂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1版

上述的教科书(1)和(2)就是和张健的书一起被认为不适合当教科书的、“美国的韦勒克、华伦共著的《文学理论》(又名《文学论》)”,也就是René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First published in the U.S.A.,1949)的中译本.原著1949年的第1版和1954年的再版是由美国及英国的Johnathan Cape出版社出版,1963年的第3版及其后1966年版、1969年版则由Penguin Books出版社出版.同时,修订版于1973年由Penguin university books出版社出版,Peregrine book出版社于1976年、1978年再次印刷.修订版的再版于1982年由Pelican books出版社出版.总之,它成了非常受欢迎的“文学理论”畅销书.日本也出版了由太田三郎翻译的《文学理论》(韦勒克、华伦 著)日译本(筑摩书房,1954年1月第1版,1957年6月普及版,1967年5月原著第3版译本).

但是,前面提到的“文学概论”和“文学理论”的教科书可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第一类,正如韦勒克、华伦《文学理论》译本那样,属于同时代美国的“文学理论”的章节构造的范畴.(7)的周庆华《文学理论》就可以归到这一类中去(以下称此类为“文学理论”型).第二类,受到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的影响,1920年―1930年曾经流行并且延续至今的一种章节构造.(3)的张健《文学概论》(1983年)、(4)的涂公遂《文学概论》(1990年)、(5)的沈谦《文学概论》(上编 原理论,2002年)则可划入这一类型.张健在第2篇的“序文”中说:“文学概论所需论述的范围,本来就大同小异”、“章节不同处并不在戋戋”、“内文大不相同”但是,与韦勒克、华伦的著作一比较,形式上的章节构造与本间久雄的著作相近(以下称为“文学概论”型).第三类,与“文学概论”相比,属于“中国文学概论”的类型.(6)的朱国能《文学概论》(2003年)就是这一类型.另外,(8)的杨宜修《文学概论》(2007年)则属于例外,这是一本台湾的公、私立大学入学和转学考试以及报考研究生院时使用的参考书.书中除了收录各种“文学概论”、“文学理论”书籍的梗概和重要的作品的片断之外,还有大学既往的考题和解答在内.

如上所述,《文学概论》的教科书是台湾中文系学生的读物,而且得益于面向社会发行,也成为许多人的阅读书籍.那么在这三种类型的教科书中,人们是如何看待厨川白村的著作呢

第一类教科书中的章节构造的特点是着重阐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不是解释“文学”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它展现了文学研究中既有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等“外部的方法”,又有对文体、音韵、隐喻和类型的“内部研究”.周庆华在他的书中“第5章文学的创作机制理论”的“第4节文学的创作机制的变与不变”中提到,就创作动力的变化来说,潜意识对文学创作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以佛洛伊德的说法为准,那么无意识不过是‘性的需求’的代名词,它是人在幼时遭受压抑而隐藏起来的,如果以荣格的说法为准,那么无意识还指‘种族记忆’或‘原始意象’,它是从人的始祖代代相传而来的.但如果以底下这段话所提示的意见为准,那么无意识又将另有所指.”他还引用林文瑞翻译的《苦闷的象征》(1979年版)中的一段260多字的内容,说明用潜意识来替代“性的欲求”(厨川白村的原文是“性的渴望”),“兴趣”、“自我冲动”、“意欲”以及厨川白村所说的“飞跃突进的生命力”是潜意识的别名.

第二类的章节构成形式依然继承了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的“文学概论”.张健著作中的第2讲“文学的起源”中的第3节“自我表现本能说(Theory of Self-Exhibiting Instinct)”中,从《苦闷的象征》的第1部分“创作论”的第3章“强制压抑之力”中引用了“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这段话.第4节“吸引本能说(Theory of Instinct to Attract others by Pleasing)”中的“宗教起源说”,引用了徐云涛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一书的第4部分“文学的起源”的第2章“原始人的梦”中的200个字,说明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与文艺的关系是姐妹兄弟的关系,以为森罗万象都是活着的,还可以看出万物的喜怒哀乐之情,诗和宗教这对孪生子就在这里诞生了.

涂公遂(1990年)不用在台湾常见的陈晓南翻译的《近代文学十讲》(即《西洋近代文艺思潮》<1975年>)转而使用罗迪先翻译的《近代文学十讲》(上,1921年8月第1版),他在书中的第1章“导言―文学与人生”中,引用了《近代文学十讲》中的第1讲“序论”中的第2节“时代的概观”、第2讲“近代生活”中的第3节“疲劳与神经的病态”和第4节“刺激”的内容,即“物质文明,俗化了人人的生活:变化了人的外部生活,使它平凡了,散文化了,都变了无趣味枯淡的东西了.古时是玩赏本位,现代是实用本位.诗趣失了,变成俗恶.欢喜珍贵的,现在以数多为佳了.生存竞争的苦痛,更加厉害了.天天在煤烟里,要劳动了.所以有人说,现代是急(haste)和丑(ugliness)的时代.”并以300个字对此内容进行了说明.对“社会上那些身心都陷入疲劳与精神病态的人们,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刺激:的刺激,烟酒的刺激,从生活在技巧的人工的空气里来满足刺激,从现在的平凡生活里,故意暴露其丑恶的一面,寻出人从原始时代所传下来的野性,其中找出强烈的刺激来.”这段引文,他用了140字概括地介绍了现代人的生活.

沈谦(2002年)在他的书第2章“文学的起源”中的第2节“从发生学论文学起源”中关于“宗教说(Theory of Religion)”的内容从徐云涛翻译的《苦闷的象征》(1968年3月版)第4部分“文学的起源”的第2章“原始人的梦”中,引用了大约250个字,与前面提到的张健所引用的内容相同,不过更详细而已.

第三类是“中国文学概论”的类型.朱国能的《文学概论》(2003年)的第1章中写道:“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强调苦闷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根源.”不过,他并没有明确给出引文的出处,但是,可以肯定“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表述就是厨川白村的观点.杨宜修编写的考试参考书《文学概论》(2007年)的第2章“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中有“物质文明,俗化了人人的生活:变化了人的外部生活,使它平凡了,散文化了,都变了无趣味枯淡的东西了.古时是玩赏本位,现代是实用本位.诗趣失了,变成俗恶.欢喜珍贵的,现在以数多为佳了.生存竞争的苦痛,更加厉害了.天天在煤烟里,要劳动了.所以有人说,现代是急(haste)和丑(ugliness)的时代.”这样一段话,没有给出明确的出处,只是说明了使用了涂公遂《文学概论》中的引用内容.同时,第4篇“批评篇”的第15章“文学鉴赏论”中,引用了林文瑞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第2章“鉴赏论”的第1节“生命的共鸣”和第2节“自我发现的喜悦”,共计长达8页,6800字的翻译原文.

以上的概述表明,在台湾出版的《文学概论》的教科书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近代文学十讲》两部著作被当作文学论部分的理论范本是不争的事实.

三、结语

国共内战后国民党退到台湾,“民国文坛”在台湾得以延续,以对大陆表现出“乡愁”、追求西方的现代主义为背景,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学影响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出现时,为了方便对“西方现代文学”的理解,厨川白村的著作被当作启蒙的概论反复被翻译出版.从1957年12月至2002年12月,作为第1版发行的厨川白村的著作至少有12种,其中6种集中在70年代,它被认为充当了解说西方现代文学为何物的指南作用.同时,以下的事实也得以彰显,即,厨川白村著作的翻译者和编辑者高度评价了书中的文艺观,厨川白村的著作,特别是其中的《苦闷的象征》、《近代文学十讲》成了各种文学概论的教科书中引用的对象.

此文译自工藤贵正《中国における厨川白村象》(2010年2月出版)一书中的第8章《台湾における厨川白村的普及の背景要因方法》.译者在翻译时重新标定了文章的题目,并略去了原文中《民国期における厨川白村流行の着点について》以及《厨川白村著作在香港的简介》一节,对原书的“结论”部分只保留了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原作者工藤贵正教授在百忙之中为译者提供了原作中引文的中文原文,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井政喜教授的赠书.――译者注

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台北市人间出版社2006年版.

据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页上对本书的介绍:《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撰,程思嘉编译.封面误题慕容菡编译.――译者注

此处指《中国における厨川白村象》一书中的“第5章”――译者注

此处内容参照了叶石涛著,中岛利、泽井律之翻译的《台湾文学史》(日本,研文出版社2000年版),笔者自己概括的.

山口守《<台北人>解说》,白先勇著,山口守翻译《台北人》(国书刊行会,2008年3月,第265页)

工藤贵正《民国翻史における西洋近代文芸受容に果たした日本知人の著作にする基的研究》(平成15年度~平成18年度科学研究助金、基告)2007年3月.

龚鹏程:《文学散步》,中国文学研究丛刊,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3月,第4-5页.

相关论文

生态服务型农业村的之路形象传播

本论文为关于生态旅游类新闻传播论文硕士论文,关于生态服务型农业村的之路形象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生态旅游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合力制约下的台湾新闻传播教育

本文是一篇传播学论文范文,关于传播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合力制约下的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传播学及新闻传播及新。

再访北川中学

本文是一篇中学论文范文,中学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再访北川中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中学及记者及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

食用白蛋白与医用白蛋白有区别吗?

该文为关于白蛋白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食用白蛋白与医用白蛋白有区别吗?相关医学论文大纲,可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白蛋白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沿闸村慢性病医疗保险现状调查与

这是一篇关于慢性病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沿闸村慢性病医疗保险现状调查与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社保专业与慢性病及医保及门诊方面。

利用白板,音乐教学更方便

本论文为课堂教学类有关关于教学论文,关于利用白板,音乐教学更方便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