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负重

时间:2024-03-01 点赞:41324 浏览:7520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意义论文范文,关于意义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意义的负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意义及小说及作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意义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语言文字由表达意思到追求意义,大概有来自“史”的记载需要.当然,如果将其归于神旨天意,那么,“史”记亦只不过是赫尔墨斯式的宣读、转述、阐释、雄辩,“史”记受“绝对”、“无限”、“永恒”的命令而来.但无论你是认同神旨天意、还是唯信入主意志,“史”记的冲动乃至自觉,终究离不开人的存在,“史”记追求意义,但意义来自人本身,来自人与天地、上帝的神秘联系.创伤、疾病、生离死别,等等,让人感知幸与不幸,促使人类向意义靠拢,随之出现的理性、宗教、祭祀仪式等,不外是人类求救与自证的心灵信息与意义符号.意义来路不明,但求证意义符合人的情感特征.意义也可能是某种救赎性的启示,人类对“记载”与“保存”的偏爱,如“史”记、“史”存等,说明,人类不得不安于不可规避的宿命,但希望能以某种超验或想象的方式延续生命信息,这信念,大致也须意义的指引才能达成.时辰、时间,以它无所不在的精神,提醒人类,“过去”可能消失,“未来”难保永远.人类总有无法自己作主的地方,“新”催生他/她的好奇心,“旧”填充他/她的记忆脑,人类囿溺于现世劳逸,甘为永恒及意义充当仆郎射手.与人类活动如影相随的“史”记,尽量避免呈现其追求意义的一面,但它们所不得不倚重的语词,很难完全逃脱意义的围绕.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常用“文明”、“社会”等等,史家采用这些词,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判断,但也无疑含有对人类之创造能力与组织能力的肯定.各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社会”等词解释有别,但基本上都认同这些语词乃对人类生存形态的归纳与概指.这些语词的内在逻辑里,有没有对“野蛮”、“落后”、“不文明”状态的稍稍暗示及反拨呢如果有,那“文明”、“社会”这些语词就一定有其意义期待,至少,它们把人类置于万物之上.再如司马迁《史记》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分类,不仅仅为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事实,更为尊从等级、礼仪等内在社会规矩,其体例分类并没有完全脱离秩序意义.古代文献主用干支纪时法、岁星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资治通鉴》等史籍的体例实得法干其中.这些纪年月日法,尤其干支纪时法,讲究周而复始,深考之,编年纪事、顺延讲史,亦望人脉循环不断、即断但续,有求无穷无尽之意.单看史籍体例结构,已知“史”记不可能全然拒绝意义的诱惑.史籍尚且有意义期待与意义预设,其它书写记载活动则自不待言.入主存在,很难摆脱意义的纠缠,即便是所谓的无意义、虚无、幻觉等,也是来自意义的压抑,或者说,是追求意义的产物.追求意义,于情于理,无可厚非.但意义本身也需要区分辨识,意义可以被分解为价值、精神、作用、地位、道德要求等等,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相应地,对意义就有所取舍.语言文字也并不是一步就跨到意义层面,语言文字追求意义有一个前提,即表达意思,它偏属技能层面,在这里,表达意思所指比较宽泛,可以理解为摹仿、说明、描述、叙述、想象、定义等,它更像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初始功能.它首先要接近的,是事物的原型,而非所谓的真相,这里的原型,包括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原型、虚拟与非虚拟的原型、经验与超验的原型.就好比人,除了精神的定义,还有肉体、女性、男性等定义,世间万物,基本上都各自有“型”,书写记载活动不能忽视这一几乎算是自然性的本质存在特征.小说创作、文学评价,说到底,也是书写记载活动,如此定位,并非要否定小说创作及评价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但此“物”首先是书写记载的工具,然后才是包括意义在内的其它,今人说现实与虚拟之别,但“虚拟”即真实,它没有改变语言文字书写记载的功能,“虚拟”也须被描述才能成其为“虚拟”.“词是原现象.词是意义前提,因而同时也是有关一切可能的‘历史’的所有认识的固定资产――这里所说的‘历史’完全不同于时间上的、客观的事件顺序,而是存在和事件的、被词从本质上设计好了的过程的意识连续性和意义连续性.正是因为词设计了一切‘历史’,所以词本身就无任何‘历史’可言.有任何一座‘桥梁’,没有任何一种‘过渡’从这种历史通往所谓自然史”(舍勒).尽管现象与意义很难绝然分开,但没有语言文字这种“固定资产”,所谓的“意识连续性”、“意义连续性”则无从谈起.既然是书写记载活动,小说创作、文学评价亦要面对认识与记载的对象.对象一词在今天已显得陈旧、鲜被人提及,但对象的“在”却是一个永不会消逝的问题.基于这一前提,写作者只要一提笔,就很难绕过对象的型或形,无论写作者有没有将其清楚明了地道出,也无论写作者有没有能力把握它们,它们都在,它们或臣服于写作者的笔力,或游离于写作者的心神之外,但是始终“在”.对此“在”的讲述及表现,就是意义的前提.但许多的文学评价、小说创作,直奔意义而去,忘记了意义的前提.同为认识与记载活动,“史”记给小说创作、文学评价的启示是,虽然它无法摆脱连续性意义的围绕,但它时刻没有忘记意义的前提.比之“史”记,小说创作与文学评价,有其独特处,即容纳经验、张扬感觉,但也许正是这一性格,纵容了小说创作及文学评价对意义无节制的追逐,意义的前提也因此经常被抛诸脑后.相形之下,诗歌创作因为注重呐喊及形式、忙于表达愤怒,追逐意义方面,反而略微收敛些,当然,诗歌评论又另当别论.但凡伟大的作品,必蕴藏丰富广博的意义,这一结果,是作者看重意义前提之所得,而非放弃前提直奔意义所得.无论作者偏属于哪个主义、哪种流派,无论作者善用再现还是表现,都没有办法绕过柏拉图有关洞穴囚徒的喻言,作者必须要面对那个“火光”.无论你看到的是真实的“火光”还是投射的“火光”,它都有一个影子在、原型在,哲学王与终身囚徒,都要去面对“火光”,并饱受“真实”折磨.尽管“火光”只是喻言,但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还是首先把光、洞穴、囚徒的情状给实实在在地描绘出来了,之后再论理性与哲学王,这些概念性的语词并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论辩的逻辑过程、描述的递进过程,保证了这些语词最终实现意思与意义的契合.人们常常谈及卡夫卡的现代意义,但他写《变形记》:也离不了“形”,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大早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人确实是变形了,但是甲虫的原型还在,对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之后的形状与行为,卡夫卡的描绘不可谓不细致,没有这些准确到位的描绘与揣摩,先谈什么人的异化、孤独、隔绝,那就是虚妄.莎士比亚的戏剧,鲜有直接高呼意义的举动,他的很多剧作,比如《威尼斯商人》、《错中错》等,都涉及到契约、借据、婚约等,这些多是人际和解或冲突的现实基准,但谁又能说这些现实契约里没有包含宗教、思想、人生大意义呢就像尼分析的那样,正是在契约关系里,“让许诺者记住诺言”,“也正是在这里发现了冷酷、残忍、疼痛”,“罪恶感和个人责任感起源于最古老、最原始的人际关系中,起源于买主和卖主的关系,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第一次产生了人反对人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人和人较量的现象”.而又特别是《威尼斯商人》里的割肉情节,喜感得来又意义重大.又如约瑟夫赫勒所著《第二十二条军规》,此作被认为是荒诞及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小说人物、情节无不虚构,但作者所写包括病房等各种场景,鲜活真实,功力不亚于现实主义大师的手笔.尤索林遭遇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确实荒诞不经,但谁能说现实生活中全无这套规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被为数不少的哲学家、思想家视为极具宗教意味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的寓言更被学者视为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寓言之一,他的著作,集美学与神学于大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上帝的光泽从哪里来就从那些卑微俗贱、让人透不过气的生活里来.《罪与罚》开篇写“这个青年”,“贫困逼他透不过气来”,他租住的所谓“房间”,倒像是一口橱柜,每次经过女房东的厨房,他都觉得“又痛苦又胆怯”.《卡拉马佐夫兄弟》以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八笔,他身上聚集了多少人性的恶,比如狡诈、贪婪、无耻等等,但好几次,他在神父面前说话的时间最长,上帝使者、上帝之子在人间沉默不语,他们要留足够的时间让“恶”尽情地诉说内心的委曲、无奈、张狂.债务纠缠、遗产纷争、房租生计,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爱与恨,等等,都是意义的前提,没有这些产生于生活事实中的承诺与怀疑,小说中上帝的光泽、仁慈、宽大是不成立的;有了意义的前提,小说中的上帝形象,才能与奥古斯丁、斯宾诺莎等人论述并信仰的绝对上帝叠合.恺撒的世界与上帝的世界,各行其是,在冲突中互相印证,缺一不成世界.也许还有人直接从哲学与宗教层面来说明意义无需前提.但哲学王对世界与灵魂最早的认识及定义,即从水、火、土、气等可视可感的基本自然元素开始,也没有哪一个哲学王,会漠视论辩乃至诡辩的过程而直指意义.神圣如《圣经》,主所讲所用的,也多为世间寻常事、平常语,不深,且易于诵读、吟唱.世人颂《圣经》,必从上帝造万物、创世纪开始,无有造万物、创世纪,生灵何来意义.同样的道理,理顺了对象,在对象身上花的功夫到位准确,小说创作及文学评价所隐含或声称的意义才有可能成立.可惜的是,我们常常要面对这般的评写情状:不少的写作者、评论及研究者,全然略过“光”影与枷锁,下笔即高呼理性、救赎、至善、知识、正义、乌有等等,读之华丽丽、森森然,文字与知识的优越感十足,其它的,倒是通通欠奉.当某天我们惊觉,同一时期内,小说家的小说论比小说宏大壮阔,评论家的评论似乎要比小说好看,创作与评论陷入意义负重的怪圈,创作趋于平庸,评论与研究过于霸气――不得不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很多时候,是意义的前提而非其它,教会我们去识别,作品哪些部分糟糕,作品哪些部分出色,哪些作者胡编乱写,哪些作者爱惜笔墨

本文是一篇意义论文范文,关于意义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意义的负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意义及小说及作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意义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长篇小说《兄弟》(余华)是近年争议较大的小说,归纳其意义并不困难,每一样抒情都能引申出宏大动人的意义,意义应有尽有.但衡量小说好不好,还有意义之前提这一把尺子.不同于边地的干燥缺水、信仰所限,以江南的潮雨湿气,女子七年不洗头,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会成什么样子呢也许七年不说话更可信些,但又不如前者情态动人、撕心裂肺,在可信与动人之间,作者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可不可信、真不真实当然不足以成为今日衡量小说是否出色的充分理由,但至少看得出作者的写作重心在哪一头,以及,作者倾向于哪种层面的认可.又如长篇小说《山河入梦》(格非),我们可以试着画一张地图,以推测谭功达在小说尾声里所走过的路线,再由这张地图之山河的成形与否,便可基本推断出,作者的叙述在实有与乌有之间是否取舍得当.无论写作者布下多少九宫八卦阵,只要读者有心,进入一部小说,总能找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路径.还有一些当代作家,他们的小说,越写越合乎修辞学术语的归纳与定义,如隐喻、象征、意象、夸张等,都可以在小说中找到实例,甚至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而论的复调说,都能够经常性地,被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学研究者以“比较文学”的慧眼“发现”.作家的作品,如果太适合用既定的文学研究术语去比附形容,实非幸事.修辞术与情感及意义之间的关系,危险又微妙,不难发现,不少的作家,一旦过度倚重修辞术,情感及意义便铺天盖地而来――意义或由作者前言后记表白补充或经评论研究者归纳总结.写作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要惹哭读者.死一个人不够震憾,就死一群人.应声倒下不过瘾,那身体就摇晃着几天死而不去.杀不够残忍,就凌迟酷刑.自虐不够刺激,就自宫.万人面前拥抱不够浪漫,就纵情山野.一个人的血泪不够煸情,那就“悲伤逆流成河”.一个人的朗诵不够大声,那就来一个民族的合唱.诸如此类.总之,过度修辞的小说作品,通常能让读者泪流满面,感动而哭、痛苦而哭、委屈而哭、激动而哭,一路嚎哭下去,小说读者与电视观众也就越来越同质化,青少年为某些青春小说神魂颠倒,其源由大致在此,人年青的时候,感官感觉最敏锐,也需要最直觉最浅层的冲击与感受,情感总是上上之选.但大概真如某些哲人所说的,现代人失去了信仰与上帝的关爱,就不得不反复抒情,以安抚自己.郁结于五内,缠绵难畅通,现代的伤感病与浪漫症,大致就是从抒情病开始的,但这样一来,书写与记载活动往往就忘却,了语言文字的朴实与本分.将直奔意义视为名利道德取舍,太过简单粗糙,“利益说”在这里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乃至忽略不计.每一样果,都有前因.舍却前提,直奔意义而去,毕竟情有可原.人类很难摆脱对意义的追问,连“史”记都无法摆脱连续性意义的捆绑,更不用说视感觉与灵感为重要源泉的文学书写活动了.无论是摹仿还是创造,其前路总是有某个更高甚至是最高的物事悬挂着,也许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是智慧与幸福,也许是超脱、逍遥、得救,也许是自由与理性,等等,只要有思维在,人们就会对高悬于上空的“不定”、“绝对”、“永恒”提出追问――相信它或者怀疑它,并为主恐惧或颤栗.就好比时下的各式文学奖,尽管鱼龙混杂,但它们的形式已说明,文学活动需要有更高甚至最高的价值及意义来鉴赏(而非简单的荣誉).女性写作者,之所以被女性主义研究一网打尽,就是因为性别平等的政治意义在激发愤怒、勇气.沈从文、钱钟书、梁实秋、张爱玲、无名氏、鹿桥、刘以鬯、力匡、徐等人的作品,钱穆、张君劢、严耕望等人的成就,之所以长期被内地文史所忽略,那是因为内地文史界在某个时期段折服于“解放”与“正义”的意义观,相应地,痛恨“压迫阶级”及排斥“非我”族类也就不难理解.“底层文学”、“苦难写作”、“乡土小说”等命名,更是意义的负重式命名,这其中,有从道德伦理里生发出来的内疚与痛苦,也有对幸福权利的伸张.人要证明令自己骄傲的与众不同,就不得不向更高或者最高的意义靠拢:人要追求幸福与责任,就不得不承受苦痛与孤独的折磨;人要反叛,就必得证明前在事物及意义的压抑.受囿于意义,更像是书写记载活动的命运式遭遇.相形之下,文学评论及文艺理论,比小说及文艺创作更容易直奔意义.无论是印象式点评还是纯学理式研究,都逃脱不了归纳、提炼、转说、阐释、正说、反证、例证等手法,科学化的语言大面积地奴役了评论及研究用语,语言的面貌变得严肃又滑稽.科学化的语言,也催发了人们求新之,是翻译而不是其它,满足了人们“制造”新词、突破古旧的愿望,与其说后现代等热潮是照搬西方理论的结果(照搬下是坏事,坏的是照搬都搬走了样),倒不如说是词语本身对“新”的欲求.人们只记得康德式的理性逻辑,而忘了柏拉图式的对话论辩.异化的语言方式、逻辑布局,决定了,结论性的东西更易于被表达.小说创作直奔意义,也有其不得已的缘由.国语及后来的普通话之语言格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了现代语法,与对仗等格律及字面的规矩体面分手,但也因此,现代白话文变得零散、琐碎,尤其难以背诵.可以说,唐诗宋词不难背,皇帝诏令不难背,状元答卷不难背,但让人去背诵《追忆逝水年华》、《笨花》、《平凡的世界》等整部小说,那多数是不厚道的要求了.有时候,记忆能见证作品的乖张与魅力.某些红色经典虽因其意识形态而为人诟病,但也可以说,塑造正面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精心剪辑、小心粘贴,从小说创作形式来看,倒也算是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表现方式,像《红岩》里的“双老太婆”与江姐,到今天仍是高大全的英勇形象,而甫志高则继续“坏蛋”,连发型改一下都失真,由此,你不可不感叹语言文字之造型魔力.语言规则剧烈变化,世俗生活创造新字词的能力大大降低,只有助于“研讨”,无助于记忆,更不适合朗诵,这对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流传来讲,自是大大的悲剧.失去精致的格式,本可以生长出灵气与更自由的心灵,可惜的是,在书写记载活动最需要重新发掘便于记忆背诵传唱之内容的时刻,许多写作者选择了直奔意义.人们总需要一个出口,以证明现在与过去多么地不同,只有意义与价值,最靠近颁奖台.因为意义的负重,小说评论及研究失去了对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故事、境界、气质等要素的赞赏,写作者丧失了对实在生活细致考究的耐心,表现才力日见欠佳.当评论与研究过分倚重意义时,定力不够的作家,也会不自觉地在是非、对错、善恶、爱恨等问题上表态,急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被卷入大学体制的评论与研究,更不得不面临一个归纳、归类的问题,如果意识形态介入其中的话,还存在一个正确不正确、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这些,大大影响了它的识别力与心胸.等等,数不胜数.直奔意义纵有它干般的理由,亦有它诸多的不是.但意义宣告终归是比较讨巧、不容易出错的表现方式,所以,不难得到众人的青睐.除非你看到意义背后的残忍、意义之间的冲突、背义欠下的罪债,否则你不能说“意义”的任何不是,在一个习惯于接受结论、无暇论证的国度,“意义”更是不容置疑.评论者、研究者直接用意义去比附、审定作品,写作者不自觉迎合某些意义标准.人性、苦难、心灵等,这些原本有丰富内涵且内存不和的词语,沦为不被分辨的陈词滥调.我们隔三岔五地,被告知,伟大之作降临于尘世.也许只有赞美式的善意词藻才能掩盖写作的虚弱与不自信,但那里面,有祈祷般的哀伤.意义的负重,是写作繁荣之幻觉的重要成因.胡传吉 复旦大学中文系


相关论文

负重前行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教育

本文是一篇创业教育论文范文,创业教育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负重前行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教育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创业教育。

自主品牌汽车负重前行

本文是一篇金融危机论文范文,金融危机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自主品牌汽车负重前行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金融危机及品牌及成。

负重才不会被打翻

本文是一篇船长论文范文,船长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负重才不会被打翻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船长及货舱及货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