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的考察看其文化身份定位

时间:2024-03-03 点赞:48547 浏览:9949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文学及文化及小说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由20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的考察看其文化身份定位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西藏文学》原名《西藏文艺》,于1977年正式在西藏创刊,1984年改名为《西藏文学》.在新时期《西藏文学》的发行量曾经达3万册,1987年至1988年每年在国外的发行量是500册.这些数字虽并不巨大,但对于一份边缘地区的具有民族性质的文学杂志而言,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藏文学》在新时期曾经拥有的辉煌.一份好的杂志,必然会对自己的办刊方针、办刊理念进行明确的身份定位.《西藏文学》自创办以来逐渐确定自我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以凸现西藏文化作为刊物的一个文化身份特征,另外又以坚持纯文学姿态作为刊物的另一个文化身份特征.由于汉文版《西藏文学》对这两个身份特征的确定和坚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了以扎西达娃、马原和色波为代表的西藏新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汉文版《西藏文学》杂志的细读,考察《西藏文学》是如何进行自我文化身份定位的.

一、凸现西藏文化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地区的一份区域性杂志,创刊起就意识到西藏文化对它的意义,1977年的发刊词中鲜明地提出本刊物应“具有浓郁的西藏特色.”(1)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使得《西藏文学》创刊初对西藏文化的关注缺少自觉意识.直到1979年第4期《西藏文学》刊发了一则“改刊启事”,提出“将十分重视西藏民族地区的特点,继承民族的和民间的文艺遗产,发展西藏民族文艺,使刊物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这是《西藏文学》文化意识苏醒的开始,也是《西藏文学》凸现西藏文化身份特征的开始.

《西藏文学》对西藏文化的自觉关注是从栏目的设置入手的.从1980年第1期起《西藏文学》专门设立了“西藏风物”专栏,同年的第4期又增设“民间故事”栏目.这些专栏主要介绍西藏文化,其中以藏民族文化为核心,如先后发表了《藏族和茶》、《山南,藏族文化的摇篮》、《漫话雪域的崇佛》等文章.这可说是《西藏文学》以栏目设置来凸现西藏文化的开始.1982年第2期,《西藏文学》刊登了一则《新春寄语》,“寄语”里编辑对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提出了要求,尤其要求散文文体突出对西藏文化的表现:“散文,要有较大的突破.将开辟‘西藏风情’、‘古刹巡礼’、‘西藏文物’、‘八角街头’、‘青春的旋律’等栏目,以及杂文、随笔、格言、谚语等.力求用散文这一文艺轻骑,迅速地反映今日西藏前进的步伐和崭新的面貌.”(3)这里提出了以不同文学体裁来设置栏目,并以此凸现西藏文化的办刊要求,尤其要求散文通过多设立有关西藏文化的栏目来充分展现西藏文化.从该杂志后来的发展方向看,对文学体裁提出办刊要求是《西藏文学》从文艺刊物向文学刊物过渡的征兆.但《西藏文学》并非因向文学刊物的过渡而淡化其文化意识,而是要求各种文学体裁充分反映西藏文化.《西藏文学》在向“纯文学”的期刊定位转移的过程中凸现西藏文化的身份特征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就在编辑们对《西藏文学》提出凸现西藏文化的办刊要求的同时,读者在阅读《西藏文学》后也对这份杂志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西藏文学》1982年第2期刊载了拉萨运输公司汽车三队的王安君的来信,他希望该杂志“在发表小说、诗歌、评论的同时,再增加报告文学、游记散文、文物介绍、藏族文学知识等栏目,就可使读者大开眼界,不仅得到艺术的享受,还能饮到知识的甘泉.西藏有许多中外注目的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奇风异俗,藏族人民热情豪爽,能歌善舞,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介绍出来是很吸引人的.”(4)该读者实际上是向《西藏文学》提出了加强表现西藏文化的要求.读者期望与《西藏文学》编者期望的不谋而合,更加坚定编者们以凸现西藏文化来作为《西藏文学》身份特征的信心.因此,《西藏文学》编辑部认为这些建议“像一团炽烈的火,给我们带来了指挥、温暖和力量.”(5)并且《西藏文学》编辑部满怀热情地答复如下:“正如大家看到,我们从本期开始,陆续增辟栏目,扩大题材领域,向读者介绍藏族地区的建设新貌、自然风光、社会风情、文物古迹和文艺知识,使《西藏文学》更加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6)《西藏文学》凸现西藏文化的身份特征由此进入了实践操作之中.


《西藏文学》要求各种文学体裁设立专栏来表现西藏文化的倡导是从散文开始的,但真正实践却主要体现在小说上.在新时期,《西藏文学》创办三个有影响力的小说专号,它们分别是1985年的“魔幻小说特辑”、1987年和1988年的西藏青年作家小说专号.这三个小说专号是《西藏文学》坚持凸现西藏文化身份特征的鲜明例证,而且这三个小说专号还演绎出“西藏新小说”作家群体.在《西藏文学》推出的三个小说专号中,1985年第6期的“魔幻小说特辑”最为引人注目.据新时期《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回忆“《西藏文学》曾出过一个西藏魔幻主义专号,我读了之后,有些激动,分别给那些我并不相识的高原朋友写了信.马原说西藏的朋友收到我的信也很激动,他们没料到专号还会在内地引起反响.等我后来连续三年在《收获》上集中编发青年作家的作品的念头,就是那段日子与马原彻夜长谈的结果.”(7)从程永新的回忆我们可知他后来对先锋文学小辑的策划在一定程度上缘于“魔幻小说特辑”的启迪.可见,《西藏文学》的“魔幻小说特辑”的影响曾经从西藏辐射到了内地.在1985年的“魔幻小说特辑”里,《西藏文学》编者精心组织了五篇小说: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有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和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这些小说都一致表现弥漫着魔幻色彩的西藏生活.如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抒写了次仁吉姆一生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命运.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讲述了牧人普次被一阵风刮到二千里开外的故事,似乎是一个现代人遨游大槐安国的传说.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以仓央加措式的潇洒写了一个“身穿火红色鸭绒衣的旅游者”在桑吉尔村篝火晚会上,目睹了多年前匪徒洗劫村庄的幻景再现.还有色波《幻鸣》里总回响着那具有巫术般震慑力的“似乎从地心发出”的竹笛声.同时该期配有《换个角度看看,换个写法试试――本期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编后》的编者按,其中编者指出“写西藏的文学作品,如何能表达其形态神韵呢生活在西藏的藏汉族作家们苦恼了若干年,摸索了若干年,终于有人从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悟出了一点点什么.”(8)这“一点点什么”即是“魔幻”的发现.编者还特别强调“‘魔幻’只是西藏的魔幻.有时代感,更有滞重的永恒感”.(9)在《西藏文学》的“魔幻小说特辑”里从专号的命名、作家的作品和编者按的编排,可发现“魔幻”是最核心的词语,而且这个词被编者和作者共同指认为西藏文化的特点之一.所以说1985年“魔幻小说特辑”的推出,是《西藏文学》努力促进西藏小说贴切表达具有神秘色彩的西藏文化的结果,同时也是《西藏文学》凸现西藏文化身份特征的成功实践.《西藏文学》还分别于1987年第9期和1988年第5期刊出两个小说专号,共发表小说20篇,其中包括扎西达娃的《风马之耀》、色波的《在这儿上船》、金志国的《期待空旷》、子文的《再回摩浪》等.这两个小说专号可说是对“魔幻小说特辑”推出的作家队伍的巩固和扩大.正如1988年第5期小说专号的编者色波指出“迄今为止,本刊先后搞的三次青年作者专号的目的,就是集中显示他们创作特点,记录他们的探索足迹和成长过程.当然,这次还不无培养作者队伍的想法.”(10)可以说《西藏文学》以小说专号的方式使关注西藏文化的小说创作显出勃勃生机,最终酝酿出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西藏新小说作家群;同时西藏新小说作家群的出现也进一步凸现了《西藏文学》表现西藏文化的身份特征.此后凸现西藏文化一直被确定为《西藏文学》的文化身份特征.

二、坚守纯文学的姿态

《西藏文学》在把凸现西藏文化定位为自己的身份特征时,同样又把纯文学的姿态作为自我的另一个身份定位.《西藏文学》的纯文学的身份特征并不是创刊始就确定的,而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西藏文学》创刊时原名为《西藏文艺》,此时它被定位为综合性的文艺刊物.如1977年第1期的创刊号刊载了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歌曲、小歌剧、摄影作品等各种文艺门类的作品,体现了该杂志的综合性.到1978年第1期的“稿约”进一步明确规定稿件的体裁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电影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歌曲、美术和摄影作品及阐述马列和文艺思想、理论的文章、文艺评论.”(11)虽然《西藏文艺》1977年第1期作品的编排及1978年第1期“稿约”的规定都提倡发表多样性的文艺门类.但在组稿的具体实践中,从1977年第2期至1979年第3期的《西藏文艺》主要发表文学类作品,兼及少量的歌曲和美术作品.而从1979年第4期起,《西藏文艺》不再登载歌曲,除文学类外,只登载美术作品.这意味着《西藏文艺》从创刊号以后,就逐渐向纯文学杂志的身份特征迈进,先是从多种艺术门类中撤退,后又删除了歌曲,现只保留下美术作品.1982年第1期开始,《西藏文艺》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美术的栏目,与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这些文学类栏目并列.但美术栏目的设立,不再是强调它是文学之外的另一种艺术门类,而主要是突出对杂志的装饰美.所以1984年起《西藏文艺》虽改名为《西藏文学》,但美术栏目一直保存着.1984年第1期《西藏文艺》正式改名为《西藏文学》,这标志着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刊物终于转变为一个纯文学刊物,《西藏文学》确立了它的纯文学的文化身份.

《西藏文学》对纯文学的文化身份的坚守,首先表现为它对诗歌创作及探索的重视.《西藏文学》1983年第1期建立了“雪野诗”专栏,该专栏贯穿于1983年《西藏文学》的每一期,先后发表了34首诗.

本文关于文学及文化及小说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由20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的考察看其文化身份定位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在首期“雪野诗”专栏的编者按里,编者鲜明指出“雪野诗”的诗人们“为了驾驭形式,不做形式的奴隶,而努力探索形式”.(12)可以说对诗歌形式探索的关注是《西藏文学》创办“雪野诗”专栏的核心目的之一.同时《西藏文学》还于1983年第3期和第5期组织了两次“‘雪野诗’论”,发表7篇相关评论.在讨论中,“雪野诗”诗人们的形式探索成为了众所纷纭的焦点.汪承栋在《雪野上探索者的足迹》一文里批评探索者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形式与技巧上,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对立意的创造性探求”,(13)认为他们“忽视时代内容的求索,片面地致力于形式与技巧的革新,使诗失掉了思想的光辉.”(14)而肖敏的《走向民族文学的深处――谈“雪野诗”》肯定了“雪野诗”的诗人:“用适合于独特的民族生活的形式去表现民族生活.他们害怕形式上的一般化会使生活的个性丧失.”(15)此外1983年第5期《西藏文学》的“雪野诗”栏目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读者延益针对汪承栋提出的探索者们因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对立意的创造性探求的观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我想,探索者们创新的明显成功之处,正是他们在新形式的运用中更大程度地重视了在立意上的创造性的探求,因而使作品在‘走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走向他们的心灵’方面给了读者以更为亲切的体会和更为深刻的感受.”(16)关于“雪野诗”形式探索的讨论最终虽无定论,但“雪野诗”专栏的设立明显地体现了《西藏文学》对纯文学文化身份的坚守.同时“雪野诗”的形式探索也为后来西藏新小说的形式探索奠定了基础.1988年第1期至第8期,《西藏文学》又设立“诗会”栏目登载诗歌,而1988年第8期出了一个“诗会”的诗歌专集,几乎每篇诗歌后面都紧跟一篇评论,这种诗歌与评论相间的编排风格充分体现了《西藏文学》编辑对纯文学中最“纯”的诗歌的重视.

《西藏文学》除了关注西藏新诗的探索,还积极支持西藏小说的创新,尤其是小说的形式实验,这是它坚持纯文学身份特征的另一体现.1985年第6期《西藏文学》刊出了魔幻小说特辑,在特辑的编后记里编者肯定作家们对西藏文化魔幻色彩的发现,但对作家们是如何表现西藏文化的魔幻色彩这一问题还没来得及回答.到1987年第9期和1988年第5期,《西藏文学》推出了两个西藏青年作家小说专号,共发表了23篇小说,魔幻小说特辑里亮相的五位作家再次亮相.这两个小说专号都配有对本期小说专号的编者评论,评论中魔幻小说的形式实验受到了关注.刘志华在《喧哗与沉静:面对色彩缤纷――简评本期小说》里,提出了对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所提供的“神话实在”如何表现的问题.文中刘志华对扎西达娃《风马之耀》具有的“扑朔迷离的魔幻式结构”和色波《在这里上船》的“封闭式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并论及其他作家在叙事人称、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尝试.同样色波在《得与失――关于本期专号小说》中主要分析本期小说的形式特点.两篇编者论对西藏小说形式特点的强调,体现了《西藏文学》对小说创作,尤其是小说形式探索的关注,这正是《西藏文学》对自我纯文学文化身份的再一次确认.此外,《西藏文学》还分别于1985年第10期推出了小说专号,1986年第6期又推出藏族作家小说专号.总之,《西藏文学》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关心,尤其是对小说形式探索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它的纯文学的身份定位.

《西藏文学》的纯文学姿态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直到新世纪初发生了些小波折.这种小波折与中国市场化的历史大背景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向市场化的进程迈进,到世纪末前后,文学生产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进程的冲击,文学期刊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发生了大规模的“改版”浪潮.《西藏文学》这份边缘地区的文学杂志也没有幸免.2000年第1期《西藏文学》编辑部发了一则“刊首寄语”表明它的改版意图:“我们决心立足西藏本土绝无仅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独有的社会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习俗,向您展现一篇篇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曲折新奇的故事.从传说、故事之中,您将领略到西藏迷人的风情.

我们将坚持‘新、奇、趣、雅’的编辑方针,追求雅俗共赏,力争给人以一种朴实的美,既传播文化知识,又关注社会、经济、时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立足西藏本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将在‘本刊特稿’、‘社会聚焦’、‘名人寻踪’、‘时尚专栏’等栏目中关注‘外面’精彩的世界,提供一些国际、国内的惊险、传奇、神秘故事,力争以全新的视角震撼,给读者带来全面丰富的阅读信息,获得全新的阅读快感.

追求新、奇、趣、雅的您,选择《西藏文学》――没错!”(17)这则“刊首寄语”鲜明地表明了《西藏文学》的改版意图,虽然表现西藏文化仍是刊物强调的身份特征,但发生的最大改变在于:《西藏文学》即将从文学刊物转变为文化刊物,并以大众性、通俗性为自己的办刊目标.这标志着《西藏文学》放弃原来的纯文学的身份定位.从此期开始该杂志履行它的办刊方针,但好景不长,很快《西藏文学》2000年第4期就在刊首登载了“告读者”,坦诚指出“待几期后,我们发现改刊后的《西藏文学》连自己也难相认了,联办的失控已证明我们对刊物、市场化缺乏本质的把握和运作必要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的风浪中丧失了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的眼力.等为此,我们将在本期恢复原刊面貌.坚持文学性和西藏特色,由月刊恢复为双月刊,对订户因此造成的损失将给予应有的补偿.”(18)这里的“告读者”,实际就是《西藏文学》改版失败的检讨书.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西藏文学》的这次改版盲目地跟风,使其丧失了自己办刊的鲜明个性,尤其是丧失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纯文学立场,所以《西藏文学》的改版不仅没有增加市场份额,反而失去了许多老客户.经过这一次短暂的改版实践,《西藏文学》再一次回到它纯文学的身份定位,直至今天.

架设在汉藏文化之间的《西藏文学》,从创刊始就在追求、坚持表现西藏文化和纯文学姿态的身份特征,虽然其间有着曲曲折折的经历,但始终没有改变.正是由于《西藏文学》对自我文化身份定位的坚守,这使得《西藏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浪潮中推出了无论是表现西藏文化或是进行艺术形式探索都取得杰出成绩的西藏新小说,为新时期文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我们期待着有明确文化身份定位的《西藏文学》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西藏文艺》编辑部:《发刊词》,《西藏文艺》1977年第1期.

(2)《西藏文艺》编辑部:《<西藏文艺>改刊启事》,《西藏文艺》1979年第4期.

(3)《西藏文艺》编辑部:《新春寄语》,《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4)王安君:《把刊物办得更加丰富、活泼》,《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5)(6)《西藏文艺》编辑部:《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7)程永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第168――169页,《八三年出发》

(8)(9)《西藏文学》编辑部:《换个角度看看换个写法试试――本期魔幻小说编后》,《西藏文学》1985年第6期.

(10)《西藏文艺》编辑部:《稿约》,《西藏文艺》1978年第1期.

(11)《西藏文艺》编辑部:《稿约》,《西藏文艺》1978年第1期.

(12)《西藏文学》编辑部编者:《雪野诗》,《西藏文学》1983年第1期.

(13)(14)汪承栋:《雪野上探索者的足迹》,《西藏文学》1983年第3期.

(15)肖敏:《走向民族文学的深处――谈“雪野诗”》,《西藏文学》1983年第3期.

(16)延益:《探索者的足迹和新一代的追求――给汪承栋同志的一封信》,《西藏文学》1983年第5期.

(17)《西藏文学》编辑部:《刊首寄语》,《西藏文学》2000年第1期,第1页.

(18)《西藏文学》编辑部:《告读者》,《西藏文学》2000年第4期,第l页.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克珠群佩

相关论文

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相关古代文学论文发表,关于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创作及爱。

20世纪80年代史学概问题综述

本文是一篇历史学论文范文,历史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20世纪80年代史学概问题综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学及史学理论及史学方面的的大。

《西藏文学》三十年

该文为当代文学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西藏文学》三十年相关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社会语言专业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研究。

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与先锋小的转型

本文是一篇文学期刊论文范文,文学期刊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与先锋小的转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期刊及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