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写作的空间维度

时间:2024-02-22 点赞:43688 浏览:8288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史论文范文,文学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文学史写作的空间维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史及地域及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作为以空间建构起来的文学史,它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把文学史作为文学的历史从政治权力的宰制下解放出来,还文学史以文学史的地位.以空间来建构文学史,并不是要摆脱时间的限制,事实上,任何叙述都摆脱不了时间的制约,它只是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以期能摆脱历史进化论的思维,摆脱政治上的时间而成为一项单纯的文学史的叙述.区域文学史写作需要审视学术话语的确立、作家身份的认定和内容的选择与框定等问题.

关 键 词:文学史,区域文学史,空间维度,合法性

在各个区域文学史铺天盖地雨后春笋般出版的时节里谈区域文学史写作的合法性问题,实在很不明智.作为一种既成事实,至少,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种可以说是重构文学版图意味着什么大批在此之前被几本“古代文学史”或者一本“现代文学三十年”、“当代文学史”所“遗漏”的作家作品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又意味着什么各种区域文学史的出现究竟是创作繁荣的标志,还是把一件类似紧身衣的文学史扩大成了没有纽扣的披风毫不夸张地说,进入文学史是一种权力,虽然现代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等传播媒介几乎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从很大程度上拆解了权力对知识的操控,但不可能根本上排除权力对知识操控的野心.虽然现代传媒使得我们从某种程度上疏忽甚至忘记了福柯“谁在说话在所有说话个体的总体中,谁有充分理由使用这种类型的语言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谁从这个拥有者那里接受他的特殊性及其特权地位反过来,他从谁那里接受如果不是真理的保证,至少也是对真理的推测呢这些个体享有只有他们经法律确定或被自发接受的讲同样话语的合乎规定的传统权利,他们的地位如何”①这样的追问,但是,面对各种区域文学史,我们不应该疏忽忘记他的另外一种追问:“某种被遗忘、被忽视的非文学的话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进程进入到文学领域中去的这里面发生了些什么呢”②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学史的写作就是要确定作家作品的“经典”位置,创造一种共识,确立一种典范,它不仅规范了我们读什么,还规范了我们怎样去读的问题.在各个文学史著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时间段上的文学范本,时间点不同,出现的文学典范也就不一样.总有一个典范,总有几部“经典”得符合时世,符合时世便成为是否能够进入文学史叙述的一个标尺.

但是,文学的发生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也是空间意义上的.依靠文学文本所写的文学史同样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前后延续的时间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空间概念.文学史的写作不仅应该是历时的,也应该是共时的.然而,传统文学史在历时的同一性叙述规范中遮蔽了文学史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袁行霈先生曾提到一个很富洞见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研究,除了史的叙述、作家作品的考证评论,以及文体的描述外,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方面,就是地域研究.”③自199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推动下,区域文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区域文学史也得以提上议事日程.各地先后出版的有陈伯海主编的《上海近代文学史》、王文英主编的《上海现代文学史》、陈庆元的《福建文学发展史》、崔洪勋与傅如一主编的《山西文学史》、王嘉良主编的《浙江20史》、王齐洲与王泽龙著的《湖北文学史》、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马清福的《东北文学史》、高松年的《吴越文学史》、邓经武的《20世纪巴蜀文学》、乔力与李少君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吴海与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李建平等人的《广西文学五十年》等.有的省区还出版了地市级的文学史,如辽宁省的《朝阳文学史》(戴言)、江苏省的《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4册)》(范培松、金学智主编)、河南省的《商丘文学通史》(王增文、刘同般、王增斌)、广东省的《茂名文学史纲》(向卫国)等.这些区域文学史大多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自己的文学版图,从本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等不同角度考察本地区文学的历史进程.在时间上往往上溯到古代本地区行政区划形成的原初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下,完全打破传统文学史“三段论”的人为分期,注重考察本地区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是从文化风习和自然景致方面探寻本地区文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充分挖掘本地区已有的和潜在的文学资源,在传统文学史之外开辟出一派丰富而生动的文学景观和话语空间.

以线性时间作为纵轴线建构起来的既往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权力制导下对现实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政治思想史的论证,它仅仅以精英作家与强势文化代替了整个文学史的叙述.例如,一部现代文学史,我们除了看到鲁郭茅巴老曹,外加屈指可数的几个作家作为点缀之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似乎就再无别的文学可言了.历史决定论使得文学史在写作的时候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尤其是在很多“思潮论争史”,“派别论争史”的叙述中,这种以历史决定论的态度来论述一个思潮或派别的最终消亡时,以“历史证明了”的方式来进行叙述更显出了它的“正确性”.在这种“正确性”下面,被掩盖的就是那些思潮或流派下所存在的文学的合法性.例如,多年前我们的文学史对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冷落,在20世纪末的一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文学史中,在谈到朦胧诗时,编著者更是把北岛毫不犹豫地踢了出去,只字未提.

基于此,作为以空间建构起来的文学史,它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把文学史作为文学的历史从政治权力的宰制下解放出来,还文学史以文学史的地位.以空间来建构文学史,并不是要摆脱时间的限制,事实上,任何叙述都摆脱不了时间的制约,它只是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以期能摆脱历史进化论的思维,摆脱政治上的时间而成为一项单纯的文学史的叙述.

虽然以空间来建构文学史能够在以往以时间为主轴的链条上部分地消解历史决定论给文学史写作带来的弊端,但是,目下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审视,这关系到区域文学史写作的逻辑基点.一是学术话语的确立问题.这种空间维度本身在概念上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文学的地域性或者说文学的区域性,是个还没有能够完全理清的问题:文学史写作的区域性或地域性,它究竟应该是指向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文学还是指向文学文本中所表现的某一区域内的文化现象或者,还是这两者的结合,指为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描写有关于区域内的文化现象文学史的空间维度在写作的时候自然要关注地域区域文学的地域区域性,乔力等在《论地域文学史学的学术源流与学理观念》中认为:“地域文学史首要关注的,是有关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中所铭刻浸染着的地域印痕,而其普遍性的意义指向,也往往需要借助地域性特征去作表达.文学的地域性特征通常是以它那独特的文化功用和美学价值为标志,这主要包括作品里所描述的地域自然背景、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人文习俗等内容与表层显露的审美风貌、深层贯通的艺术精神.”④陈庆元先生也认为:“研究地域或区域文学史,不能脱离地域区域的地理环境.”⑤地域文学首先要关注文学的地域性是对的,但问题是,如果出现在某区域内的文本不具有地域性,这样的文本该怎样对待尤其是随着小说观念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叙事策略的转变,这种不带任何地域性的文本层出不穷,卡夫卡的《地洞》、《城堡》,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等等,如果我们在这里把地域的划分从省或者更小的地域上升到国家一级的话,难道我们能判断说卡夫卡就不是奥地利作家,卡尔维诺就不是意大利作家吗如果文本中根本就不带地域性的描述,那么,在研究过程中也就无所谓“脱离地域区域的地理环境”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界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进入地域或区域文学史或者说,进入地域或区域文学史的标准是什么


二是作家身份的认定问题.一个作家生在一个地方,而写作却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样的作家在进入地域区域文学史时又怎么算比如,当代作家马原生在辽宁,却写了很多关于西藏的小说,究竟应该把他算在西藏文学的名下还是算在辽宁文学的名下尤其是现代很多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寄人篱下”而创作的作品更是多不胜数.在这个时候,我们又怎样来界定假如一个作家在同期内写的文章,有些带有地域色彩,有些却完全与地域无涉,那么,那些与地域无涉的文章是不是就不能进入地域区域文学史了呢从目前来看,区域文学史多采取大胆拿来的态度,只要是祖籍、出生、生活或者创作与本地区曾经发生过关联的作家均可进入本区域的文学史叙述.在现有的几部区域文学史中,一个作家经常要进入多家文学史的视野.如鲁迅之于“浙江文学史”、“上海文学史”,巴金之于“四川文学史”、“上海文学史”,方方之于“江西文学史”、“湖北文学史”等等.我们认为,在对地域区域文学史进行表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地域区域文学史做一个能为学界所认同的定义,就作为中国文学史整体下面的分支的地域区域文学史来说,我们很难想象那种为了撑门面而把所有只要与某一地域区域拉上点关系的作家都写进他们的文学史里面去的结局

本文是一篇文学史论文范文,文学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文学史写作的空间维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史及地域及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三是内容的选择与框定问题.地域或者说区域文学重在地域还是重在文学作为一部文学史,应该重在文学史还是重在地域很显然,地域这个概念不应该成为文学史的束缚,文学绝不能够成为地域存在的注解,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反叛,怎样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地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文学史的写作应该考虑到地域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文学中是否描述了该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也不仅仅在于文学文本中是否使用了俚言俗语,是否使用了本土语言,最为重要的是某作家在某个时间段内在该地域内所写的文字.这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归类问题,不管是一部国家的文学史,还是一部区域或地域的文学史,都应该是文学的历史,而不应该是论证国家或者区域存在的历史.既然是一部关于文学的历史,它就应该遵循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描述出发生在这个区域内的文学现象.但在这里,似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影响问题.

这里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严家炎先生所说的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确切点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即使自然条件,后来也是越发与本区域的人文因素紧密联结,透过区域文化的中间环节才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⑥事实上,这种影响的标准似乎只有乡土文学才能够达到,但是,有纯粹的“乡土文学”吗鲁迅先生曾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并且认为“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⑦在鲁迅看来,这种“侨寓“的“乡土文学”也就只剩下“乡土”的幌子.以我们现在从空间维度来勾画的文学史角度来看,这种“侨寓”的文学是不应该归划入作者出生地地域文学史的,除非我们仅仅承认作者在文本中只描述了“乡土”中的一般性事物而不带任何现代性思考.既然没有完全就事论事的纯粹的“乡土”叙事,既然作家们都是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乡土的比照中去挖掘作品的深意,那么,以“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来做文学史的描述似乎就有待权衡,或者说,不能完全以这样一个标准去做地域区域文学史的书写.

另一个影响是如陈庆元先生在《文学:地域的观照》一书中所认为的:“地域与地域、区域与区域间文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外地区籍作家对本地区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本地区籍作家对外地区(甚至全国)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建构地域或区域文学史时也必须加以注意.”⑧陈先生列举了陕西籍常衮、江西籍理学家朱熹等人对福建文学的影响,主张把他们写入福建的区域文学史,这都是很合理的,因为这些人都在福建呆过,并确实对当地的文学创作起过影响作用.但是我以为,这种“影响”不能把它无限扩大下去,它必须要有在当地创作的实绩,文学史毕竟只是一部文学史,我们不能以“影响史”来代替文学史自身的写作,如果一个外地籍的作家在当地只有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我以为,在撰写地域区域文学史的时候,不管这个作家在国家文学史中有着多么高的地位,只要在当地没有创作实绩,都应该从简叙述,绝对不能因为他(她)在国家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就在地域区域文学史中也大书特书.如果某个作家在外籍没有创作实绩,而仅仅是靠文本在异地的影响而进入当地的文学史,那与一个外国作家通过文本而影响本土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能把影响了残雪写作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写进中国的文学史,我们也不能把乔伊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等影响了中国当代很多作家写作的外国作家搬到中国的文学史里面去,对他们的叙述,最多也就只应该在写到当代中国作家受到他们的影响时一笔带过.地域区域文学史的撰写不是靠打肿脸充胖子撑起来的门面,它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学创作,而不仅仅是影响.

从空间维度去关注新一轮文学史写作,既观照地域区域对文学的影响,也观照某些作家对他们所居住的同一地域区域的作家的历时影响,更观照了文学作为文学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政治对文学史写作的干预.只要作家在当地的写作具有文学的价值,不管这个作家是“侨寓”的还是长年居住在本地的,都应该把他们写进所在的地域区域文学史里面去.

当然,从空间维度去思考文学史的写作,并不是要我们把之前没有写入国家文学史的地方作家写进其所处的地域区域就算了事.在地域区域文学史的撰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作家进入文学史的量,更要注重作家进入文学史的质.在考虑到文学产生的地域区域的前提下,区域文学史无疑是对居住在该区域内的作家作品的质和量的有效检阅.

然而,有多少区域文学史的写作是在质与量上的结合呢有多少这样的文学史写作不是相互攀比的产物有多少区域内的作家作品是真正以作品质量,而不是因为著史之人人为扩充“文化”规模与字数而得以进入当地文学史的有多少区域文学史不是因为在丰厚的课题经费这样的名与利相结合,打着文化的幌子出笼的以此观之,很多区域文学史写作的合法性仍有待商榷.

注释:

①[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4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④乔力、武卫华:《论地域文学史学的学术源流与学理观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⑤⑧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页,第13―14页.

⑥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理论与创作》1995第1期.

⑦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第9页.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西南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林

实习编辑高佳嘉

相关论文

建构文学史写作的价值评判标准

关于文学史及如何写及文学性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史方面优秀论文标准,关于建构文学史写作的价值评判标准相关论文范文数据。

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写作

这篇历史论文范文属于世界文学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历史类毕业论文,与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写作相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适合历史及。

个体文学史写作的建构意义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文学批评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个体文学史写作的建构意义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吉林大学及现当代。

另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性

本文是一篇文学创作论文范文,文学创作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另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性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创作及文化生活及历。

解构思维与文学史写作

本文是一篇文学史论文范文,文学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解构思维与文学史写作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史及神话及历史方面的的大学硕。

文学史写作的四种制约

本文是一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现当代文学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文学史写作的四种制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现当代文学及文学史。

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课堂空间

该文是双语教学专业写作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写作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与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课堂空间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适合写。

第四届"网络写作与文学空间"坛纪要

本文是一篇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网络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第四届"网络写作与文学空间"坛纪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网络。

重建文学史的政治维度

本文是一篇政治性论文范文,关于政治性类函授毕业论文,关于重建文学史的政治维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政治性及当代文学及文学方面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