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自剖意识

时间:2024-03-05 点赞:50951 浏览:10334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属于古代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与解读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自剖意识相关现代汉语言文学论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及自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某种思想.鲁迅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便在于其中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而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源于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自我精神世界剖析、自我彷徨的诗性描写和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

关 键 词 :鲁迅 自我剖析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我剖析意识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重要的精神叙述模式.作者在进行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放到作品中进行解剖,这便是文学创作中的自我剖析意识.小说的创作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一样,是为了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因此,小说中的自我解剖往往更容易被读者所接收,引起读者的反思.鲁迅的作品是中国小说史上极具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剖析意识也一直是小说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研究的重点.下面本文将从鲁迅文学作品中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自我精神世界剖析、自我彷徨的诗性描写和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

一、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自我精神世界剖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是以第一人称进行故事讲述的,这无疑为作者的自我剖析提供了便利.鲁迅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便在于对人性的剖析,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对于鲁迅本人精神意识的自我剖析.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各种阶级和权贵错综复杂,鲁迅本身是一个有着清晰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革命者.因此,鲁迅对于社会有着格外深刻的人生体验,作者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展示便是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

鲁迅的作品向来不缺乏对人性的剖析,而且入木三分,十分深刻,其缘由便在于鲁迅的小说向来是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为基点,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剖析.如果是以第三人称进行表述或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于另外一个人物进行剖析,难免无法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导致剖析的结论有失偏颇.但对于个人的剖析则不同,作者可以更加细致和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真实、细致的内心活动,并对这种内心活动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每个人最清楚自己的内心,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有些人不愿意表达,有些人则不愿意面对.只有自己才能将自己剖析得最彻底、最完全.鲁迅是一个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革命的实践家,其作品中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展示便是基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深刻体验.鲁迅不会在小说中美化自己的灵魂,恰恰相反,对于自身性格的弱点甚至丑陋鲁迅都剖析得淋漓尽致,并且成为了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在鲁迅的《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他鲜明地表达出以个人体验为基点进行自我精神世界剖析的观点.他认为文艺便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感受影印到文艺作品中去.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还讲述了自己在作品中描写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没事儿翻抽屉看看能否在边角中找到一些惊喜便是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

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无疑是黑暗、复杂的,鲁迅本身对于社会的体验也伴随着鲁迅对于社会认识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鲁迅本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使鲁迅见识了封建阶级的没落.寄居在外婆家,受尽冷眼的他更加看清了封建主义的势利、腐朽.唯一使他感到温暖的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所保持的质朴和纯真.小说《故乡》中所描写的闰土父子、长妈妈,便是其中能够突出表现中国农民阶级的形象.质朴和纯真是中国农民阶级留给鲁迅的第一种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鲁迅对于农民阶级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为了鲁迅对于这一阶级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呐喊》中鲁迅作为一名革命战士所发出的呐喊.《药》中所讲述的老栓夫妇为了给儿子治病买血馒头便表达了这种对于农民阶级愚昧思想的剖析和无奈.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转变便源于鲁迅对于农民阶级认识的转变.

在那样黑暗、复杂的环境中,鲁迅的生命经历固然曲折,这使得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也更加丰富,但鲁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细心体验,也是鲁迅小说能够表现出深刻自我剖析的根本所在.鲁迅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以自我体验作为基点进行自我精神世界的剖析,根源便在于鲁迅的自我剖析意识.前文已述,鲁迅是一个革命者和实践者,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思想和变化他都亲自去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当事人精神状况的一种剖析.这便是作者自我剖析意识的一种体现,这种自我剖析意识的背后是作者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鲁迅将对于社会的思考付诸实践,并将实践的亲身体验进行剖析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鲁迅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文学巨著.

二、自我彷徨的诗性描写

自我剖析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同时也是鲁迅文学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在进行一个人体验为基点的个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和表达时,鲁迅的表达是多元、多样和多彩的.诗性描写便是其中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小说,诗的篇幅较小,字数较少,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诗中的每一个文字都会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锤炼,力求达到最完美的表达效果.由于作者的考究,诗中的文字往往更有力量,所表达的境界也更加高深,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广袤.鲁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文豪,其诗的表达特征继承了他一贯对于自我精神世界剖析的表达方式,深刻、清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野草》是鲁迅诸多作品集中唯一一部以散文诗作为集合的作品.全书共收录了鲁迅所做的23首散文诗.从作品创作的时间上来看,《野草》中所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期的作品.相对于之前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于革命的肯定和赞美,在这部作品中同样表达了作者在革命失败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彷徨和苦闷.这便是前文所论述的鲁迅并不掩饰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相反将这种脆弱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便是作者的勇气和力量,也是作者企图表达给观众的思想,即内心的脆弱和生活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只有勇于面对,不断地战胜内心的脆弱和生活中的挫折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冲锋在时代的最前线.“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正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鲁迅在作品中所不断表达的革命精神.《野草》创作于鲁迅写作生涯的一个低谷,但作品中仍然表现着作者对于革命的反思和对斗争的坚持.或许正是由于作者处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低谷,所以更加需要一种力量来排解心中的不安和惶恐,于是作者选择了诗这种表达形式.《野草》中的散文诗,充满了诗的情调和意境,但同样不缺乏力量和精神. 《野草》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复杂又充满诗性的描写,寓意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影的告别》描绘的是作者的本体像影子告别这一景象.角度新颖、语言奇特,甚至很难让人理解.我们可以结合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来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进行推测.面对革命的失败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线条,作者已由当初的信誓旦旦转向纠结和深思之中.这是一个启蒙革命者成长为一个真正革命者所必须经历的蜕变.作者以向影子告别的方式向自己曾经的一个时代和阶级进行告别.这种告别极具深意,因为作者本身并没有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个清晰的方向和一条明确的道路.正因如此,这首散文诗中弥漫着作者对于未来的彷徨和渴望.但不管怎样,作者认为是时候了.如果无法在曾经的时代和阶级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就勇敢的告别,义无反顾地去寻找新的时代和阶级.有些情感是无法用精准、细腻的语言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而只能在寥寥数字之间让读者细细体会.或许正因如此,对于这段时间的自我彷徨,鲁迅选择了散文诗这样一种形式进行表达.而事实证明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表达方式.作者的彷徨、迷茫和对斗争的执着都通过诗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同样源于作者自我剖析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作者才能够勇敢、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状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鲁迅文学作品中一条重要的文化取向.鲁迅是一个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其思想发展的过程便是其不断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自我剖析是鲁迅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化的传播伴随着思想的传播和价值的传播.鲁迅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不断剖析,很好地表达除了作者在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鲁迅笔下的“我”并不伟大,往往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十分真实,充满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文化取向,即平凡人物在世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必然不会因为一个或者两个人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因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改变而改变.正因为如此,鲁迅将个人体验的对象放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上.剖析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便是剖析社会基层人物.唤醒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和鲁迅一样饱尝生活艰辛却又在彷徨中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旧时期中国民众的觉醒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由于鲁迅对于革命始终是积极的,即使遇到彷徨和迷茫也没有动摇他对于推翻旧社会和旧制度的信念.所以,鲁迅作品中对于自我的剖析或者说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剖析始终是积极的.每一个作品人物的剖析和讲述的过程便是作者自我实现的过程.

鲁迅并不在作品中掩饰自己在寻求救国道路中所遇到的挫折和迷茫.而是在挫折和迷茫中勇敢前行,每前行一步便离腐朽、愚昧、落后的社会和制度远一步.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不断进行着自我实现.例如,在《故乡》这部作品中,鲁迅便运用了复调式的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社会变革中思想的变化和自我实现.“离去――归来――离去”是这部作品的时间结构,也是作者自我实现所经历的变迁.儿时的离去,成年的归来,最终又一次离去,三个阶段反映出作者三个阶段时的心境和思考.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故乡》中的“我”毫无疑问便是鲁迅自己.这部明显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故乡为线索,记载和剖析了鲁迅在故乡变迁和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思想变故,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作为跨越时代的先觉者,孤独是鲁迅一生无法摆脱的阴影.但是,思想家、革命者的胸怀,勇于自我剖析的性格特征,决定了鲁迅必定会成为一名勇于前进的猛士,而非一个专注于自叙传式叙说的者.因此,鲁迅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展现自我,却又刻意地掩饰自我;而这苦闷的宣泄,也只能是鲁迅小说自我形象的一个侧面,成为沉默的先声.


鲁迅作品中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同样源于作者的自我剖析意识.取向、选择和实现都是基于对事物的剖析而非凭空想象而来.作品中对于自我的实现同样是基于对于自我思想意识的深刻剖析,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剖析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转变自己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鲁迅小说中的自我实现不但是鲁迅本人一个时期思想的活化,同时也是同时期社会所共同关注问题的形象化体现,具有强烈的现时性特征.

结语

以自我的生命体验溶入到作品中,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复现自我形象;鲁迅在创作中投射入自我,收获的是其作品所特有的主观抒情性以及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成就鲁迅作品不可比拟的现代性特征.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自我精神世界剖析、自我彷徨的诗性描写和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鲁迅作品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这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属于古代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与解读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自剖意识相关现代汉语言文学论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及自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合军,男,1978―,宁夏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相关论文

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本文关于教育思想及文学作品及素质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教育思想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相关本。

鲁迅文学作品

本文是一篇文学理论教程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理论教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文学理论教程及故乡及结构。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艺美学及。

鲁迅部分文学作品的教学

关于文学作品及中学语文及作品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医学论文有哪些,关于鲁迅部分文学作品的教学相关论文范文集,。

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言语歧义现象

本文是一篇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英美文学作品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言语歧义现象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