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文学的特征

时间:2024-04-05 点赞:40542 浏览:7367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苏区文学的特征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苏区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也就具有了它所独有的特征,即功能上的革命化和政治化,内容上的通俗化和形式上的小型化.中国在根据地进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苏区文学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红色文学的源头.

[关 键 词 ]红色文学 苏区 政治化 革命化

在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苏区文学的实践范式对以后的革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一些特征不仅体现了文学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华苏维埃革命文学所拥有的独特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加强对苏区红色文学的特征研究对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功能上的政治化和革命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学的主题主要侧重于政治和伦理道德.“经国之大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法,一方面固然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也不恰当地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厚非的倾向.苏区文学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理论创造性地在苏区根据地的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了避免出现概念上的歧义,本文所讲的苏区是指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长征以前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学是指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因此,本文所指苏区文学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红色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根据地创作出的红色作品.苏区文学功能上的政治化和革命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现在苏维埃政府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决定及有关的章程中.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论述了红军宣传工作中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对加强宣传工作和建设作了详细的指示.“根据教育士兵和发动群众斗争的需要,争取敌占区群众的需要,要重视运用文艺的形式,要把各级政治部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开展演剧、打花鼓、出壁报、收集和编写革命歌谣等活动.”①在苏区,文艺工作确实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宣传土地革命和扩大红军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通过苏维埃革命政权的文化机关组织开展的.为有效地开展工作,苏维埃政府明令各个文艺社团制定组织和工作章程,体现了中国对文化工作以及对文化为政治服务这一原则的高度重视.所有章程的主题只有一个,即强调文学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和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方向.比如说《苏维埃剧团组织法》规定苏维埃剧团的任务是:“(1)研究并发展苏维埃的革命的戏剧运动,争取无产阶级意识在戏剧运动之中的领导权.(2)用表演戏剧等的艺术宣传,参加一般的革命斗争,帮助工农红军的革命战争.(3)发扬革命和斗争的精神,并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肃清封建思想、宗教迷信以及帝国主义及资产阶级的文艺意识的坚决斗争.”②这样的章程和规定处处都弥漫着阶级斗争的政治气味以及把文学作为整个政治理想有机组成部分的革命化、政治化认识.

(二)植根于红色根据地的特殊文学体系中.正如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和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③苏区文学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战火硝烟的氛围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处处保留着政治斗争的印记,比如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歌方面有很多脍炙人口、幽默诙谐的诗篇人们至今仍在传诵.未然的《战斗的夏天》,大冶的《月夜行军》以及没有署名的《红军又打了胜仗》、《乌龟战术》、《滚开,法西斯》、《铁拳等待着》等这些新诗,以饱含热情的诗句歌颂中国革命者的心声和苏区革命的残酷斗争现实,把五四以来中国的新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不仅将反帝反封建作为主要内容,而且把农民翻身闹革命等斗争过程写入诗歌.在诗歌的创作中也大胆借鉴民歌艺术中积极向上的东西,对革命红色文化进行充实.

、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旧体革命诗词.从一九二七年第一次来江西,到一九三四年离开,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革命诗篇,诸如《大柏地(菩萨蛮)》、《会昌(清平乐)》、《重阳(采桑子)》、《广昌路上(减字木兰花)》、《反第一、第二次大围剿(渔家傲)》等.这些诗词从当时的革命政治斗争实践出发,抒发了广大革命群众投身土地革命洪流的豪情壮志.“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同山下红旗乱”,慷慨激昂的文字把残酷的军事斗争和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描述得气壮山河,用夸张的语言把当时的斗争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毅的《梅岭三章》为我们所熟知,它是反映苏区时期军事斗争的著名的革命正气歌.他们的诗句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苏区文学较之当时的“左联”文学其政治化、革命化特征更加鲜明.左联是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一九三零年创建于上海,是一个政治化、革命化色彩浓厚的文学团体.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全中国处于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左联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毅然高举革命文学的大旗,英勇地反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鲁迅的杂感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就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但是“左联”成立后,原先那种“左”的宗派情绪并未肃清,不少作品内容上有相当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在政治上属于“左”的盲动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左联居然能够将“武装保卫苏联”这样的口号用来发动人民,既脱离了实际,又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提供了借口,这表明左联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与“左联”同一时期的苏区文学虽然在文学成就上的确不如它,但是在革命实践工作的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成绩明显胜于它.由于苏区文学的创作依托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其作品完全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能够体现劳苦大众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苏区文学与白区革命文学在创作路径和思路上是不同的,虽然二者都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成果,但此后苏区文学很快深入群众进行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时,一方面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另一方面还需抵制反动御用文人的文化围剿.在这样的斗争环境下,苏区文学所彰显出来的政治化、革命化特征尤其鲜明,在这一点上“左联”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二、内容上的通俗化

苏区文学的通俗化是指内容、文字的通俗易懂.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强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力求通俗易懂,倡导大众化、通俗化的文风,让艰深晦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和劳苦大众溶为一体.加之当时苏维埃政权所在地的瑞金地处赣南,经济非常落后,交通不便,文化教育事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极低.当时的最大任务是解决占人口80%以上的工农群众的受教育问题,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总体水平要求不是很高,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鼓动群众参加革命.在这样的形势下,苏区革命文学的特点逐步地走向通俗化.

内容上的通俗化这个特征主要表现在苏区文学对当地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山歌的借鉴,从和地方的大部分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一点.客家山歌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子、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是以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山歌唔唱唔风流”.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这首山歌把姑娘思念情哥的急切心情形象地唱了出来.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用一种比兴的艺术手法把至死不渝的爱情用树和藤形象地描绘出来.歌随人走,这些表现爱情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等客家地区都有传唱. 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再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不同的词用同样的旋律演唱,预示着歌曲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十送红军》中的旋律和歌词基本照搬兴国客家山歌《送郎调》,反映出苏区的文学创作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经过改编后的客家民歌终于走出客家村落,在中国国内革命时期跟随着红军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风靡华夏的脍炙人口的美妙旋律.

当时和地方出版的刊物有《青年实话》、《红星报》等,发表的散文、通讯、特写居多,小说、杂文较少,内容多是反映战争的.这也是由于当时紧张的战斗环境所决定的,如《打开泉上土围子的经过》、《东方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洵口战役纪实》、《三溪圩战斗片断》、《新桥战斗中的英勇事迹》等.这些战地通讯,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采用粗线条的描述,记叙了当时的战斗情形.其中亦不乏颇具文艺性的篇章,如罗瑞卿的《大雄关的战斗》,舒同的《矮子岭的战斗》,彭加仑的《三甲嶂上的英雄》等,都是描写战士们以少胜多,轻伤不下火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压倒敌人的英勇事迹.也有记述军民关系的,如《帮助红军家属秋收记》;有反映青年生活的,如《水边的青年》;有表彰英雄模范的,如《一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还有记述军民联欢文娱活动的等等,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多彩.由于这些作者都是来自战斗、生产第一线的,取材真实、通俗,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很受读者欢迎.

苏区时期小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内容庞杂,篇幅太过冗长,不利于红色苏维埃文化的传播,更不利于当时革命工作现实的开展与普及.同时,由于时间较短(1927年-1934年),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使苏区当时的文学门类不够齐全,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革命口号或宣传标语的形式存在,以通俗化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如部队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讨老婆不要钱”④等.

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体裁中,苏区文学基本上摒弃了杂文这种写作手法,总体上是以正面叙述为主.简单而直接的创作虽然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样通俗化的作品却为普通的劳苦大众所喜闻乐见.比如“墙头诗” 、“街头剧”等文字样式的出现,体现了苏区文学快捷高效的实用主义特征.还把地方方言用到他的文告中去,无形中拉近了党群关系,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在《告绿林弟兄书》中写道:“你们是一个活活泼泼的草泽英雄,千万不要上当受他们狗套的拘束.”“草泽”、“狗套”就是客家方言中常用的词⑤.

通俗化的苏区文学特征直接影响到以后延安文学及解放后革命文学的创作,比如说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更多地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革命的思想武装革命的文化队伍,教育群众.很多简单明了的口号进入了文学的艺术殿堂,如“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杆子里出政权”等,更突出的是自然、朴素、通俗、简单的特点,浑然天成.

三、形式上的小型化

苏区文学在篇幅和形式上的小型化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文艺评论以及言论口号等方面.当时苏区的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时间太短,创作大型文学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篇幅短小的作品对于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来讲更容易接受.出于条件的限制和斗争的需要,创作小型化的文学作品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一)苏维埃政府当时的新闻机构所报道的作品类型主要以通讯、消息为主,很少有长篇报告文学之类的作品出现.如梦秋的《前线通讯:热烈的祝捷大会》仅千余字,鹤鸣的《苏区文化教育会议以后─瑞金下肖区团对教育工作协助情况报导》才不过三百字.上万字的长篇大作几乎找不到,甚至五千字以上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几百字的通讯和消息,最多的也就一、二千字.

(二)比起新闻报道篇幅稍微长一些的是文艺评论,但丛总体上看还是以小型化为主.如微明的《〈谁的罪恶〉的演出及其脚本》通篇也就两千字,阿伪的《提高戏剧运动到列宁的阶段&#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苏区文学的特征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苏区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2299;不足一千字,还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反对瑞金演封建戏》是二百多字的小评论.正是苏区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学评论为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从当时苏区政府的口号和宣传言论中也可以看出小型化的特征.危拱之的顺口溜“毛委员,好主张,牵着鼻子打老蒋;运动战,反围剿,战果辉煌捷报传”⑥简单明了又形象生动,为革命群众所喜闻乐道.“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长官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⑦既说出了阶级压迫的残酷,又指出了摆脱压迫的方式即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简单明了,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等”⑧把国内的阶级斗争与反侵略的民族斗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

四、结语

文学是一种倾向于表现的艺术,这可以从它的创作方法中看出来.不管是抒情还是写意,最终所要取得的结果是作品本身能够说明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关于苏区时期革命文学特征的分析,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特殊历史环境进行研究学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苏区,真正的了解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学会用苏区文学的先进性革命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⑨民族的文学表现民族的精神,苏区文学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 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上)[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②汪木兰,邓家琪.苏区文艺运动资料[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③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④⑤钟恒.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文化[J] 党史文苑(纪实版),2006,(11).

⑥⑦⑧江西省、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⑨转引柳洪星,刘飞华.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 江西: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0,(4).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特征影响

本文是一篇旅游文学论文范文,关于旅游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特征影响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旅游文学及文学。

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其意义

本文是一篇英语文学论文范文,英语文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其意义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英语文学及汉语。

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

本文是一篇十七年文学论文范文,十七年文学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十七年文学。

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特征

本文是一篇文学创作论文范文,关于文学创作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特征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创作及西方。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之比较

本论文为关于文学作品相关汉语言文学优秀论文,关于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之比较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用于文学作品论文写作研究。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的美学特征

本文是一篇文学翻译论文范文,文学翻译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的美学特征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翻译及世界文。

20世纪末爱情文学的唯性主义特征

本文关于性心理及社会关系及市场经济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性心理有关论文例文,与20世纪末爱情文学的唯性主义特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