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偏执还是掘进?

时间:2024-01-16 点赞:50111 浏览:10019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及文学评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批评类论文范文例文,与文学批评:偏执还是掘进?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学批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王晓明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①是当代文学批评史重要的著作,此书分上下两卷,收录了50篇文章.全书所选文章大多重新分析了众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与传统的文学史观较为不同的理论趋向.但选编的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作者在探求的过程中过于追求一种历史的细节,在力图寻找到别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和新视角时,表现出了一种偏执性.

比如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将自己的思维一头扎进晚清小说里,试图认定中国现代小说与晚清小说、传统小说有剪不断的脐带关系.我不是否认晚清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关系,而是觉得他的这种研究有些执拗,他的这种“现代性”推断在相当大程度上似乎只是一种一相情愿的想象.

再如林基成在写作《重读〈天演论〉》时,将笔力集中在边缘的表述上,而忽略了主要的意旨,也出现了一种偏执.他认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译者未加说明的增译部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译者对原作的改动”,“从中看出,‘天演’首先是对‘宇宙过程’Coic process――对‘能够持续下来的’内容及‘不变者’的解释――的直译.问题在于,译者有时又以‘天行’来译‘Coic process’,他的翻译手稿在这段译文中亦没有用‘天演’这词;这是否意味着用‘天演’来译‘Coic process’只是他修改手稿时的偶然借用?” 他还指出,“进化不是对宇宙过程的解释,而仅仅是对该过程的方法和结果的论述.”这些推测的主观化倾向是很明显的.

其实,作为文学批评,它常常要求理论家从一定的文学理论出发,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评价,以指导当前的文学写作.这必然要求评论家学术视野开阔广博,思想立论谨慎严密,并能通过梳理分析众多的作家作品,开启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学研究视角;它还要求评论家要善于透过覆盖在上面的现象去发现某种本质的东西,以比较开阔的文化为背景,力求在理论的层面上,来寻求客观存在着的内在规律.作为全国卓有影响的评论家,王晓明编选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值得我们关注.他对文学理论把握的精到和熟稔,以及他对当前文学评论整体性的理解,使他在文学评论的编选上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从中我们能明显见出他对文学理论进行总结归纳方面的努力.他选编的这些理论也是试图以更为公允、辩证的眼光,去认识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通过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挣脱传统理论的约束,提供可资后人借鉴的理论经验.可以说,王晓明先生倾向于以崭新的风格、独到的指向,去探索某些新的审美观、批评观,其理论具有前置性、预见性、指导性和超越性,从不同角度拓展了传统文论的研究领域,这对我们当前的批评和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王晓明先生编选的前提依旧是有问题的,他选编的这些理论,其关注得更多的是文艺的具体操作方式,并表现出极大的偏执性,这主要表现为史料钩沉的偏执、立论出发点的偏执、论证的偏执、结论的偏执等等,其实质是危险的.

其实,他的这种偏执体现出的是文学批评界的一种共同倾向,就是在各种批评资源似乎挖掘殆尽的时候,文学批评的新资源到底是在何方?文学批评家在寻找中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躁,一种尴尬与无奈.他们失去了已有的资源,却发现不了更好的替代资源,只能横冲直撞,左冲右突,但他们的寻找收效甚微.

就如同王光明等在《批评:自我反思与学理寻求――关于90年代文学批评的对话》中讨论的那样,“文学批评始终在调整和寻找更有效的切入中国文学的角度和方法.这些努力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不仅带给批评新的视野和境界,也使批评变得更加多样与丰富.当然,我们也注意到,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批评的缺席’到今年前几期的《文论报》头版头条以非常醒目的标题宣告‘文学批评的终结’,惊世骇俗的姿态我们当然不必认同,但文学批评的左冲右突和现实问题却必须正视,等我们必须考虑这些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症结在哪里?怎么样去建构更自觉、更有效的批评?” ②而当景况进一步发展,甚至到了黄子平先生所说的“创新之狗追得人连站着撒尿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大多数批评家就将西方现成的理论观念直接搬进自己的文本之中,生吞活剥地套用,而不是根据文本进行解读.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预设一个前提,然后用相关的理论加以归类,寻找材料,得出一种必然的结论,因此相当多的批评没有,文字晦涩干瘪,或者成为纯“塔”中的东西,只是在一堆故纸堆里绕来绕去;或者刻意去寻找新意,而这种新意又是相当牵强的.于是相当一部分批评家在给一流的创作做出三流的文学批评;给三流的创作做出一流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一些学院派的批评家,把韦勤克、佛克马、杰姆逊、福柯、拉康、德里达的理论奉为圭臬,这样就使文学批评成为创造一种新理性的手段,而不是阅读文本的工具,最后文学批评只能向一种所谓的理论投降了.这种理论更多讲究学理背景、学术积累、知识传统、学术规范等,而放弃了在这背后有一种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立的诉求,即在设立“他者”的时候并没有同时确立自我.但当诸多的批评家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又在刻意的寻找中走向了事情的反面,试图将自己个人的探延为一种研究的公理,因此文学评论表现出一种更大的偏执性,即更多的批评在寻找一种新的角度时,渐渐走进了一种偏执的区域,但其方向上的合理性还有待讨论.

我认为文学批评的主要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不断为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感受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精神动力,而在于这种前瞻性的思想是否能够通过批评家不断与当代艺术的对话,而体现一种研究方向的敏锐性和合理性.从文学史的进程来看,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都具有一种超凡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直接体现为批评家在进入研究领域时表现出的敏感和理性,它不为既定的价值观念所限制,既能排除陈见,提炼出那些不为时人所看重,或不为时人所注意的新的思想萌芽及审美胚胎,又能在对纵向历时性发展规律和横向共时性特点进行审视和阐述时,体现出一种必然的合理的结论.但这点在当下无疑是缺乏的.

近几年出版的文学批评和研究著作颇具学术含量,展示了文学批评的成果,凸现出文学批评力量的壮大,比如陈思和、王晓明策划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火凤凰新批评文丛”,谢冕、李杨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包亚明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世纪风丛书”,陈思和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逼近世纪末批评文丛”,谢冕、孟繁华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文学总系”,以及杨匡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十年代文学观察丛书”等.但批评家们似乎都急于创新,急于在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新发现,而且这种现象渐渐演化成了一种趋势,于是一些声调高亢、底气似乎很足的批评一下就涌现了出来,但事实上其中的非批评因素却很明显,比如对余秋雨现象的批判,比如《十作家批判书》的抛出,比如《芙蓉》刊出的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等等.因此,学术问题上的本质性探求、批评理论的积淀和积累、批评格局的健康形成等方面,仍需要我们做不懈的努力.


其实这种偏执不仅仅是非主潮的问题,更是批评家的心态问题.90年代文学批评的变化具有脱胎换骨的性质,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批评家对于文学思考的形式的不同,对于文学文本探析和切入角度的不同.批评家着力进行文本背后的挖掘,这种努力虽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还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要问,批评家是在做历史研究,还是在做文学研究?单就这点,就很令人担心.因为文学批评不单是个人艺术趣味问题,它必须承担文学史的责任,必须对新一代的批评家负责.也就是说批评家不能淹没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去开掘一些琐碎的东西.有人说“90 年代的文学批评已经开始呈现瓦解状态”,这并非危言耸听.丁帆在《批评癔病的初诊》③中批评文学批评家们得了“癔病”,“真正的批评家缺席”、“失语”.这点我是认同的.例如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精神产品,评论家与作家(或编辑)一次次合谋,不断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文学“事件”.先是有王一川策划的文学大师排座次,茅盾被除名,金庸等人取而代之;随后则有1997年的所谓“马桥之争”;接下来就是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否“抄袭”《哈扎尔词典》的讨论;还有90年代对谢冕等人主编的两部《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中国百年文学经典》的争论等等,都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偏执和焦躁.而这种偏执似乎也成为一种潮流,呈现出地域分布的特色.90年代,批评界一度流行这样的说法,“后北京”、“新南京”和“旧上海”.这种概括虽然有待商榷,但确实在文学批评中表现出了一种怪异晦涩.并且90年代文学的消费主义倾向在文学批评界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种趋势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的过剩和文化符码的不断复制.古远清先生在《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批评》④一文中谈到“评论家们爱走极端”的问题,就很恰当地指出了这种不良的倾向和势头.这种状况带来的必然后果则是文学批评的虚弱、无力与盲目.

我认为,批评家的责任问题,即在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批评家为后来的人们创造积淀了什么,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更从容、更审慎、更辩证地来对待各种资源,而避免以往那种急功近利和简单片面,从而将自己的研究放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阐释其内在价值,激活其理论生命,在阐释中生成具有真正现代性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话语系统.

注释:

①王晓明选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4月第2版.

②王光明等:《批评:自我反思与学理寻求――关于90年代文学批评的对话》,《山花》2000年第10期.

③丁帆:《批评癔病的初诊》,《文艺报》1997年6月7日.

④古远清:《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批评》,《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陈林

相关论文

《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导》看叙事

本文关于文学理论及叙述者及文学理论教程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理论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关键词:文学 批评与理导》看叙事相。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文学批评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大学毕业论文,关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文学批评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生态文学。

当代文学批评对“诗性”的呼唤

此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本,与当代文学批评对“诗性”的呼唤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批评及文学作。

不一样的文学批评

关于德语文学及文学批评及文学评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德语文学相关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关于不一样的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文文。

何其芳的文学批评

这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属于普通语言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批评方面硕士毕业论文,与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相关汉语言文学小论文。适合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与混沌理的一次联姻

本论文为文学批评类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论文,关于文学批评与混沌理的一次联姻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文学批评价值观念问题探析

这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属于近代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文学批评价值观念问题探析相关古代文学论文开。

文学批评至法无法辨

关于文学批评及方法及文艺理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文学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文学批评至法无法辨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